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無
A. 道德經"有是萬物之所始無是萬物之所母"是什麼意思
(有大概就是存在,萬物都是存在的,且存在的必然是事物,因此說)存在就是萬物之開始,(有生於無,因此說)不存在是萬物之母體
B. 道德經中的「有」和「無」
無與有一定是同級的,老子很明白這一點,但是他個人更偏向於無的力量,內無形無態又可以化為容有形有態,所謂無中生有,只是一個感觀認識,兩者依然是同級的。
1樓的說二者肯定不同級別,那如何解釋有無相生,高低相成,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何況有與無本身能夠生長並且被區別出來,那就是說一開始連有無都沒有,連沒有都沒有,那不正是有么?難道有比無還要先形成?
「這一點,和我們現在的唯物辯證法原理是一樣的,不能象我們現在的某些所謂專家在解讀我國先秦哲學思想一樣生硬的將這種辯證用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抽象起來,給我們現在的學生對祖國的哲學產生造成厚此薄彼的錯誤引導。」我覺得你這種只摳住書本而不進行合理的分析,才是真正的錯誤引導。沒有無就沒有有,沒有有就不會有無,為何缺一不可?因為兩者本身就是同一個東西,以兩種方式呈現出來。至於為何要形成兩種相反的內容而存在,這個道理我不需要在這里解答。
C. 四書五經里有沒有道德經
四書五經里沒有《道德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專家的經典書籍。四書又屬稱為四子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經典的合稱,是「六經」、「七經」、「九經」、「十二經」、「十三經」的一部分。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D. 談談 有 無 的主要內涵道德經
主要內容《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闡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於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作品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後世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作者簡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E. 道德經全文有嗎
老子「道德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
大 盈 若 沖 , 其 用 不 窮 。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辯 若 訥 。
靜 勝 躁 , 寒 勝 熱 。 清 靜 為 天 下 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 卻 走 馬 以 糞 。
天 下 無 道 , 戎 馬 生 於 郊 。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於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七 章
不 出 戶 , 知 天 下 ﹔ 不 窺 牖 , 見 天 道 。
其 出 彌 遠 , 其 知 彌 少 。
是 以 聖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見 而 明 , 不 為 而 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八 章
為 學 日 益 , 為 道 日 損 。
損 之 又 損 , 以 至 於 無 為 。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取 天 下 常 以 無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九 章
聖 人 常 無 心 , 以 百 姓 心 為 心 。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聖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為 天 下 渾 其 心 ,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聖 人 皆 孩 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章
出 生 入 死 。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
人 之 生 , 動 之 於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
夫 何 故 。
以 其 生 之 厚 。
蓋 聞 善 攝 生 者 , 路 行 不 遇 兕 虎 , 入 軍 不 被 甲 兵 ﹔
