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與道德
⑴ 為什麼說道德是為人做事之本
在我們當今社會,有德人少,缺德人多,要想體現出我們的人生價值,那就得以德服人,道德天下,有道德之人在我們當今才會受到大家的讓同和關注,反而缺德人將是受到人們的辱罵與痛恨,有志者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更有道德,有些受到千古流傳,而有些人以成千古恨,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才是我們做人之本,
⑵ 伍獻文的為人品德
伍獻文除了在學術上有很高的聲譽之外,他的為人也得到普遍的尊敬和愛戴。伍獻文坦誠正直,對朋友和同事肝膽相照,助人為樂,與童第周、陳世驤、劉承釗、朱洗等老一輩的動物學家結下了極深的友誼。早年和他一起在中央研究院自然博物館共事的方炳文,經常在他家中食宿,情同手足。後來方炳文赴法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幸在巴黎罹難,噩耗傳來,伍獻文為之傷痛不已,親筆著文悼念,並介紹方炳文在中國魚類學研究中所作的貢獻。秉志教授於1965年2月21日病逝,當時伍獻文正結束古巴考察,歸途路過捷克,當他突然在使館的《人民日報》上看到訃告時,不禁失聲痛哭。其對師友的感情之深可見一斑。同學、同事以及故鄉戚友生活上有困難,伍獻文無不慷慨解囊。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他自己身在幽禁之中,也還處處關心他人。
伍獻文除早年在廈門大學和中央大學任教之外,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時,也曾在大學兼職,1934—1937年任中央大學生物系教授,後兼系主任;1941—1943年任復旦大學教授,1947—1948年又兼任江蘇醫學院教授。在幾十年的科研和教學中,伍獻文直接教導和培養出大批的學生和助手。他常對學生說:「搞科學研究要有天資,但更重要的是勤奮,二者兼而有之才是難能可貴的。」他總是按這個標准去選擇學生和助手。他要求自己的助手不僅要能工作,而且要能思考。他常在實際工作中啟發和鼓勵他們提出新穎的學術觀點,並指導他們整理發表。有時有些觀點與他自己的看法不一致,他就與他們展開平等的討論,並且毫無保留地接受被證明是正確的觀點。由於他知人善任,善於發現人才,善於培養人才,在他領導下工作的人都進步很快,他的學生和助手有不少已是國內外知名的學者,許多人成為我國水生生物學和水產科學技術上的骨幹力量。1977年,伍獻文就任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不久又兼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但他從一開始就有讓賢之意,多次要求科學院選拔年富力強的人才接替他的職務。伍獻文在生前就將他直接領導的魚類分類組的工作交給了中年科學家,希望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迅速成長,使我國的魚類學研究後繼有人,進一步發展。
伍獻文的生活十分儉朴,無特殊的業余愛好,早年在工作之餘喜愛集郵和下圍棋,後來因工作繁忙也就丟開了。他唯一的嗜好是讀書,而且主要讀科學書籍。在他的一生中幾乎沒有添置什麼貴重財產,但卻購置了數千冊珍貴的圖書資料。在戰爭環境中,他連日常用品都丟棄了,這些書籍卻始終珍藏著。後來又將這批書籍資料放在水生生物研究所魚類分類組資料室,或直接贈送給所圖書室,供大家閱讀使用。伍獻文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祖國的科學事業。
⑶ 到底什麼是道德和人品
道德
基本釋義
[ dào dé ]
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人品
拼音是rén pǐn,意思是人的品性道德。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准則和規范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徵或傾向。對人要慷慨大方,寬以待人;對國家要愛崗敬業,忠誠熱愛。
⑷ 怎麼了解一個人的為人品德
摸清一個人的為人,為人代表一個人的性格品德,還有這個人的狀況。當你要摸清一個人的時候就表示你在意這個人。對你而言這個人還是有很多因素的,慢慢的從細節,說話方式。做事風格開始了解,時間久了就摸清了,或許你會說時間不夠長怎麼辦?那是多年時間積累形成自己看人摸清人的能力,所以你要好好的想摸清一個人。可以從這個人的品位,行為。語言。都能給自己心理有個定位你要開始學會分析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在裝出來的,什麼時候是真體現。還有。當你學會這些基本的,那你在接觸人的時候,見到那個人。從穿著可以看的出那個人的品位和風格,然後從行為舉止,行為舉止幾乎的人不會可以的去掩蓋自己的不好點,但是有部分的人為了掩蓋自己缺點也會做這些事,但是人的眼神也是可以看的出是否真誠,說話的方式是不是很混亂。幾乎就這些方面,接觸幾次之後,其實應該把那個人在心裡有個大概的了解了
⑸ 為人與道德
……因和平而生、對壞人虛偽、有價值,因為為了和平。
⑹ 作人的道德是什麼為人處事的道德底線又是什麼
做人的不如做狗的受寵愛;
做事的不如告密的受信賴;
在行的不如外行的提的快;
忽悠的比敬業的更豪邁。
⑺ 做人需要哪些品德,越多越好
「人」字的結構只有一撇一捺,但是真正寫好卻非易事。一劃朝天,兩筆踏地,意為頂天立地。做一個好人不見得非得頂天立地,但起碼要對得起良心。如果你是一個受人尊敬的人,那麼,你應該三思而行,遠見卓識,深謀遠慮。
做人要有良好的品德人。真實良好的品德包含兩層意思:一曰誠信;二曰坦率。「君子修身,莫善於誠信。」這是古人對誠信的認知。現實生活中有兩種人:一種人做事時總想是否有利於自己做好人,一種人做事時只想是否能把事做好。這又不禁使我想起歷來爭議頗多的海瑞。海瑞是那種只想把事情做好的人,到頭來便也只有落得四面樹敵,清苦一生,無人送終的境地。他死後的一口薄棺還是朋友出錢買的,何其悲哉?這就不難看出,做人比做事更為重要。那麼,在現實的社會里怎麼樣做人,以我之見:
