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的發明

法學的發明

發布時間: 2022-01-18 13:06:34

① 法律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別的發明讓人類學會駕馭自然,而法律的發明,則令人類學會

美國第36任總統:林登·貝恩斯·約翰遜1965年9月16日在華盛頓「經由法律實現世界和平」大會上的演講

② 什麼是「法律科技」

科技對法律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影響法律的內容、形式、傳播等;而法律對科技的反作用表現為法律為科技提供規則和秩序,保證科技為人類福祉服務的正確方向等。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
一、科技對法律的影響作用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科技的發展影響著立法的內容,成為法律規定的重要的依據。
2、科技影響法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使法的表現形式更科學合理,法的信息傳播更便利、公開、快捷、准確和充分。
3、科技影響法的調整范圍,將會導致新的法律部門的出現。
4、科學技術影響立法體系、程序和方法,促進立法的專門化、民主化、科學化和高效化,使得法律更具操作性。
5、科技影響法律技術和法律調整機制及其執法,促進法律調整機制和執法手段的科學化、公正化、合理化和高效化。
6、科技影響法學教育、法制宣傳和法學研究的方式和內容,促進法學教育、法制宣傳和法學研究方法與內容的更新和發展,增強公民守法的自覺性。
二、法律對科技的反作用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法組織和協調科技活動,為科技活動和科技管理提供民主、科學的規則和秩序。
2、法律利用激勵原理促進科技發展。
3、法調節科技成果應用中產生的利益關系,保證和促進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廣。
4、法確認和保障科技活動主體科學研究、發明創造的自由,為科技活動創造自由、寬松、安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
5、法協調科學技術與人的各種關系,保證科學技術為人類福祉服務的正確方向。
6、推動國際間科學技術合作,促進科學技術的全球共享和高效能運用。

③ 法學研究的歷史沿革

自夏至周,調整奴隸社會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制度已逐漸完備,只是還沒有形成有系統的法典,規范內容散見於《禮記》等文獻之中。如「分爭辯訟,非禮不決」(《禮記·曲禮》),「土無二王」(《禮記·喪服四制》),「里田不鬻」(《禮記·王制》)等,說明當時土地屬奴隸制國家所有和不得買賣的情況。「人民、牛馬、兵器、珍異,凡買賣者質劑焉」(《周禮·地官·司徒》),說明當時重要的買賣合同必須有書面的契據文書。其他關於婚姻、家庭和繼承的規定也多有記載。
李悝編成《法經》,商鞅又承襲《法經》制定秦律,其中關於土地關系和人身關系的規定,已顯示出封建主義性質。漢承秦制,制定《九章律》。以後隨著朝代的更迭,律令典章的增刪,至唐代《永徽律》,封建法制已臻完備;其中關於財產所有和財產流通關系,婚姻、家庭及繼承關系,已有較詳細的規定。唐代以後由宋代至清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達,律、例、法令中民事內容已有相應的發展,但立法體例、條目遞相承襲,沒有脫離唐代《永徽律》的模式。
中國近代的民事立法始於清末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漸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外國資本主義傳入,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加上西歐文化的影響,變法圖強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清政府迫於形勢,宣布「變法」和實行「新政」。光緒三十年(1904)正式開館修訂《大清律例》,於宣統二年(1910)頒行。中華民國時期,參議院於1912年4月決議:「嗣後凡關於民事案件,仍依前清現行律中規定辦理」,其中處理民事案件的規范後來稱為「大清現行律之民事有效部分」,包括:服制圖、服制、名例、戶役、田宅、婚姻、犯奸、斗毆、錢債,施行至1929年10月。清末在修訂《大清律例》的同時,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開始制訂《大清民律草案》,至宣統三年(1911)完稿,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律草案,其中包括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5編,大體仿效日本、德國民法,未及頒行,清廷已亡。中華民國時期於1918年二次設館著手修訂「民律」,至1925年脫稿,此稿除債編部分效法瑞士債務法外,其他各編與第一次民律草案相比變動很少,是為中國第二次民律草案。1927年國民黨政府設立法制局,又著手修訂民律,決定先行草擬親屬、繼承兩編,至1928年脫稿,是為中國第三次民律草案。同年12月國民黨政府成立立法院,著手編訂民法典,從1929年5月~1931年12月分編陸續公布,共分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5編,計1225條。這部法典承襲了德國、瑞士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事立法原則和體系,但也保留了上述三次民律草案中的封建主義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立法
4.1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不同發展時期的要求,逐步開展民事立法。《共同綱領》第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取消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沒收官僚資本歸人民的國家所有,有步驟地將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保護國家的公共財產和合作社的財產,保護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及私有財產,發展新民主主義的人民經濟,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為貫徹本條的原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制定了許多法律、法令,如《政務院關於沒收戰犯、漢奸、官僚資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財產的指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新區農村債務糾紛處理辦法》和《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等。這些法令的公布和實施,使官僚資產階級財產歸於國家所有,使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於農民所有,從而肅清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財產關系,而且使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不到3年時間扭轉了國民黨統治時期財政經濟極端混亂的局面,有效地制止了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得到了供應,解放了生產力,為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和進一步對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4.2 1953年以後,中國進入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並開始進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工商業方面,國家公布了《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關於在公私合營企業中推行定息辦法的規定》以及《關於目前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若幹事項的決定》等一系列法令和單行條例,並通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等合同形式,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經濟活動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在農業方面,國家公布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等。根據這些法令、規章,國家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式對資本主義工商企業進行了和平改造,並使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合作化的道路。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在中國奠定了由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構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4.3為了調整企、事業單位間,企、事業單位與公民間,公民相互之間在經濟協作方面的各種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陸續制定了調整物資的買賣和購銷,加工訂貨,基本建設工程承攬,財產租賃和房屋租賃,銀行信貸和儲蓄,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貨運和客運,倉庫保管,信託行紀,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等經濟關系的合同法律規范(見合同);還制定了關於保護智力成果的著作權、發現權、發明權、專利權的有關法律、法規以及保護工商企業商標權等單行條例。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把經濟建設作為工作重點。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制定和公布了許多關於不同經濟成分的經濟組織形式和法律地位、關於它們對於財產的所有和管理的許可權、關於經濟組織間開展多種形式互助協作方面的權利和義務、關於發展先進的科學管理和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法學界也有人認為,這些法律、法規不完全屬於民法,其中有的應屬於經濟法范疇。
4.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法建立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本質。它的指導原則主要是: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保護和鞏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全面提高社會生產經濟效益的原則;當事人權利義務一律平等的原則。

