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人性化
❶ 法治思維和人治思維的分水嶺是什麼
法治思維和人治思維的分水嶺最高的權威究竟是法律還是個人。
❷ 如何理解人性化執法之論
1、「人性化執法」顧名思義,有兩點意思:一是「人性化」,二是「執法」。這兩點相輔相成,但其中也有主次關系,即以「執法」為主,要合理運用執法權,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權益,對違法者予以處罰;在公證執法的同時,彰顯人文關懷,提高群眾對執法行為的滿意度和支持率。
2、人性化執法與嚴格執法並不是互相排斥,更不是互相抵觸,而是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相互統一的。從調節方式上講,嚴格執法體現剛性,「人性化」執法體現柔性。但這種調節方式上存在的差異,並不排斥「剛性」與「柔性」的統一。嚴格執法強調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較為排斥人的意識情感等主觀因素;「人性化」執法強調提供高質量的執法服務,強調尊重與保護當事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和合理要求。兩者通過正確處理好打擊與保護、公正與效率、執法與守法的關系而實現辨證統一。
3、從運作方式看,嚴格執法與「人性化」執法互為條件、互相補充。「人性化」執法是以嚴格執法為前提的,「人性化」受到「法制化」的制約,不存在脫離或凌駕於嚴格執法之上的「人性化」執法,否則「人性化」執法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人治」,而非現代社會的「法治」。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所倡導的「人性化」執法已並非傳統的「人情」、「禮義」等帶有封建色彩的執法活動,而是蘊涵了尊重人的價值和人文關懷為表徵的社會主義新型法治精神。人性化執法是情、理、法相結合,提高執法質量,產生執法良性效應的有力體現。
❸ 人治 法治 法制有什麼區別
..........
人治,就是人性化管理
法治,就是按法律來走,列出條文法律,依法行事,治理社會
法制,1、指法律和制度,也有指法律制度的。
2、是指動態意義上的法制,即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對法律實施的監督,也包括法律宣傳教育在內。
你到網路里找這幾個的區別,再加以聯系說明,就可以了
人治:http://ke..com/view/23994.htm
法治:http://ke..com/view/23982.htm
法制:http://ke..com/view/23973.html?wtp=tt
其它相關:
http://..com/question/73451172.html?si=1
http://..com/question/46465822.html?si=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3-TRSF200303002.htm
❹ 中國的哪個朝代的法律是你覺得最人性化的
中國的哪個朝代的法律是你覺得最人性化的?
還有網友認為漢代的法律應該是人性化的,通過大漢天子就可以看到,漢武帝的自律和眼界,由於他統治的時代很勵志,所以才有了更好的漢代盛世,才會有如此優秀的成就。由此可見,法律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保障,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我們國家的法治建設也是與時俱進,成為我們經濟發展的保證,大家覺得現在的法律好嗎?
❺ 紐倫堡審判中的人性化問題
從電影的角度說,《紐倫堡審判》實在是我近一段時間以來看過的好萊塢老電影中最好看最精彩的一部了。事實上從道義的角度講,我覺得最後海伍德法官的判決沒有問題,但從法律本身哪怕法理上講,我並不認為他最後的判決多麼有法律依據。
首先,這部電影由始至終沒有清楚告訴我們,法庭起訴這四位德國法官的罪名是什麼?我想應該不是謀殺罪,如果是謀殺罪的話,很顯然,應該等德國重組政府以後,由新的德國政府下屬的法院審判他們,英美法蘇四國哪怕是戰勝國,也沒有管轄權去審判這四個德國法官。因為這四位法官是在德國國內主持審判工作,哪怕他們的行為等於是協助殺人,那殺的也是德國國內的本國國民,在德國境內,對德國國民犯下的謀殺罪,外國法庭有什麼資格進行管轄呢?
