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眾法學
『壹』 歷年刑法司考命題人員都有誰知道
這幾年刑法,主要就是周光權教授和張明楷教授。
具體兩個人的生平簡歷,兩人都是清華法學院教授。
周光權
男,漢族,1968年1月出生,重慶市人,周光權,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學歷背景:
199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法律系,199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1992年7月至1996年9月,在四川省司法廳工作
2.1999年8月分配至清華大學工作,先後任講師(1999年)、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5年)
3. 2001年4月至2002年2月,日本名城大學法學部訪問學者
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副檢察長(掛職)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
社會兼職:
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獲獎情況:
1.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年);
2.清華大學教學工作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年);
3.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胡繩青年學術獎」(2003年);
4.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2003年);
5.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2004年);
6.第一屆「法鼎獎」(中國青年法律學術獎)銀獎(2005年)。
張明楷,男,1959年7月生,湖北仙桃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原湖北財經學院(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系,同年攻讀本校法學碩士學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9年到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法學部研修,1995年任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客座研究員,1996年任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法學部客座研究教授,曾任中南政法學院法律系主任。1998年2月調入清華大學。張明楷教授多次獲得各種社會獎勵,多次被評為司法部優秀教師,被評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2年被評為第三屆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其科研成果也曾獲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等。
『貳』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的師資力量
專著或教材名稱 作者 作者 排名 出版社 出版日期 民主與不信任(譯著) 楊海坤 第一 法律出版社 2003年 企業經營的十大風險 王斌 獨立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3年 清朝文官制度研究 艾永明 獨立 商務印書館 2003年 民事證據採信制度研究 張永泉 獨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年 行政行為效力論 章志遠 獨立 中國人事出版社 2003年 勞動法的理論與實踐 沈同仙 獨立 中國人事出版社 2003年 經濟行政法基本論 王克穩 獨立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 中國行政法基本理論研究 楊海坤 第一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 比較行政法――港澳台行政法研究 黃學賢 獨立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 楊兆龍法學文集 艾永明 主編 法律出版社 2005年 現代社會中的新合同研究 方新軍 獨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 司法公正的理論根基 胡玉鴻 獨立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年 地理標志知識產權制度研究 董炳和 獨立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5年 中國民事法律制度的繼承與創新 史浩明 主編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年 行政訴訟:基本原理與制度完善 楊海坤 第一 中國人事出版社 2005年 倪征日奧法學文集 艾永明 主編 法律出版社 2006年 李浩培法學文集 艾永明 主編 法律出版社 2006年 行政訴訟法專題研究述評 楊海坤 主編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年 行政法與法學名著導讀 黃學賢 第一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6年 