要有寬厚善良的心。寬厚善良是一種胸懷,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它包含三個內容:第一要有寬容之德。有人說,世界上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廣闊的是人的胸懷。這句話很有哲理。其實,人的內心蘊藏著很大的包容性,你越是寬容他人,就越容易獲得尊重。有句古訓叫做「律己當嚴,待人當恕」。冰釋前嫌可以換來理解、換來和睦、換來友誼,而耿耿於懷只會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當然,寬容並不是無原則地由其肆意妄為,而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給他人以足夠的空間和改過的機會,做到寬厚而嚴肅、柔和又堅定。第二要有厚道之品。厚道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它是以心換心,以情換情。厚道不是懦弱,也不是無能,而是一種氣度、一種雅量。厚道的人心底無私、襟懷坦盪、光明磊落,心靈清澈而見底。第三要有善良之心。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與人為善,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素昧平生之人有難,拔刀相助,是謂小善;危難之際,赴湯蹈火,捨生取義,是謂大善。但是不管是小善還是大善,只要永遠有一顆善心,便足以讓你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要有品行端正的態。古語講「先修身而後求能。」客觀地指出了人的修養、品行對於個人價值的重要性。一個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許能夠上升到一定層面,但最終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所以,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證,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為人才有正氣。品行端正至少包含三層意思:第一要正直。一個正直的人,會體現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人生在世,只有把自己這個「人」字寫正了,才會有服眾的底氣和被尊敬的資格,真正做到「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第二要嚴謹。嚴謹是對生活負責任的一種態度,是遵守客觀規則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對自己修身的更高要求。要把「嚴謹」二字時刻懸於腦際,慎言、慎行、慎獨、慎思;第三要忠誠。「忠誠」是對一個人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是否合格的一個檢驗標准,是惠及他人的一種大德。人各有所事,便應各有所忠,
要有誠實守信的意。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是維系和保持人與人之間正常交往、關系融洽、和諧相處的關鍵所在。「君子修身,莫善於誠信。夫誠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懷下人也」。誠信也是現代社會最昂貴的資本,沒有誠信交不了朋友,沒有誠信談不成生意,沒有誠信幹不了大事。如果說起話來油腔滑調,做起事來虛無縹緲,你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你在這個圈子中就不好立足了。而為人要做到真實可信,就必須保持一種坦率的態度。所謂坦率,就是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直截了當、開誠布公、直奔主題,不弄虛作假、不言而無信,不耍小心眼、不搞小動作,做到心底無私、襟懷坦白、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因為真心換真心、真情換真情,坦率要比虛偽建立的關系更持久,真誠要比圓滑換來的友誼更珍貴。
要有責無旁貸的願。人生於天地間,各有責任。對忠誠是一種責任,對親人的關懷是一種責任,對朋友的幫助也是一種責任,等等。你扮演的角色越多,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多;作為一個人,就要忠於家庭、忠於親人;不要讓自己成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只要能夠做到誠信而坦率、正直而忠誠、寬厚而善良、嚴謹而負責,你就是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由此可以這樣說, 人生的一切成功,歸根到底,都是做人的成功;人生的一切失敗,歸根到底,都是做人的失敗。
⑻ 什麼是人品什麼是道德道德和人品有什麼區別怎麼具備道德人品
自我見解啊 好吧,我自己感受的,人品和道德區別也就是人品主要說你自己,道德和社會有關聯,沒了。
⑼ 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什麼
1、百德孝為首抄。對父母的孝襲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會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規范的。
2、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礎,沒有這一點,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
3、知榮辱。知榮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養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知道榮辱,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行為就有了方向。什麼是榮辱,在以後的具體道德標准中加以說明。
4、實事求是,客觀准確地反映事實,從事實中總結道理。
(9)為人與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⑽ 人格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人格是一個人心理活動各方面特點的總和,尤其是情感活動和意志行為活動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特點,主要內容:
