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姓氏

道德經姓氏

發布時間: 2022-01-18 21:59:09

道德經的作者李耳,為什麼又名"老子

從李姓而來。李姓,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並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他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條證據:一、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二、「古有老姓而無李姓」。《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後。」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三、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後,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有說服力。「子」是對古代有能力和社會影響力的人的尊稱,李耳足以接受「子「

❷ 老子為什麼姓李道德經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呢

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被奉為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的道教始祖老子,歷史上確有其人。老子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是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死後六七百年,被道教奉為始祖。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又與宗教發生了關系,老子的生平便有些撲朔迷離,2000 年來眾說紛紜。

老子姓氏之謎

關於老子的姓氏,歷來說法不一。一是“老”姓說:《莊子》一書中稱他為老聃,並把老子視為前輩。持老姓者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老”者乃尊稱,漢代鄭玄在《禮記·曾子問》的注中說:“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三國吳人葛玄說他“坐而皓首,故稱老子”。還有的人說:“老子老而隱,故自稱老子。”另一種說法認為“老”應該是姓,古時有老姓。據《左傳》記載,當時確有名叫“司馬老佐”、“司徒老祁”的人。二是“李”姓說,《史記》說他“姓李,名耳,字聃”。為《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認為老子的母親姓李,又說:“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但據學者考證,春秋時並無李姓。

❸ 《老子》姓氏名誰,是那個時期的人如題 謝謝了

老子(約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 謚曰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太清宮鎮,古屬亳州譙城)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 。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2237.htm

❹ 道德經和百家姓聯合起來叫什麼好

太多,古人一般都是,讀,論語作為啟蒙。四書五經, 作為流傳百年的經典。

❺ 老子的真實姓是叫大成嗎

老子其人
石靈不肖生 發表於 2005-4-22 7:05:47
內容簡介: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生活於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他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經》的著作,他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但有關老子本人的記載留下得不多,這就給後人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認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關老子的傳說不勝枚舉,種種的遐想賦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麼老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老子作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太上老君,這位神話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聖人不一樣的名字,老子,他不同於常人的稱謂也許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能解釋得清。

神話傳說給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這是一種後人對前人和聖人的敬仰。那麼,真實的老子是什麼樣的呢?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說「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張大智慧的人不說話,不寫文章,可是為什麼老子自己卻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嗎?究竟是老子愚蠢還是另有智慧?

走出函谷關的老子,除了給人們留下一部《道德經》外,再也沒有任何別的信息,直到現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裡,最後死在哪裡,都是一個歷史之謎。而他的《道德經》也像一部謎書一樣,讓後人有說不盡的話語空間,《道德經》所闡述的道的精要人們未必全部理解。

《道德經》不過五千言,卻涵蓋了很多妙義,告訴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前過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一直活躍在我們身邊,有關老子的話題一直研究不完,解釋不盡,老子研究幾乎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話題。

(全文)

老子和我們現代生活有關嗎?老子他在哪兒呢?這個問題我曾經做了一個測試,我到蘇州玄妙觀,碰到三個天真活潑的孩子,一看太可愛了,我就測試一下。我說你們知道老子嗎?他們說知道。當中一個男孩說了,他說老子就是我爸。還有一個男孩他說,老子不就是玄妙觀當中的那個塑像嗎?那個道士塑像嗎?我會心一笑,一個小女孩嫣然一笑,她說不不不,「老子」是一本書,我爸的書桌上就有這本書。我笑了,老子不就是和我們三個現代孩子生活在一起嘛,而且這三個孩子心目當中有三個不同的老子。一,老子是我爸,二,老子是那個道士的塑像,三,老子是一本書。老子真的就在我們生活中,只不過我們和老子的那種接觸,有時候零距離的接觸,所以已經化到我們的血液當中去了,距離是零,所以我們反而覺察不到了。

我們在座的有的同誌喜歡打太極拳,早晨到公園裡面打太極拳,看到人家的動作軟綿綿的,但是太極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個大漢掀翻在地。什麼原理?老子說的,柔弱勝剛強。你看看,有的人喜歡下圍棋,有的人喜歡練書法,書法家和圍棋高手經常說一句話,叫知白守黑,誰說的?老子說的。什麼叫知白守黑?寫書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寫書法的人這么看。真正懂書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這樣就達到一種高級層次。我看下圍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這是什麼道理?這就是立足一處,眼觀全局,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間,熔化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行動當中,理念當中,大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小到我們公園里打拳、下圍棋都是這種,老子的智慧。