保障措施法比較研究 陳立虎 第一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技術創新法律保障制度研究 董炳和 獨立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6年 規范權力──權力的法理研究 周永坤 獨立 法律出版社 2006年 論自由的法律 周永坤 獨立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6年 犯罪成立理論研究 李立眾 獨立 法律出版社 2006年 行政判例研究 楊海坤 主編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年 中國行政程序法的理論與實踐 黃學賢 主編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7年 行政訴訟類型構造研究 章志遠 獨立 法律出版社 2007年 可持續旅遊及其國際法規制 顧婷 獨立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7年 國際航空法研究 黃澗秋 獨立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7年 地役權 史浩明 第一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7年 政府合同研究 王克穩 獨立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7年 城市拆遷法律問題研究 王克穩 主編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7年 司法審判民主化研究 張永泉 獨立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7年 憲政與權力 周永坤 獨立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8年 臣綱──清代文官的游戲規則 艾永明 第一 法律出版社 2008年 「個人」的法哲學敘述 胡玉鴻 獨立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8年 行政訴訟法前沿問題研究 章志遠 獨立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8年 行政公益訴訟研究 黃學賢 第一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8年 註:以上資料為法學院教師2003~2008出版專著一覽表(以獨立撰寫或主編者為限)
『叄』 《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第十版)》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刑法一本通》(李立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刑法一本通
作者:李立眾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9-1
頁數:595
內容簡介:
《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第10版)》包含《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四)》在內所有刑事立法文件、1997年3月14日至2003年6月30日期間的一切有效司法解釋及解釋性文件,而且包含大量此前的可參照執行的刑法司法解釋。必須要交代的是,《關於取締邪教組織、防範和懲治邪教活動的決定》、《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沒有設立新的罪刑條款,僅為提示性規定,故《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第10版)》對此只收錄部分內容。此外,有些司法解釋,如1997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發布(關於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中若干數額、數量標準的規定(試行))的通知》,已經被2002年2月2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廢止部分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明文廢止,故《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第10版)》沒有收錄。
前言/序言
2013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廢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第十批)的決定》。該《決定》共廢止了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20多個原本有效的刑事司法解釋(含解釋性文件)。本次修訂除全面反映相關司法解釋的廢止情況外,還增補了本書第9版以來到2013年7月20日之前的所有刑事司法解釋。為控制修訂後的篇幅,本書刪除了第2-9版的前言。
1997年,有位女碩士向時在中南政法學院任教的張明楷教授請教學習刑法學的方法。張明楷教授答日「把刑法典看上一百遍」。聞之此事,編者感覺不可思議,刑法典有什麼好閱讀的呢?遙想編者做學生之時,幾乎沒有(刑法)老師要求學生上課時必須攜帶(刑)法典。在課堂上,老師以自己心目中的法律為前提界定基本概念,講述應有特徵,闡釋制度由來,分析實務案例,乃至痛批現行法律,大談立法完善。學生密密麻麻記下筆記,以為老師講的就是實定法本身。編者大二到大三學習刑法一整年,都不曾翻閱過1979年刑法典。在(刑)法學主要是(刑事)立法學而不是(刑法)解釋學的背景之下,包括編者在內,很少有人能夠真正領悟閱讀(刑)法典的重要性。
