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立法
❶ 紀委,團委屬於秘書機構嗎
不是,在我國沒有什麼秘書機構。
機關單位包括以下幾類。
1、黨群機關(如XX省委、XX市紀委、XX縣委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等)
2、行政機關(如XX市人民政府、XX縣財政局、XX省發改委)
3、權力機關(也叫立法機關,指各級人大)
4、政協機關(指各級政協)
5、審判機關(指各級人民法院)
6、檢察機關(指各級人民檢察院)
7、人民團體機關(總工會、共青團、婦聯、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也就是叫做參公單位)。
❷ 將中正的秘書有那幾個
對共秘書:邵力子(1882――1967)專門和共產黨打交道的秘書
決策秘書:楊永泰(1880――1936)為蔣介石出謀劃策
宣傳秘書:陳布雷(1890――1948)先後任侍從室二處主任(幕僚長),國民黨中央常委會副秘書長,「國府
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中央宣傳組長。具有歷史事件代表性的國民黨及其政府的重要文告、文章,大多出自陳布雷之手。
公文秘書:陳方(1897――1962)他精通書畫,深諳如何揣摩迎合蔣的意圖,為蔣介石出謀劃策,深得青睞。
經濟籌劃秘書:俞國華(1914――)俞國華是蔣介石從秘書群中挑出來,專門送到美國深造經濟專業人才。國民黨逃台後,俞國華發揮了作用。蔣介石死後,俞國華仍大權在握,直到蔣經國去世後,他才退出官場。
理論秘書:陶希聖(1899――)因公布日汪密約和代書《中國之命運》而名噪一時,後為蔣介石延入幕府為蔣倚重的秘書之一。
對美秘書:沈昌煥(1913――)他是「蔣家的外交部長」,總統府的「大內管家「
國際政治秘書:吳國楨(1903――1984)
國家立法秘書:王世傑(1891――1981)南京政府頒布的眾多法規大多是在王世傑主持下起草的,如《行政訴訟法》、《行政院組織法》等等
❸ 中國的立法執法機構分別是什麼,各機構間什麼關系
首先,請把黨、政分開。黨代會及政協會議作為政黨機構,與國家法律的制訂和執行是沒有聯系的。政協起到的作用只是參政議政,可以提出政策建議但沒有執行的權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擁有修改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的權力。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下列人員: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二)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
(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
(四)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五)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負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軍事檢察院等專門人民檢察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檢察機關。
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具體內容請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最高司法院么?那是什麼東西?有存在過么?
❹ 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與國務院秘書長的職權各是什麼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方式是召開常委會會議,審議法律案和其他議案,聽取國務院及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決定任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通過舉行會議、作出會議決定的形式行使職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每兩個月舉行一次,通常在雙月下旬召開,會議一般為一周左右。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由委員長召集並主持,委員長可以委託副委員長主持會議。有特殊需要的時候,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可以臨時召集常委會會議。常委會會議必須有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過半數出席,才能舉行。常委會舉行會議時,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負責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委員、顧問,有關部門負責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主任或者副主任一人列席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的形式有三種,即全體會議、分組會議和聯組會議。其中,全體會議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的基本會議形式。在每次常委會舉行會議前一周,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常委會會議召開的日期和會期,擬定會議議程草案,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是處理常委會重要日常工作的機構,由委員長、副委員長、秘書長組成。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有:
(1)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這項權力的行使,對於維護憲法的權威和尊嚴,保證國家法制的統一,是非常重要的。
