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借鑒道德經

借鑒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1-18 05:56:02

『壹』 金庸小說「九陰真經」,照抄《道德經》原文,怎麼回事

金庸小說中這種情況可謂是“屢見不鮮”,九陰真經本就是道家功夫,挪用道德經的原文,也是情理之中。我們都知道,華人武俠作家金庸可謂是當今文壇中最負盛名的一代宗師之一。在他一生的創作生涯中,可以說“碩果累累”,而《射鵰三部曲》無疑是他一生心血的集大成者。射鵰三部曲的開篇,就是天下五絕在華山論劍,爭奪絕世武功寶典《九陰真經》了。但是據說“九陰真經”上記載的內容不過就是《道德經》的原文,這是怎麼回事呢?

綜上所述,九陰真經本來就是道家武學,金庸挪用一部分道德經的原文,也是情理之內。

『貳』 很多人推崇《道德經》的原因是什麼

精讀七遍。道德經閱讀越覺得人類渺小,一切因循自然才是正道。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真正的智慧在山野村夫中,所謂為道日減就是這個道理。

『叄』 老子所代表的學派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哲學思想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見於下文 老子故事 孔子問禮第4段)可見:
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應當注意到:
事實上,人活著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成為唯一的選擇。
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
因此,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老子的宇宙觀,根據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比如:人的生與死(可參見下文 老子故事 聖人辭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

『肆』 我信奉道教,也很喜歡道德經里老子所傳授的道。以此為借鑒來處理各種關系和解決各類事情。 但我並不會像

這叫信士,哥們。道教信徒有道士、居士和信士三種,基本常識啊

『伍』 道德經學習體悟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核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現在,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究還沒有定論,《老子》之於研究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獨特,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理國際關系、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理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精神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可以作為《道德經》的讀後感,我想以我個人觀點修正幾點內容:1,我對上文「視角獨特」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已經擺脫了「視角束縛」,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理解和不能正確定論《老子》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點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於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甚至對星際探索、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發作用。可以說它沒有時代性,它可以隨時間無限延長。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學甚至更微觀的科學領域,因為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結構是什麼樣子。

『陸』 修習道德之經,如何理解「道德經」和「各經典」

學習道德經和各經典需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前人的理解方式,每個人對經典的理解不同,因此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才能更好地學習。

理解道德經和其他經典還要結合具體事例,對一件事一個人的道德行為的評價,是最直接的文本應用於實際的表現方式,這樣可以更直觀感受到這些經典作品的文化內涵。

總而言之,學習這些經典不能只依靠自己領悟,還要有嚴謹科學的求證態度,和其他理論的結合應用,不能憑一家之言理解道德經和各經典。

『柒』 為何道德經中的智慧,到現代仍然有很強的借鑒價值

因為他可以深刻影響中國人的思想和中華文化,到今天依然非常多的學者在解讀、研究《道德經》里擁有的深奧思想。包括非常多的外國人也有受到《道德經》里老子思想的影響。例如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真正身輕的根本是負重前行;群眾生活穩定和安居樂業是天下躁動主宰。

除此以外,不一樣系統有不一樣的道,不一樣的國家有不一樣的道。在原有的平衡狀態下,一個國家人類利益發展的壯大了,必肯定會導致了另一個邦家衰退,所以必定會受敵視甚至於發生戰爭。除非可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狀態,讓全人類一起發展壯大,可是這是不可能的,屬於非常難實現。例如,你這個大財團,要是重新將你的利益分配給全人類,你絕對會反對。