兕 無 所 投 其 角 , 虎 無 所 用 其 爪 , 兵 無 所 容 其 刃 。
夫 何 故 。 以 其 無 死 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一 章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物 形 之 , 勢 成 之 。
是 以 萬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貴 德 。
道 之 尊 , 德 之 貴 , 夫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故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長 之 育 之 ﹔ 成 之 熟 之 ﹔ 養 之 覆 之 。
生 而 不 有 , 為 而 不 恃 ,
長 而 不 宰 。 是 謂 玄 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二 章
天 下 有 始 , 以 為 天 下 母 。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
復 守 其 母 , 沒 身 不 殆 。
塞 其 兌 , 閉 其 門 , 終 身 不 勤 。
開 其 兌 , 濟 其 事 , 終 身 不 救 。
見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強 。
用 其 光 , 復 歸 其 明 , 無 遺 身 殃 ﹔ 是 為 襲 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三 章
使 我 介 然 有 知 , 行 於 大 道 , 唯 施 是 畏 。
大 道 甚 夷 , 而 人 好 徑 。
朝 甚 除 , 田 甚 蕪 , 倉 甚 虛 ﹔
服 文 采 , 帶 利 劍 , 厭 飲 食 ,
財 貨 有 余 ﹔ 是 為 盜 誇 。
非 道 也 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四 章
善 建 者 不 拔 ,
善 抱 者 不 脫 , 子 孫 以 祭 祀 不 輟 。
修 之 於 身 , 其 德 乃 真 ﹔
修 之 於 家 , 其 德 乃 余 ﹔
修 之 於 鄉 , 其 德 乃 長 ﹔
修 之 於 邦 , 其 德 乃 豐 ﹔
修 之 於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
故 以 身 觀 身 ,
以 家 觀 家 , 以 鄉 觀 鄉 ,
以 邦 觀 邦 , 以 天 下 觀 天 下 。
吾 何 以 知 天 下 然 哉 。 以 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五 章
含 「 德 」 之 厚 , 比 於 赤 子 。
毒 蟲 不 螫 , 猛 獸 不 據 , 攫 鳥 不 搏 。
骨 弱 筋 柔 而 握 固 。
未 知 牝 牡 之 合 而 峻 作 , 精 之 至 也 。
終 日 號 而 不 嗄 , 和 之 至 也 。
知 和 曰 「 常 」 ,
知 常 曰 「 明 」 。
益 生 曰 祥 。 心 使 氣 曰 強 。
物 壯 則 老 , 謂 之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六 章
知 者 不 言 , 言 者 不 知 。
挫 其 銳 , 解 其 紛 , 和 其 光 ,
同 其 塵 , 是 謂 「 玄 同 」 。
故 不 可 得 而 親 , 不 可 得 而 疏 ﹔
不 可 得 而 利 , 不 可 得 而 害 ﹔
不 可 得 而 貴 , 不 可 得 而 賤 。 故 為 天 下 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七 章
以 正 治 國 , 以 奇 用 兵 , 以 無 事 取 天 下 。
吾 何 以 知 其 然 哉 。 以 此 :
天 下 多 忌 諱 , 而 民 彌 貧 ﹔
人 多 利 器 , 國 家 滋 昏 ﹔
人 多 伎 巧 , 奇 物 滋 起 ﹔
法 令 滋 彰 , 盜 賊 多 有 。
故 聖 人 雲 :
「 我 無 為 , 而 民 自 化 ﹔
我 好 靜 , 而 民 自 正 ﹔
我 無 事 , 而 民 自 富 ﹔
我 無 欲 , 而 民 自 朴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八 章
其 政 悶 悶 , 其 民 淳 淳 ﹔
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
是 以 聖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劌 ,
直 而 不 肆 , 光 而 不 耀 。
禍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禍 之 所 伏 。
孰 知 其 極 。 其 無 正 也 。
正 復 為 奇 , 善 復 為 妖 。
人 之 迷 , 其 日 固 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九 章
治 人 事 天 , 莫 若 嗇 。
夫 唯 嗇 , 是 謂 早 服 ﹔
早 服 謂 之 重 積 德 ﹔ 重 積 德 則 無 不 克 ﹔
