道德與外交
『壹』 中產外交是啥意思
詞語中產
拼音zhōng chǎn
注音ㄓㄨㄥ ㄔㄢˇ
引證解釋
1. 中等財產。 宋 葉適 《財總論二》:「若夫齊民中產,衣食僅足,昔可以耕織自營者,今皆轉徙為盜賊凍餒矣!」 魯迅 《三閑集·<小彼得>譯本序》:「則故事中的物件,在 歐 美 雖然很普通, 中國 卻縱是中產人家,也往往未曾見過。」
2. 中等財產的人家。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下貧無兼辰之業,中產闕洊歲之貲。」
『貳』 外事工作的工作道德
外事工作者在從事外交事務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外事工作是一項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它對認真執行國家的外交政策,維護祖國的榮譽、民族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加強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世界和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會主義外事工作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在外交事務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其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是:(1)無限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把祖國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自覺維護祖國的榮譽、民族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對外交往中,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崇洋媚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做有損國家、民族利益的事,不做喪失民族尊嚴,喪失國格、人格的事。虛心學習別國的長處,對外國朋友一視同仁,以禮相待。(2)堅決執行黨的外交路線和對外工作的方針、政策,加強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團結。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要有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積極支持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的正義斗爭。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3)嚴格遵守外事工作紀律,嚴守黨和國家的機密,遵守所在國的法令。(4)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黨的外事工作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鑽研外事工作業務,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外事工作能力。(5)嚴格要求自己,廉潔奉公,自覺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生產方式的侵蝕。
『叄』 求鬼穀子的外交理論和對外交的貢獻
戰國時期的外交,主要是指在周王朝下的各諸侯國外交。從理論上講,還是在周王朝天下的內部外交。
《鬼穀子》一書,集中反映了鬼穀子的思想學說。然而鬼穀子學說主要是圍繞著「說事」、「謀事」和「成事」等三個方面,對游說學的理論和實踐,展開分析、論證和總結。其中「說事」是游說的載體;「謀事」是游說的核心;「成事」則是游說的結果。因此後人都將《鬼穀子》學說,視為「說辨」和「謀略」的精典理論。
至於鬼穀子的外交理論和對外交的貢獻,是現代人對鬼穀子學說的發掘和附會,而並非是鬼穀子作書的本義。從外交的角度來解讀《鬼穀子》學說,最早源於日本人大橋武夫。他在所著的《鬼穀子》一書中,第一次從外交角度來解讀鬼穀子學說的理論。而台灣的南懷瑾,則將西方外交家基辛格博士七十年代的外交風格,與戰國策蘇秦的穿梭於諸侯六國的功績聯系起來,由此而發掘出了鬼穀子的外交理論。
『肆』 道德和法律理想或國家利益,哪一原則指導美國外交和外交政策。
我不懂英文,大體意思能明白。這么說吧,對於美國資本家統治集團來說,指導其外交政策的一不是道德,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根本不講道德,也沒有真正的道德這個概念。二不是什麼「法律理想」,法律不過是資本家利益集團用來統制美國人民的專制獨裁工具。三不是國家利益,在資本家眼裡只有私立,在私利面前,哪裡還有什麼國家利益,遮羞布而已。說白了吧,指導其外交內政的,是資本家統制集團的階級利益!沒有其他!
