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風險很

道德風險很

發布時間: 2022-01-19 00:12:20

❶ 什麼叫逆向選擇,什麼叫道德風險

「逆向選擇」現在已經成了十分時髦的詞彙之一,幾乎在所有關於經濟改革的文章中都可以找到,但是,它們的定義卻不是很明確。許多教材和論著,包括相當權威的,都隱約將它們分別定義為:信息的不對稱所造成的事前和事後的機會主義行為。交大有個教授、博導,叫胡海鷗的,寫過一篇《「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定義考》,談了他的理解。我接受的就是他的說法。他講「逆向選擇」應該定義為信息不對稱所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扭曲的現象。(資源配置不合理)。

什麼是機會主義行為:按照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遜(Williamson,1985)的定義, 機會主義行為指人們藉助不正當的手段謀取自身利益的行為。

什麼是信息不完全:缺乏完全信息的情況稱為不完全信息。

什麼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的一般原理:信息不對稱是信息不完全的一種情況,即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多、更及時的有關信息。信息不對稱不僅是由於人們常常限於認識能力不足,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任何情況,更重要的是,由於行為主體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費的成本太大,不允許其掌握完全的信息。因此,信息不對稱其實就是信息分布或信息獲得的不公平性,其主要來源一是信息的不公平性,二是市場內幕交易。

什麼是逆向選擇: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存在著一些和常規不一致的現象。本來按常規,降低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提高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機會主義行為,有時候 ,降低商品的價格,消費者也不會做出增加購買的選擇,提高價格,生產者也不會增加供給的現象。所以,叫「逆向選擇」。這是我對這個詞字面上的理解。

「逆向選擇」的含義與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有關,卻絕不是這兩者所能夠涵蓋得了的。所以說胡海鷗講它只能是一種不合理經濟制度下所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扭曲的現象,而不是任何一個市場參與方的事前選擇。

我個人覺得「逆向選擇」是一種現象,包含著不同的參與者。如二手車交易里有低質量舊車的車主,也有高質量舊車的車主,還有買家。不能因為低質量舊車主的機會主義行為,就把「逆向選擇」這種現象也定義成是種機會主義行為。

講逆向選擇,經常舉的例子就是保險市場。

例子略。

假設漲價所增加的供給量都能賣出去。

因為高風險投保者驅逐低風險投保者。

因為提高保費,低風險的人退出,高風險的人不退。市場會充滿高風險投保者。這樣提高價格帶來的損失更大。一定時間後,供給量不升反降。

模糊、無效和虛假等低質量信息會導致 「逆向選擇」效應,就是講:

假設降價所刺激/增加的需求量都能得到供給。

因為有很多低質量信息,一段時間之後,按平均信息質量開的價就會降低,這樣好的信息就會退出市場,這樣市場上就會充滿低質量信息,消費者獲得這樣的信息顯然是很吃虧的,一定時間過後,需求量不升反降。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眼球」和「注意力」也是有限的,而且時間的價值越來越昂貴。越來越昂貴的時間和越來越「垃圾化」的信息之間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必須尋找新的出路和答案。

「Blog」似乎給出了一種出路和答案。相對於盲目堆砌信息的網站而言,「blog」就是互聯網中的信息加工者和知識發現者,就是信息和知識價值的提升者。Blog 大多在信息收集和知識加工方面具有長處,而且具有開放的、樂於與人共享知識的品德。通過blog,信息和知識得以甄別、加工、提純和挖掘,知識得以發現,信息的單位價值得以提升,信息和時間之間的矛盾得以緩解。 http://www.blogcn.com/user23/alex0811/index.html
參考資料:http://gaokao.h-e.com

道德風險是代理人簽訂合約後採用隱藏行為,由於代理人和委託人信息不對稱,給委託人帶來損失。保險市場上的道德風險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後,降低對所投保標的的預防措施,從而使損失發生的概率上升,給保險公司帶來損失的同時降低了保險市場的效率。