④ 專利實施細則第十條,專利法第五條所稱違反法律的發明創造,「不包括僅其實施為法律所禁止的發明創造」。

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條規定,專利法第五條所稱違反法律的發明創造,不包括僅其實施為法律內所禁止的發容明創造。
其含義是,如果僅僅是發明創造的產品的生產、銷售或使用受到法律的限制或約束,則該產品本身及其製造方法並不屬於違反法律的發明創造。例如,用於國防的各種武器的生產、銷售及使用雖然受到法律的限制,但這些武器本身及其製造方法仍然屬於給予專利保護的客體

⑤ 請簡述法學的歷史發展和重要貢獻的人物。

法家主張實行文化專制;提倡統治者必須牢牢鉗制司法,。主張夷族連坐,寧枉勿縱。

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國。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裡,漢武帝獨尊儒術。
統治者是以儒家思想哄天下,以法家思想治天下。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首,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

戰國時期法家

法家思想是由儒家和道家分化發展而來的。戰國時期法家主要有兩派:一派以李悝、吳起、商鞅為代表,他們主張用法治代替禮治,強調法的重要性;
另一派以申不害為代表,他們主張「循名責實」,要求統治者以權術控制臣下,統治百姓。韓非在總結兩派觀點的基礎上,吸收荀子的某些思想,構建了一整套法、術、勢相結合的君主集權理論

可以說,法家的歷史哲學觀相對於其他哲學流派完全是一種全新革命的觀點。
儒家墨家道家三家雖然思想主張各有不同,但是具有一種共同點:人類社會的黃金時代在過去,而不在將來。自古代的「黃金時代」以來,歷史在逐漸退化,因此,人的拯救不在於創新,而在於回到古代。這就是三家的「歷史退化觀」

。三家的這種觀念,來源於中國依循過去經驗的傳統思維方式。中國人大多是農民,農民通常被耕種的土地所束縛,很少外出旅行。農民種地,按時令變化耕耘種地,只需憑借過去經驗,遇到新事,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主張「 法治 」的一個學派。儒家學派的最後一位大師荀子(荀卿)是其先驅者,他的弟子韓非子(韓非)則是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

作為儒學大師的荀子在政治主張上對孟子的學說又有所發展。在尊王道、舉賢能的基礎上,荀子主張兼稱霸力,法後王;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強調人的能動性,具有唯物主義的思想成分。

韓非子與老師的政治思想也不盡相同,他尖銳攻擊儒墨之道,提出了以法治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思想,形成了較完整的封建專制主義理論。