(2)立法權。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制定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有權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修改和補充,但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3)法律解釋權。當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或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法律解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4)重大事項決定權。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規定軍人和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和其他專門銜級制度;規定和決定授予國家勛章和榮譽稱號;決定特赦;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如果遇到國家遭受武裝侵犯或者必須履行國際間共同防止侵略的條約的情況,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決定戰爭狀態的宣布;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決定全國或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入緊急狀態。
(5)人事任免權。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有權決定部長、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有權決定中央軍委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提請,有權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法院院長;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請,有權任免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並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有權決定駐外全權代表的任免。
(6)監督權。根據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監督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聽取國務院及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期間,常委會組成人員10人以上,可以書面提出對國務院和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質詢案。受質詢的機關必須負責答復。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為必要時,可以組織關於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並且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作出相應的決議。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
❺ 全國人大隻負責立法工作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修改憲法;
監督憲法的實施;
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國家基本法律;
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
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
批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建置;
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
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
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下列人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
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8]
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審查中央和地方預算及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批准中央預算和中央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
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建置;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❻ 阿根廷的立法機構有哪些
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議會作為最高立法機構
阿根廷議會概況
議會正式名稱:阿根廷國民議會
【議會簡史】從19世紀初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到1854年期間,阿根廷沒有專門的議會機構,立法職能主要靠立憲會議行使。1812年民族獨立的先驅何塞·聖馬丁領導人民進行武裝斗爭,第二年即召開立憲大會,准備宣布獨立。與會者提出了兩個憲法草案,大會最終在這兩個草案的基礎上制定了第三個憲法草案,主張建立「不可分割的完整國家」。因客觀歷史條件所限,會議未能如期批准獨立和頒布憲法。盡管如此,大會仍通過了有關行政章程,頒布了關於國徽、國歌、鑄幣、廢除貴族爵位和奴隸制度以及設立最高長官制等重要法規。
