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實例
① 法治在線典型案例
法治在線》觀後感
一、懲處犯罪分子,我們引以為戒 今天看了中央電視台的法制節目〈法治在線〉之〈斬斷毒禍〉,介紹的是成都市公安局成功破獲3.16特大販毒案的主要過程,看後頗有感觸! 國家公安部得知近期緬甸毒梟與一四川毒販聯系頻繁,准備將一批海洛因運往成都,並且有意從境外聘請技術人員,在成都開設冰毒加工廠。從節目中的辦案人員得知,以往都是過境或就地銷售,而犯罪分子還准備開設毒品加工廠,可見案子的緊迫性。幕後操縱此事的四川毒販外號「張大哥」,具體情況不詳,可見案子難度之大。公安機關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對大毒梟「張大哥」的線索茫然之下,從破獲大毒梟的馬仔和一些女毒販入手,逐漸使線索清晰,最後順藤摸瓜式的抓獲大毒梟「張大哥」,搗毀了毒品團伙,使得建立毒品工廠的惡劣行徑最終不得逞。 一個案子的破獲,從長遠看來,就是對中國整個巨大的法治進程,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直接地看,本案的破獲,不僅表現了我們公安幹警與違法犯罪分子鬥志斗勇的智慧才能,而且也對觀眾是一種警示。它向公眾展示了公安機關對國家,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全作出的突出貢獻,必然增強人民對警察的信心和信任,愛戴與擁護。該案子的破獲,通過過程和犯罪分子的下場生動地直接地讓壞人望而卻步,使觀眾引以為戒。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於每一個公民來說,不管誰觸犯了法律,最終都逃不過法律的制裁。毒品具有危害性,不僅危害人的生命健康,也危害社會安定。毒品吸食不得,販毒運毒更是滔天大罪,切毋作社會罪人!生命是寶貴的,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我們應該拒絕毒品,遵紀守法!莫象節目中的犯罪分子,最終落個絕望下場! 案子的告破,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的法治建設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民眾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普遍缺失。就比如,其中的一位販毒女子的丈夫已經因為毒品的違法行徑而蹲守監獄,而她卻不知悔改,一些民眾竟然如此愚昧混沌。這些例子令人內心沉重,使我們感到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教導公民遵紀守法實乃當務之急,而且時時刻刻不能放鬆。我們國家也許還存在更多象她這樣愚昧的人們,正走在犯罪路上,急需挽救! 作為一個公民,我們自己要時刻想到要遵紀守法,明辨是非;而我們也許還有更多的底層人民,更多普通老百姓需要法律陽光的普照,對於有關部門,我們的普法工作任務艱巨,有關法律工作人員任重道遠啊!
二,三女孩落網,我們深思 在抓獲「張大哥」的過程中,引出了三個女孩子。最小19歲,最大22歲,都是阿壩藏族自治州財貿學校的畢業生,被一個老鄉介紹認識了犯罪團伙中的一個女子。該女子說是能給她們找份好工作。而唐媚給她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雲南販運毒品,並且許諾一次就可以掙七、八千塊錢,是她們平時打工兩年的收入。。 節目一開始,就是一位穿著囚服的年輕女孩的哭訴懺悔,哽咽不斷,哭鼻子抹眼淚的,說話幾近模糊。看得出已經成為罪人的她面對記者和鏡頭很真實,毫無掩飾。且不論這三位女孩子所犯的具體是什麼罪名,單從節目開始時候的這位女孩子的哭訴就可知,她們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她們所犯的罪行已經無法挽回。觀眾的同情歸同情,惋惜遺憾也無濟於事,因為法律是不相信眼淚的! 不過,這三位女孩子的誤入迷途引起了我的其他一些思考。 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常常成為不法分子或者不法分子的目標,她們本身的問題出在哪? 是什麼原因使她們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說其他沒有經過教育,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法律知識和道德規范教育的販毒馬仔和運毒女子,為了金錢,鋌而走險,情有可源。可是,接受過教育,有著高知識高素質,起碼能明辨是非的三位剛畢業的學生也踏入危害社會的領域,實在令人感嘆於接受過教育的學生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的缺乏。 我想,不僅是因為蠅頭小利的誘惑,尋找工作的緊迫,也不僅是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缺失,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良好教育的缺失。而教育的失敗導致三個學生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缺失,可以說,除了家庭,社會的一些根源外,教育恰恰是導致三位女孩成為罪人的「罪人」之一。 學校單一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涉世不深,對社會了解不清楚,思想單純單一。恰恰使得心懷鬼胎的不法分子「看上眼」,並能很好對其欺騙引誘。不是學生,而是學校為不法分子提供有機可乘的機會。這個案子的告破可以說是給我們的學校和教育一個狠狠的巴掌! 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教育! 我們的學校應該加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程度和了解社會的機會。學生只是在學校苦讀詩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最終影響會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學校應該創造外部環境和條件,教給學生自我獨立的明辨是非的標准,教會他們如何判斷是非黑白曲直。重點工作在於,應該加大法律知識的普及,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首要這樣的條件具備,學生才有可能不會象上述三位女孩一樣加入販毒運毒的團伙中。而學校單一的應試教育模式的改變,不是一時能得以解決的,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家庭的長期的配合和改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付諸努力思考和努力實
②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成功的例子
中國古代法治切切的說是啟蒙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首先戰國時,韓國國相專申不害教韓昭侯「屬術治」,其時的「術治」即「法治」。韓非解說:「術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展示了「法治」實質為君主個人的集權統治,要求君主們要不擇手段,以法律的威嚴鎮壓群臣百姓,以達到鞏固王權統治,建立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權國家的目的。其次在秦孝公時,商鞅攜《法經》入秦,受到秦王的重視,先後兩次在秦國主持變法。再次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
③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
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3)法治實例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並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
網路-商鞅變法
網路-無為而治
網路-術治
④ 關於法治的案例! 一定要體現法的特徵!謝謝了!