根據真實歷史上的紐倫堡審判,戰勝國對德國戰犯的審判,所起訴的罪名有兩項,即「危害人類罪」和「反人道罪」。這兩項罪名是國際法上認定的罪名,既然違反的是國際法,那麼英美法蘇四國當然有管轄權對德國境內的戰犯進行審判。但等等,新的問題又來了。因為事實上,「危害人類罪」和「反人道罪」這兩項罪名是在二戰結束後,於1945年簽訂的《倫敦憲章》所正式定義確定的罪名。在此之前,傳統國際法還從未懲罰過個人而只懲罰國家,個人只能交由本國司法機構在國內法的體制下提起訴訟。
而現代刑法一條重要原則就是「法不溯及既往」。也就是說,一個行為之前不被認定為有罪,在這個行為發生後,法律才規定這種行為是違法行為,那麼,新確立的法律也不能對之前的行為進行懲罰。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確立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普通公民對法的可預期性,只要法律沒有禁止,即可以放心去做,而不用擔心哪天這個行為突然被認為是犯罪。這也是刑法與道德的區別所在,道德是,一個行為違背內心良知而依然去做,則可以收到譴責;而刑法是,一個行為只要沒有觸犯確定的法律,哪怕心裡知道可能不對,也不應受到處罰。
從「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看,用二戰後才確立的新罪名,來懲罰二戰時的行為,顯然違背了美國的憲法精神。
所以正如電影中魯爾夫在一開庭就提出的那樣,這場審判的合法性是值得質疑的,而且英美法蘇的法官是否真有審判德國人的司法管轄權,也是有疑問的。
好了,就算我們不從法律程序的正當性來看待這個問題,而僅從實體法的角度來說,影片中那四個德國法官的行為是否真的具備了「有責性」,也是很有爭議的。
從刑法四要件角度講,一個行為最後被認定為有罪,要符合主觀要件,客觀要件,主體要件,客體要件;從刑法三性角度講,一個行為被認定為有罪,也要符合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正如他們的辯護律師魯爾夫所致力於辯解的地方——主觀要件或有責性——是認定他們行為有罪的最大軟肋。
如果我是他們辯護的律師,也會選擇魯爾夫的辯護策略,揪住他們的主觀是否真有期待可能性或者他們的行為是否真有有責性,來大談特談。
法官不是法律的制定者,而僅僅只是法律的執行者。而且法官的職責恰恰要求法官忠誠地執行國家所制定的法律,哪怕這個法律與他的道德相抵觸。至於這些法律所造成的結果,不應由法官承擔責任,而是制定法律的議會為之負責,這不正是三權分立之要義所在嗎?一個稱職的法官,不正是應該拋開自己的主觀感情和正義感,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去判斷案件,永不質疑法律的正確性和權威性嗎?
我們難道有可能說,一個人因為守法,所以他在違法?一個人因為忠誠地履行法律規定的職責,所以他應該被法律所懲罰?這難道不是法治史上最大的悖論嗎?
反過來說,一個人說,因為我不認可我國的某項法律,所以我就可以不去遵守這項法律,並且不應受到任何懲罰。這有可能嗎?比如一個基督教信徒,嚴格按照宗教教義反對墮胎和計劃生育,他是不是就可以無視中國的法律想生幾個生幾個呢?他是不是去搗毀墮胎醫院,而不用負任何責任呢?事實上,無論他本人持什麼樣的立場和觀點,他都不得不遵守他所在國家的法律,除非他出國。
那麼對於一個普通人尚且如此,對於一個國家的法官,最高的司法裁判者,要求他不顧這個國家頒布的法律,完全按照自己內心的道義去自由行事,這豈不是更加不可能嗎?
用一個更加極端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一個死刑執行人,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劊子手,他的職責就是把送來他這里的人殺死,而這個人究竟有罪無罪,是否是錯判,需要他來分辨嗎?他顯然沒有這個義務來分辨。如果最後發現,他所殺死的這個人,其實是一起冤假錯案的受害者,或者乾脆就是一個被政治迫害的持不同政見者,那麼這個劊子手難道也要被一起追究殺人罪的責任嗎?這顯然是荒謬的。
因為他的行為是基於他們的職責和法律的規定,而他們只是忠實地按照法律辦事,所以,雖然他們的行為造成了惡果,但這惡果的責任無論如何也不能追究到他們的頭上去,而你也不能期待他們會通過故意不遵守職責和違法的行為,來避免惡果的產生。這就是我所說的,他們的主觀要件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而他們的行為不具有有責性。
當然,電影中的起訴人,勞森上校,他持的一個觀點是,因為這些法官都是真正精通法律的社會精英,他們比起普通大眾,更應該清楚那些納粹法律的本質是什麼,他們心裡應該明白這些納粹法律在本質上是反法律的。然而他們採取了放任的態度,坐視惡果的發生,所以他們其實是納粹罪行的同謀者,或者起碼也是一個縱容者。
我們同樣用劊子手打比方。按勞森上校的意思,這個劊子手心裡很清楚,這個送來的死刑犯是一個無辜的人,然而劊子手依然執行了死刑,殺死了他。這個時候這個劊子手是否應該被認為是謀殺罪的共犯呢?