1816年獨立前夕,第二次立憲大會在圖庫曼舉行,故名圖庫曼議會。在會議頭幾個月里沒有什麼進展,後在聖馬丁的要求下,於7月9日通過獨立宣言。阿根廷在正式宣告獨立後,國家仍長期處於分裂列和動亂狀態。1817年圖庫曼議會遷往布宜諾斯艾利斯,並指定5名議員組成一外委員會來起草憲法。1819年立憲大會通過了阿根廷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從而結束了按臨時法規治理國家的局面。但這部憲法主要體現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一省的意志,確定了集權制的國家形式,因而遭到主張聯邦制的內地省份的反對,遂於第二年失效。1824年至1827年間,阿根廷再次舉行立憲大會,並於1826年底通過了一部新憲法,但該法仍堅持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因此又遭到各省的反對而未能生效。鑒於全國處於無政府狀態,各省之間為保障和平抵禦外來侵略簽署了許多省際條約。這些條約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成為制約阿根廷各省關系的惟一準則,而且還成為以後制定新憲法的基礎。1853年5月1日立憲大會批准了阿根廷第一部聯邦制憲法。在國家結構方面,該法既主張聯邦與各省關系平等,又強調加強中央集權,形成聯邦制與單一制混合的制度。從此,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議會作為最高立法機構固定下來。1949年,庇隆政府為推行社會改革計劃,提出修改憲法。這次修憲吸收了民族主義和國有化思想,並增加了社會正義的內容,規定財產和資本必須為民族經濟服務,國家可以通過法律干預經濟和壟斷某種活動,規定礦產和其他自然資源為國家所有,公用事業由國家經營。此外,修改後的憲法將總統選舉由間接改為直接選舉。這一憲法被1956年通過政變上台的軍政府廢除。在從60年代到80年代的相當一部分時間里,阿根廷由軍人統治。軍政府制定了超越憲法的章程和條例,使憲法基本失效,直至1983年阿根廷向民主制度過渡後,憲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才得以恢復,議會也隨之恢復正常活動。1994年阿根廷召開立憲大會,再次修改了憲法。修改後的憲法規定,總統可以連選連任,但任期由6年縮短為4年,不限定總統候選人的宗教信仰;首都市長改由直接選舉產生;在政府中設立內閣長官(相當於總理)職務,負責國內全面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政府同議會的關系,內閣長官由總統任命,但議會有權撤換其職位;總統可頒布必要的和緊急的法令,議會必須承認總統法令的有效性。此外還將16項保障人權的國際協議的有關內容,特別是尊重土著人權利,列入了憲法。
【議會權力】議會具有立法,監督政府,決定國家財政、稅收、內外政策等職權。在政治方面,議會有權最終商定國界、確定省界、建立新省、確定位於各省范圍之外的國家轄區的組織管理和政府;處理邊疆安全事宜;建立最高法院的下級法院;批准大赦;接受或拒絕共和國總統和副總統的辭職,宣布進行新的選舉,統計選票,修正選舉結果;對總統、副總統、各部部長及最高法院或下屬法院法官提出彈劾;批准或廢除同其他國家締結的條約以及同羅馬教廷簽署的協定,決定同教會的關系;批准總統宣布戰爭或和平,在戰爭或和平時期定軍隊編制,制定軍隊管理條例和制度,授權各省或數省建立民團,用以鎮壓內亂和對付外侮;批准外國軍隊進入國家領土和本國軍隊開赴國外;遇內亂時,宣布緊急狀態,批准或取消總統宣布的戒嚴令。在一般立法方面,議會有權批准一切基本立法,如民法、刑法、勞動法、社會保險法、教育法等,各省對這些法律只有執行的義務,沒有立法的權利。在經濟方面,議會有權制定海關法,規定進中稅和出口稅;建立國家銀行,制定銀行章程;決定償還國家內外債務;決定國家行政支出的年度預算;通過或衡標准;制定內河航運、外貿和省際貿易規則;頒布旨在促進工業發展、移民、修建鐵路、墾殖和轉讓國有土地、利用外資、礦產開采等法律。除上述議會兩院共享的權力外,參眾兩院擁有各自特別的職權。如稅假和徵兵的立法權專屬眾議院。對總統、副總統、各部部長和最高法院及其下屬法院的法官的彈劾案只能由眾議院向參議提出,但這類案件必須經三分之二到會的眾議員通過才能成立。眾議院可以召集關於法律問題的公民投票,如得到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便可自行頒布法律。參議院的專屬職權包括:有權對除征稅法和徵兵法以外的所有法律提出立法動議,負責對眾議院提出的彈劾案進行公開審判,但如被告是國家總統,參議院有關會議應由最高法院院長主持,參議院的判決須經三分之二到會參議員的通過才能成立,其判決只限於罷免被告職務或宣布被告不能在國內任榮譽職位或領取報酬的職位,給被告判罪取決於普通法院依法進行的審判的結果。此外,總統任命法官、高級外交官和高級將領以及遇到外來侵略時宣布緊急狀態,都需要有參議院的同意和批准。從參議員的就任條件和參議院的特權看,阿根廷參議院或多或少繼承了歐洲貴族院的一些職能。
【議會選舉】阿根廷參眾兩院的選舉方式不盡相同。眾議員由各省和首都居民直接選舉產生。最初每個眾議員代表的居民人數為2萬人,1898年改為3.3萬人。由於人口逐步增加,眾議員代表的居民基數也隨之發生變化,如1920年為4.9萬人,1958年為8.5萬人,1973年為13.5萬人,1983年為16.1萬人。目前眾議院的議員已增加到257名。凡年滿25歲、享有4年以上公民權和所屬選區出行或在該區居住滿兩年者,均有資格當選為眾議員,任期4年,可以連選任。眾議員缺額時,由有關選區組織補選。眾議院每年改選一半議員,為此,第一屆議員在議會會議後即抽簽決定兩年後應離任的議員。參議院由每省各兩名參議員組成,各省參議員由該省議會以多數票選出,首都的兩名參議員由選舉人團用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參議員的任期為9年,每三年改選三分之一議員,可以無限期連選連任。各省參議員代表各省的利舉辦,各省在參議院中處於平等的地位,每個參議員都有一票表決權。凡年滿30歲、享有6年以上公民權、享有一定數額的年金或年收入、出生在選舉省或在該省居住兩年以上者,均可當選為參議員。目前72人的參議院是由22個省、首都聯邦區和火地島共24個行政單位各自直接選舉產生的3名參議員組成。在各省的3席中,兩席屬得票最多的政黨,一席屬得票數居第二位的政黨。參議員的任期改為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仍可連選連任。參議員如缺額,由所屬行政單位組織補選。