同志們如果到福建去,有個叫清源山,清源山有個老君岩,有個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麼地方?這個雕像非常大,而且這個雕像非常卡通,怎麼卡通法?就是他的兩個耳朵特別大,同志們想一想,為什麼老子的耳朵特別大呢?為什麼?因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徵,他的耳朵特別大。同志們我們來看一個漢字,聖人的聖,這是簡化字,如果我們還原成繁體字的話,左邊是一個耳朵的耳,聖人就和耳朵有關系。如果同志們對文字感興趣,不僅是看簡化字,而且看繁體字,再去看一個甲骨文更有意思了,在甲骨文上你看到什麼呢?下面一個人,上面一個大耳朵,人上面一個大耳朵,這就是聖人的聖,在甲骨文當中,這個「聖」字還有個寫法,一個人頭上一個大耳朵,然後一個「口」,什麼意思?就是古人把聖人的觀念,看作不僅這個人的聽力好,口才好,所以一個耳朵一個口,那麼同志想想看,到後來慢慢演變了,這個人的聽力又好,口才又好,這就引申到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無所不明,就變成了聖人了。所以聖人跟耳朵有關,老子就是個聖人,那麼我們要問了,老子是不是真的耳朵很大呢?中國的文化不得了,不僅有動人的民間故事,而且有生動的神話,還有美妙的仙話。

老子的媽媽把老子生下來了,一看這個孩子很奇怪,怎麼他的耳朵特別大,他老爸一看,這孩子的耳朵太大了,夫妻倆一商量,這個孩子給他起個什麼名字?姓李叫李耳,今天我們現代人哪有給兒子起耳朵,腳什麼的,沒有的,都起個文縐縐的名字。因為古人很天真,這叫童心,這是人類的童年,所以很有意思,給兒子叫個李耳。所以同志們今後去看雕塑,去看畫像,雕塑家雕塑的老子,或者畫家畫個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別大,這是一個特徵,那麼現在我們又一個問題來了。李耳,我懂了,老子叫李耳,請問為什麼叫老子呢?同志們想想看,孔子因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為他姓孟,尊稱他所以叫孟子。韓非子他姓韓,所以叫韓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他姓李呀,為什麼不叫李子要叫老子?問題來了,中國的文化太有意思了,為什麼叫老子呢?據說這個孩子生下來爹媽一看,不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經有胡須,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來的兒子,眉毛是白的,還有胡須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

還有我剛才講了,有民間故事,有神話傳說,有仙話,《史記正義》當中,他就有浪漫的說法,說什麼呢?李母懷胎八十一栽,逍遙李樹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媽媽懷胎了,懷得好大很大,懷胎了多少,八十一年。這個嬰兒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媽媽就來到李樹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麼生法呢?她就割開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來,你看看這不叫老子嗎?他在媽媽那裡已經八十一年了,生下來已經有八十一歲了。當然這是民間傳說,這是神話,這是仙話,那麼歷史學家寫的老子,應該怎麼樣呢?那麼我們看看司馬遷,司馬遷這位大歷史學家,花了18年的心血,寫了52萬字6千五百個字,給中國的哲學之父、智慧之父,寫評傳的話,很可憐,只寫了450多個字。你看看,這么大的一部《史記》就寫了450多個字,這么一個大的哲學家,為什麼?沒有辦法,材料沒有,材料不夠,所以他很嚴謹。他怎麼寫的?他一開頭寫了27個字,他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這27個字就介紹了他的籍貫,他的姓氏,他這樣說,老子這個人啊,是楚國苦縣,縣名叫苦,曲仁里的人。他說姓李,名字叫耳,他的字叫聃,他的工作單位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麼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家的國家的圖書館館長,用今天我們學者的話來講,就是收藏圖書、保管圖書的這樣一個官員。那麼有的學者說,他是國家圖書館館長。那麼照我的看法呢,還不僅是一個圖書館的館長,他這個地方應該不僅有圖書,而且有文物檔案,而且有其他的東西,這就好像我們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還有國家博物館,國家檔案館。我想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管理的這么一個館長,這樣一來,如果我們深層思考的話,我們就發現一個秘密,為什麼他寫了五千多個字?就成了中國的一大智慧經典?成了世界上的一大智慧,就五千來個字,為什麼他有這么大的學問?為什麼他的思想這么深刻?從他的職業上,從他的工作崗位上,我們可以找其中的秘密。你想想看,他做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做檔案館的館長,做博物館的館長。一、他看到的東西遠遠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圖書、看到的檔案、看到的文物,當然大大超過一般人,一般人看不到。所以他不僅看到大量的東西,而且看到許多秘密的東西,甚至機密的東西。第二,我們可以想想看,他既然是那個時候國家圖書館的館長,當時的一般人不能到那裡去查圖書的。你想想看,到他那裡的人,必然是高層次的文化人,高層次的學者,他碰到的就是這些高層次的文化人,高層次的學者,經常進行交流,我們有句話,聽人家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當然他的知識在無形當中豐富起來了。第三個,他這個職位在京城,他這個職位靠近王朝,是政權的中心。你想想看,他不僅能夠知道大量的歷史信息,而且能夠和當時的皇朝的政權的核心,頻繁接觸,也就是他能夠獲取大量的王朝的時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很聰明,悟性極高,你想想看,有這么的智慧,有這么的素質,又處在這么優越的條件下,當然靈性煥發,就會誕生中國的哲學之父和智慧之父,所以他是有來龍去脈的。