我覺得依然是勉強的。因為還是期待可能性的問題。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期待劊子手能做什麼?他去救下那個犯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哪怕那個犯人的確是無辜的,但此時此刻,他依然是被國家法律認定了的死刑犯,而救下他等於是觸犯法律。劊子手不可能因為內心的良知就去觸犯現實的法律,這對一個人的要求顯然太高了。
那麼對於那些法官,我認為同樣如此。他們雖然清楚這些法律是「惡法」,但惡法一樣是國家立法機構按照正常程序制定出來的法律,它依然享有法律的效力和權威,我們又如何能夠期待這些法官因為自己內心的正義原則,而選擇故意觸犯這些法律呢?
所以我最終的結論是,最終海伍德法官對他們四人全部判處有罪並處以終身監禁,是缺乏法理依據的。並且很顯然,海伍德法官是一位自然法學派的信徒,但一個學派的理論,顯然不是法庭判決的依據。
❻ 到底是人治好,還是法治好
對比中西方現在以及歷史結論,當然是人治好,法治不人性。西方體系特別是西方現代政治,都是偏向人治型的法治,而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重法治,不人性。秦朝因法而強,也因法而亡,因為秦法太繁復太具體,漢高祖入關中廢除一切秦法,只和百姓約法三章,這就是一種撥亂反正,重新回到人治的一面。但是中國自戰國確立法家思想以來,政治統治者為了方便御下,都喜歡嚴肅法律偏愛法治,這使自上而下形成了全國性的共識,這種中國特色的偏激的認識,現在仍然在毒害我們,一旦發生某些因為無法可依執法不嚴的事件,就會認為是法律不完善,需要繼續加強補充更多的法律條款,並繼續強調要法治,豈不知這種不斷加碼的法律,最後不過是秦法的翻版,最後必然是禍國殃民。
然而為什麼會這樣呢,中國明明一直是偏法治,卻還要加強法律呢?這就牽扯到中國法治的另一個特點愚民了,是法家都會推行愚民,讀過韓非子商君書就會發現,除了大量的以法治國的部分,其餘的中心思想就是愚民,只有百姓們變的愚蠢了,才會聽話更有利於統治者。所以讓你以為一切都是沒有法治的結果,為了讓你們生活的更好,需要更多的法律里加強法治,但是對普通百姓來說真的需要那些與自己日常只有一點關系,甚至毫無半點關系的法律么?答案是不要需要,那麼就給你灌輸不法治的壞處,人治的危害,借具體的事件增強這類刺激,以為所以的錯都是人治造成的,卻閉口不提人因何能治人,因為有法的存在,權實際無法制約人,能制約人必然是一個法,國王想殺人也得造個借口,無端殺人就會被指責,那個借口就是法,謀反啊不敬啊什麼的。所以人治沒有法治的殺傷力大,但凡極端法治的社會,必然是愚民的,民眾普遍自願要求法治,把不法治認為是一切錯誤的根源,人治的社會不會這樣關注個別人有沒有遵守法律,有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亦如人治的歐洲中世紀絕不會出現,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這種論調,因為貴族特權是常識,一律平等才奇怪?但是法治的中國就會很痛恨,因為法治的觀念深入人心,有人不遵法就會被指責,這也是偏重法治的一種現象,但是歸根結底法治,治的根本就是底層百姓,上層階級才是收益者,法律條款都是有利於上層階級,而奴役驅使下層民眾的,於是極端法治社會才會出現權大於法的現象,這不是人治造成的,恰恰是法治發展到極端的產物,法的根本就是統治管理百姓,由制權者解釋法律,人治不會讓法律違法人性,只有法治才會這樣,中國一直以來就是重法治,統治者鼓吹法治的好處,誹謗人治的不好。好好理解這個吧,不要被政治導向牽著走,繼續被驅使為愚民。
再完善的法律,也會有它的漏洞,會被刻意鑽盈變相發揮,法律再完善也解決不了現實中不斷增加偶發的問題,這就是個最簡單的熵增課題。
中國偏法治,法律太多太繁復,輕視人性化,這種狀況沒有改變。反過來看西方的法治,他們是偏人性化,也就是更趨向於人治。法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執政者是民選產生的,也就是說這個人上台可以實現這部法律,下一個上台的或許就廢除了它。但是在中國這種情況就絕對不會發生,能否蕭規曹隨成了現任領導,考核下任接班者的必要科目,所以中國就是這種所謂的法治,法律條款只會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繁瑣,不重人性。不法官員鑽法律漏洞,藉助刻板的法律做事。到頭來再被歪曲成是這個官員人為的錯解法律,是人為的施政過失,同時也是法律出了問題,不完善。於是把這一結果以為是人治的不好,繼續增強完善法治,殊不知卻恰恰是刻板的法治導致的結果,這根本就是惡心循環。
所以,就我的觀點來看,人治好於法治。
❼ 淺析如何實現規范執法與人性化管理的統一
努力將「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構建和諧警民關系」等要求落實到一線民警日常的執勤執法活動中。那麼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如何實現嚴格規范執法和人性化管理的統一,進一步構建和諧警民關系,就成為一個重大而迫切的課題擺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門面前。筆者就如何進一步實現嚴格執法與人性化管理的統一,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規范執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公安交通管理機關推行人性化執法的初衷,是藉此彰顯執法行為的人文內涵。