青少年法制教育案例——自殘詐父
20歲的趙某和父母共同生活,平素游手好閑,貪圖享樂,為了讓經商的父親多給一些錢用而費盡心機。某日晚,趙某拿菜刀將自己的左手中指齊指甲根部剁下,讓朋友孫某將剁下的手指用信封裝好送給其父。第二天早晨,孫某又按趙某的旨意給趙父打電話:「你兒子已經被我們綁架了,拿50萬元來贖人,否則你兒子便沒命了。」趙父立即報案,公安機關在趙某和孫某取錢時將二人抓獲。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對趙某行為的定性產生了以下幾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趙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趙某和其父生活在一起,各人所有財產和共有財產沒有也不可能進行嚴格區分,而家庭成員對於共有財產擁有平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一條第(四)項規定:偷拿自己家的財物或者近親屬的財物,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根據這條規定的精神,為避免刑罰的機械適用對社會家庭秩序和親屬關系的破壞,對趙某的行為可按家庭經濟糾紛處理。
第二種意見,趙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趙某為了達到騙取其父錢財的目的,自斷手指虛構被綁架的事實,意欲使其父相信其被綁架而自願交出50萬元「贖人」,趙某的行為完全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至於自斷手指的暴力行為只是為了使其詐騙行為更具有可信性和隱蔽性,不影響詐騙罪的成立。
第三種意見,趙某的行為構成敲詐勒索罪。筆者同意這種觀點,理由如下:
首先,《解釋》第一條第(四)項的規定不可類推適用於本案。本案趙某涉嫌的是敲詐勒索罪,它與盜竊罪在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存在諸多區別。《解釋》僅就審理盜竊案件如何適用法律作了解釋,不應擴大適用至其他犯罪案件。況且,針對偷拿自己家的財物或近親屬財物的情形,該《解釋》也只是規定「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司法實踐中,對於偷拿自己家財物數額巨大,或者與外人勾結偷拿自己家財物的,一般應追究刑事責任。本案中,趙某雖然勒索的是自己家的財物,但事實上已侵犯了其父的財產所有權,並使其父身心受到極大傷害,且與外人勾結,數額特別巨大,理應定罪處罰。
⑤ 列舉實例說明法治和法制有什麼區別
當然實例說明法制和你通俗易懂一些。
⑥ 依法治國的案例
所有的案例都可歸為法治案例,都是法治進程的一部分
⑦ 法治社會特徵中全面性的實例
法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要求,康德提出:「大自然迫使人類去加以專解決的最大問題,屬就是建立一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會」,何謂「法治」?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當具備兩大基本要素,即法律的至上權威和法律本身的優良。他的具體表述是:「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應該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牛津法律大詞典》把「法治」看作是一個「無比重要的,但未被定義,也不是隨便就能定義的概念,它意旨所有的權威機構,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其他機構都要服從某些原則。這些原則一般被看作是表達了法律的各種特徵,如正義的基本原則、道德原則、公民和合理訴訟程序的概念,它含有對個人的至高無上的尊嚴的尊重。」。而《布萊克法律詞典》則認為「法治是由最高權威認可或頒布的,並且通常以准則或邏輯命題的形式出現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法律准則」。德國《布洛克豪斯網路全書》認為,法治國應具備下述要素:一是公布一部成人憲法,並用三權分立的制度來明文限制政府的權力;二是通過基本權利保證個人的不不受國家侵犯的個人自由;三是法院必須為防止國家力侵犯公民的權利提供保護;四是強調法院的獨立性;五是行政機關應依法辦事。
⑧ 請您多列舉一些依法治國政治方面的例子。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
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家的「執法」「守法」思想,但基於「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家的「重刑輕罪」主張並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堅持除秦苛法。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布:「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②改革刑制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廢除肉刑,改革刑制。改革的起因是緹縈救父。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齊太倉令淳於公犯了罪,應當受刑。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淳於公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於公幼女緹縈非常悲痛,便隨父到長安,上書文帝,說:「臣妾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罪。」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於公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家,並且下詔廢除肉刑,改革刑制。
對漢文帝廢除肉刑,後世有許多評說,大多是認為出於「悲憐」緹縈,體現了文帝的「德政」。這一刑制的改革,在中國法制史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志。這一改革,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③廢除過關用傳制度
漢代在軍事重鎮或邊地要塞,都設關卡以控制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即通過關卡的符信(憑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從而有利用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④令列侯歸國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一項新的轉輸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詔令列侯回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⑨ 歷史上有什麼依法治國的例子急!!!!!!!!!!!!!!!!!!!!
孟子說過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出師表裡有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專臧否,不宜異同。若有屬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約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 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 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 霸上。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 他們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 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 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出處《史記·高祖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