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思考
1. 立法思考是什麼意思
受寵若驚!對這方面並不是很了解,但是能保證絕無復制。說的不對歡迎指正,也請提問者不要偏聽偏信我這個外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根據個人理解,大概的意思可能是這樣:立法思考意為————「對於是否應當以某種措施(法律或法條)限制某種行為以及該措施的實用性(包括可操作性等)、所能產生的效力和有效時間(預見性)的思考,從而達到該措施乃至整個社會制約(法律)體系的完備。」
上面提及的效力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個人認為法律的效力在於警示和預防,而不在於處罰的力度。
1.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立法的初衷和意圖。孟德斯鳩認為「立法必須符合事物的秩序和社會的本性」,他認為「立法者只能發現法律而不能創製法律」,孟氏對於立法的訴求在於「實現人民的政治自由」。結合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我們姑且斷章取義的認為立法的意圖為「實現人民的自由」。這里出現了一個問題:按照一般理解,法律具有的是「約束力」,那「自由」從何而來?中學時代我們就學習過,「絕對的自由」在任何種群或者社會中都是不被允許的,這個「自由」是相對的。立法的初衷我個人認為是:人不是叢林生物,也認識到絕對的弱肉強食式的叢林法則不適於人類的繁衍和發展。於是大家都希望所有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說「我所不欲我不施於他人,他人亦務施於我」,我不希望被殺,所以我不殺人,但是如何能保證別人不來殺我?這就需要立法,有一個強制的隔離、處罰、和警醒機制之後,方能保證我不受侵犯,繼而實現我的「自由」。至於「三權分立」等如何保證法律發生效力等等其他方面我們在這里就不談了。
2.個人認為立法其實是在創立一種結構主義理論,因為法律只告訴我們不能做什麼,能做什麼那是道德的事。之所以這樣立法,是因為人類的各種行為五花八門,用否定法比用肯定發更容易概括也更不容易出漏洞,不用我比喻,提問者應該能理解。典律法和案例法誰更有效我們也不談了,只要明白:法律給出的「禁止」應該是一個大方向,引導人民,而不應該是小細則,處罰人民。
3.立法思考狹義的說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有些法條或法律是過時的,不適用於新生的事物,或者由於預見性不強而無法限制某些違反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則的新行為。怎麼辦呢,就要針對新生事物立法了。過程是個三部曲:一是要考慮是否要制約這種新行為。二就是如何制約。三是盡量預見類似行為的變化和衍生,以思考這種制約機制如何發揮更長遠的效力。
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2. 結合身邊發生的衛生社會現象,談談對該現象的立法思考。
摘要 減肥控制不住食慾,可以用其他低熱量、低脂肪的食物來替。首先,減肥控制不住食慾,可以考慮多食用粗糧,粗糧的熱量較低且富含有粗纖維,粗纖維是一種進入人體後會膨化的物質,可以有效地使人體產生飽腹感,抑制食慾,有效的減少由於減肥控制不住食慾的作用,減少由於攝入其他熱量食物,引起的熱量增加導致的發胖現象出現。其次,減肥控制不住食慾,可以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比如蘋果、獼猴桃、苦瓜、黃瓜等,這些新鮮的蔬菜、水果中,含有一定的維生素和纖維素,它們可以抑制人體腸道對外來油脂的吸收利用,並抑制人體內脂肪的增生,水果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和有機酸,還可以使人體新陳代謝速率加快,使人體內的脂肪消耗速度加快,起到一定的輔助性減肥作用。
3. 如何正確理解法制思維
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化解矛盾,可以較少留有後遺症。面對矛盾,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善於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界定義務。
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法律,公開公正處理,以依法解決矛盾問題的實際成效,讓群眾體會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從而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
其次,要善於與人民群眾理性對話,善於與不同意見的當事者協商,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合理,只要政府理性平和、真誠對話、協商執法,人民群眾也會理性、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至於採取極端的行為,很多矛盾就不會升級、不會激化,更不會爆發成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另外,法治的權威性,需要所有人員敬畏和尊崇,對矛盾糾紛,依法達成的協議、依法作出的處理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普通百姓都要一起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應嚴肅追究責任。
同樣,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訴求解決以後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擾亂公共秩序,也要依法嚴肅處理。只有建立依法辦事、依法維權、違法必究的規則和機制,才能樹立法治權威,維護正常社會秩序。