編者很快發現,不重視刑法規定,或者說不以刑法規定為前提,學習、研究刑法將會產生很多偏差,會導致很多想當然的結論。例如,有人主張,「保護傘」是構成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的必備要件。再如,有人認為,既然賄賂犯罪的對象是賄賂,性賄賂也是賄賂,所以國家工作人員接受性賄賂的,應當構成受賄罪。又如,有人認為,破壞村委會選舉的,屬於破壞選舉行為,所以應當構成破壞選舉罪。這些觀點或許在刑事立法學上有其意義,但是,只要翻閱刑法典相關規定,立刻就會發現這些觀點不能成立,或者說,所討論的這些問題根本就是解釋學上的偽問題。關於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的特徵,刑法第294條有著明確的描述,「保護傘」不是成立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的法定必備要件。刑法典分則第八章貪污賄賂具體犯罪的對象是「財物」而不是「賄賂」,單純的性賄賂不屬於「財物」的范疇,故單純的性賄賂不符合賄賂犯罪的犯罪構成。村委會選舉不屬於選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國家機關領導人員」,故破壞村委會選舉的,不能構成破壞選舉罪。上述觀點都是不查閱刑法規定、隨便拍腦袋的惡果。
令人遺憾的是,這種無視刑法典規定、想當然進行刑法學研究的現象,至今仍然存在。例如,有人研究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中的「影響力」到底是何含義,有人在研究商業賄賂罪的犯罪構成。然而,就解釋學而言,研究這些問題毫無意義。利用「影響力」不是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法定要件,因為查閱刑法第388條之一,立法機關並未使用「影響力」的文言,「影響力」是司法機關歸納刑法第388條之一的罪名所採用的術語。只要將刑法第388條之一的規定研究透徹了,什麼是「影響力」的問題也就不言自明了。離開刑法規定,對罪名中的某一術語展開研究,不但無助於揭示相關犯罪的犯罪構成,而且有可能導致問題復雜化。同樣,我國刑法典中並不存在「商業賄賂罪」這樣一個罪名,而只有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等具體犯罪,或者說商業賄賂罪僅是司法機關對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等8個罪名的類罪歸納而已。就刑法解釋學而言,研究刑法典中並不存在的類罪名的犯罪構成,是一種才智、精力的浪費。
在法治社會,決定被告人命運的是而且只能是刑法典的規定。為了不斷提醒學生閱讀刑法典的重要性,同時,司法解釋日益龐雜,為了在學術上維護刑法典的穩定性與主導地位(參見第一版前言),2003年,編者決定編寫《刑法一本通》。缺乏法律解釋能力的法科學生,未來難以成為高素質的司法人員。要求學生重視解釋對象(法律規定)是什麼,告知學生問題所在,然後向學生展示解釋技巧與解釋結論,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出具有一流解釋能力的學生。在此意義上,編者希望,無論是刑法學還是其他部門法學,都應以法條為中心進行課堂教學。這一希望是編者不遺餘力編寫本書的動力所在。本書已經出版10版,在此交代編寫本書的動因,以示紀念。
作者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肆』 李立眾的代表性成果
1.獨著:《犯罪成立理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主編:《新法新思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獨編:《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5年第2版,2006年第3版,2007年第4版,2008年第5版,2009年第6版,2010年第7版,2011年第8版,2012年第九版
4.副主編:《刑法學各論》,劉艷紅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第2版。
5.合著:《中國刑法解釋》(上、下卷),高銘暄、馬克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1.《中止犯減免處罰根據及其意義》,《法學研究》2008年第4期,獨著。
2.《事實婚姻中的遺棄行為可構成遺棄罪》,《人民檢察》2008年第1期,獨著。
3.《姦淫幼女的處罰:在法益保護與人權保障之間的抉擇》,《政治與法律》2004年第2期,獨著。
4.《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諸失誤之匡正》,《現代法學》2004年第3期。被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2004年第10期復印,獨著。
5.《強奸罪既遂未遂標准應統一》,載《人民檢察》2002年第12期,獨著。
6.《持有型犯罪研究》,載《刑事法評論》(第11卷),陳興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獨著。被《刑事司法指南》2005年第2集收錄,獨著。
7.《再論以危險方法殺人案件之定性》,《政法論壇》2002年第1期,獨著。
8.《婚內強奸定性研究》,《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第1期,獨著。
9.《論「持有」的行為形式》,《法學評論》2000年第4期,獨著。
10.《台灣刑法中強奸罪之新發展》,《人民檢察》2000年第11期,獨著。