基於理性人假設,個人努力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由於任何預防性措施的採取都有代價,同時保險公司承擔了保險的全部風險,所以理性的投保人不會在預防措施上投資,這樣增加了風險發生的可能,給保險公司帶來了損失。更為極端的是個人會促使損失的發生,從而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保險公司預計到投保人投保後的這種行為,就會要求投保人交納更多的保險金,這樣降低了保險市場的效率。投保人相對於採取預防措施下的收益也會降低。此外,保險公司為了激勵投保人採取預防措施,可以採用設置免賠額,並且要求投保者也承擔一定比例的損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利益,能夠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什麼是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險市場時,發現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的15%。按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應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自行車投保後學生們對自行車安全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在這個例子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因而採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而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

二、商業銀行道德風險的主要例證

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資金的贏利性企業。在經營貨幣資金過程中,商業銀行與儲戶(社會公眾和企業)、與貸款戶(個人和企業,主要是企業)、與它的上級管理部門形成了一連串的資金使用上的委託代理關系。在委託代理過程中,由於擁有不同的信息導致博弈雙方不作為的道德風險。下表列出了商業銀行在上述三對委託代理關系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

商業銀行的地位

商業銀行可能的道德風險行為

商業銀行與儲戶的委託代理關系

代理方

損害儲戶利益的行為

1、存款過程中拒絕接收零幣、殘破幣,不為小額存款戶辦理存款

2、低於或變相低於國家規定利率向儲戶支付利息

商業銀行與貸款戶的委託代理關系

委託方

損害貸款戶利益的行為

1、高於或變相高於國夜娑ɡ

❷ 什麼是金融市場的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道德風險亦稱道德危機。道德風險(moral hazard)一詞是源於研究保險合同時提出的一個概念。簡單地說,由於機會主義行為而帶來更大風險的情形稱為道德風險。
理論上講道德風險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它一般存在於下列情況:由於不確定性和不完全的、或者限制的合同使負有責 任的經濟行為者不能承擔全部損失(或利益),因而他們不承受他們的行動的全部後果;同樣地,也不享有行動的所有好處。顯而易見,這個定義包括許多不同的外部因素,可能導致不存在均衡狀態的結果,或者,均衡狀態即使存在,也是沒有效率的(Y科托威茨Y.kotouitz)。如果從委託——代理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理論出發,「道德風險(MoralHazard)是指契約的甲方(通常是代理人)利用其擁有的信息優勢採取契約的乙方(通常是委託人)所無法觀測和監督的隱藏性行動或不行動,從而導致的(委託人)損失或(代理人)獲利的可能性」。

❸ 企業如何防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風險投資投資過程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王雁茜;周啟功
本文運用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 ,藉助數學模型和供求曲線深入分析了風險投資項目選擇中逆向選擇的形成過程與機理 ,並區分了投資過程中存在的兩類道德風險 ,從理論上論證了投資過程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源在於風險投資公司與風險企業兩大交易主體之間信息分布的不對稱 ,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如何進行機制設計以降低和規避此類風險的出現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經濟學院 杭州310027 (王雁茜);中國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 杭州310003(周啟功)
【關鍵詞】:風險投資;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機制設計
【分類號】:F830.59
【DOI】:cnki:ISSN:1000-2995.0.2002-03-018
【正文快照】:
風險投資投資過程的主要參與主體是風險投資公司與風險企業。風險企業為了自身的創業與發展要尋求資金支持 ,但由於企業初創 ,風險極高且沒有良好的歷史業績 ,在一般的資本市場上很難融得資金 ,因此其融資成本極高 (為得到必需資金也情願付出高的代價 )。而風險投資公司籌集到

❹ 什麼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逆向選擇,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市場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夠利用多於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對方受損時,信息劣勢的一方便難以順利地做出買賣決策,於是價格便隨之扭曲,並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進而導致市場效率的降低。