老子原來做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守藏者室也,後來又看王朝衰敗得太厲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裡去呀,他要到秦國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國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經過一個關口,叫函谷關,為什麼叫函谷關呢?兩面兩山,對峙,中間一道又深又險的小路。所以這條路就像一個「函」字里一樣,所以叫做函谷關,必定要經過這個關口。這一天,守關的長官是叫關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關的長官,那天他到城頭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飄過來一團紫氣,一團紫氣冉冉而來。關令尹很厲害,他眼睛一看說今天很妙,今天將會有聖人到來,然後他在關上遠望,看見一個人,騎著一匹青牛慢慢來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個人,風度非凡。遠得看不出,近的一看,這不就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嗎?高興得不得了,老子來了,你看紫氣飄來,老子來到。然後把他問他,你到哪裡去?我要到秦國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話,你非答應我個條件。老子說,答應你什麼條件?他說,你看你這么一個大思想家,哲學家,你不給我們留一點著作,留一點文字下來。老子說不不不,不留。老子他不願意留的,不留不留。關長嫣然一笑,你不留也好,我不給你簽護照,不給你簽證,不能過我的關,你非得留一點。所以這是個麻煩的事情,所以老子給他纏得沒有辦法,所以老子寫下了這部天下奇書,叫《道德經》。老子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剛才我講了,第一,你不寫這個書,他不給你簽證,不給你護照上簽字,你不能出關,所以要出關得寫。第二,關令尹一番話,老子很有觸動,我一肚子學問,一肚子智慧,我為什麼不做點好事,給後人留點遺產呢?那不就浪費掉了嗎?第三,寫著作也要有知音,關令尹就是個學術非常高,修養非常高的人。關令尹學識非常高,同志們想想看,飄過一段雲氣來,就知道貴人來了,我們也不知道叫紫氣,也不叫紫氣東來,也不叫貴人來。當然這盡管是傳說,但是,關令尹是個非常有學問的人。這樣一來,我碰到一個知音,我寫出來的東西有人賞識,所以有這么幾個原因,最後老子決定寫了,所以老子花了好幾天,寫完了。一看,五千多個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為上下兩篇。一篇叫《道經》,一篇叫《德經》,合起來叫《道德經》,我們簡稱為《老子》。寫完以後,關令尹一看高興得不得了,了不得,太美了。詩一樣的語言,深刻的含義,太美妙了。關令尹笑了,他說老子,我這個關長不做了,我要跟你一起出走了。據說後來他這個關長不做了,跟老子一起去西域去。後來人們還看到他們兩個人一起在流沙裡面走。兩個人都有學問,都是大學問家,而且都是長壽。

那麼老子的《道德經》裡面,到底講了些什麼智慧呢?我們翻開他的書,最先接觸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觸的也是道。所以我們現代人如果是聞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話,那就能夠把老子的智慧轉化為我們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轉化成為我們現代人的智慧,這是一筆相當豐富的財富。