11.《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中外法學 》1999年第1期(第一作者)。被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1999年第5期復印。
12.《為現行犯罪概念辯護》,《法律科學》1999年第2期(第一作者)。被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1999年第8期復印。
13.《略論被迫行為及其借鑒意義》,《政法論叢》1999年第5期,獨著。被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2000年第2期復印,獨著。
14.《罪刑法定與社會危害性的統一——兼與樊文先生商榷》,《政法論叢》1998年第6期(第一作者)。被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1999年第4期復印。被《刑法問題與爭鳴》2000年第2輯收錄。
『伍』 李立眾的介紹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陸』 中國人民大學哪些專業比較好
(人大研一在讀學生一枚~)
既然你問哪些專業最值得讀,作為人大在讀的同學,我個人意見當然是奔著全國Top1的專業去啦。
眾所周知,人大是偏人文社科的一所大學,前段時間評雙一流學科,人大有九個一級人文社會學科排名第一,僅次於北大,清華。其中包括法學、政治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統計學等。
『柒』 中國人民大學哪些專業最值得讀
本人人大研一在讀,說到人大值得讀的專業,我也有很多想法,下面就分享給你聽聽。
首先,我想告訴你的是:一所好學校比一個好專業更重要。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人民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清北人」的名聲可一點不是吹出來的,都是實打實存在的。只要你有能力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在這一點上你就已經勝利了。
圖為人大明德樓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個人感興趣,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發展為事業,不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嗎?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捌』 《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第十版)》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第十版)》(李立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oGhOcLkZ5O9z83DcdNwrJw 提取碼:VEQV
書名: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第十版
作者:李立眾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2015-9
頁數:683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實務工作、研究教學、司考學習以及公民查閱,實用便利的工具書。上市連續十版都秉承內容和質量第一的原則,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好評。
作者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玖』 《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第十版)》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第十版)》(李立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C8-D7WfHKBsAiGiKBVsTcA 提取碼:JNIU
書名: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第十版
作者:李立眾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2015-9
頁數:683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實務工作、研究教學、司考學習以及公民查閱,實用便利的工具書。上市連續十版都秉承內容和質量第一的原則,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好評。
作者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拾』 一個法學理論成立的可能性可從哪幾個方面分析
劉 鵬
《當代法學論壇》2006年第一期
作者簡介:劉鵬,男,1957年生,1983年7月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現為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副院長,法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理事,貴州省法學會常務理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貴州省人民政府法律專家咨詢委員,貴州省社科院法研所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刑法學、犯罪法學術成果:已出版專著、主編、參編教材、學術文集共10部,完成省部級課題兩項,在研兩項,在省級以上公開刊物發表專業論文40餘篇。成果中,有兩項獲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一項獲四等獎,一項獲貴州省公安科技強警獎二等獎。