道德風險也稱道德危機,是指參與合同的一方所面臨的對方可能改變行為而損害到本方利益的風險。從受損主體來劃分,「道德風險」可分社會(包括他人)道德風險與個體道德風險。經濟學意義上的「道德風險」應該是指社會道德風險。具有潛在性、長期性、破壞性和控制的艱巨性等特點。

❺ 道德風險對保險業的影響何在

所謂的道德風險實際上反映的就是信用,或者說誠信程度!
不良的道德風險對回保險業的答影響非常的大!
所有保險費率的釐定基本上是按照常規風險程度來制訂的,如果保險公司不能合理控制道德風險,那麼保險公司將很容易出現不正常賠付(就是保險公司被客戶騙錢),最終結果就是導致該險種虧損,甚至拖累其他險種的盈利!

例子1:A車在正常行駛中被B車追尾,很自然B車負全責.B車趕時間,現場賠1000元給A車,大家簽字了結!A車本身是全保,A車收到1000元後,依然去保險公司索賠.在這個過程中,保險公司虧了1000元,而A車因此賺了錢.(需要說明的是,財產保險是彌補性保險.)最後,普遍保險公司對車尾的受損均要求提供交警證明.
例子2:在汽車的盜搶險中種均有20%-30%的免陪率.設這個免陪率就是要讓保戶也承擔一定的風險,讓保戶著實地做各種防盜措施以降低被盜風險!

❻ 如何控制道德風險

一個人的道德風險很難去控制,只能去用條款去約束,比如其實際的房產和對其來說比較有價值的物品作為抵押等等方法。
用法律或者切身利益加以約束

❼ 什麼叫道德風險

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假定市場交易過程是瞬時完成的,不存在履約問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履約是一個過程,交易的雙方往往具有不對稱信息。通常將擁有私人信息的參與人稱為「代理人」(Agent),不擁有私人信息的參與人稱為「委託人」(Principal)。在交易雙方簽約後,如果委託人的利益還要取決於代理人的行動,委託人的利益實現就可能面臨著「道德風險」(Moral hazard)。道德風險之所在存在,是因為無法在契約中明確限定代理人的行為選擇,而且,由於監督成本太高,以致於代理人的行為具有隱藏性。我們的目的在於探討道德風險下的經濟效率。

道德風險容易發生在保險市場。我們考慮一輛自行車所有者的行為。如果自行車沒有被保險,那麼為了防竊,所有者會自覺採取一些防範措施,如給自行車配安全鎖,及時上鎖等,這樣雖可有效降低失竊概率,但仍有可能失竊。如果所有者購買保險的話,自行車失竊的損失將會被保險公司賠償。假定保險公司根據現有自行車失竊概率確定保費,那麼,它實際上已經假定自行車所有者已採取了相應的防竊措施,包括上鎖等。但是,一旦給自行車保了險,自行車所有者就沒有動力再採取積極的防竊行為,而保險公司又不可能監督每一客戶的行為。這樣,自行車失竊概率將提高,從而迫使保險公司提高保費,自行車保險市場就萎縮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保險公司與自行車所有者的保險合同要能完全履行,取決於代理人——自行車所有者的防竊行為。但後者的行為具有隱蔽性,這樣,就出現了典型的「道德風險」問題。理想的市場均衡應該是:每個消費者都願意購買更多的保險,而如果消費者連續採取相同量的防竊行為,保險公司就會願意提供更多的保險。然而,真實的市場均衡將是:如果消費者能夠購買到更多保險的話,他們的合理選擇就是較少採取防竊行動。

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兩種低效率的形式,而不對稱信息的存在,是由於信息的獲取需要太大的成本。然而,真正的問題是:政府對於市場的某種干預是否能夠改進效率?

