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律和法治觀念

法律和法治觀念

發布時間: 2022-01-18 08:26:58

『壹』 法律意識與法律觀念

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於法(特別是現行法)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知識和心理態度的總稱。法律意識是一種觀念的法律文化,對法的制定實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現為探索法律現象的各種法律學說,對現行法律的評價和解釋,人們的法律動機(法律要求),對自己權利、義務的認識(法律感),對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法律知識),以及對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等。
法律觀念是指介於感性和理性階段之間的一種特有的法律意識反映階段。法律觀念既包括人們對法律的零散的、偶然的、感性的認識;也包括一些系統的、必然的、理性的認識。

『貳』 如何理解和區分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法治觀念

觀念既是來人們對事物重要性的自認識,也是支配人的行為的重要認識。

1、概念的變遷

法治觀念一詞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開始流行的,以前的提法是「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十五大報告尚有「法制觀念」一詞。

法制經常相對於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對於「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徵是:⑴個人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⑵個人可以隨意制定和廢除法律。

法制和法治是密切相關的: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礎: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徵;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一般說來,法治觀念可以囊括法制觀念。因此,黨的十五大之後,人們經常使用法治觀念一詞,很少再用法制觀念一詞。

2、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基本內容

①民主法治觀念;

②自由平等觀念;

③公平正義觀念;

④權利義務觀念。

『叄』 法律,法制,法治有什麼區別

1、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 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2、法治,又稱法律的統治,是與「人治」相對應的一種治國方法。亞里土多德對法治的界定是:法治就是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約國家權力的濫用、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是法治的兩個核心要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

3、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內涵的差異。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簡稱。

(2)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

(3)在與人治的關繫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4)在配套環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環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

拓展資料:

1、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專政機關--法院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2、法的本質就是統治階級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具體地說,它是指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3、法律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法律原則和規則的總稱。法律制度從宏觀角度來說,與法系的概念比較接近。

①、一國的立法制度與司法制度的總稱,即通常所稱的"法制"。

②、法律制度是指運用法律規范來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時所形成的各種制度。它調整了多少社會關系就包含有多少種具體的法律制度如行政、經濟、婚姻家庭、訴訟、教育文化及狹義的法律制度等。 法律制度及其相應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構成法律部門。一國的立法制度與司法制度的總稱,即通常所稱的"法制"。法律制度從宏觀角度來說,與法系的概念比較接近,我們不能把制度等同於法律條文。

『肆』 如何理解和區分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法治觀念和法治理念

一、法制觀念和法治觀念

觀念既是人們對事物重要性的認識,也是支配人的行為的重要認識。

1、概念的變遷

法治觀念一詞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開始流行的,以前的提法是「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十五大報告尚有「法制觀念」一詞。

法制經常相對於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對於「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徵是:⑴個人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⑵個人可以隨意制定和廢除法律。

法制和法治是密切相關的: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礎: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徵;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一般說來,法治觀念可以囊括法制觀念。因此,黨的十五大之後,人們經常使用法治觀念一詞,很少再用法制觀念一詞。

2、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基本內容

①民主法治觀念;

②自由平等觀念;

③公平正義觀念;

④權利義務觀念。

二、法治理念

理念是指富有理性的具有體系的觀念。例如科學理念、藝術理念、政治理念等等。

1、概念的形成

2006年4月11日至13日,中央政法委在北京舉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研討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羅干出席並講話。

羅干指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2、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具體內容

①依法治國--核心內容

②執政為民--本質要求

③公平正義--價值追求

④服務大局--重要使命

⑤黨的領導--根本保證

羅干強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先進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三、法治觀念和法治理念的關系

1、區別

①內容有差異。法治理念是法治觀念的核心內容。

②時間有先後。法治觀念一詞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開始流行的。法治理念是2006年首次提出的。

③要求有側重。法治觀念是對全體公民的要求。法治理念側重於對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要求,例如「執法為民」。