內容摘要:期待可能性是指對於某一定之行為,欲認定其刑事責任,必須對於該行為人能期待其不為該行為,而為其他適法行為之情形。大陸法系期待可能性理論自創立以來已發展成為一項極富生命力和魅力的理論,但仍在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質、標准等方面存在爭議。引進期待可能性理論將導致我國刑法學犯罪基礎理論的一場革命,在刑法實務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大陸法系 期待可能性 評介
The
Evaluation of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of
Continental Law System
Liu Peng
Abstract: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refers to a condition that an actor is expected not to commit the
act but another legal act instead when the act or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concerning the act is determined.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charming theory full of vital power since it was created
in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sputes on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s, standards of the theory and so
on.Introcing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is to revolutionize the
basic criminal theories of the science of Criminal Law and it i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iminal practice in China.
Key Word:Continental
Law System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evaluation
期待可能性理論產生於二十世紀初,一般認為其發端於1898年3月23日德意志帝國法院第四刑事部對"馬尾繞韁案"①所作的判例,該案一經公布後,很快引起了德國刑法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針對此案紛紛著文,力圖從理論上尋求根據與突破,其中最具影響的如邁耶的《有責行為與其種類》(1901年發表),弗蘭克的《責任概念之構成》(1907年發表)。邁耶作為規范責任論的首創者,指出:責任要素除心理的要素外,還必須有"非難可能性"存在。弗蘭克亦指出:當時通說將責任的本質視為心理的要素並不妥當,「責任」是除心理要素之外,尚須以「責任能力」及「正常的附隨情狀」為要素的復合概念。並且,他認為責任的最重要的要素是「附隨情狀之正常性」。這里所謂的「附隨情狀之正常性」即期待可能性。故一般認為弗蘭克為期待可能性理論的首創人。之後,一批德國刑法學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推進了這一理論,使之逐漸成型、成熟,並很快傳入日本。經過日本學者的傾力推介,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影響,並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獲得了日本刑法學術界和實務界的普遍認同。該理論在我國台灣地區也受到很大的推崇,在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日等國已成為一項極富生命力和魅力的理論②。
一、待可能性的含義及其理性評價
「所謂期待可能性者,乃對於某一定之行為,欲認定其刑事責任,必須對於該行為人能期待其不為該行為,而為其他適法行為之情形也。亦即依行為當時之具體的情況,如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犯罪行為,而為其他適法行為,其竟違反此種期待,實施犯罪行為者,即發生刑事責任之謂也。故若缺乏此種期待可能性,則為期待不可能性,而成為阻卻責任之事由,即不能使該行為人負刑事責任。」[1]期待可能性,從其產生的背景即可看出,該理論的核心或實質在於「法不強人所難」,當一個人處於困境之中,客觀外部環境迫使他只能實施違法行為解困,或難以選擇適法行為時,對其無奈的選擇就不應加以譴責,既使其行為在形式上符合犯罪成立的條件,也不應該成為刑事非難的對象,或者至少,應當對其減輕處罰。
