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黨領導立法
Ⅰ 為什麼堅持黨的領導,怎樣加強黨的領導
黨的執政能力,就是黨提出和運用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領導制定和實施憲法和法律,採取科學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有效治黨治國治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領。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黨的執政能力的科學內涵需要深刻領會黨的執政能力定義所蘊含的五個關系:
一是執政能力與領導水平的關系。在我國現行的制度條件下,黨的領導是執政的政治前提,執政是黨的領導地位在國家政治活動中的必然體現。但是我們黨在執政過程中並不是以黨組織的名義號令社會成員,而是以國家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通過制定和執行全社會的共同規則——憲法與法律,來從事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活動。
二是執政能力與領導制定和實施憲法和法律的關系。黨要緊緊抓住制度建設這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重要環節,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
三是執政能力與領導制度、領導方式的關系。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但要著眼於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素質和能力,還要重視改革和完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領導體制和領導方式。這包括理順黨政關系,實現黨政關系規范化;正確處理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關系;正確處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等等。
四是執政能力與黨制定和運用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的關系。世界在變化,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前進,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在發展,迫切要求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總結實踐的新經驗,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善於把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善於用理論創新的成果指導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和創新。
五是執政能力與黨領導的偉大事業和黨自身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關系。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呼喚我們不斷提高治國理政的能力。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堅強保證。而通過加強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又要不斷提高我們黨運用和發展科學理論的能力,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的能力,調整各種利益關系、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的能力,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能力,以及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一句話,就是提高有效治黨治國治軍的本領。
2.為什麼說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
首先,從黨執政以後的全部活動來看,黨的最根本的實踐活動都是圍繞著執政展開的,都是圍繞著提高執政水平、鞏固執政地位來進行的。無論是改革發展穩定也好,治黨治國治軍也好,內政外交國防也好,都要求我們黨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同時又檢驗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
其次,從黨執政以後的自身建設來看,執政能力建設既是黨的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黨的各方面建設起牽頭管總作用的。執政使我們黨的歷史方位、中心任務、黨群關系、領導方式以及思想意識功能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我們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來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也因此,黨的各方面建設,最終都應當體現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上來,體現到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的執政使命上來。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始終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這就是我們黨取得執政地位以後,所領導的偉大事業和自身建設偉大工程中要始終加以解決的最根本的問題。
第三,世界上一些執政黨喪失政權的沉痛教訓告誡我們,執政能力建設是決定執政黨生死存亡的一項根本建設。上個世紀末,蘇聯、東歐國家的共產黨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紛紛喪失執政地位,從根本上說,一是執政能力不強,沒有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實現執政理念的與時俱進,沒有根據執政條件的變化不斷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沒有取得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執政成果。再一個是不能正確行使權力,執政黨黨內的腐敗因素不斷滋生和蔓延,導致黨嚴重脫離群眾,以至於人心向背發生根本變化,最後被群眾所拋棄。我們把執政能力建設作為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就是要跳出「歷史興亡周期率」,就是要避免人亡政息,就是要讓無數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既永不變色又充滿活力,就是既要讓衛星上天又要讓紅旗高揚。
依法執政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對堅持依法執政、提高依法執政水平,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1)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2)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堅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正因為我們的憲法和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遵守憲法和法律與堅持黨的領導、服從人民利益是完全統一的。鄧小平同志曾明確要求:「……黨委領導的作用第一條就是應該保證法律生效、有效。沒有立法以前,只能按政策辦事,法立了以後,就要堅決按法律辦事。」
1982年黨的十二大將「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原則寫入黨章。這些要求都充分表明,任何削弱憲法和法律權威、損害憲法和法律尊嚴的行為是堅決不能容許的。
(3)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黨的依法執政能力,不僅表現在黨自身遵守憲法和法律上,還表現在黨所領導的國家機關的工作上。黨堅持依法執政,就是要使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各項工作都納入法治軌道,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4)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提高司法隊伍素質,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近年來,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等問題,日益為人們所關注。能否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特別是依法執政能力的一個嚴峻考驗。《決定》對此提出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理順黨與司法機關的關系;二是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司法領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三是加強司法隊伍建設,保證司法機關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
為什麼必須以提高執政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執政能力是我們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執政能力建設既是黨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黨的各方面建設起牽頭管總作用的。因此,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點,黨的各方面建設的成效,最終都要體現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上來,體現到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上來。另一方面,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又必須貫穿於黨的各方面建設之中。要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一是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這是我們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保證。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體現到對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和幹部進行教育、管理、監督的各個環節中去。特別是要從嚴抓好對各級領導班子和黨員領導幹部的教育、管理和監督。
二是必須緊密聯系治國理政的實踐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在現階段,就是要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來加強黨的建設,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要善於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切實解決黨的執政能力存在的突出問題。
三是必須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按照《決定》的要求,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要加強和改進黨的組織建設,關鍵是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設一支善於治國理政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同時,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要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大力發展黨內民主,維護中央權威,增強黨的團結和活力。