代表人物: 申不害、商鞅、韓非子、李斯、桑弘羊、周興、來俊臣

⑥ 發明專利申請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發明是發明人運用自然規律而提出解決某一特定問題的技術方案。所以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中指出專利法所稱的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規定可以獲得專利保護的發明創造有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其中發明專利是最主要的一種。那麼具體的關於發明專利申請的法律是如何規定的?下文就此與大家分析。發明專利申請法律是如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對於發明專利申請的法律規定如下:第二十二條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新穎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不屬於現有技術;也沒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或者公告的專利文件中。創造性,是指與現有技術相比,該發明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實用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本法所稱現有技術,是指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第二十五條對下列各項,不授予專利權:(一)科學發現;(二)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四)動物和植物品種;(五)用原子核變換方法獲得的物質;(六)對平面印刷品的圖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結合作出的主要起標識作用的設計。對前款第(四)項所列產品的生產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規定授予專利權。第二十六條申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應當提交請求書、說明書及其摘要和權利要求書等文件。請求書應當寫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名稱,發明人的姓名,申請人姓名或者名稱、地址,以及其他事項。說明書應當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說明,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准;必要的時候,應當有附圖。摘要應當簡要說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要點。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清楚、簡要地限定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依賴遺傳資源完成的發明創造,申請人應當在專利申請文件中說明該遺傳資源的直接來源和原始來源;申請人無法說明原始來源的,應當陳述理由。

⑦ 法律能被發明創造嗎

現在世界上有五大法系,其中適用范圍影響力比較廣泛的是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法律的創制上,雖然這兩大法系各有不同,或者說各個國家各有不同,但從某一個側面本質是一樣的。
首先,大陸法系(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一般承認制定法或者說叫成文法,不承認判例法有正式淵源的作用(就是可以作為在司法審判中直接用來審案子的依據)。而且大陸法系的法官一般只是法律的嚴格執行者,沒有調控法律的權力。
其次,英美法系以英國為代表,一般認可判例法,而且有一個古老的法律原則「the judge made law 」法官造法,雖然這幾年吸收大陸法系的經驗在使用法官造法上有所削弱,但仍是英美法系一個古老而美麗的法律制度。
但從某個側面來看,正如馬克思說的一樣,法律的首要要素便是要有國家統治階級的制定和認可。法律在經過這龍門一躍前,可能同我們生活中的其他社會規范像宗教,風俗,道德等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法律的淵源在法理上有六大類,它可以是學術淵源、理論淵源、形式淵源、歷史淵源等但在國家的認可前他們並不被稱為法律。從這一角度看,法律可以被創制,從無到有的創制,從沒有法律效力到有法律效力的創制……也許它的淵源有很多,但它一旦被清理,匯編,編纂後,這些社會規范——法律從此就都只有了一個標簽——國家製造。
你可以去看看法理學的書……

⑧ 法律的由來

法律是每個國家都有的一般法律都是保護人們的正常利益的。

⑨ 「如果僅僅其實施為法律所禁止的發明創造,不屬於違反法律的發明創造,可以獲得專利權」——誰能解釋一下

樓上的回答很對。

這句話可以看做專利法第五條的解釋,專利法第五條「對違反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
但對於現有的一些事物,其自身存在的技術改進是屬於專利授權的客體,例如:武器的生產工藝,毒品的生產工藝,都可以被保護,而不應該因為這些武器用於戰爭或謀殺,或者,毒品危害人的健康為由,就將上述生產工藝認為是不屬於專利授權的客體。

⑩ 如何理解《專利法實施細則》中「違反國家法律的發明創造」

《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九條:「專利法第五條所稱違反國家法律的發明創造,不包括僅其實施為國家法律所禁止的發明創造。」「違反國家法律的發明創造」應當理解為一項發明創造的目的本身為我國法律明文禁止或者與我國法律相違背。由於賭博、吸毒、偽造公文印章是我國刑法禁止的,因此有關專門用於賭博的設備、機器或工具,吸毒者的器具,偽造國家貨幣、票據、公文、證件、印章、文物的設備等的發明創造,都屬於違反國家法律的發明創造,不能被授予專利權。但是,如果發明創造的目的並沒有違反國家法律,只是不按正常方法予以應用有可能導致違反國家法律的後果,則不能因為該發明創造的濫用會違反國家法律而拒絕對此類發明創造授予專利權。例如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麻醉品、鎮靜劑、興奮劑以及以娛樂為目的的游戲機、棋盤等。總之,規定對違反國家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是為了防止對可能引起擾亂社會、導致犯罪或者造成其他不安定的因素,也是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熱點內容
上門打人致輕微傷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48 瀏覽:143
炸雞店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04 瀏覽:485
村法律顧問問題 發布:2025-02-12 12:21:53 瀏覽:290
物業管理法規案例分析 發布:2025-02-12 12:04:27 瀏覽:922
重慶科級幹部選拔任用條例 發布:2025-02-12 11:48:10 瀏覽:197
2015年社會法年會 發布:2025-02-12 11:41:38 瀏覽:776
調解有哪些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1:39:29 瀏覽:979
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實務 發布:2025-02-12 10:56:46 瀏覽:517
木質展台法規 發布:2025-02-12 10:36:43 瀏覽:238
婚姻法十九條詳細 發布:2025-02-12 09:33:18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