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真與道德經
⑴ 《道德經》和《鬼穀子》到底哪個更值得我們讀
《道德經》和《鬼穀子》到底哪個更值得我們讀?
在我國哲學史上一直流傳有那麼一種說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假如根據這一個說法來評的話,《道德經》可稱之為道;《鬼穀子》可稱之為器。那麼,《道德經》和《鬼穀子》到底哪個更值得我們讀?
所以,我認為《鬼穀子》比《道德經》更值得我們讀。因為鬼穀子的價值在於讓那些盲目追隨慾望的人,知道如何使慾望變得合理和有益,從而獲得慾望的滿足。例如,我們都跟著嘴巴的慾望去吃,跟隨著自身的慾望去看、去聽、並且無數次嘗試著用手去觸摸慾望,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甚至是損失。鬼穀子把世界和生命分成五種元素,告訴我們金、木、水、火和世界萬物息息相關,教我們不要在追求慾望的過程中亂搞,這就讓一個混蛋變成了一個紳士。
⑵ 如何評價《道德經》
以儒講道,十不存一
⑶ 道德經和佛家有沖突嗎
沒有沖突,只有區別。
兩家都講修身養性,高的道德標准(例如舍己為人),去回除各種慾望,回歸自然與本答性。
例如,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家說:萬法歸一。世界上,天底下,人世間,有一種「道」,從這個「道」產生出儒、道、墨、法、雜、縱橫……等等學說(法)。而萬法歸一,歸一到何處呢,其實就歸一到派生出萬法的那個「道」。
就是說,無論哪家哪派,修到最最境界,其實是歸一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最後結果是一樣的,儒家把那個結果叫賢者、君子、聖人,道家稱為至人、真人,佛家則叫佛、菩薩。
所以你看古往今來,聖人的境界都差不多。
區別在於,修的方法不同,修的目的不同。
修的方法比較高深復雜,我不修也講不明白,需要研究道家和佛家經典才能明白。
道家是今生今日,修長壽長生。佛家是修來世。這是目的的不同。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國學大師(那時不這么稱呼,現在看起來應該算國學大師)提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因為儒、道、佛三家的內在義理上,特別是在道德標准取向上是合一的,幾乎是無差別的。
⑷ 道德經和和道家典籍,以及九陰真經的關系(這
《道德經》原稱《老子》,最普遍的說法是春秋時期曾任周守藏吏思想家老聃所著,為先秦版諸子文獻之一。權漢代時張道陵創立天師道,而後道教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尊《老子》為《道德真經》,因此得名。道教又尊《莊子》為《南華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張道陵撰寫《老子想爾注》,而後《太平經》、《西升經》、《陰符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等典籍或有人署名,或託名上古人氏涌現出來,構成整個道教典籍。《九陰真經》為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部武林秘籍。與《道德經》無直接關系。
⑸ 道德經與厚黑學到底哪個是對的
我覺得《道德經》是我們做人的底線。偶爾厚黑學是我們闖社會必備的技能。尤其是我們的這種社會底層。如果沒有點兒後悔學的能力,怎麼能往上爬呢?
⑹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 說道提春秋戰期儒道爭與沒關系信徒卻拾起留思想武器與儒家展場場轟轟烈唇槍舌劍戰斗意志頑強應該庄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作治世策庄僅要套《胠篋》借盜跖口加諷刺--跖徒問於跖曰:盜亦道乎跖曰:何適道邪?夫妄意室藏聖;入先勇;義;知否知;均仁五者備能盜者未說: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意思呢仁義道德墮落結道廢弛用才提;智謀權術現才產嚴重虛偽狡詐行;家現親情淡漠現才孝慈父典型涌現;家盪安內憂外患才忠臣產我看待則呢真些所說所宣揚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愚民政策呢我先談仁義周朝主張禮樂治都自覺遵守著形價值規范盡管所追求理想境界百姓著定意義我自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義戰歷史病態嚴重段期所孔夫倡仁用仁其貪拯救滌清世道說克復禮仁倡導種循禮治狀態實現種同使民幸福點孔致再看智慧《庄》曾記載故事意貢(庄編許儒家物故事)看見用水瓮裝水澆菜趟趟貢勸用水車啊便者臉頓嚴肅起冷冷笑機械者必機事機事者必機羞慧智偽知識越智巧、謀略、權術越厲害掩飾更深作姦犯科起更厲害所說並怕怕智慧其實主張與儒家並矛盾孔說:用智其詐;用勇其怒;用其仁仁罷智罷勇罷用都走向反面絕反面既都沒羈絆困擾百姓便安自樂、逍遙自插孝前面談談忠要讓戴著愚民帽看比干、岳飛、袁崇煥些忠臣義士約沒謳歌家走進歷史看看家民族忠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寶貴命些歌泣忠臣事跡發腐朽昏庸、靈塗炭黑暗代朝代忠臣越哪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我寧願忠臣能少些再談孝慈我華民族歷倡導孝治《二十四孝經》記述許精彩慈孝故事靜細琢磨卻發現面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舜孝忽舜所第孝關鍵應該益於兩位像親父繼母奪財產所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舜待才舜美名;曾參位咋父親盡管孔弟幾棵瓜秧曾參往死打曾參種像責罰逃避重重給孝道加筆……細想少滋味:關鍵壞存孝倡導主要量孝存社、家庭團氣家睦相處看起都孝賢孫根本用著標榜誰孝誰孝俗說缺嘛補嘛社現問題比說亂、背情絕義才忠臣良、孝賢孫現才需要做榜矯砭弊今我呼喚公平義提倡諧重要原恐怕公平、義、諧事太些…… 李零先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般都缺德確社都都自我道德裝滿滿何必讓我再特別提倡呢願做事願
⑺ 《道德經》對於真與假的思考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有關道德經的疑問
你可以直接上網
去查一下,了解更多
⑻ 哪位大神有《道德經探玄》(培真著)普通話mp3下載,請提供下載為謝!
你可以直接下載一個叫《喜馬拉雅》的朗讀軟體,仔搜索《道德經探玄》(培真著),這個軟體就可以用普通話朗讀了。或者你下載訊飛語音輸入法軟體,也可以朗讀。謝謝採納。
⑼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