而人性化執法的最終尺度是法律規定,所有人性化規定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以內,只有這樣才能最終達到實質意義上的公平與正義。因此,只有 堅持嚴格規范執法,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維護,才能最終實現法律的本質功能,社會才能得以和諧。公安交通民警應把自身職責意識滲透到日常工作中,落實到嚴格規范執法上,切實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始終不渝地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尊嚴,為營造和諧社會做好強有力的保障。 二、人性化執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 嚴格規范民警的執法行為是人性化執法能夠最大限度地維護行政相對人尊嚴的前提。在此前提下,人性化執法才能使行政相對人在感受到法律威嚴的同時,真正感受到法律人性化的溫情,從而進一步提升社會整體道德底線。人性化執法顧名思義,有兩層意思,一是人性化,二是執法,具體是指執法者遵循法律規定,在尊重當事人合法權利的前提下,依據正當程序進行非歧視的、理性化的執法活動。人性化和執法相輔相成,但其中也有主次關系,即以執法為主,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和交通民警要合理運用執法權,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權益,對違法者予以處罰,在公正執法的同時,彰顯人文關懷,提高群眾對執法行為的滿意度和支持率。當前,人性化執法成為我國社會的主流話語之一,它反映了執法者和當事人之間的良性互動,構成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公正執法過程中,我們應大力倡導執法人性化。 三、爭取規范執法與人性化管理互為補充、相互促進。 我們必須克服將規范執法與人性化執法對立起來的思想傾向和認識,部分民警認為,交警與被罰者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是對立的,罰則不和諧、不人性,不罰則和諧、人性。和諧與不和諧、罰與不罰、人性與不人性的關鍵基於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社會服務性和合理性,之所以產生矛盾結果,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被罰者的認知程度;二是執罰者的執法水平。認知水平低,執法能力差是矛盾產生的兩個主要根源。從調節方式上講,嚴格執法體現剛性,「人性化」執法體現柔性。但這種調節方式上存在的差異,並不排斥「剛性」與「柔性」的統一。嚴格執法強調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較為排斥人的意識情感等主觀因素;「人性化」執法強調提供高質量的執法服務,強調尊重與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合理要求。兩者通過正確處理好打擊與保護、公正與效率、執法與守法的關系而實現辯證統一。從運作方式看,嚴格執法與人性化執法互為條件、互為補充。人性化執法是以嚴格執法為前提的,人性化受到法制化的制約,不存在脫離或凌駕於嚴格執法之上的「人性化」執法,否則人性化執法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人治」,而非現代社會的「法治」。 所以交通民警在執法過程中,要切實牢記「立警為公、執法為民」,不僅要注意調查收集法律證據,還要站在行為人的角度,了解行為人的道德品行、心理動機、社會環境等等,避免給對方造成不應有的代價和不必要的傷害。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執法必公,從而使民心歸法,只有公正執法,才能體現執法的人性化。但人性化執法絕不是法外施恩,無論如何人性化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必須用制度加以規范。我們要進一步強化宗旨意識和公僕意識,端正執法思想,創新執法理念,規范執法行為,努力提高執法水平、服務水平,認真解決好「為誰用權、為誰執法、為誰服務」的執法思想問題。一是民警在執法活動中要嚴格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在結果上追求公正,在方式上講究文明。牢固樹立公正、文明、規范執法的法治理念,徹底清除少數民警執法中存在的「生冷橫硬推拖」現象。二是樹立群眾利益之上的人性化執法理念。樹立群眾利益至上、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在思想上打牢執法為民的根基,把嚴格規范執法作為為民親民的手段,把為民親民作為嚴格規范執法的目的,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事為民所辦。要注重在日常交通管理和執法過程中傾聽群眾呼聲、體察群眾疾苦、感受群眾艱辛、了解群眾願望,真正把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與保護人民利益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