Ⅱ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怎樣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一切的核心力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從憲法這個根本法看,我國憲法確立了在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形成的黨的領導地位。從歷史角度看,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可以說,堅持黨的領導,事關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事關黨和國家的命脈。 一、黨領導立法。 就是根據黨和國家大局、人民群眾意願,黨提出立法建議,制定體現人民根本利益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法。要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加強重點領域立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二、黨保證執法。 就是黨通過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和工作領導,監督和促進執法部門嚴格執法。要在黨的領導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和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不斷推進行政機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懲治·腐·敗現象,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 三、黨支持司法。 就是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要有領導有步驟地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不得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 四、黨帶頭守法。 就是各級黨政機關和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必須率先垂範、帶頭遵守憲法法律。要強化各級黨員幹部的法律意識,強化法治思維,嚴格遵循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運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要保持對憲法法律的忠誠之心、敬畏之心,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觸碰法律紅線、不得逾越法律底線。 可以說,要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件大事辦好,最關鍵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這樣才能有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對於這一點,我們要旗幟鮮明地講、理直氣壯地講。要向幹部群眾講清楚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讓人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視聽。
Ⅲ 為什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在我國,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全面依法治國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其政治地位決定了堅持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意義。作為執政黨,我們黨要領導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黨的領導必然體現在法治國家建設的各個方面。
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把億萬人民動員和組織起來,積極投身於依照憲法和法律治國理政的偉大事業中,才能充分實現人民民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法治化。
(3)堅持黨領導立法擴展閱讀:
堅持黨的領導不是一句空話,必須具體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各方面。
加強和改進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領導,應做到「三統一」,即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
做到「四善於」,即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Ⅳ 解讀 依法治國為什麼要堅持黨的領導
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依靠堅強的政治保障,始終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這一論斷,深刻闡明了依法治國的根本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辯證統一,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這為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提供了基本遵循。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憲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成果,確立了在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執政興國是黨必須履行的重大職責,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從安國興邦的出發點看,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堅持黨的領導,是為了黨和人民事業更好發展,堅持依法治國,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必然選擇,通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形成法律,通過法律保障黨的政策有效實施,確保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堅持黨的領導,不僅要把黨的主張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還要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始終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不斷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才能在法治軌道上不斷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開創依法治國的新境界。
Ⅳ 什麼是堅持黨的領導 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堅持「三統一」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統一體現為: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需要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拓展資料: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之所以能夠內在統一,是因為: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首先,黨的領導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本質上就是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一面旗幟,也是我們黨從成立以來就明確提出並不懈追求的一個目標。
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為爭取人民民主、維護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民主、發展人民民主所做的工作卓有成效。
我們黨始終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要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要適應擴大人民民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其次,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要求建設法治國家。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一貫強調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依法執政,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
資料參考:人民網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Ⅵ 黨領導立法還是立法機關領導立法
中國共產黨的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執政黨。因此,中國共產黨是領導立法。國家權力機關、政府、政協等都要接受共產黨的領導。當然我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Ⅶ 如何理解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具體體現在黨領導立法
黨領導立法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領導立法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立法是否要堅持黨的領導,黨怎樣領導立法,通過什麼方式領導立法,都必須在制度和機制上落實。
1、黨的領導可以把握立法的政治方向
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大政方針,不是以法律的形式而是以黨的主張的形式表現出來,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一系列決議中,再把這些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轉變為法律。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黨的主張、政策和這些法律本質上是一致的。
(7)堅持黨領導立法擴展閱讀:
黨的領導的實質就是幫助人民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並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因此,黨的領導不是靠行政權力來實現的,而是靠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黨同群眾的密切聯系,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來實現的。
黨的領導只能依靠自己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依靠向人民群眾作宣傳教育工作,使人民群眾自覺地接受和執行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黨的領導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黨所處的客觀環境及其所面臨的直接任務的不同。
實現黨的領導作用的具體形式和方法的不同,因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黨的領導的含義曾經作出不同的表述。
Ⅷ 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實現黨什麼
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
Ⅸ 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堅持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一致性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一表現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的一致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另一方面,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首先,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推進法治建設的結果。鄧·小·平說,要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革而改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基本做到了這一點。而十八屆四中全會正是體現了這一認識。
其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由憲法所確定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貫徹實施憲法,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依法執政。堅持依法執政是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關鍵,是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一致關系的集中體現。依法執政表現在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這是依法執政的核心內涵,黨要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嚴格守法,按照法治的要求處理好黨與國家法的關系;二是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這是依法執政的第二個層面。通過黨內法規來治黨管黨,這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重要特色和經驗。黨自身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對於依法執政、依法治國而言具有基礎性意義。
Ⅹ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其具體體現有什麼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具體表現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以憲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