人們常說「法不容情」,當法與情不能兩全時,唯一的選擇就是依法辦事,即所謂的「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司法的角度而言,這一命題無可指責,存在的問題是,制定法律時,立法者應當如何考慮盡量減少和防止情與法的沖突,亦即如何考慮「法要有情」這一命題。刑法的制定與實施,應當體現人道的精神,如果一個人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不得不違背其本意選擇違法行為,並且為此而承受刑事追究的重負,如此做法「無疑於與人情相背,是在製造國民與法律的讎隙。」[2]刑法作為一種表相的「惡」,要得到社會的理解和忠誠,使社會容忍這種「惡」的存在,就必須經常不斷地對其正當性和合理性進行拷問,使表現為「惡」的刑法包含「善」的前提和因素。{3}日本學者西原春夫對此評價到:「刑法的結果是程度如此嚴重的『必要的惡』,我們就不得不推敲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常性,我們的國民因一部合理性和必要性不明確的法律,而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限制,違法時就被處以刑罰,重要利益受到侵犯,並被打上犯人的烙印,這一切都令人難以忍受。」[3]我國學者陳興良教授指出:「刑法是以規制人的行為為內容的,任何一種刑法規范,只有建立在對人性的科學假設基礎上,其存在與適用才具有本質上的合理性。」[4]正是基於此,日本刑法學家大冢仁對期待可能性理論作了如下的評價:「期待可能性正是想對在強大的國家法規范面前喘息不已的國民的脆弱人性傾注刑法的同情之淚的理論。」[5]一切科學與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6]期待可能性的提出,無疑地為刑法的理性回歸提供了一條歸途,因此我們說,對人性的深切關懷,不僅是期待可能性合理存在的倫理學基礎,而且是其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價值不僅在於其體現了刑法人道主義原則,充分表達了對人性的尊重,而且它迎合了刑法內縮,後隱而非外張,前置的價值立場。現代刑法理念十分崇尚刑法在干預社會活動中的謙讓和抑制,刑法的謙抑原則除了追求刑法啟動成本的最小化,而達致刑法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外,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抑制國家可能不斷擴張的刑罰權。一個社會,如果到處充滿了刑法的觸須,其結果必然導致犯罪化和刑罰的濫用,從而也就難以得到社會公眾的心理認同,難以培養公眾對刑法的忠誠,故刑法只能作為終極的手段,在採用其他的方式無力或無效時,才能最後動用刑法的力量,期待可能性理論正好符合刑法的這一精神,它不但使期待不可能成為刑罰消滅的正當理由,亦使期待值不大的情形成為刑罰減輕的事由,從而大大地抑制了刑罰權的擴張,起到了「調節現實與法律正面磨擦的安全活塞功能」[7]之作用。
二、期待可能性理論存在的爭議問題
期待可能性理論產生於二十世紀初,由於在整體刑法學理論體系中出現較晚,故一直存在著諸多的爭議,這些爭議或者說不同見解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
(一)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質
所謂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質,是指當期待可能性缺乏或期待不可能時,該情形能否成為一種超法規的責任免卻事由,抑或只能在刑法明文規定的范圍內使用?對於這一問題,有兩種不同見解:德國刑法學界普遍認為,應當對期待可能性理論的適用加以限制,所謂限制就是僅在刑法上有規定的場合,缺乏期待可能性才是被確認的免責事由。而如果突破刑法規定范圍運用該理論來否定罪責,會產生無原則的諒解和寬恕,導致責任非難的虛無化,甚至會流於泛道德主義的傾向,不利於犯罪判斷的統一性和科學性。{4}相應地,德國的刑事立法也貫徹了這一主張,早在1925年和1927年的德國刑法草案中,就體現了這一思想,而在1973年10月施行的德國新刑法第35條第1項更是明確規定:「為避免自己或自己之近親屬或其他密切關系者之生命、身體或自由現所遭遇他法不可避免之危險,所為之違法行為,不構成責任。行為人依其情況,如其自行招致危險,或具有特別法律關系等情形,可期待其經歷危難者,本項規定不適用之。」對此,日本刑法學界持不同看法,其通說將期待不可能解釋為一般的超法規的免責事由,因為「立法者及其實定法都不是萬能的,實定法不可能沒有遺漏地規定了責任阻卻事由,因此盡管沒有法律的規定,但從具體情況考慮缺乏合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時,不管是故意犯或者是過失犯都應承認阻卻責任。」[8]此外,以期待可能性之缺乏否定責任,使不幸的被告人從責任的羈絆中解放出來,亦符合有利於被告的刑事司法公理,不違背罪刑法定的精神。故「期待可能性不存在為理由否定刑事責任的理論,不是基於刑法上的明文,而應解釋為所謂超法規的責任阻卻事由」。[9]昭和31年日本最高裁判所所作的一個判決中,亦有這樣的判詞:「以期待可能性不存在為理由,而否定刑事責任之理論,並非僅依據刑法上的明文規定,而應解釋為系超法規的阻卻責任事由。故原審判決未明示其法條上之依據,而將其根據求諸條理,雖此種理論之當否另當別論,但不能謂之違法。」[10]
關於上述爭論,在我國刑法學界同樣存在,如否定論者提出:將期待可能性作為超法規的阻卻責任事由,將不利於我國的法制建設。在司法信用不高的我國,將期待可能性作為超法規的阻卻責任事由,刑法的弱化並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容易導致罪刑擅斷是最現實的問題,這是非常可怕而必須堅決杜絕的。{5}而肯定論者則指出:否定說禁止在法律規定之外考慮期待可能性阻卻責任問題,認為只能依據法律的明文規定確定阻卻責任情形。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奠定在立法本身已自我圓滿信念基礎上,過於信賴了立法者的技術與能力。然而事實上立法者在立法時,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犯罪行為無遺漏地得以詳盡規定,至於阻卻責任情形並不是立法者注意力所在。{6}值得注意的是肯定論者在主張期待可能性超法規適用的同時,亦強調基於我國目前的司法環境和司法人員素質,認為應從嚴適用。這里所謂「從嚴」,應理解為程序上的從嚴控制,如過去我國刑法關於適用類推的限制性規定,現行刑法關於酌情減輕處罰的控制等立法例,可作為設計期待可能性超法規適用的參考。
(二)期待可能性的標准