無 不 克 則 莫 知 其 極 ﹔ 莫 知 其 極 , 可 以 有 國 ﹔
有 國 之 母 , 可 以 長 久 ﹔
是 謂 深 根 固 柢 , 長 生 久 視 之 道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章
治 大 國 , 若 烹 小 鮮 。
以 道 蒞 天 下 , 其 鬼 不 神 ﹔
非 其 鬼 不 神 , 其 神 不 傷 人 ﹔
非 其 神 不 傷 人 , 聖 人 亦 不 傷 人 。
夫 兩 不 相 傷 , 故 德 交 歸 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一 章
大 邦 者 下 流 , 天 下 之 牝 ,
天 下 之 交 也 。
牝 常 以 靜 勝 牡 , 以 靜 為 下 。
故 大 邦 以 下 小 邦 , 則 取 小 邦 ﹔
小 邦 以 下 大 邦 , 則 取 大 邦 。
故 或 下 以 取 , 或 下 而 取 。
大 邦 不 過 欲 兼 畜 人 , 小 邦 不 過 欲 入 事 人 。
夫 兩 者 各 得 所 欲 , 大 者 宜 為 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二 章
道 者 萬 物 之 奧 。 善 人 之 寶 , 不 善 人 之 所 保 。
美 言 可 以 市 尊 , 美 行 可 以 加 人 。
人 之 不 善 , 何 棄 之 有 。
故 立 天 子 , 置 三 公 ,
雖 有 拱 璧 以 先 駟 馬 ,
不 如 坐 進 此 道 。
古 之 所 以 貴 此 道 者 何 。
不 曰 : 求 以 得 , 有 罪 以 免 邪 。 故 為 天 下 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三 章
為 無 為 , 事 無 事 , 味 無 味 。
圖 難 於 其 易 , 為 大 於 其 細 ﹔
天 下 難 事 , 必 作 於 易 ,
天 下 大 事 , 必 作 於 細 。
是 以 聖 人 終 不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夫 輕 諾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 難 。
是 以 聖 人 猶 難 之 , 故 終 無 難 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四 章
其 安 易 持 , 其 未 兆 易 謀 。
其 脆 易 泮 , 其 微 易 散 。
為 之 於 未 有 , 治 之 於 未 亂 。
合 抱 之 木 , 生 於 毫 末 ﹔
九 層 之 台 , 起 於 累 土 ﹔
千 里 之 行 , 始 於 足 下。
民 之 從 事 , 常 於 幾 成 而 敗 之 。
慎 終 如 始 , 則 無 敗 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將 以 愚 之 。
民 之 難 治 , 以 其 智 多 。
故 以 智 治 國 , 國 之 賊 ﹔
不 以 智 治 國 , 國 之 福 。
知 此 兩 者 亦 稽 式 。
常 知 稽 式 , 是 謂 「 玄 德 」 。
「 玄 德 」 深 矣 , 遠 矣 , 與 物 反 矣 , 然 後 乃 至 大 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六 章
江 海 之 所 以 能 為 百 谷 王 者 ,
以 其 善 下 之 , 故 能 為 百 谷 王 。
是 以 聖 人 欲 上 民 , 必 以 言 下 之 ﹔
欲 先 民 , 必 以 身 後 之 。
是 以 聖 人 處 上 而 民 不 重 , 處 前 而 民 不 害 。
是 以 天 下 樂 推 而 不 厭 。
以 其 不 爭 , 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七 章
天 下 皆 謂 我 道 大 , 似 不 肖 。
夫 唯 大 , 故 似 不 肖 。
若 肖 , 久 矣 其 細 也 夫 。
我 有 三 寶 , 持 而 保 之 。
一 曰 慈 ,
二 曰 儉 ,
三 曰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慈 故 能 勇 ﹔ 儉 故 能 廣 ﹔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故 能 成 器 長 。
今 舍 慈 且 勇 ﹔ 舍 儉 且 廣 ﹔
舍 後 且 先 ﹔ 死 矣 。
夫 慈 以 戰 則 勝 , 以 守 則 固 。
天 將 救 之 , 以 慈 衛 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八 章
善 為 士 者 , 不 武 ﹔
善 戰 者 , 不 怒 ﹔
善 勝 敵 者 , 不 與 ﹔
善 用 人 者 , 為 之 下 。
是 謂 不 爭 之 德 ,
是 謂 用 人 之 力 ,
是 謂 配 天 古 之 極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九 章
用 兵 有 言 :
「 吾 不 敢 為 主 , 而 為 客 ﹔
不 敢 進 寸 , 而 退 尺 。 」
是 謂 行 無 行 ﹔ 攘 無 臂 ﹔
扔 無 敵 ﹔ 執 無 兵 。
禍 莫 大 於 輕 敵 , 輕 敵 幾 喪 吾 寶 。