『伍』 三國中有哪些人在科技、外交、道德很有建樹
醫學算科技把,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華佗麻沸散。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外交當中諸葛亮出使東吳,建立聯軍。這次外交戰略意義比較大。
比較著名的外交家還有蔣干,不像演義中所說的窩囊,蔣干是個名嘴,獨步江淮間,莫與為對。沒人能說的過他。
道德:蜀國廖化被東吳扣押以後攜母千里走單騎逃奔蜀國,忠義孝三全,為道德之楷模。
『陸』 何為馬基雅維利式外交
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 , Niccolo 1469-1527)是佛羅倫薩的愛國者、公務員,以及政治理論家。他於1498年進入統治佛羅倫薩共和國的十人執政團(the Council of Ten) 服務,隨後奉派出國擔任外交任務,這個工作使他獲取許多足供萃取的經驗,以作為往後政治與軍事技巧諍諫的素材。1512年共和國崩潰,曾長期支配佛羅倫薩政局的麥迪錫家族(Medici Family)重掌權力。由於馬基雅維利意外不當地捲入一場謀叛該家族的陰謀,因而遭受逮捕和折磨。獲釋後,被逐出城區,退隱至距離佛羅倫薩南方七里的聖安德列(Sant』Andrea) 的小農庄。馬基雅維利失意的餘生,即專注於寫作,其中一些著作試圖說服新任的統治者,恢復他所熱愛的處理政務的職位。
寫於剛遭貶逐不久的《君王論》(The Prince , 1513),乃一忠告君王的短書,焦點在終章討論如何從外國支配下解放義大利的問題。雖然一些作家(最有名的是史賓諾莎和盧梭)認為該書是諷刺君主政體之作,但是《君王論》顯系為毛遂自薦而寫的阿諛文章。安頓了流亡生活之後,馬基雅維利一邊經營農場,一邊寫作《論李維著羅馬史前十書》(Discourses on the First Ten Booksof Titus Livius , [1532] , 1950)。此書一系列反省政治技巧,大量取例於羅馬共和國,雖然明顯流露其同情共和的觀點,但其中對於無情和不道德的政治手腕的坦率討論,卻不少於《君王論》,因此遂令其惡名昭著。1520年,他寫成《戰爭之藝術》(The Art of War) 並著手寫《佛羅倫薩史》(The History of Florence) 。其喜劇作品《曼陀羅花》(Mandragola) 仍是當今義大利文學經典之一。1527年麥迪錫家族被推翻,恢復共和政體,但新成立的政權並未徵召他;馬基雅維利卒於同年六月。
馬基雅維利批評以往的作家談論政治時只涉及理想的與想像的國家,他宣稱自己所處理的政治問題是具實效的真理(verita effettuale)。處於深思市民人文精神(civic humanism)傳統的馬基雅維利,極度關切城市的憲政體制以及英雄人物的光榮事跡。他對這個時期之苛酷現實作風的貢獻,是他認識到具有政治家情操的英雄不必千篇一律遵循基督教的道德蒙誡,而實際上某些老套的道德格言壓抑君王的結果卻極可能直接導致其毀滅。他辯稱,一個君王因此必須明了如何不為善(how not to be good),並且順勢 (according to necessity)運用這種體認。此外,他也認為正在鞏固其權力的君王必須知道怎樣支配人們的想像力。鮑吉亞(Cesare Borgia) 即能達到此境界;馬基雅維利服職於佛羅倫薩共和國時曾與他交涉過。鮑吉亞曾派遣手下將領歐柯(Ramirro rca) 以必要的殘酷手段,鎮撫新近征服的羅曼迦那(Romagna); 然後他差人殺了歐柯,使之屍體身首異處,棄置於席塞那 (Cesena) 的廣場。此舉是為了安撫當地的怨尤之聲,而且無疑也想操縱人們的想像力。馬基雅維利在《君王論》的第七章寫道,這個殘暴的景像「同時帶給人們滿意和驚訝」。有人常說,馬基雅維利相信私人的道德生活和政治家的道德是兩回事。然而,盡管他有犬儒的風格,但他對善惡率直認定的斷然態度卻絕不搖擺不定。統治者並未被賦與一種不同的道德原則;只是統治者被解釋為道德本身的守護者,而於必要時得以侵犯道德規范。將其勸諫君王的語言換成對於正在出現的現代國家(他對此有敏銳的觀察) 特徵的描繪,這點便成了國家理由 (reason of state) 的觀念。
