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春節體現道德

春節體現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18 19:59:14

⑴ 春節體現了那些傳統文化

我覺得這個很好:

據《時代信報》報道 沸沸揚揚的平安夜過後,經過清潔工人的打掃,城市又恢復了往日的清潔。然而,想到聖誕的「瘋狂」與春節的「冷清」,一些學者們開始了他們的憂患行動——甚至,國內一些學者還發出了《保衛春節宣言》!

「過年是美好的記憶,這份記憶在逐漸消失嗎?我們還會過年嗎?」近日,河南民俗學家高有鵬教授在自己撰寫的《保衛春節宣言》里質問。

悲觀與樂觀,兩種態度的對比

2005年12月13日晚,高有鵬在河南大學作了一場題為「保衛春節宣言」的報告。他認為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質遺產」,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下,應注重對它的「保護」。

高教授首先闡述了當前世界各民族都在對本民族文化進行搶救。譬如,今年韓國人搶先一步,申請了「端午祭」世界文化遺產,對中國產生了極大震動,也暴露了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的尷尬。

高教授表示,「年」是我們民族對豐收的紀念,是我們民族情感和生活的特殊標志。春節作為希望的象徵,是整頓一年情緒,向美好未來重新出發的最佳時機,應該引發對年和春節的特殊認識。

「過年是對人類情感記憶的特殊紀念。但『欲滅其國,先滅其史』,面對西風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滲透,我們必須樹立傳統民族文化意識,從現在做起,從小事作起,保衛春節,保衛傳統文化遺產。」高教授表示,保衛春節並不是要回到以前的特殊日子,而是要自覺地對民族文化尊嚴進行維護。

然而,這場「保衛春節宣言」的報告會似乎並沒有引起多大波瀾。據到場的河南媒體同行稱,報告會會場里只有百十個人。聞訊趕來的某電視台攝影師因為考慮拍攝效果,不得不示意幾個學生坐到主講人身後空盪盪的椅子上去補白清淡的背景。

與高教授的憂心忡忡形成另外一種對比的是,2005年初,中國文化部部長助理丁偉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春節即將成為國際性的節日。

如何將春節發展成為超越民族界限的普天同慶的節日,是丁偉和同事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丁偉認為,春節發展成國際性節日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他認為,經濟全球化推動了文化的多樣化和多元化。春節是具有強烈中國民族色彩的節日,濃縮了中國幾千年文明的豐富內涵,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外國人。

此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習俗,春節不帶任何政治色彩,體現的是人們對春天的期盼、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對家庭的熱愛、對友情的珍視。它是人性的回歸,體現人本思想,易於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賞。

傳統節日興盛與否,與民族自信心有關

還來不及為丁偉的宏圖願景而興奮,因為目睹了「中國式聖誕夜」的瘋狂,眼前的一切似乎更容易使我們傾向於高有鵬的悲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確是日益走向邊緣化了。

詬病最多的就是「年味」少了,其次就是「節日經濟論」。例如馮驥才就曾對此發表看法:假日和節日不同,假日是一種公民的福利,沒有文化內涵,隨便怎麼過都行。但節日是有意義的,是有文化內涵的。所以再講經濟,也不能把最應有「中國特色」的春節當成經濟的奴隸啊。要從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層面上「過」年,留住文化味。

還有,「我們的節日,道具太少,符號太抽象」——盡管可能有很多文化內涵,但由於沒有道具符號,就漸漸失去了大眾的記憶。
上述看法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並不在這里。比如端午節的「道具」、「符號」難道還不夠明顯嗎?而「年味」,更多也只是圍繞「一串鞭炮的宣洩」;至於經濟,似乎也不能成為春節式微的理由。

西南大學歷史系卞兆明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不願輕易對此作出評判。但是他認為,這與國民的心態和經濟狀態有關。

同時他也謹慎地認為,春節還不至於淪落到需要被保護的地步;不過,春節也不大可能成為國際性的節日,形成全球矚目的「強勢文化節日」。

卞教授稱,對傳統節日的保護狀態應該分為兩種:一是被動的保護;極端封閉、完全排外。二是主動保護,也就是前面高教授的觀點。

但是,卞教授認為,高教授大可不必如此悲觀,而且對於處於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傳統節日在今日的處境,他認為,「這是一個我們必然要承受和經歷的過程」。

「真正的大國,是能夠以自己的制度典範和文化典範輻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國家。」這是上海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許紀霖先生的觀點。

保護還是創新,這是個問題

在中國任何一個大城市,建築已經全盤西化。我們很少可以看到真正有自己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築;從《無極》開始,電影也已經「國際化」起來了;現在,傳統的「過年」、「過節」——我們民族重要的文化標志,傳統習俗和禮儀被國人慢慢淡忘或拋棄,漸漸缺失了它本應具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宣洩」的作用。

「在經歷數次的中西文明大碰撞,並無數次選擇自我懷疑和放棄之後,我們才猛然發現,一個辛辛苦苦構築了幾千年的信仰、道德、倫理和文化認同幾近崩潰,傳統價值觀已經難以干預我們的文化生活,甚至從我們的文化生活中退場。」卞教授如是說。「當然,這一切都不可能是常態,它是每個轉型國家難以繞過去的必要經歷。」