故 抗 兵 相 若 , 哀 者 勝 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章
吾 言 甚 易 知 , 甚 易 行 。
天 下 莫 能 知 , 莫 能 行 。
言 有 宗 , 事 有 君 。
夫 唯 無 知 , 是 以 不 我 知 。
知 我 者 希 , 則 我 者 貴 。
是 以 聖 人 被 褐 而 懷 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一 章
知 不 知 , 尚 矣 ﹔ 不 知 知 , 病 也 。
聖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
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二 章
民 不 畏 威 ,
則 大 威 至 。
無 狎 其 所 居 ,
無 厭 其 所 生 。
夫 唯 不 厭 ,
是 以 不 厭 。
是 以 聖 人 自 知 不 自 見 ﹔
自 愛 不 自 貴 。
故 去 彼 取 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三 章
勇 於 敢 則 殺 , 勇 於 不 敢 則 活 。
此 兩 者 , 或 利 或 害 。
天 之 所 惡 , 孰 知 其 故 。
天 之 道 ,
不 爭 而 善 勝 , 不 言 而 善 應 ,
不 召 而 自 來 , 繟 然 而 善 謀 。
天 網 恢 恢 , 疏 而 不 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四 章
民 不 畏 死 , 奈 何 以 死 懼 之 。
若 使 民 常 畏 死 , 而 為 奇 者 ,
吾 得 執 而 殺 之 , 孰 敢 。
常 有 司 殺 者 殺 。
夫 代 司 殺 者 殺 , 是 謂 代 大 匠 斲 ,
夫 代 大 匠 斲 者 , 希 有 不 傷 其 手 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五 章
民 之 飢 , 以 其 上 食 稅 之 多 , 是 以 飢 。
民 之 難 治 , 以 其 上 之 有 為 , 是 以 難 治 。
民 之 輕 死 , 以 其 上 求 生 之 厚 , 是 以 輕 死 。
夫 唯 無 以 生 為 者 , 是 賢 於 貴 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六 章
人 之 生 也 柔 弱 , 其 死 也 堅 強 。
草 木 之 生 也 柔 脆 , 其 死 也 枯 槁 。
故 堅 強 者 死 之 徒 , 柔 弱 者 生 之 徒 。
是 以 兵 強 則 滅 , 木 強 則 折 。
強 大 處 下 , 柔 弱 處 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七 章
天 之 道 , 其 猶 張 弓 歟 。
高 者 抑 之 , 下 者 舉 之 ﹔
有 余 者 損 之 , 不 足 者 補 之 。
天 之 道 , 損 有 余 而 補 不 足 。
人 之 道 , 則 不 然 , 損 不 足 以 奉 有 余 。
孰 能 有 余 以 奉 天 下 , 唯 有 道 者 。
是 以 聖 人 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不 處 , 其 不 欲 見 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八 章
天 下 莫 柔 弱 於 水 , 而 攻 堅 強 者 莫 之 能 勝 , 以 其 無 以 易 之 。
弱 之 勝 強 , 柔 之 勝 剛 ,
天 下 莫 不 知 , 莫 能 行 。
是 以 聖 人 雲 :
「 受 國 之 垢 , 是 謂 社 稷 主 ﹔
受 國 不 祥 , 是 為 天 下 王 。 」
正 言 若 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道 德 經」」 : 第 七 十 九 章
和 大 怨 , 必 有 余 怨 ﹔
報 怨 以 德 , 安 可 以 為 善 。
是 以 聖 人 執 左 契 , 而 不 責 於 人 。
有 德 司 契 , 無 德 司 徹 。
天 道 無 親 , 常 與 善 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八 十 章
小 國 寡 民 。
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 ﹔
使 民 重 死 而 不 遠 徙 。
雖 有 舟 輿 , 無 所 乘 之 ,
雖 有 甲 兵 , 無 所 陳 之 。
使 民 復 結 繩 而 用 之 。
甘 其 食 , 美 其 服 , 安 其 居 , 樂 其 俗 。
鄰 國 相 望 , 雞 犬 之 聲 相 聞 ,
民 至 老 死 , 不 相 往 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八 十 一 章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
善 者 不 辯 , 辯 者 不 善 。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聖 人 不 積 , 既 以 為 人 己 愈 有 ,