《老子》這個書當中,就五千多個字,講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處。他是多麼重視道,盡管道到底是什麼?現在還有不斷的爭論,道到底是什麼?但是有一個大家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體,事物種種的玄妙,都是因為從道里邊出來的。如果我們認識了道,知道了萬物的玄妙,那你看我們活著是多麼令人愉快的一個人生。那麼道到底在哪裡呢,道就在宇宙當中,就在茶杯裡面,就在我的錄音機裡面,就在我的手錶裡面,天地當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當中有道。東郭子曾經問莊子,先生何為道?什麼叫道?道在哪裡?莊子嫣然一笑,無處不在,道在屎溺。這個話講得很難聽,道在哪裡?道在屎溺,大便小便當中都有。我們乍一聽,這個哲學家怎麼講得這么庸俗。不,深刻,無處不有。如果我們細細想想,難道大便小便當中沒有道嗎?醫生拿你的大便小便一看,就看問題出來了,我們看清宮電影,太監老是拿著皇帝的大便要看,看看皇帝健康不健康,所以道在屎溺。多深刻,所以無處不在,所以《老子》是個智慧的書。他給人們訴說著道,辯論著道,就希望人們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細細地讀他的書,就可以學到好多的道。你搞經濟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裡面都充滿著智慧的道,都能給你一種智慧的啟迪。

今天,我們處在這么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老子離我們幾千年了,老子就和我們在一起,就能夠越過這個時代的鴻溝和我們溝通。

首先我們看宗教界人士非常喜歡老子,1788年,兩百多年之前,一位天主教的教士,傳教士,他就把《老子》這本書帶到了歐洲。從此《老子》兩百多年以前,開始了在歐洲的國外的蔓延。有一個羅馬的天主教教士,他是第一個用拉丁文來翻譯老子的。我們特別要提到日本,日本人研究老子很厲害,我到日本去,他們研究老子很厲害。日本上世紀有一個首屈一指的禪學大師叫鈴木大拙。同志們可以看看他的名字,鈴木。日本人的,大拙,誰的?《老子》里的。他特別喜歡這個詞,叫大巧若拙。所以你看他的名字上有個大拙,他對老子太喜歡了。他怎麼喜歡?名字上叫鈴木大拙。而且他怎麼樣呢?老子最講究無,老子他喜歡無。他往往就拿起毛筆來寫一個「無」字,揮筆而成。在寫「無」字當中,表示對「無」的深深智慧的悟。這個人很長壽,有近一百歲,九十幾歲的時候,還有飛機到處飛來飛去,到處做學術報告,他的學生就問他,先生你怎麼這么健康?這么長壽?他笑笑說這就是無為。宗教界的人士喜歡老子,文學家也喜歡老子。你看1891年俄國的托爾斯泰,這么大的文學家。當時有一個彼得堡的出版家,跟他談話,就問,他說你是這么一位大的文學家,請問你受世界上的哪些作家思想家影響大?托爾斯泰說,他說我受中國的孔子孟子影響很大,受老子的影響巨大。文學家真會說話,一個叫很大,一個叫巨大,只差一個字,很大、巨大,你看不同的影響突現出來了。

哲學家也喜歡老子,世界的哲學家也喜歡老子。黑格爾這么一個大哲學家,他就說了,他是老子的哲學不得了,和希臘的哲學一起,作為世界哲學的源頭,你看看得多高啊。當代還有一個大哲學家,叫海德格爾。他這個思想和西方的那個傳統不一樣,但他和我們老子的思想傳統倒很合拍。老子說 「有無相生,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他看到老子這種思想很合拍,很感動。同志們,我們來舉個例子,同學們看這個茶杯,茶杯里如果沒有水。那麼我們就要問大家了,茶杯里有東西嗎?沒有啊。我們的一般常識,老子來了不一樣,老子說有。怎麼沒有?我看見有。大家不明白,這茶杯里明明是沒有東西,怎麼是有呢?老子說了,你倒上水不就有了嗎?你裝上鹽不就有了嗎?你放上糖不就有了嗎?你放上其他東西不就有了嗎?厲害,什麼意思?正因為它是無,所以它能夠有。同志們想想看,如果這是一個實心的東西,一個木疙瘩。你裡面能放水嗎?不能放水,同志們想想看,正因為我們的嘴巴是空的,是無,所以聽完講座,大家可以吃飯。飯可以進去呀,如果我們嘴巴是滿的,是有的,怎麼吃東西呀,所以這里有個大秘密,就是這個有。是隱蔽在這個無當中的,這就是哲學家的智慧和眼光。