(1) 個人的需要、興趣與愛好、理想與信念等心理活動的傾向性;
(2) 情感反應與心境的傾向性:樂觀的或抑鬱的,焦慮的或平靜的等;
(3) 意志特徵與行為方式的選擇性,果斷的或猶豫不決的,堅強的或懦弱的等;
(4) 認知能力特徵,感知的敏銳與遲鈍,觀察的細致與粗糙,注意力與記憶里的強弱等。人格主要在社會活動的人際關系中表現出來,也是在社會實踐中塑造和發展起來的。
人格本是一個 抽象的概念,「人格脫離了人,自然就是一個抽象」。但一旦將人格賦予法律性,賦予其 主 體、權利能力、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等多重內涵時,人格就上升為法律人格。所謂法律人格, 就是私法上的權利和義務所歸屬的主體。法律人格的有無,決定了人在民法上的資格的有 無;法律人格的完善程度,反映了人在民法中的地位的高低;法律人格的內涵的發展也擴展 了人在民法中的權利。可以說,法律人格的不同狀態,顯現了人在民法中的存在方式,從而 也決定了民法對人的關注程度。黑格爾說:「成為一個人,並尊敬他人為人」。
倫理人格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它討論一些什麼問題?有人說,它討論善和應當的問題;也有人說,它是關於價值的一種學問;還有人說,它的任務在於分析道德命題的意義。諸如此類的說法,當然有它各自的理由,但是,我認為,倫理學的真正含義乃在於它是關於「人」的學問。人的經驗性意義也就是外在的人,它是可見的身體,一系列的器官、組織和細胞,還有可分析的心理過程、神經反應系統,總之,它具有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層次和一系列特性。這樣的人是倫理意義上的人的基礎,但還不是倫理意義上的人。倫理意義上的人主要是不可見的、內在的和精神性的人,簡單說,就是位格或人格(person)。人格具有精神性、單一性、獨立自主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徵。person與human是很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精神性的,後者是自然性的。嚴格的法律體系必須以對「人格」的界定為基礎,事實上,倫理也必須以人格的界定為前提
何謂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從倫理學角度理解的人格,是指個體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
質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行為傾向和生活態度。它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內在精神組織系統,支配和決定個體的道德行為,並通過個體的道德行為體現出來。概括起來說,道德人格是由道德理性因素與道德非理性因素兩部分構成的,它們密切聯系交互作用,不能隨意割裂開來。道德人格作為人的內在精神世界,是由道德理性因素與道德非理性因素構成的,是二者的有機組合和整合。
既然現在已經對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都有了一定的理解,那麼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必然的內在聯系嗎?這就是人格統一的問題了。那麼道德人格與法律人格統一在什麼地方,又不區別在什麼地方?
潘岳同志在文章中有如下的觀點:「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防備犯罪行為於前;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懲罰犯罪行為於後。」對於潘岳同志對於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的論斷,筆者不敢苟同。法律存在的意義是維持社會的秩序,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其執行必須依靠國家機器的強力手段;道德的產生與意義涉及復雜的倫理學討論,這里不多講,但道德的貫徹依靠的是個人的修養與品德,並且與個人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因此,道德與法律完全屬於兩個范疇。那麼法律人格與道德人格自然也存在這種關繫上的區別。法律人格存在的基礎是法律對人的精神的約束力,道德人格的基礎是修養與文化對自身精神的約束,進而上升到行為的約束上。道德人格與法律人格並不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道德人格極其低的人未必敢殺人,因為畏懼死刑。而道德人格極其高尚的人未必不會去作法西斯,主持南京大屠殺的松井石根不就是虔誠的佛教徒?東條英機的清廉和道德高尚一直為人所稱道。合乎個人道德觀念的並不一定符合法律。環境文化與環境道德息息相關,卻與環境法律不搭界。
二者雖然有那麼明顯的區別,但是二者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驚人的結合力的。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只有道德人格那是完全不現實的。你不可能奢望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都特別高,那麼自然不可能每個人的道德人格都不可能是完全健全的。同樣是這個道理,一個人不能對法律完全的了解,所以你不可能奢求每個人都是律師或大法官,那麼自然不可能每個人的法律人格都是完整而沒有一點缺點的。盡然這樣我們就不可能僅僅靠道德人格或是法律人格去約束整個社會,任何一個的獨立都是走向失敗的標志。
由以上看來,我們必須使二者緊密的結合起來。法律人格可以在一些比較重大的事情上去起作用,這樣的約束具有明顯的強制力,即具有普遍約束力。而道德人格可以在一些比較細微或是法律的空擋中去發揮明顯的作用,這就是道德人格應該待的也是最容易起作用的地方。
這樣道德人格與法律人格的統一必然會對整個社會起到特別的穩定作用。整個社會就會向著更加美好的方向去發展。這樣以來,我們的和諧社會的目標的實現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