馬基維力絕非鼓勵任何犯罪行為。政治家是文明的創造者,除非為了公益,他們的野心並無榮耀可言。他以稍帶保留的態度,談論政治活動里適當使用殘暴手段的問題。必要使用殘暴手段的判斷標準是:它不能流於濫用。而且,這種效性與榮耀倫理的結合,是他極為獨特的態度。馬基雅維利在一段通常譯為「目的合理化手段」的文字中寫道:「當行為指控他時,行為的結果卻應寬恕之」。但他所關心的不是道德的合理化,而是由臣民和史學家所做的適當判斷。從這個技術的觀點而言,宗教是重要的,因為它可使人勇於獻身、強化其德行。馬基雅維利以拉丁式風格,強烈反對教士干政,而且時常率直地反對基督教,因它的謙卑論削弱了政府,並阻止嚴肅的軍事狂暴行為。他只贊美現世的英雄而非來生的虔誠奉獻者。
寫作《論李維著羅馬史前十書》這一面的馬基雅維利鮮為人知,卻更歷久彌新。在此書中我們發現一種社會沖突理論:人們相互斗爭竟使國家保持統一,而免崩潰的趨勢。他留傳給後代思想家一個古典的理念,即任何持久的政體必須在君主、貴族、民主三種要素之間維持平衡。創造以及維系一個在市民公共領域中超越私人與家族偏執的國家,雖是人類的最高成就,但卻有其終局的惡運。因為國家創造和平,和平帶來繁華,當人們逐漸習慣繁華與和平的日子,他們便喪失公德,放縱私人的情慾;用馬基雅維利的話說:自由屈服於腐化。這個強調公民參與的傳統,甚至在近代早期歐洲的絕對君主政體中亦未曾斷絕,而從法國大革命的時代開始即成為主流。它構成現代所謂「民主政體」的許多內容。
然而,在通俗的想像中,馬基雅維利總成為以操縱取樂的代言人,及最善於描繪權謀的作家。許多革命冒險家從他那裡找到遁詞以掩飾他們本能的行為傾向。當社會心理學家在製作問卷測量人格的操縱傾向時,也記取了馬基雅維利的這個角色。測驗得高分的叫「high mach」,而比較不具操縱傾向的人則叫「low mach」。
『柒』 大外交的著作貢獻
《大外交》縱論古今,視接萬里,洋洋近70萬言誇張一點說,讀這本書可獲讀四本書的功效。
首先,這是一本國際關系史著作。時間跨度近400年,從17世紀初的歐洲三十年戰爭」和法國紅衣主教黎塞留首開「民族國家利益至上」的現代外交之先河,一直寫到20世紀末混沌不明的冷戰後世界秩序,讀者有如對近、現、當代的國際關系歷史進行全面通讀。其次,這是一本美國外交史專著。在對20世紀前的美國外交進行一番簡單回顧之後,基辛格著重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導致美國大規模捲入世界事務的威爾遜主義,以及此後近一個世紀的美國全球外交。在基辛格看來,威爾遜主義代表了美國外交思想的主流,其基本特徵就是:強調道德主義,把外交中的政治總是法律化,對美好人性和世界和諧充滿幻想。這種外交主流傳統,來源於美利堅民族獨特的歷史經驗和政治文化,而與世界其他人類(基辛格尤其著重於與舊大陸歐洲的比較——的現實政治權力均衡觀大相徑庭。20世紀美國外交的得失,以及深深打上美國烙印的本世紀全球政治的利弊,都與威爾遜總統所彰顯的這種道德主義外交緊密相關。
再次,這是一本政治學理論,尤其是國際政治方面的理論著作。本書的大量論述都超越了經驗層次,極富哲理。比如政治領袖在歷史上的作用,個人氣質與政府政策的關系,傳統體制和現代民主體制下公眾與領導人的不同相互影響模式,歷史經驗與各個國家外交思想之間的深刻刻關聯,權力均衡與觀念一致的內在聯系,等等,所有這些方面的論斷都有其獨到的心得,給人以理論上的啟示。
『捌』 在國際政治中經常被提及的"價值觀外交"具體什麼意思
「價值觀外交」,即按照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制定外交政策。這是冷戰時期最流行的處理國際政治的方法,柏林牆倒塌後仍有一些國家嘗試著,但多以失敗告終。
布希剛出任總統後採取的單邊主義外交路線,其實是價值觀外交的一個變種,「邪惡軸心」、「流氓國家」等基本上是按美國價值觀給出的標簽。在對華政策上,布希總統就任後將中美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調整為戰略競爭對手,堅決不認同中國的政治體制,要在人權領域理直氣壯地進行斗爭,因此美國抬日本壓中國,親台北遠北京,申明大陸動武美將堅決助台防衛,不能「犧牲民主台灣的利益」。
這一政策隨著九一一事件的發生而開始變化,布希政府最終改弦更張,把中美關系重新定位為很現實的「利益相關者」。布希說美國歡迎「一個強大、和平與繁榮的中國的出現」,國際體系要幫助中國獲得成功,中國也有責任加強這個體系。