所以這個「無」並不是真的「無」,而是有的「有」,這個「有」是隱蔽在里邊的。同志們再想想看,我們牆上開一個窗,開一個洞,我們開這個洞以後,有沒有,沒有是空的,但是老子就發現這個智慧,無中有。如果我們整個房間一個窗子都沒有,不悶死人嗎?正因為無,開著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氣流通,這不是有嗎?這種思想給海德格爾一看,太吻合了,知音。所以他對老子那個思想,非常贊賞,非常合拍。他把老子的哲學開始用西方的文字來翻譯了,經常琢磨。怎麼把中國古典的話語用現代的西方的語言,不是馬馬虎虎翻過去了,他在辦公室,他的書房裡寫了兩句話,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就是誰能夠解釋一下,太深刻了。誰能夠把一個渾濁的東西,亂糟糟的東西,我能夠把它沉靜下來,慢慢地沉靜沉靜下來。誰又能夠把一個死水一團一樣的東西,把它掀動起來,使它生動活潑,誰能?這是老子的話,太深刻了。同志們想想這些智慧,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亂糟糟的,我去了,你去了。記得老子這兩句話,這么渾濁的一個單位,我去了以後,把它慢慢地沉靜沉靜沉靜下來,搞得好好的,福利上去了,大家很高興。但是高興的話,大家懶惰了,享福了,誰又能夠把這個平靜的環境再掀起生命的波浪,使它永遠朝氣蓬勃。所以你看這個哲學家,看到老子這兩句充滿哲理的話,怎麼能夠不激動,不感動,不沖動。所以,老子不僅和我們同在,而且老子和世界的人們同在。這一講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各位.

❻ 道德經里有劉這個字嗎

《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裡面講了很多的道理。當然也有劉這個字了。

❼ 老子姓什麼

老子姓李。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7)道德經姓氏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書的官員)。在被推薦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隨常樅(商容)學習知識。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魯昭公七年),老子因受權貴排擠,被甘簡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職,出遊魯國。在魯國巷黨主持友人葬禮,孔子助葬。時孔丘17歲,問禮於老聃。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魯昭公十二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

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魯昭公十六年),26歲的孔子適周觀光,拜訪老子。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魯昭公二十六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攜至楚國,被罷免守藏室史一職,回故里居住。後去往秦國,確切年代不詳。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問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子



❽ 老子真的姓老嗎中國現在有這個姓嗎為什麼都要帶個子呢是什麼時候人們才稱他為老子呢

老子

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在世界的東方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現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降生了一位偉人老子。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學家派的創始人,被當代評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會上僅有一些哲學觀點出現,從《老子》開始形成了系統的哲學理論。因此,鹿邑這塊寶地,即是降聖的仙鄉,又是東方哲學的發源地。