既 以 與 人 己 愈 多 。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聖 人 之 道 , 為 而 不 爭 。
F. 道德經中有與無的關系
道德經廣博宏大,對很多概念和理論並沒有展開深解,很多解釋都是後人根據自己的觀念專來推演的,一千個人其實屬就有一千個版本的道德經注,所以,如果追究老子到底想說什麼,那是書蟲的事,因為道德經的偉大在於其現實意義,所以只能用義譯,同時必須發展地看,
那麼重要的就是,你想從中悟到什麼
斗膽說說我的理解: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有欲徼(因只有此處同時出現了有欲無欲,所以就不按另外的斷句方式了)
拋開主觀成見,(用心感悟,就是提純抽象化),就能了解「道」的精妙本質,而用一般的感官,來觀察「道」的外化表現
有欲,是感官意識,無欲,是抽象思維
這樣應該不用再過多解釋二者的異同和關系了吧
G. 道德經·無之為用的出處
《無之為用》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一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H. 中國的正規教科書里為什麼沒有《道德經》
「無為而治」我的理解是,讓老百姓感覺不到管理者的存在,但是整個機構可以正常高效的運行,這是管理者最高標准,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做了感覺不到。
I.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究竟是指什麼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究竟是指什麼
「有」與「無」二字,《道德經》乃至其他諸經中時常提到它們,然而今人對此二字的理解卻大有偏差:有的認為是指具體形物的「存在」與「不存在」而言,這個「存在」與「不存在」是由眼、耳等覺知器官所決定的;有的乾脆認為是指「某物看得見」與「某物看不見」而言,譬如將人活著稱為「有」,人死火化了而稱為「無」。對「不滅論」學得好一點的人則認為,無論形物存在與否或人活著與否,其中有一個本質的東西是永遠不會生滅的,所以「有」與「無」是指「形」、「象」而言也。
上述諸說法不能說不對,只是不符合《道德經》乃至其他諸經中的本意而已,那麼其本意是指什麼呢?除了「不滅論」的一層意思之外,本質應是指我人乃至萬物的識心而言也。
看過佛家《楞嚴經》的人都知道,我人的識心並不是那個真正的「心」,那個真正的心是「不知不覺」的,也就是《莊子》中所說的「庸矩知」,也就是「知而不用」;唯有識心才形成了萬物的自身,唯有識心才能識別萬物。譬如一個植物人,既不能說他死了,又不能說他不活著,若說其還活著,何以連人都認不得呢?若說其死了,又何以知道喂他而懂得張嘴呢?可以說,他的識心並未全死,只是識心中的意識心死了而已;如此說來,「有」與「無」則應是指識心中的意識心而言,《道德經》中所說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即是指識心與識心中的意識心兩方面而言也。
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當初只是一派渾沌,忽起一動,於是識心也就隨之而漸成了,此時雖有了點識心但卻未發生作用,此即謂之「無」也。由於這個「無」的作用是後來所產生萬物的第一步,故曰「無,名天地之始也」。那麼此處的「天」、「地」,是否就是指頭上的天與腳下的地呢?非也,此二者也是萬物中的一種而已。如果將那個渾沌之心叫做真心或道心的話,那麼它的一動即謂之「天」,它的一靜即謂之「地」,一動與一靜的作用就漸長了識心,故曰「天地之始」而不曰「萬物之始」也。
因為「有」了識心的作用,所以才產生了萬物,故曰「有,名萬物之母」也。說到這里不免要問,植物人為什麼不認得萬物的呢?你會說「那是因為他沒有了意識」,由此而知,意識心才是我人認識萬物的根元。人類當初並沒有意識心,就連嬰兒也沒有意識心,人類長大了才有了意識心,所以也就能識知萬物了;由此而知,萬物早就存在了,只是我人不識得它們而已,不識得則等同於「無」,識得則等同於「有」,故曰「有,名萬物之母」也。
《道德經》不是在講什麼世界的形成,當然也含有世界形成的原理在;《道德經》也不是在講「如何認知世界」,當然也含有認知世界的道理在;《道德經》主要是講如何使我人恢復道心的,而恢復道心的第一步即是除意識心,繼而除識心,最終達到「五蘊皆空」的精神境界。「五蘊皆空」只算是歸入道體了,但還不能發生道的「妙用」,只有體、用皆具才是完整的道,所以必須「即空即有」也;這個「即空即有」,即是「常無」與「常有」,故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也。
J.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是什麼意思
是有形和無形,事物本質是無形的,但是發揮作用的事物是有形的。舉回例,泥土算是無形,但可以把答它做成有形的杯、碟等器具。
能應用到學習中的,比如你掌握一種記憶、學習方法或一套公式(無形),那可以應用到許多具體的學習內容(有形)。李小龍的「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就是體現這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