2、聯系

①內容有重合,如公平正義。

另外,有時也把法治觀念的內容稱為法治理念。例如,「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2007-10-25十七大報告

②性質相一致,同屬法治精神。

③作用相統一,指導法治建設。

『伍』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2. 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3. 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

  4. 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5. 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6. 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7. 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

  8. 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拓展內容:

法制: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1.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2.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3.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4.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

  5. 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

法治:

  1. 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

  2. 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3.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

  4. 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5.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陸』 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有沒有關系啊

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當然有關系的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中,公平正義被表述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發展中的馬克思法治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為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為本質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現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司法理念的樹立。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
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徵、以正義為最終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的精神不僅在於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復雜的執法工作機制,更在於公平正義精神與價值在法治各個環節中真實的體現和實現。
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所要實現的理想境地是經濟富足、政治進步、文化昌明、社會和諧,這些目標的實現皆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統領。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著社會的文明走向和發展方向。一個良善的社會必定是將公平正義奉為圭臬的社會,而一個公平正義不彰的社會必定會走向經濟的衰退與凋敝、政治的專制與腐化、文化的消沉與墮落、社會的混亂與無序。在一個國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沖突與矛盾也是變化多端的,因此執政者的首要任務並非是纏身於具體事務的細枝末節中而是要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在此意義上,我認為管理國家的本質就在於價值選擇;而一個好的執政者的標准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義無返顧地選擇公平正義。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的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並能夠分享得到的結果的時候,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
公平正義如果不是抽象的教條,就應擁有反映時代要求的具體內容。公平正義社會首先應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以人為本」首先要回答的是「以什麼人」為本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權利保障體系有三個層次:一是「人人」的層次,二是「公民」的層次,三是「弱者群體」的層次。公民權利主要指向政治參與、擔任公職、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弱者群體權利主要指向婦女、老人、兒童、身體殘障者等特殊對象;而第一個層次,也就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中的層次指的是「人人」、「所有的人」,也就是《世界人權宣言》所講的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它身份的差別,平等享有基本人權和人格尊嚴中的「人人」。
「以人為本」其次要回答的是「以人的什麼」為本的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兩方面內容,首先,「以人為本」必須以人的共同需要為本,人的共同需要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社會民眾的共同的普遍的要求,所以,滿足人民的共同要求就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以人為本」還必須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本,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成為其他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時,公平正義的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便是告成之時。
「以人為本」最後還要回答「如何將人的需要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這一問題。人的需要惟有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才是現實的、安全的。「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論在價值上是一致的,它們一方面解決了目的性問題,那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另一方面又解決了一系列關系問題,即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統一與和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正是這些理念邏輯的產物,因此,對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追求的公平正義的理解也必須從建立在這些理念基礎之上。各級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如果不能透徹理解「以人為本」和「和諧社會」理論,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髓。
公平正義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歷史久遠的人類理想,它的基礎是社會制度的公平正義。從直觀的層面看,社會不公現象是形態各異的,但概括言之不外乎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起點的不公。其典型表現是,在人們出生伊始就被依照自然生理狀況和社會出身的不同進行人格身份的差等劃分;第二,機會的不公。對人們進行人格高低區別的目的,是要賦予他們不同的社會發展機會,這便是機會不公。在高考招生中,同一張試卷面前不同地區的考生享有不同的上學機會,甚至在同一個地區的考生因戶口的差異也有所不同,這就是機會不公的具體表現;第三,規則的不公。用一類規則對一群人,用另一類規則對另一群人,便是規則的不公;表現在法律上,便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便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種種特權的存在;第四,結果的不公。同勞而不同酬,少勞而多得,多勞而少得,勞而不獲,不勞而獲,就是結果不公的表現。

『柒』 什麼是法治觀念如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的定義:所謂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回看法也就是依靠法答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

