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辭海中的道德

辭海中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18 04:23:43

A. 辭海如何解釋道義這個詞

關於「道」
《辭海》曰:「道」——即道路,指法則、規律;又指說,講,得,到,料,想,先導,疏導,治理;與具體事物的「器」相對,又與事物特殊規律的「德」相對;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 《老子》曰:有物天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法自然……。 《衛靈公》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易·系辭上》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亦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管子·法禁》曰:德行必有所是,道義必有所明。
關於「義
《辭海》曰:「義」——事之宜,正義,指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標准;又謂利人;情誼。恩誼;表示某一社會的倫理規范。 《禮記·中庸》曰:義者宜也。 《論語·里仁》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孟子·告子上》曰: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梁惠王上》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國語·晉語一》曰:義以生利。 《墨子·經上》曰:義,利也。 《易·文言》曰:利者義之和也。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曰: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 《漢書·董仲舒傳》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二程全書》宋·程頤曰: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
關於「道義」
道義者,即道德和義理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義即是法律的內涵和外延。 1、道德義理。《易·系辭上》:「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達道義,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勛,五曰表賢能。」 唐 李山甫 《酬劉書記一二知己見寄》詩:「自喜幽棲僻,唯慚道義虧。」 明 馮夢龍 《夢磊記·寓傳訛信》:「他與我道義文章非泛有。」 老舍 《四世同堂》八二:「因為山川的阻隔與交通的不便,使他們顯著散漫,可是文化的歷史與傳統的道義把他們拴到一處:他們都是 中國 人,也自傲是 中國 人。」 2、闡明義理。《史記·太史公自序》:「《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3、學說和主張的宗旨所在。 唐 裴鉶 《傳奇·高昱》:「各談本教道義,理極精微。」 4、謂一同修道的義友。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 周 家本事俗神,姨舅及道義咸恐是俗神所假,或謂欲染邪氣,亟相蹙問。」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親屬道義,齎其上果,要往看之。」 清 黃生 《義府·冥通記》:「道義,謂同事道法之義友。」 5、道德和正義。 明 李贄 《與周貴卿書》:「仆與先公正所謂道義之交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懲淫》:「客謝曰:『我與若夫道義交,不敢為此獸行。』」 沙汀 《困獸記》二五:「這就是沒有愛情的結婚的結果啦!一點道義上的保障沒有。」

B. 道德 法律 德治 法治 在辭海中意思

道德
拼音:dào dé
釋義:(名)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回為的准則和規范。答
近義詞:品德、德行、德性

法律
拼音:fǎ lǜ
釋義: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
示例:運用法律手段。

德治
拼音:dé zhì
釋義: 我國古代儒家的一種政治主張。指君主依靠『德行教化』的作用來實行統治。

法治
拼音:fǎ zhì
釋義:
1、指法律和制度,也有指法律制度的。
2、是指動態意義上的法制,即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對法律實施的監督,也包括法律宣傳教育在內。
3、是指「依法辦事」的原則,即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C. 道德是什麼,辭海解釋 特別貼切的是正能量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D. 諸子百家中有關道德的名言

1.德者事業之基。《菜根潭》
2.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易.坤》
3.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尚書.周官》
5.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尚書.周官》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7.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8.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9.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0.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戰國策·魏四》
11.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曲禮上》
1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13.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E. 請問品德這個詞在辭海中的解釋是什麼,要詳細,必須是辭海里的

品德pǐn dé
基本解釋
品格德行
被一種個人的品德所激勵
詳細解釋
品質道德。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與剛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葉聖陶 《給少年兒童寫東西》:「一定要使少年兒童喜歡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處,無論在品德方面,知識方面,還是娛樂方面。」

F. 簡述辭海中道德修養的目的和方法

設計的中文解釋詞典解釋基本解釋[design;project;scheme]按照任務的目的和要求,預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計劃,繪出圖樣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專門設計的圖案詳細解釋1.設下計謀。《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賂遺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葯,密因酖毒,重相設計。」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運籌設計,讓之張良;點將出師,屬之韓信。」2.根據一定要求,對某項工作預先制定圖樣、方案。魯迅《書信集·致李小峰》:「書面我想也不必特別設計,只要仍用所刻的三個字,照下列的樣子一排。」魏巍《做新型的知識分子》四:「沒有設計就不能施工;沒有正確的勘測,就不能有正確的設計。」3.指搞設計工作的人。艾青《早晨三點鍾》詩:「她的丈夫是設計也是監工,此刻她的心啊是多麼高興!」設計的英文翻譯詞典解釋1.todesign;todevise

G.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什麼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自:《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子曰:「士志於,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4、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出自:《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5、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中懷有的是道德仁義,小人心中懷有的是詩書禮儀;君子心中懷著對刑罰的畏懼,小人心中懷著對小恩小惠的喜愛。」

6、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出自:《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H.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話

可以說,論語通篇講的就是一個人的道德。
為師者的道德,為人父母的道德,君王的道德,學生的道德。

I. 辭海 仁,義,道,德字解釋

按《辭海》:仁是一種道德范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
仁,乃人之本性也,子曰:「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義)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合乎正義或公益的:義舉。義務。義憤。義演。見義勇為。
情誼:義氣。恩義。義重如山。
意思,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內容:意義。含義。釋義。微言大義

J. 道德的定義

辭海上的定義是: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一定社會或借機通過各種形式的版教育和社會輿論權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調整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我認為道德首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具有善和惡,榮譽和恥辱,正義和非正義並逐漸形成一定的意識和傳統,以指導或控制自己的行為。

熱點內容
原因行為民法 發布:2025-02-12 14:51:44 瀏覽:165
九六年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4:50:47 瀏覽:346
合同法406條規定 發布:2025-02-12 14:46:02 瀏覽:442
司法考試報名入口通道 發布:2025-02-12 14:41:03 瀏覽:901
民事送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4:33:13 瀏覽:70
圖紙電子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12 14:29:49 瀏覽:992
律師可以在法律咨詢公司兼職嗎 發布:2025-02-12 14:21:12 瀏覽:666
購銷合同怎樣簽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4:12:06 瀏覽:316
陽光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2-12 13:48:59 瀏覽:750
楊秀清民法 發布:2025-02-12 13:23:34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