【議會組織機構】阿根廷議會的組織機構有兩個層次。一是領導層,參眾兩院均設有領導委員會,是主持本議院會議和工作的最高領導機構。眾議院每年在議會開幕前4天舉行預備會議,按多數選舉制選出議長、第一副議長和第二副議長。眾議院領導委員會由議長、第一和第二副議長、1名立法秘書(由資格最老的議員提任)和1名行政秘書組成。在參議院,議長由國家副總統提任,但每年按絕對多數選舉規則選出1名臨時議長、第一副議長和第二副議長、參議院領導委員會的構成與眾議院相同,由臨時議長、第一和第二副議長、1名立法秘書(由資格最老的議員擔任)和1名行政秘書組成。參眾兩院還可在議員之外從議會工作人員中挑選兩名秘書和代理秘書作為常設人員。二是常設機構,參眾兩院都有若干常設委員會、分別負責某一方面的工作。各委員會成員由兩院直接任命或根據領導委員會的建議任命,一般盡可能考慮各黨派的代表性。眾議院設憲法事務委員會、預算和財政委員會、外交和宗教事務委員會、普通立法委員會、土地立法委員會、勞動立法委員會、公共教育委員會、司法委員會、彈劾委員會、公共工程委員會、交通運輸委員會、工業和貿易委員會、國防委員會、申訴和許可權及規章制度委員會、國家轄區委員會、市政事務委員會、社會經濟委員會、衛生和社會醫療委員會、刑事立法委員會等19個常設委員會。參議院設憲法事務委員會、外交和宗教事務委員會、普通立法委員會、預算和財政金融委員會、協議委員會、農工貿委員會、衛生和社會醫療委員會、陸軍和海軍委員會、司法和公共教育委員等9個常設委員會。各委員會負責對各自有關的事務和立法提出意見。在議會閉會期間它們仍繼續工作。眾議院的常設委員會委員的任期為兩年,具有表決權,副議長可以參加其中某一個委員會。參議院的常設委員會委員任期為3年,臨時議長和副議長可參加其中某一個委員會。各委員會只有在選出主席和秘書後才能正式成立。此外,議會在行使監督行政和司法權的職能時,可根據需要成立專門調查委員會,調查活動圍繞提出議案、修改法律或追究政府官員責任等使命進行。調查委員會還有權對本院議員執行紀律。這類委員會可由參眾兩院別建立,也可由兩院指定議員聯合組成,其成員的任期一般到完成使命時為止。
【議長的地位和議員的權利】議長是阿根廷議會兩院的最高領導人,他們的主要職權有:宣布議會開會,制定和宣布議程,主持討論,提議表決和宣布表決結果,決定有關議會內警衛、維持秩序和秘書工作的設置,提請議院通過本議院的工資和開支預算,任命和撤換本議院的工作人員,監督有關人員遵守本議院的規章制度。議長在主持會議時不能對討論的問題發表意見,但如果會議由副議長主持,議長可以在自己的議員席上發表意見。議長只有在表決無結果時才能參加表決。議長可代表議院講話,但事先須經議院批准。在阿根廷,參眾議員均享有提出法律動議、在辯論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任何議員不能因其在任職期間發表的觀點、言論和演說而受到司法指控、詢問或干擾。議員在任職期間不能被拘留,但犯有構成死刑、被剝奪公民權或最重刑罪者,或在作案現場被捕者除外。參眾議員如在普通法庭受到書面控告,須經開庭審理核實,並取得所在議院三分之二多數的同意,議院方能免除其職務,並將被告交付法官審判。議員還有權就國家高級行政官員的工作或行為提出質詢或彈劾的動議,參加對他們的質詢和彈劾的討論。議員每年從國庫領取一份由法律規定的報酬。議員可參加議會黨團活動。眾議院規定,3人以上政治傾向相近的議員可以組成集團。若一個政黨只有1名或兩名議員,這1名或兩名議員也可按集團方式活動。
【立法程序】根據阿根廷憲法,除歸眾議院負責的征稅和徵兵法律外,國家總統和參眾議員都有對其他各種法律的提案權。某項法律草案經總統或議員提出後,先在一個議院辯論通過,然後交另一個議院討論;一俟兩個議院都通過,便交總統審查。如果總統批准則作為法律由總統頒布實施。任何法律草案交總統後10天內未被退回就被認為已獲批准。一旦一個議院通過的一項議案被另一個議駁回,就不能在當年的議會會議上重新提出審議。如果另一個議院只作了修改和補充,可將議案退給原提案議院審議,經修改補充的法律草案被提案議院三分之二票數通過便可交總統審查。倘若這些補充或修改被原提案議院拒絕,有關議案將再次轉交審議的議院,後者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後,再將該議案退給提案議院,提案議院對審議議院所作的修改和補充若無三分之二票數反對則被認為議案獲得通過,然後再由總統批准頒布。一項法案如被總統全部或通過,然後再由總統批准傾布。一項法案如被總統全部或部分駁回,該法案須連同總統的意見一起退給提案議院復議,如得到三分之二多數票通過,則再次交給另一議院審議;如審議議院予以通過,法案便成為法律,可交總統頒布實施,總統的否決便告無效。但在此情況下,兩院採用記名投票方式,投票者的姓名、贊成或反對的理由,以及總統的異議都應予以公布。假如參眾兩院對總統的異議有分歧,有關法案便不得再列入當年的議會議程。
❼ 歐盟立法的三種形式 規則 法令 決定 具體是什麼
歐盟簡介
歐盟委員會是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的3大主要機構之一。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體。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法國首都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該條約翌年7月25日生效。1957年3月25日,上述6國又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1965年4月8日,6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合並3個共同體,統稱歐洲共同體。
歐盟第一次擴大是在1973年,吸收了丹麥、愛爾蘭和英國加入;1981年的第二次擴大隻增加了希臘一國;1986年的第三次擴大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1995年又吸收了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入盟。2004年5月1日又有10個國家成為正式成員國: 捷克、愛沙尼亞、塞普勒斯、拉脫維亞、立陶宛、匈牙利、馬爾他、波蘭、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歐盟現有25個成員國和4.5億人口。
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盟的3大主要機構為: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歐洲理事會,即首腦會議,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及歐盟委員會主席組成。首腦會議每半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和一次非正式會議,必要時還可召開特別會議。歐洲理事會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6個月。歐洲理事會是歐盟的最高權力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採取協商一致通過的原則。歐盟目前正在醞釀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在絕大多數問題上採取有效多數票通過的方式,只保留個別領域使用一致通過原則;取消輪流擔任歐洲理事會主席國制度,改為設立任期為2.5年的常設主席職位。