日本也曾對中國實行價值觀外交,小泉時代的對華政策中逐步增加意識形態砝碼,在雙邊和多邊交往中打「民主自由牌」、「人權牌」,使中日關系帶上強烈的冷戰色彩,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更是激怒了中國人,最終危害日本自身的經濟利益,也成了小泉下台的原因之一。
安倍就任首相後,開始進行「破冰之旅」,恢復和中國的正常交往。福田擔任首相後,已決定擯棄價值觀外交。今年出版的日本外交藍皮書中,將不再把「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外交方針列入其中。「自由與繁榮之弧」是指從東南亞經由中亞到中歐及東歐,連成一條弧線包圍著歐亞大陸,支持擁有與日本相同價值觀的國家。
現在以默克爾為首的德國執政黨重新拾揀已在美國和日本試驗失敗的價值觀外交,實在顯得不合時宜。更何況,中國現在正加快民主政治改革,進行法治社會建設,探索實現自由、保障人權的中國化方式。但這需要一個過程。默克爾不該忘記,東、西德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全面融合至今未完成。
轉文一篇給樓主看看,希望有助於你理解:
近些年,在有的國家,其領導人「價值觀外交」的口號喊得很響,並且採取了一些干涉他國內部事務、傷害他國人民感情的做法,影響了國家間的友好關系和正常合作,成為一種無風起浪、引發國際糾紛和麻煩的源頭。因此,對所謂「價值觀外交」,似有必要做一些辨析。
凡主張「價值觀外交」者,內心恐怕都有一種潛意識:即自己的價值觀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或代表「上帝的意志」,或代表「歷史正確的一方」。這種潛意識極易導致一種虛妄的道德自大,一種道德優越感。道德自大狂往往有一個嗜好,就是把鼻子和嘴巴伸進別人的菜園里亂嗅亂啃一氣,還要說三道四。在人際社會中,自以為是、道德優越感強烈的人往往難與人相處,在國際社會中,也是同理。
凡主張「價值觀外交」者,都有一種按意識形態劃線的偏好,試圖搞精神上的「黨同伐異」。人類的價值有共同屬性,也有相當的文化差異,這是一個基本事實。例如,德國有德國的政治文化傳統,日本有日本的政治文化傳統,即使話語表述有些類同,內在的文化差異是很大的。所謂「黨同」,只是說說而已,真正決定國家行為的,恐怕還是各自的國家利益需求。
在現實的國際事務中,「價值觀外交」的鼓吹者,往往在實際中根據自己的國家私利大搞雙重標准,多重標准,將「價值」虛偽化。對同一種行為,張三做了就大加撻伐,李四做了就可以諒解乃至鼓勵,「價值」成為玩物,成為手中一頂方便的帽子,愛給誰戴就給誰戴。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在近代的國際事務中,推動「價值觀外交」並無建設性,也沒有成功的案例。例如,有的國家大搞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民主化」方案,甚至用武力方式「輸出民主」,效果都不好,甚至帶來災難性後果。有些國家因此陷入政治動亂,人民流離失所,種族、民族、宗教的沖突激化。在非洲,在中東地區,這樣的案例不少,所謂殷鑒不遠。每個國家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都處於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都要按照自己的國情進行路徑和優先順序的選擇。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是「內生」的產物,如果從外部強加,小而言之會患上「政治消化不良症」,大而言之會發生社會結構崩壞的政治災難。另一方面,某個推動「價值觀外交」的大國,也因此陷入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的困境,至今未能脫身。「價值觀外交」的後來者對此應深長思之。