因為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後,傳統的民間文化走向相對邊緣,變得容易消散,所以彌足珍貴。從某種意義上說,春節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然而對於很多崇尚自由、輕松和時尚的年輕人來說,這種記憶太多太遠,「不切實際」、禮節太多,也就使春節變得神聖,變得沉重,變得不受歡迎。而當中國的春節文化處在這樣一個尷尬的位置時,一定意味很多美好的東西正在逐漸的喪失。

不過卞教授也表示,春節在他看來沒有那麼弱勢。「看看春節期間飛機、火車和汽車上回家過年的人,這簡直是世界上最強勢的一道風景」。所以「我們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事實上,哪怕在隱然以西方現代文化領袖自居的美國,其國人也不得不承認春節對於中國人特別的文化意義。布希總統在對美國華裔人民進行新年祝福時就說:「農歷新年是感恩與歡慶的特別時刻。自古以來,農歷新年一直是家人辭舊迎新的時刻。在歡度新春佳節之際,諸位也在發揚繼承你們豐富的文化傳統,確保你們的家庭價值觀、信仰和對傳統的珍視世代相傳。」

而韓國江陵市市長在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時也如是說:「如同人有家鄉,文化來源於民俗;正如家鄉有情,民俗這一多樣性的根源,必須受到尊重。」

韓國在某些方面是個好老師,他們深知「最地區性的才是最全球性的」。但願,我們不會只有等到經濟足夠強大的那天,才懂得回頭來尋找那些民族自身「最好的東西」,也就是孔子所說,「禮失求諸野」。 (時代信報)

⑵ 從春節看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作文兒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的性質、構成、標准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有著不同的核心價值觀。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了理想信念、民主法制、忠誠愛國、以人為本、公平正義、和諧文明、敬業奉獻、團結互助、誠實守信、寬厚兼容、求真務實、改革創新十二個方面。
任何價值觀都存在於社會之中,體現在社會之中。在古代的中國,國民以忠君愛民為本,歷史上出現了家喻戶曉的岳飛、包拯、文天祥等人物。他們忠誠愛國、公平正義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革命時期,為了新中國的成立,革命戰士浴血奮戰,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讓我感動。「風暴海燕」徐特立、「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為了可愛的中國」的方誌敏,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烈士。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連年的戰爭,百廢待興,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全國人民熱血沸騰,投入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和大建設中。袁隆平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李四光「打破中國貧油論」。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創新成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小崗村「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無意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因此創造了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世界上 22%的人口的奇跡。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大膽探索,大膽實踐,使農民奔小康的熱情空前高漲。經過了幾十年的辛苦建設,我國現在已經成為了文明、民主、獨立,自強的社會主義國家。隨著社會的變革,我們的價值觀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價值觀。
在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中,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也出現了。理想信念模糊、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這些都反映了某些人的價值觀取向,我們是新中國的陽光少年,我們要努力學習,確立遠大的理想,樹立正確的人觀、價值觀,我們應該不斷探索,勇於發現,不辭勞苦,不畏艱險,團結協作,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努力學習,努力奮斗。

⑶ 在春節中有哪些被推崇的道德觀念,又有那些不被推崇要詳細,好的我會追加分

新營的我們都是苦孩紙,,你們老師是董老師嗎,,, 我素這樣寫滴:
春節中受到推崇的道德觀念:
1.回家過年:孝順父母,關愛家人
2.出門拜年:深化感情,傳遞祝福
3.獎壓歲錢:寄託期望,給予信心
不好的習俗:
譬如大年初一早上不洗澡、不洗衣物的說法,才不會把財運洗掉,未免太過迷信,不太符合現代社會的流程。【無能為力啦】
【絕對原創、禁止抄襲】
內個,,,如果覺得好用也不要全抄上啊,,自己也要用自己的話改一改哈、
祝你早寫完作業~

⑷ 春節中蘊含著哪些文化或民族精神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為什麼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這里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在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里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壓歲錢」有一個有趣的來歷呢!傳說中,有個叫「祟」的小妖,每年三十夜它會摸睡熟的孩子的頭,孩子就會變傻。又一年的三十夜,「祟」如約的來了。有戶人家孩子睡覺時把紅紙裹著的「壓勝錢」放在枕邊,當「祟」正靠近他時,紅紙突然發出一道亮光,「祟」驚慌失措的逃跑。因此大家叫它為壓祟錢,「歲」和「祟」發音相同,叫壓歲錢。

⑸ 中國春節道德評議需怎麼寫

中國春節是傳統的節日,大家一起在家吃個團圓飯,但是現在生活條件富裕了,有的家庭還是到飯店裡面,去吃飯,做外傳統的節日,其實大家一起做,在家好好的吃個團圓飯更好

⑹ 春節體現的文化內涵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
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⑺ 中國春節有哪些傳統美德

的基本精神是以德性作為根本,強調人獸之分,人無良知不如善,體現在新生道德和追求道德價值。主要有:剛正、謙恥、為善、篤學。

二、精髓是以義制利,人為人的價值應以道義為重,升華為「生以戴義」、「義以道生」的人生觀。

三、崇尚律己修身,這是中華民族歷來重視人格修養的體現。主要有:情操、自省、舍己、虛心、談泊、大度。

⑻ 政治:春節體現了什麼傳統美德

春節就是過年,世界上任何有歷法的民族和國家都有紀元行為.表示本地區的一年過去了.中國無非是過兩個年,有兩套歷法而已.