據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雲楚苦縣。」酈道元《水經注》稱:「邊韶老子碑雲老子楚相人也,相虛荒,今屬苦,城猶存,在賴游鄉之東,渦水處其陽」,(元初渦河由太清宮南邊改道走太清宮北邊)。翻閱歷代國史,各種詞書,名人論著以及《河南省志》、《歸德府志》、《鹿邑縣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確記載,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史學界、哲學界、宗教界及研老專家,或著書立說,或撰寫老證論文,認為老子生於鹿邑太清宮鎮證據鑿鑿。據《毫州志》記載:「太清宮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屬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順治時期,今安徽與江蘇合稱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項「辨訛」,專門考證舊志中的訛錯其中有對李耳的考證。結論是:「李耳,歸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鄰六縣,惟譙、城父二縣今江南境,余俱屬河南。舊志載李耳鳳陽人物中,誤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卻有這樣兩段記載:「太清宮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猶存,舊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改」。再一段是:「陳摶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歸德府鹿邑縣地,舊志收入穎州,與老子誤同,茲並削之」。寫得明明白白,自動糾正了過去的錯誤記載。一九九一年,新華社合肥五月十日電,報道安徽毫州決定舉行世界老子學術研討會的消息稱:「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稱聃,是與孔子同時代並齊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家鄉在與毫州毗鄰的今河南省鹿邑縣」。實事求是,是我們傳統的學風,應該發揚光大。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響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從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眾尊稱為老君爺。老子由人而神有一個歷史衍化過程。唐代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非突然而來,蓋早有「太上玄元」之名。從司馬遷講「蓋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說明西漢時已流傳著老子修道養壽是活了幾百歲的活神仙了。東漢邊韶《老子銘》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離合於混沌元氣,與三光為始」。老子在後漢時期,已經完全神化,成為尊神、教主,所以漢桓帝於宮中產黃老浮屠之祠,把黃老與浮屠並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後者是佛教的教主。這里所謂的「黃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縣(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龍宮親祠老子。可見這時老子已經成為神聖的教主。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道教宮觀,鹿邑的太清宮始建於漢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於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眾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大寶藏—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被譽為網路全書。他的清靜無為的學說,一物兩項的轉變率的辯證理論,深邃的天人之際的哲理,兩千五非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作為文化基因,滲透到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各種文化觀念。《道德經》不但影響了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視,已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從古至今注釋者三千餘家,出版發行量居世界第二。當今,興起了全球的「老子」熱,老學研究空前高漲。最近幾年各地連續召開國際性的老子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三年德國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四年鹿邑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五年中國社科院在西安舉辦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議。這樣頻繁的國際性研老活動,歷史上是沒有的,它樗著老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達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夠發生這樣巨大的歷史影響,一方面是由於對遠古以來的文化傳統作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有著極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繼承的基礎上又開拓了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創立了以「道」為本體論的哲學體系,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發生了全主位的影響,並對現代文化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指出了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據的形上之「道」,創立了以「道」為核心,包括體體論、辨證法、認識論和人生哲學等內容的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老子的本體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為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從先秦道家、兩漢黃老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對老子道論的繼承和對老子提出的諸如「道」、「德」、「有」、「無」、「動」、「靜」、「無極」等范疇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由於老子思想是一個概念豐富的思想體系, 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准確的洞察,因此,它獲得了某種特殊的理論品質,蘊藏著許多理論生長點和不同思想體系。所以現代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發展,仍需要借鑒老子哲學思想。老子的智慧對於解決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具有啟迪意義。他提出了作為人生價值根源和基礎的「道」范疇。老子的「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又是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繫上,就成為人的行為方式和處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老子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主張人應順任自然,反對人對自然的掠奪。在個人與他人、與群體的關繫上,老子提出「無爭」的處世原則,主張挫脫解紛,和光同塵,反對爭功名利祿,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在個體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人類目前和未來的文化和生活提供著積極的智慧。我們要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開拓和諧的天下,創造美好的人間。

❾ 孔子,孫子,孟子他們都冠姓,為啥老子不叫李子呢

從秦朝開始,人們稱呼那些有學問的人都喜歡在他們的姓氏後面加一個“子”,表示對他們的尊重,如孔子孫子孟子等。由此可以看出”子“字是對古代大能大賢的一種敬稱 ,有一個人卻很例外,他就是著名老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姓李,名耳,為啥不稱李子而稱老子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好幾個說法。第一種是說古時候老和李的發音非常相近,由於春秋時期人們的通訊方式比較落後,信息的傳遞方式大多依賴於口口相傳 ,李子漸漸的傳變成老子了。

由於歷史太過悠久,關於老子為什麼不叫李子在正史中並沒有正式記載,這些只是大家的猜測。但是老子(李耳)這個人是確實存在的。老子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也是道教學派的創始人,與莊子並稱為“老莊”。老子的經典作品是《道德經》,又稱《老子》,這本書籍是至今為止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高的。作為一個思想家和哲學家,最有名的就是他的辯證思想和社會理論,他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它的對立面的,就像美與丑,長與短,高與低等,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後人學習的標准。

❿ 老子是真名嗎真的有「老」這個姓嗎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時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載為楚國苦縣 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記載,老子為今安徽渦陽人,漢族人,與孔子同時期而年稍長於孔子。

有人說又稱老聃。

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

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

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

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

熱點內容
合同法期末考試的試卷 發布:2025-02-12 08:31:14 瀏覽:117
道德小故事400 發布:2025-02-12 08:29:48 瀏覽:182
狄律師 發布:2025-02-12 08:23:32 瀏覽:442
勘察設計合同條例 發布:2025-02-12 07:33:36 瀏覽:23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平等保護 發布:2025-02-12 06:23:05 瀏覽:191
對教師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2-12 06:22:31 瀏覽:155
張大樂律師 發布:2025-02-12 05:51:35 瀏覽:684
條例准則主要內容 發布:2025-02-12 05:46:37 瀏覽:366
法律責任的承擔主要包括 發布:2025-02-12 05:01:51 瀏覽:833
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建築 發布:2025-02-12 05:01:07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