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之間友好相處,根本基點是要有一種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態度。「價值觀外交」的推動者往往無視這樣的基點,過於道德自大,過於自以為是,因而成為世界的「麻煩製造者」。如此「價值觀外交」,不要也罷。
『玖』 誰能幫我找一些關與外交上很成功的古代經典的典故.在下先謝謝大狹了
推薦晏子
晏子是古代出名的外交官 好象是小學還是中學還學過一篇關於他的文章吧
以下為引用
在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中,作者史馬遷記載了一位機智勇敢的外交使者,他就是公元前6世紀齊國的晏子。有關晏子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很廣,下面是他出使楚國的故事。
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國國王知道晏子的個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牆的大門旁邊又開了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進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戲弄他,嚴詞加以拒絕。他說,「到了狗國,才走狗洞,我現在是出使楚國,不應該走狗門。」
招待晏子的官員聽他這么一說,只好請子從大門進去。晏子進去以後,就拜見楚王。楚王故意問:「是因為齊國再沒有別人,才派你來的嗎?」
晏子回答說:「齊國的人多極了,僅都城就有上百條街道,人們把衣袖舉起來,就可以遮住太陽;人們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樣。大街上人們肩靠肩,很擁擠,怎麼說齊國沒人呢?」
楚王接著問:「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派你出訪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們齊國派使節出訪很有講究,對那些精明能乾的的人,就派遣他們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國家;對那些愚蠢無能的使臣,就派他們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國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無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國來了。」晏子的話使本打算要戲弄他的楚國君臣們面面相覷,半天說不出話來。
在這次出訪之後,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國。楚王聽說晏子要來,就向他的大臣們說:「晏子是齊國最有才能,最善於辯論的人。現在他又要到我們楚國來,我想羞辱他一下,你們有什麼好主意嗎?」
有一個官員建議說:「等晏子來的時候,我叫兩個士兵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綁的是什麼人?士兵就回答說:齊國人。大王再問:為什麼要綁他?士兵就說:因為他偷了東西。」楚王覺得這是一個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當。
晏子來到楚國,楚王設宴招待他。正在飲酒的時候,兩名士兵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道:「你們綁的是什麼人,為什麼綁他?」
士兵回答說:「是齊國人,因為他偷了東西。」
楚王故意看著晏子說:「齊國人天生都很會做賊嗎?」
晏子從席上站起來,一本正經地說:「我聽說,有一種埴物,長在齊國就可以結出很好吃的果實,長在楚國,盡管它的枝葉看起來與長在齊國一樣,但結出的果子卻很難吃。之所以會這樣,是水土不同的緣故。現在,這個人在齊國時不偷盜,到了楚國就學會了偷盜,是不是楚國的水土會使人變得善於偷盜啊?」