⑼ 我國春節哪些道德觀念受到推崇又有哪些不好的習俗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端午悼念愛國先人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下來。中秋闔家團員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重陽登高敬老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游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民間有這樣一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祝贊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過去民間祭灶的情景。這天由於特別熱鬧,有人甚至認為這是農歷新年的「綵排」,所以又稱過小年。現在盡管設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臘月二十三前後賣的關東糖、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 新年(1月1日),;春節(農歷新年),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記者節(11月8日)。 元宵節簡介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其實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一個,因為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而不是有人膚淺臆想的七夕。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此為例證。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網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是描述元宵夜的情感經歷。《青玉案 元夕》(宋)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生查子 元夕(宋)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其中歐陽修的《生查子 元夕》體現了中國詩詞的高境界,中國傳統詩詞不講究華麗的辭藻,而注重意境,作為唐宋八大家中最有成就的著者,歐陽修這首詞文字淺顯但感情豐富,是我最喜歡的詞之一。以下是痞子的品評,與我心有戚戚焉: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街道上會張懸著花燈,因此燈火輝煌,把夜晚照亮如同白晝,既繁華又熱鬧。因為這天是農歷十五月圓時刻,月亮特別明媚照人。趁著月亮剛升上柳梢頭,街道上正要開始熱鬧時,兩人相約到街上瞎逛。柳在中國詩詞中,常常是愛情的象徵,因此"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兩句很含蓄的寫出了兩人的情意,以及相約時的愉悅。這是作者追憶去年元宵夜溫馨甜蜜的景象。誰知道過了一年,兩人大概因為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各分西東。當作者又在元宵夜來到熱鬧的街市,看到月亮依舊明媚照人,燈火仍然滿街輝煌,但是穿梭擁擠的人群中,卻沒有去年相聚的人。作者在街道上看著燦爛奪目的七彩花燈,在熱鬧的氣氛中更覺得孤單和傷感。於是在不知不覺中,眼淚已沾滿並弄濕了衣袖,這個"滿"字把作者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而且整首詞並沒有說明兩人到底是什麼關系(難道是網友見面?或是兩情相閱的戀人約會?)也沒交代女主角為何離開(難道是網友的見光死?還是兩人性格不合吵嘴後女方負氣出走?)更給讀者想像的空間和無奈。本詞借著兩年元宵夜的景物相同,但人事已有很大的改變,在今與昔、悲與歡的對比之下,抒發心中的情意和感嘆。意境讓人深受觸動。就到這里吧,學生的表情已經毫無保留的告訴了我他們對中國節日的興趣正在不斷積蓄和膨脹,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的美就留給他們自己去尋找和體會吧,追尋的過程,不就是中國文化在他們心底沉澱的過程嗎?至於留在心底的烙印有多深刻和久遠,和這些對一個中國人意味著什麼,我想要等他們長大了才能真正體會到。現在我心裡舒坦多了。並不是因為陰謀得逞,而是覺得終於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一點點微薄的貢獻。我這個並不具備叱吒風雲改變世界能力的小人物,,終於從身邊做起,將祖國的花朵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忽悠起來了!於是這個聖誕節心情變的美麗。在大家准備過聖誕的前一天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比跟美國隊踢球,在決定勝負的最後時刻晃過對方門將直接帶球入門的感覺還痛快淋漓!......然而,我其實只是在自己的國土向自己的同胞推崇自己的文化;就象比賽時球還在自己的半場,根本沒能給對手造成威脅,而對方卻早已將球踢進我們的門里了,我又何樂之有呢?原來剛才那決定勝負的時刻只是我的幻覺,比賽,真的還沒有結束;而我們正處於絕對的劣勢。

⑽ 春節提現了哪些中國傳統精神

春節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節日,體現了中國的團結友愛和親情

熱點內容
2015年社會法年會 發布:2025-02-12 11:41:38 瀏覽:776
調解有哪些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1:39:29 瀏覽:979
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實務 發布:2025-02-12 10:56:46 瀏覽:517
木質展台法規 發布:2025-02-12 10:36:43 瀏覽:238
婚姻法十九條詳細 發布:2025-02-12 09:33:18 瀏覽:4
法規稽核崗 發布:2025-02-12 09:32:27 瀏覽:877
2017年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09:22:38 瀏覽:479
行政法聽得很無聊 發布:2025-02-12 08:55:08 瀏覽:428
合同法期末考試的試卷 發布:2025-02-12 08:31:14 瀏覽:117
道德小故事400 發布:2025-02-12 08:29:48 瀏覽: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