如果政府擁有的信息跟經濟活動中的委託人一樣,那麼,很顯然,在道德風險情形中,政府的干預不可能更好,因為政府同樣不能察知代理人的隱藏行為。而且,政府幹預也有成本,政府獲取信息同樣要支付代價。考慮到這些因素,信息經濟學理論並不極力主張政府的干預,相反,而是尋找市場自行的解決方法。其中通過市場信號顯示來解決「逆向選擇」問題,通過激勵機制的設計來解決委託——代理問題,是兩個最基本的方法

❽ 什麼是道德風險

什麼是逆向選擇: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存在著一些和常規不一致的現象。本來按常規,降低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提高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機會主義行為,有時候 ,降低商品的價格,消費者也不會做出增加購買的選擇,提高價格,生產者也不會增加供給的現象。所以,叫「逆向選擇」。這是我對這個詞字面上的理解。

「逆向選擇」的含義與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有關,卻絕不是這兩者所能夠涵蓋得了的。所以說胡海鷗講它只能是一種不合理經濟制度下所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扭曲的現象,而不是任何一個市場參與方的事前選擇。

我個人覺得「逆向選擇」是一種現象,包含著不同的參與者。如二手車交易里有低質量舊車的車主,也有高質量舊車的車主,還有買家。不能因為低質量舊車主的機會主義行為,就把「逆向選擇」這種現象也定義成是種機會主義行為。

講逆向選擇,經常舉的例子就是保險市場。

例子略。

假設漲價所增加的供給量都能賣出去。

因為高風險投保者驅逐低風險投保者。

因為提高保費,低風險的人退出,高風險的人不退。市場會充滿高風險投保者。這樣提高價格帶來的損失更大。一定時間後,供給量不升反降。

模糊、無效和虛假等低質量信息會導致 「逆向選擇」效應,就是講:

假設降價所刺激/增加的需求量都能得到供給。

因為有很多低質量信息,一段時間之後,按平均信息質量開的價就會降低,這樣好的信息就會退出市場,這樣市場上就會充滿低質量信息,消費者獲得這樣的信息顯然是很吃虧的,一定時間過後,需求量不升反降。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眼球」和「注意力」也是有限的,而且時間的價值越來越昂貴。越來越昂貴的時間和越來越「垃圾化」的信息之間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必須尋找新的出路和答案。

「Blog」似乎給出了一種出路和答案。相對於盲目堆砌信息的網站而言,「blog」就是互聯網中的信息加工者和知識發現者,就是信息和知識價值的提升者。Blog 大多在信息收集和知識加工方面具有長處,而且具有開放的、樂於與人共享知識的品德。通過blog,信息和知識得以甄別、加工、提純和挖掘,知識得以發現,信息的單位價值得以提升,信息和時間之間的矛盾得以緩解。 http://www.blogcn.com/user23/alex0811/index.html
參考資料:http://gaokao.h-e.com

道德風險是代理人簽訂合約後採用隱藏行為,由於代理人和委託人信息不對稱,給委託人帶來損失。保險市場上的道德風險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後,降低對所投保標的的預防措施,從而使損失發生的概率上升,給保險公司帶來損失的同時降低了保險市場的效率。

基於理性人假設,個人努力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由於任何預防性措施的採取都有代價,同時保險公司承擔了保險的全部風險,所以理性的投保人不會在預防措施上投資,這樣增加了風險發生的可能,給保險公司帶來了損失。更為極端的是個人會促使損失的發生,從而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保險公司預計到投保人投保後的這種行為,就會要求投保人交納更多的保險金,這樣降低了保險市場的效率。投保人相對於採取預防措施下的收益也會降低。此外,保險公司為了激勵投保人採取預防措施,可以採用設置免賠額,並且要求投保者也承擔一定比例的損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利益,能夠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什麼是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險市場時,發現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的15%。按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應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自行車投保後學生們對自行車安全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在這個例子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因而採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而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