(3)立法思考擴展閱讀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
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4. 請結合實際談一談你對於法律思考方式的認識
法律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就像當我們學了物理,化學後看問題都希望能夠通過物理,化學版的角度權一樣,學習法律,理解法律,運用法律就必須運用法律思維才能真正的理解和處理法律問題,做好有關法律的職業工作。就像砍樹需要斧頭,吃飯需要筷子,法律思維就是我們從事法律職業工作的工具。
而法律解釋,你知道前段時間網上一直流行的許霆案(你可以去網上看看),葯家鑫案,我們看到了什麼呢?那就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它是立法工作者的結晶,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結晶,但是它擺脫不了人類思維的局限性,未來是怎樣的,我們沒有人能知道,除非上帝說得(但我們黨是無神論者),因此法律的局限性就出來了,法律不可能將未來包涵在其中,那麼,當我們遇到諸如此類的案件時,我們必須講法律與實際結合起來,法律解釋,司法解釋便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不然,法有何用?法律的產生是為了調節我們的社會生活,它不是文物,不是放在那裡只讓你去看的。
至於法律推理我就不多說了,這其實就是站立在法律思維的基礎上去發現問題,推斷問題。
因此,從事法律職業工作,法律解釋是要件,法律推理是過程,法律思維是手段。
5. 對法律的思考有哪些
你這個問題太過寬泛,很多問題都可以談,比如說法律的發展歷史,當前法律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當前法律尚需進一步改進修訂完善的地方,以及立法、司法、執法當中存在的困境等等都可以談,太寬了,沒法說得清楚~
6. 如何推進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行使的思考
一、行使地方立法權應堅持的原則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總書記指出:「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設區的市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行使地方立法權,至關重要的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也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更是設區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權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持黨的領導,是對過去建設法治中國成功經驗的全面總結,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堅持黨的領導已經載入憲法,立法工作更必須遵循。
2.必須堅持科學立法。
科學的根本在於尊重客觀規律,立法的基礎在於對實際情況的正確把握。設區的市要把調查研究放在第一位,對經濟社會發展、法治環境、公民法律意識、普法狀況有一個精準把握,打牢立法基礎。要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在立法體制、工作程序、制度設計上,都要突出實事求是,以用為本,講求實效。立法的科學性核心是兩點,一個是能操作、好執行,另外一個就是有效果。
3.必須堅持民主立法。
立法民主是現代法治的基本要求。包括立法機關的成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立法程序民主、公開性,立法監督民主等。在立法決策、立法活動中,最重要的是始終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把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真正突顯出來,使我們的立法真正成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良法。另外,堅持民主立法,通過讓更廣泛的人民群眾參與,既能徵求到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也能直接收集群眾的建議意見,最大程度地提高立法質量。
4.必須堅持依法立法。
行使地方立法權的重要前提是依法來立法,這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依法立法首先要依憲立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法規制定的基礎和依據,行使地方立法權必須以憲法為基礎和依據,符合憲法的總要求、總方向,不能超越和突破憲法的原則、精神,特別是具體的規定,要做到內容符合憲法規定、程序符合憲法要求。行使地方立法權還要符合上位法的要求,法律創立的依據是什麼精神、原則、標准,有哪些規矩、程序、要求,創立的法律是否侵犯了人民的權利,是否損害社會的利益?行使地方立法權還要符合省級地方法的規定。因此,設區的市要立法,其立法的精神和原則要有法律依據,其立法許可權范圍有法律依據,其立法程序規范要有法律依據,立法的合法性要由省級人大進行審查。
二、行使地方立法權應做的准備
1.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備。作為設區的市人大常委會,不能坐等國家立法法的修改,要超前謀劃,積極與上級人大聯系,主動去謀劃立法工作。要組織對本地區法規性文件、政策的清理,對經濟發展、民生等中心工作進行調研,對群眾關注關心的問題進行調查,為下一步立法工作做好准備。