所謂期待可能性的標准,是指以什麼為標准來判斷行為人具有適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也就是在具體案件中究竟以什麼為根據來評判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從而得出責任的有無與大小的判斷。由於涉及到如何具體認定期待可能性有無及大小的操作問題,引起的爭論亦較激烈,見解各異,歸納起來大體包括:行為人標准說或曰個人標准說。主張應以行為人的自身能力,以及行為當時的具體狀況,分析評價其在倫理上,道義上是否值得非難,從而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實施其他合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平均人標准說,或曰社會標准說。主張以社會一般人為標准,根據社會平均認識能力和認識可能來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有無。法規范標准說,或曰國家標准說。該說是對前兩種學說的否定,認為期待可能性的標准既不能在行為人中,也不應該在平均人中去尋找,其標准應建立在國家的法律秩序基礎上,以國家法律期待行為人採取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的要求作為標准。
我國學者大多對法規范標准說持否定態度,對前兩種學說各有不同的肯定,也有人提出綜合標准說,認為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有無應兼顧行為人標准和平均人標准。對於如何兼顧,亦有不同看法。有人主張以行為人標准為主,兼顧平均人標准,也有人主張以平均人標准為主,兼顧行為人標准。還有人提出,首先要兼顧行為人標准和平均人標准,在少數情況下,也要參照國家標准。理由是雖然從期待可能性理論本來的追求看,行為人標准說較妥當,因為創立期待可能性的目的是想把那些不幸陷入某種具體的惡劣環境中的人從刑事懲罰中解救出來,但是,如果貫徹行為人標准說,結果會是理解一切,就允許一切,使責任判斷成為不可能,並且隨意性太大。故應以行為人的主觀的、個人的事實為基礎,再根據處於行為人地位的平均人標准進行判斷,這樣才能兼顧一般正義與個別正義。同時,正如日本學者木村龜二所說:由於行為人不是孤立地生活的,而是生活在一個被確定設立的社會之中和一個被確定設立的國家之中,這就使得行為人必須接受某種強制和不能減輕對這種強制所承擔的責任。所以,在某種情況下,也應以國家標准認定有無期待可能性。{7}上述分析有其合理性,不足之處在於參照的標准太多,容易引起判斷上的混亂和無謂的紛爭,並可能導致適用中的不統一。本文的看法是:基於期待可能性的提出是緣於特殊的個案,並且其目的是想把那些不幸陷入某種具體的惡劣環境中的人從刑事懲罰中解救出來,則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有無,自應以行為人標准為依據,只有當採用行為人標准確實明顯有違社會一般正義時,才可考慮平均人標准。至於國家標准,原則上不予考慮,但並非完全排斥,即當行為涉及國家重大利益時,可以通過國家標准進行判斷,如有人所列舉的,戰爭中的士兵,並不應該對他們因為恐懼死亡而開小差的行為予以免責。
三、期待可能性的借鑒
在國內,由於受前蘇聯刑法學說,特別是犯罪構成理論的影響,對期待可能性理論未引起重視,基本上很長一段時間無人問津。只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才有為數不多的文章論及於此,或在一些研究外國刑法的著作、教材中偶有涉及、介紹。2002年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從重視刑法基本理論研究的角度,將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列入當年年會的一個主要議題,由此展開了一次集中的討論。但總的來講,該項研究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討論主要停留在對國外現有研究成果的認識、分析、評價等方面。從目前總的認識來看,學者們對將期待可能性理論引入我國刑法的必要性看法是一致的、肯定的。引進的理由除了對其價值判斷的肯定外,不少學者還從刑事司法的角度尋找理由,如有人提出: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引入將因其能夠科學檢驗行為人罪過之有無而對我國刑事司法做出重要貢獻。在我國刑法中一直存在著如何科學地判斷行為人是否存在主觀罪過這一難題,由於主觀要件的內容是心理態度,故主觀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是相當困難的,但如果引進期待可能性,則可根據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來證明行為人罪過的有無,根據行為時的具體情況,如果存在行為的可選擇性,行為人竟不選擇有利於社會的行為而選擇了實施造成損害結果的行為,則說明其主觀上具有反社會性,存在主觀罪過。反之,如果不存在行為的可選擇性,行為人只能如此,說明其失去了意志自由,罪過也就不復存在。{8}所以張明楷教授認為:以期待可能性理論來檢驗行為人是否存在主觀罪過,這是引進期待可能性理論在刑法實務上的最重大意義。[11]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雖然人們都認為應該引入該理論,但在具體問題上則存在眾多分歧,這些分歧除了前文所涉關於判斷標準的爭議,關於能否超法規適用的爭議,以及期待可能性在責任論中的地位之爭外,較多的集中在期待可能性理論與我國現行刑法有關條文規定的聯繫上。肯定論者認為,雖然期待可能性在我國刑法中未見明文宣示,但在一些具體條款中已有所體現,比如我國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關於緊急避險、不可抗力、脅從犯的規定,以及分則的有些規定等。