『捌』 老子的思想主張值得我們借鑒嗎

有值得我們後人借鑒的地方的。
首先,老子的思辨思想在當今社會具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老子主張對任何事情都持思辨的態度,持獨立批判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很重要,沒有批判的能力,社會就不能發展。老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事物,也就是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他認為,「有為」往往會導致妄為、胡作非為。其實人可以通過無為來達到有為的目的。就像在治國方面,老子有很多治國思想,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是非常有力的,同時也是值得後人學習的。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就是治大國就像煎魚一樣,
要講究技巧,煎魚時不能隨便翻,把魚都翻爛了,應該盡量不幹預,讓它自己熟。他還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是說,自然規律被破壞了,才用所謂仁義約束人的行為;有了智慧,也出現了虛偽;母子、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時候,才提倡孝道;國家快要垮台的時候才會看出忠臣。總之,越是宣傳提倡的東西,越說明它是最缺乏的東西,這是老子深刻獨到的見解。
我們現在的社會上有一些現象,按照老子的批判精神也應該被質疑和否定。
比如宣傳一個人熱愛工作、投身事業是應該的,社會需要弘揚這種風氣。但是一定不能過分。如果一個人的父親死了,他不奔喪;老婆生孩子,也說工作忙離不開,這在我看來就是不正常了。
一個不關愛父母也不愛惜妻子的人,他對工作的愛就可能是裝出來的。我想我們是有理由質疑的,一個連基本的人情都沒有的人,能對事業工作真正負責嗎?社會正氣是符合自然、符合人情的,不是虛假的「有為」。老子的批判精神非常值得我們重視和肯定。 其實,老子講一切都是對立的,也講一切都在變化和一切皆有利弊。好的一麵包含不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麵包含著好的一面,沒有單純的利也沒有單純的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成語,提醒我們單純的利和單純的害是沒有的,事物發展過程中都存在兩個方面。比如現在我們經濟發展得很好,但同時也產生了對環境、生態的破壞。我們在引進許多新觀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時,也丟掉了我們民族不少固有的美德。但是我們要辯證地看問題,不能因為事情有弊有害就不去做,關鍵是我們要把害處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又或是我們該採取什麼辦法來實現變害為利才是最主要的。
在當今這個錯綜復雜、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老子的哲學理論包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也是很好的文學文章。對老子思想的理解以及運用,能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實現個人能力的提高以及對和會發展的促進。

『玖』 讀道德經有什麼意義裡面大概的意思是說什麼道理現在這個社會有什麼可以借鑒的地方

仁者見之之謂仁,智者見之之謂智的書。
如果你是君王,道德經是治世之學。
如果你是leader,道德經是領導藝術。
如果你是普通人,道德經是為人處世之道。
如果你是修道之人,道德經是道家法典。

『拾』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們現在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和啟示

1.首先體現在認知觀方面。
認知是指通過心理活動獲取知識。習慣上將認知與情感、意志相對應。《道德經》提供了大量的樸素的辯證認知方式與內容,例如《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義稱「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意義上可以說任何東西不能阻礙認知的寬闊性。如「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道德經》可以以究其意義給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些思考。至於《道德經》中以辯證方式說明處世認知也很多,例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葆;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貴富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等。《道德經》所提供的認知方式不僅在形式上有益,而且內容都關聯於人生社會,的確應值得大學生們思考與借鑒。
2.其次體現在價值觀方面。
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准則。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經》上說「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今天社會對個人利益的強調與關注,固有其合理之處,但自私心會不會因此而助長,實在難以預料。大學生應該根據其意義調節自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說: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也寓意了人至高的善就是利大眾而不爭。「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就是告誡世人要保持本色;不謀私利,就可以萬事無憂「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適可而止,就能避免災難。道德經在涉及人生價值提出了無私、簡朴、知足等等多種觀念應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
3.再次體現在人際觀方面。
人際是人一生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又稱為為人處世。而這個能力的獲得恰恰不取決於你不喜歡的、不舒服的,喜歡和舒服的。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驗你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能力才是人際關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愛惜這方面的知識,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識再淵博,從「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極大的迷惑。所以重視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是人生極其重要的。《道德經》上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要做一個成功人,首要的要學會愛別人,學會關注別人身上的優點,而少看別人的缺點。你學會了愛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愛,這樣你的人生之路就會變得無限寬闊。「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謂聖人,以無為來處理一切事情,以身體上好的德行來教人。「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認為不錯,這是不明智的。自以為是的實際是糊塗,過分關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讓自己的注意力離開別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就是《道德經》教導我們的處世關鍵之所在.

熱點內容
陽光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2-12 13:48:59 瀏覽:750
楊秀清民法 發布:2025-02-12 13:23:34 瀏覽:280
司法小貼士 發布:2025-02-12 12:58:20 瀏覽:834
依法治國的案例最新 發布:2025-02-12 12:44:23 瀏覽:786
公司借款法人代表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2 12:26:15 瀏覽:32
上門打人致輕微傷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48 瀏覽:143
炸雞店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04 瀏覽:485
村法律顧問問題 發布:2025-02-12 12:21:53 瀏覽:290
物業管理法規案例分析 發布:2025-02-12 12:04:27 瀏覽:922
重慶科級幹部選拔任用條例 發布:2025-02-12 11:48:10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