歐盟委員會是歐盟的執行機構,負責實施歐盟條約及歐盟首腦會議和部長會議作出的決定;向歐洲理事會和部長理事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代表歐盟對外聯系並負責經貿等方面的談判。歐盟委員會由來自15個成員國的20人組成,其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委員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2名。歐盟成員國明年增至25個後,如何分配歐盟委員會名額還在討論中。雖然最終方案尚未出台,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委員會人數過多會影響工作效率,因此,採取每個成員國各1個名額的辦法,或把人數減少到20人以下,採取輪流出任的辦法比較可行。
歐洲議會是歐盟的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其地位和許可權正在逐步加強。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本屆議會1999年6月經第5次直接普選產生,議員共626名。
此外,歐盟機構還包括歐洲法院和歐洲審計院。歐洲法院是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歐盟和成員國在執行各項法律法規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歐洲審計院負責審計歐盟及各機構的賬目,審查歐盟收支情況。審計院1977年成立,由12人組成。
歐盟的會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蘭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表示歐洲聯盟12個成員國。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
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歐元:歐盟的統一貨幣為歐元 (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這次會議還決定在2003年以前組建一支5000人的聯合警察部隊,參與處理發生在歐洲的危機和沖突。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
歐盟委員會 (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
歐盟的常設執行機構,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法律大街200號一座十字形的大廈內。歐盟委員會負責實施歐盟條約和歐盟理事會作出的決定,向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處理日常事務,代表歐盟對外聯系和進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歐盟委員會由來自15個成員國的20人組成,其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委員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2名。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1999年5月任職;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1999年任職。
在歐盟實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范圍內,只有建議權和參與權。委員會由20人組成,法、德、英、意、西各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
委員會主席人選由各成員國政府征詢歐洲議會意見後共同提名,委員會委員人選由成員國政府商議候選人後提名,按此方式提名的委員會主席和其他委員需一並經歐洲議會表決同意,然後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根據「馬約」,自1995年起,委員會的任期為5年,設主席1人,副主席2人。
歐洲議會 (European Parliament) :是歐洲聯盟的執行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並可以三分之二多數彈劾歐盟委員會,迫其集體辭職。議會大廈設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議會秘書處設在盧森堡;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1999年6月第5屆議會的議員共626名。
歐洲法院:設在盧森堡,是歐盟的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在執行歐盟條約和有關規定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
歐洲審計院:設在盧森堡,成立於1977年,由12人組成,均由理事會在徵得歐洲議會同意後予以任命。審計院負責審計歐共體及其各機構的帳目,審查歐共體收支狀況,並確保對歐共體財政進行正常管理。
歐盟理事會的決策表決機制
作為歐盟主要的決策和立憲機構,歐盟理事會自誕生之日起,就傾向於盡可能採用「一致通過」表決機制實現決策。但這一機制在實踐中並不容易執行,特別是隨著歐盟成員國數量的增加,「一致通過」表決機制的運用越來越困難,於是就產生了「簡單多數」表決機制和「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其中「有效多數」表決機製成為歐盟理事會的主要表決機制。
一、「一致通過」表決機制
在一些意義重大的問題上,歐盟理事會採用了「一致通過」表決機制,其范圍主要包括:外交與安全、內政司法、稅收、憲法事務、社會保障機制、能源、文化、工業和與發達國家簽署協議等。
二、「簡單多數」表決機制
「簡單多數」表決機制主要用於對程序性決定進行投票表決。歐盟每個成員國只有一票,一項決定以贊同票的多少決定是否被通過。