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

(7)法律和法治觀念擴展閱讀

「法律浪漫主義」認為,法律無所不能,解決任何中國一切問題的良方。在遇到社會問題,他們幾乎都會情不自禁地提出要制定相關法律,既有法律不能滿足治理期望時,總是希冀於修改法律。

賦予法律功能過高期望和過於理想化的思維,屬於典型的法律浪漫主義情結。法律浪漫主義者忽視了社會關系的多元性、復雜性以及法律調整對象和介入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有限性。

將法律的功能無限誇大,偏離法律的本性和國家建立法律制度的初衷,也忽視其他非法律社會控制措施的意義和作用,法律浪漫主義必然會面臨現實困境。

『捌』 法制觀念和法治觀念有什麼區別

1、意義抄不同。

法制一詞通常是指襲一國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執法和守法的總稱。在這個意義上,任何國家有法律和制度,就有法制。

法治是指一種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它是相對於「人治」這個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而言的。

2、方式不同。

法治是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採用什麼原則和方法對國家進行治理和統治。

法制是指統治階級實現其「法治」的一種重要工具和手段。

3、重點不同。

法治強調的是一切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和遵守法律,一切活動必須依法辦事。

法制則強調的是完備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執法和守法的總和。

4、范圍不同。

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都有自己的法制。

但並不是每一個國家,全都實行法治,有的國家實行的是專制、人治。法治同民主相聯系,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法制,才能真正實現「法治」。

5、用處不同。

法制是為政治服務的,法律和制度是治國的手段。

法治則是治理政治的。一個國家的政治需要正確的「法治」理論來指導。

『玖』 如何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一)掌握基本法律知識,依法保護自身權益.。青少年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錯路,必須鋪設好自己的人生軌道,走好青春每一步,一定要學會分析,學會辯別,學會拒絕,學會自我保護,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誘惑和侵害。這就要注意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否則,便會因為不知法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如今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很多:可以在思想品德課上學習,可以參加學校的法制教育活動學習,也可以學習專業的法律書籍,可以收看電視的法治節目,也可以直接向法律專業人士咨詢。在初中階段,我們不可能學習所有的法律知識,但是作為青少年,應該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權利,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怎樣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合法權益。青少年只有學會了自護,才能在犯罪侵害發生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臨危不懼,運用有效的防衛手段,敢於和善於與犯罪行為作斗爭。(二)堅決擯棄不良習慣,做遵紀守法好學生。《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具體規定了作為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不購買閱讀不觀看黃色書籍和音像製品,不去和自己年齡不相符的營業性娛樂場所。要與正直、誠實、守信、能夠幫助自己上進的人交朋友,不要與對自己道德品行產生不良影響的人交朋友,要堅決杜絕與校外不良青年的來往。近幾年的司法實踐中,青少年違法犯罪在社會總體違法犯罪人數中的比例,已明顯上升,這除了青少年受社會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新形勢下青少年價值觀、人生觀錯亂迷惘的原因外,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也是青少年誤入違法犯罪歧途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作為青少年學法、慬法、知法、守法刻不容緩。

『拾』 法律信仰和法治意識的區別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一句話:「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許多人都知道這句話,都認同這句話。有人據此論證,若要建設一個法治社會,必須建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使法律成為人們的信仰。

熱點內容
楊秀清民法 發布:2025-02-12 13:23:34 瀏覽:280
司法小貼士 發布:2025-02-12 12:58:20 瀏覽:834
依法治國的案例最新 發布:2025-02-12 12:44:23 瀏覽:786
公司借款法人代表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2 12:26:15 瀏覽:32
上門打人致輕微傷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48 瀏覽:143
炸雞店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04 瀏覽:485
村法律顧問問題 發布:2025-02-12 12:21:53 瀏覽:290
物業管理法規案例分析 發布:2025-02-12 12:04:27 瀏覽:922
重慶科級幹部選拔任用條例 發布:2025-02-12 11:48:10 瀏覽:197
2015年社會法年會 發布:2025-02-12 11:41:38 瀏覽: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