否定的意見則指出,我國刑法某些條款是否隱含了期待可能性,應在讀懂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條款立法旨趣的分析而得出。如未滿14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乃是因為法律擬制處於這一年齡階段的人為無責任能力人,而適用期待可能性的前提是行為人具有責任能力,對於無責任能力人,其無責任能力本身就是不負刑事責任的理由,無須再以其對行為缺乏辨別、控制能力而無法期待其為適法行為來解釋。又如緊急避險在我國是法定的合法行為,而期待可能性解決的是違法行為的責任問題。在有的國家,如德國刑法中,對緊急避險的定性採取二分法,即在保護較大法益損害較小法益時,緊急避險屬於違法阻卻事由,在兩種法益的價值相等時,緊急避險屬於責任阻卻事由。在作為違法阻卻事由時,由於本來就不具有違法性,自然就不成立犯罪,此時根本就無需用無期待可能性來解釋為不負刑事責任的理由。在作為責任阻卻事由時,緊急避險具有違法性,但此時不能期待行為人採取其他方法來避免危險,因而阻卻了責任,因此期待可能性不是一概用於緊急避險的任何情形,而是僅適用於緊急避險作為責任阻卻事由的場合。當然就我國刑法的規定來看,雖然緊急避險是法定的合法行為,其合法性本來就是免責的理由,與期待可能性無關,但我國刑法同時又規定了避險過當的,應負刑事責任,但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之所以減輕責任,可以理解為此時期待行為人不採用過當避險的方式的可能性不大,因而作為部分阻卻責任事由是成立的。至於不可抗力則是由於身體上的強製造成的不負刑事責任的事由,而期待可能性解決的是精神強制的問題,等等。分歧頗多,見解各異,不一一述及,總而言之,期待可能性理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理論魅力,將之引入我國刑法中,將導致我國刑法學犯罪論基礎理論的一場革命,可以解決刑事司法中很多的疑難案例,故需要我們對之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82頁。
[2]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86頁。
[3]
[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與哲學》,顧有榮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序章第4頁。
[4]
陳興良:《刑法的人性基礎》,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5]
[日]大冢仁:《刑法論集》(1),有斐閣昭和53年版,第240頁。
[6]
休謨:《人性論》,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6頁。
[7]
黃丁全:《論刑事責任中的危機理論――期待可能性理論》載:陳興良主編《刑事法評論》(第四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頁。
[8]
[日]內滕謙:《刑法總義總論》(下),有斐閣1991年版,第1103頁。
[9]
[日]木村龜二:《刑法學詞典》,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91頁。
[10]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03頁。
[11]
張明諧:《刑法學》(上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頁。
①即所謂的"癖馬案"。該案被告系一名馬車夫,受雇駕駛一輛雙轡馬車,其中有一匹馬素有以其尾繞韁並用力下壓的癖習,此舉極易造成馬車失控而引發事故,被告就此向僱主提出更換此馬,然僱主拒絕採納,並以解僱相威脅,迫於無奈,被告只得屈從。某天,被告駕駛該輛馬車上街時,癖馬惡習發作,以馬尾繞韁並用力下壓,被告雖極力拉緊韁繩制御,但未能奏效,馬車失控狂奔,最後將一路人撞倒骨折致傷。案發後,檢察官以過失傷害罪提起公訴,一審法院判決宣告無罪,檢察官遂提起上訴,案件移至德意志帝國法院,帝國法院經審理後,最終駁回上訴,理由是:要認定被告人具有過失責任,僅依據其認識到該馬有以尾繞韁之習慣並可能導致馬車失控傷人還不夠,還必須考慮被告人基於此認識而向僱主提出拒絕駕駛此馬為必要條件。然而事實上無法期待被告人不顧失去工作的危險而拒絕駕駛此馬,故被告人不應負過失責任。(參見蔡墩銘主編《刑法總則論文集》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474頁。)
②參見武玉紅《評說期待可能性》、張亞軍《期待可能性理論芻議》。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頁、第519頁。
{3}參見游偉、肖晚祥《論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哲學倫理基礎》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13頁。
{4}參見武玉紅《評說期待可能性》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19―420頁。
{5}參見李立眾:《立足我國刑法學研究期待可能性》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50頁。
{6}參見鄭麗萍:《我國刑法理論對期待可能性理論之吸收和借鑒》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頁。
{7}參見周光權:《期待可能性理論對我國刑法理論的借鑒》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76―477頁。
{8}參見李立眾《立足我國刑法學研究期待可能性》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