三、「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理事會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由來已久。1987年生效的《單一歐洲法令》、1993年生效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1999年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條約》都進一步擴大了「有效多數」表決機制的適用范圍。目前,在涉及內部市場、某些教育事務,以及環境、消費者事務和歐盟區域發展基金等問題時一般都會採用「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理事會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又分為以下三種:
一、日前正在使用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在這個表決機制中,歐盟15個成員國視其在歐盟中地位和影響力的不同,分別擁有兩票到10票的表決權。歐盟理事會的總票數為87票,有效多數為62票。這種「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將運用到2004年5月1日。
二、擴大後使用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自2004年5月1日10個准成員國加入歐盟。至同年11月1日,歐盟理事會將使用過渡性表決機制。但從2004年11月起,歐盟理事會將採用《尼斯條約》中規定的新版「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即總票數為321票,有效多數為232票並能夠代表一半以上的成員國。
三、正在制定中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正在制定的「歐盟憲法」對「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又有更新,要求有效多數能夠代表一半以上的成員國和60%以上的歐盟人口。歐盟計劃從2009年11月起執行這一表決機制,但目前歐盟成員國和准成員國對該表決機制存在很大分歧。
對外關系
歐盟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關系,並締結了貿易、經貿合作或聯系國協定。目前有165個國家向歐盟派駐外交使團,歐盟委員會也已在126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所在地派駐代表團。近年來,歐盟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調整了同美國、日本的關系,加強與俄國的合作。積極准備吸納中東歐國家入盟,加強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推動歐地合作,計劃與地中海沿岸12國於2011年建成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歐盟重視發展與亞洲和拉美國家的關系。1994年制定了《走向亞洲新戰略》,1996年和1998年在曼谷和倫敦先後舉行了首屆和第二屆亞歐首腦會議,並將於2000年10月在漢城舉行第三屆亞歐首腦會議。1999年6月,歐盟與拉美國家在里約熱內盧舉行了首屆歐拉首腦會議,並計劃於2002年在西班牙舉行第二屆歐拉首腦會議。
中歐關系
1975年5月6日,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1983年11月1日,中國與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至此,中國與歐共體實現全面建交。1995年和1996年,歐盟先後通過《中國-歐盟關系長期政策》和《歐盟對華新戰略》文件,強調應更加重視中國的作用和影響,採取「建設性接觸」的戰略,加強雙方在經貿及其他各個領域的合作與對話,並重申歐盟對華政策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1998年,歐盟進一步採取了一些改善對華關系的措施:決定在聯合國人權會上不再提出或聯署針對中國的提案;修改反傾銷規則,將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中刪除;通過《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系》的對華政策新文件,主張提升中歐關系水平,深化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近年來,中歐政治關系良好,高層互訪頻繁,各級政治磋商活躍。中國領導人分別訪問了歐盟一些成員國。歐盟國家多數領導人先後訪華。1998年4月,朱鎔基總理在倫敦與歐盟主席國英國首相布萊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桑特舉行了首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並發表聯合聲明,就中歐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夥伴關系達成共識,將領導人年度會晤機制化。此外,中國同歐盟及其成員國開展了不同級別的政治磋商和對話,中國人大和政協與歐洲議會及歐盟經社理事會保持了正常的交往。
❽ 中國的立法機構是怎樣的
首先,請把黨、政分開。黨代會及政協會議作為政黨機構,與國家法律的制訂和執行是沒有聯系的。政協起到的作用只是參政議政,可以提出政策建議但沒有執行的權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擁有修改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的權力。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下列人員: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二)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
(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
(四)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五)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負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軍事檢察院等專門人民檢察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檢察機關。
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