2. 要做好人才上的准備。立法的專業性比較強,對人才的要求更高一些。據了解,多數設區市的人大在立法方面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國以才立,業以才興。缺少立法工作知識方面的人才,這是目前設區市人大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建議近期可以從政法部門吸收高素質人才充實到立法工作者隊伍中來。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邀請法律研究人員、律師參與立法。加強對立法者的培訓,全面提升法律素養,提高參與立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要做好制度上的准備。立法是一件非常嚴肅和莊重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學、嚴密的工作制度,重點是立法程序中的審議環節。一是明確人大常委會會議安排審議法規草案的時間,原則上不能少於
4 小時,太短的時間很難討論出結果。二是將法規草案內容提前一定時間發給與會人員,方便這些人提前介入,或調研、或函詢、或徵求群眾意見,保證審議質量。三是充分發揮好統一審議制度。立法法第六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地方性法規草案由負責統一審議的機構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因此要明確統一審議的方式、內容,統一審議必須以委員會全體會議的形式進行,並建立表決制度。
4. 要做好公開民主的准備。立法法第五條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但是如何具體體現,則沒有法定的程序。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無不要求地方立法體現民意,維護群眾利益。這就要求在行使地方立法權時,必須增強立法的公開性。在確立立法計劃、立法項目時,應首先考慮徵求意見環節,包括相關的行政機關、服務對象和基層群眾。法律法規在整個起草過程中,要注重傾聽基層群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意見,使他們的利益訴求得到充分表達。草案定稿後要及時公開,聽取社會的意見和建議。
5.要做好監督的准備。地方立法權的實質,從一定角度上看,也是一種利益或資源的再調整,這里涉及部門利益、群眾利益,必須慎之又慎。作為公權力的一種,地方立法權必須受到限制,特別是要有必要並及時的監督,防止權力被濫用。建議省一級人大在批准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時,應當優先考慮把遵守立法程序、辦理程序作為審查批準的硬性條件、剛性約束。
綜上,設區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權,要自覺適應形勢任務的新變化,積極適應新常態,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在實踐中增強地方立法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城市的長久繁榮、快速發展架設起法治的快車道。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7. 防衛過當的立法思考
建議你可以寫個論文
8. 如何進行法理思考
法理運用到實踐中就是法理中的法律適用問題。法律適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法律知識的豐富程度、對法學理論的掌握和理解、對立法原意的了解、對社會現象的綜合能力、對當事人心理的掌握、對社會風俗習慣的熟悉、對社會群體認識的判斷、對司法實踐活動的了解和理解等一系列的法律、社會知識。由於法學理論紛繁復雜,各種原則相互交錯。沒有兩三年刻苦磨礪是不可能理解法律適用問題的。如果你有志於法律工作,建議你通過司法考試後按規定跟隨正式律師實習,以解決這一問題。注意:選擇實習的導師應當找有一定法律實踐經驗的律師,最好到司法局律師管理部門或者律師協會請求他們推薦。然後找親友進行側面了解(律師中名不符實的大有人在),最後確定。如果你打算自學,建議你認真研讀法理學、邏輯學、心理學三本書,如能做到融會貫通,法律適用就不成問題。如果你能再將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融會貫通法律適用就成了小菜。再加上良好的普通話口語,你就可以成為一名優秀律師了。
9. 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立法思考要從那幾個方面入手寫
一點個人建議吧。稅法,通常有這么幾個基本點:納稅人,征稅范圍,計稅基礎版,稅率,稅收優惠等。
如果要完權善個人所得稅,結合目前的個人所得稅法,
從納稅人角度來說,是否將所有應納入征稅范圍的人都包括進來了,對於低收入人群是否將其排除在外,如何合理的進行規定,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征稅范圍:是否所有的個人收入都應該計入個稅中,是否所有該計入的都征了稅,例如高收入人群在很多地方都有收入,境內外等,取得收入的方式也有很多種,現金的,實物的,是否都征了個人所得稅;
稅率:目前的稅率是否合理,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是否應再次提高起征點?是否對高收入人群所征的稅還不夠重?是否應該像美國一樣以家庭為計稅單位?等等
稅收優惠:目前的稅收優惠是否足夠,是否應對低收入人群增加更多的優惠而對高收入人群減少優惠?
論文還是自己調查研究自己寫比較好,也是個學習的過程。我在這只能拋磚引玉了。。。純手打,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