楚王聽了晏子一番反駁,苦笑著承認說:「我本來是想取笑你的,反而被你取笑了,我真佩服你。」
類似上面晏子使楚的故事還很多。晏子憑自己的智慧,在談笑之間,挫敗了一些國家有辱齊國國格和晏子人格的陰謀,他的聲名也越來越大,成為著名的外交家。
關於晏子的古文
晏子諫齊景公施仁政
景公探爵,弱故反之。晏子聞之,不待請而入,見景公汗出惕然。晏子曰:「君胡為者也?」景公曰:「我探爵,弱故反之。」晏子逡巡北面,再拜而賀曰:「吾君有聖王之道矣。」景公曰:「寡人入探爵,弱故反之。其當聖王之道者何也?」晏子對曰:「君探爵,弱故反之,是長幼也。吾君仁愛禽獸亦加焉,而況於人乎?此聖王之道也。」
【譯文】齊景公探視小鳥,看到小鳥很弱就回來了。晏子聽到這件事,不等景公召請就入宮,看到景公擔心得都出汗了。晏子就問:「國君為何如此啊?」景公說:「我去看小鳥,小鳥十分瘦弱,所以我就回來了。」晏子在殿北徘徊了一陣子,就再拜而祝賀道:「我們的國君具備聖王之道了。」景公不解地問:「寡人只是去看小鳥,小鳥太弱,就回來了。這就符合聖王之道,是什麼原因呢?」晏子回答:「國君去看小鳥,小鳥弱,所以國君回來了,這就是愛護弱者啊!我們的國君仁愛禽獸尚且如此,何況是對人呢?這就是聖人之道。」
『拾』 什麼是中產外交
年過古稀仍在一線「奮斗」的拜登,也許可以說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即將年滿78歲的拜登歷經了千辛萬苦,三次參選總統之後終於走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位置。
雖然現在下定論還為時太早,但民調中領跑現任總統特朗普的拜登,確實有大機會成為美國歷史上第46位總統,完成他畢生奮斗的夢想。
拜登長達半個世紀之長的政治生涯始於1972年,年僅29歲的他成功當選特拉華州參議員,成為美國歷史上第六年輕的參議員,開啟了至今近50年的政治生涯。
由於拜登擔任了前總統奧巴馬八年的忠實副手,因而對華語世界乃至對美國年輕一代而言,他的政治形象始終停留在副總統身份之上。但要理解拜登的政治軌跡,那麼看到他的另一面——一個大半個人生都耗在參議院之中的老牌政客,也就更為重要。
事實上,在被奧巴馬選中之前,拜登就已經經歷了36年的政治生涯,成為民主黨內首屈一指的外交和內政聲音。也正是這些年的經歷塑造了拜登當今的政治形象和對世界的認知,追溯他的參院生涯,我們也許能預見這位潛在美國總統未來執政和外交思路的方向。
"中產喬「的早年歷險
喬·拜登1942年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一個愛爾蘭裔天主教家庭中,是家中的長子。11歲時他跟隨全家搬到了特拉華州。成長過程中,拜登沒有什麼離奇艱難經歷,是很典型的美國戰後中產階級背景,只不過中產屬性也將伴隨他一生。
法學院畢業後拜登早早結婚生子,然後步入政壇,先是在1970年當選特拉華州紐卡斯爾郡議員。隨後1972年以29歲的年齡挑戰了當時在任的共和黨老牌參議員,憑借著反越戰和變革的口號成功爆冷當選。彼時的拜登堪稱美國夢的典範,平凡出身、年少成名、家庭和睦、兒女雙全,一時間生活美滿前途無論。
然而命運無常,就在拜登當選參議員之後不久,他的妻子和女兒就在聖誕節前采購歸來的路上遭遇車禍遇難。雖然同車的兩個兒子存活下來,但這仍是常人難以承受的巨大悲劇和創傷。一度悲傷不已,尚未就任參議員的拜登,甚至再三考慮過放棄政治生涯。最終是在時任參院多數黨領袖麥克·麥斯菲爾德的勸說之下堅持了下來。拜登在醫院兩個兒子病床前宣誓就任,開啟了他漫長的36年參院生涯。
打開騰訊新聞,查看更多圖片 >
1978年11月7日,拜登和他的母親在台上慶祝再次連任參議員,並向追隨者致辭。
拜登早期的參院生涯波瀾不驚,專注於一些本地事務。由於每天晚上都要坐火車從華盛頓回特拉華家中照顧兩個兒子,他也就並非華盛頓媒體和晚會上的焦點人物。他的意識形態和投票紀錄也都和他家鄉特拉華類似——一直穩穩居於意識形態的中間位置(甚至今天也是類似)。當然,隨著兩黨和美國政壇在各種議題上的左右轉變,中間派的立場也一直變換。如今,拜登早年的政見,比如曾極力反對以跨鎮巴士強行解除教育中種族隔離——就成為了他去年初選中的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