二、商業銀行道德風險的主要例證

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資金的贏利性企業。在經營貨幣資金過程中,商業銀行與儲戶(社會公眾和企業)、與貸款戶(個人和企業,主要是企業)、與它的上級管理部門形成了一連串的資金使用上的委託代理關系。在委託代理過程中,由於擁有不同的信息導致博弈雙方不作為的道德風險。下表列出了商業銀行在上述三對委託代理關系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

❾ 道德風險的機理分析

審計道德風險外溢效應的機理分析
在近年來的中國證券市場下,銀廣廈、東方電子、麥科特、藍田股份等一批上市公司的舞弊性財務報告案被接連曝光,相關的湖北立華、深圳中天勤、華鵬、華倫等會計師事務所參與或幫助上市公司舞弊財務報告行為的披露,使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業公信力面臨巨大的挑戰,可以說,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要解決注冊會計師道德風險問題,就必須首先了解注冊會計師道德風險產生的客觀現實基因,據此尋找會計師事務所道德風險的約束措施。下面主要是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分析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道德風險產生的原因。
從組織行為學中的一個基本公式:
B=F(P,E)
式中B代表人的行為,P代表個人的素質(內在需求),E代表環境。人的行為是由個人的素質(內在需求)和環境共同決定的。當人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時,會產生內 部力場的張力,而周圍環境起著導火線的作用。就注冊會計師道德風險產生的內外兩個方面來看,道德風險源於人的自利性,其條件有三;一是利益主體的不一致; 二是信息的不對稱;三是不確定性的存在。人的自利性,即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注冊會計師是具有理性的「經濟人」,或者說他尋求的也是效用最大化或收益最大 化。注冊會計師向社會提供審計服務,要付出成本——時間、知識、精力,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等,他必然要索取相應的收益——審計報酬,這是其賴以生存的物質 基礎,並在成本和收益對比下決定行為的方式。具體原因如下:
1、扭曲的委託——代理關系誘發道德風險
在現代審計關系模式中,審計服務的「實際委託人」缺位,產生道德風險。此時審計的「實際委託人」是社會公眾,但由於審計結果具有外部性和公共品的特點以及實際委託 人之間協商一致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實際選擇並支付審計費用的人變成了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我國審計市場總體上並不需要,甚至排斥高質量的審計(劉峰、 張立民、雷科羅2002),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只是為了「取悅」政府管制機構,沒有選擇高質量審計的要求,並有可能通過對審計師的選擇權和支付審計費用 對審計師施加影響。審計關系模式實質變成了由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選擇審計師來對自己的工作業績進行審計,這個服務市場明顯是買方市場。管理當局可以選擇自 己滿意或基本滿意的審計師,而審計師卻沒有或很少有選擇委託人的實力,尤其在會計市場不規范,會計師事務所之間存在惡性競爭的情況下,即使被審計單位需要 高質量的審計市場也缺少一種有效的機制來區分不同質量的事務所。當然,此時的股東、其他利害相關者、行業組織等都可以對注冊會計師施加一定的影響,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以及高昂的交易成本,其他各方的監督是有限的,公眾的索賠風險是潛在的,不可預見的,它的影響作用遠沒有選擇權直接。加之,我國審計市場上 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法律風險,特別是民事賠償責任風險近乎於零(劉峰、許菲2002)。所以,在各方的影響中,最直接的是管理當局的選擇,他直接影響 到審計師是否有業務可做,是否有經濟利益可得。從合同獲取的角度觀察,取悅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成為獲取審計合同的必然行為取向,會計中介組織的道德風險就 會產生於這種扭曲了的委託——代理關系。
2、不正當競爭壓價下交易風險均衡
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的委託人將審計授權後,就喪失了對審計過程的實際控制或監督的權力。審計師因受託而擁有這些權力。審計受託人按事先合同的約定執行審計並向委託人提供工作報告,而審計師在執行和報 告審計合同所規定的責任後,從委託人手中收取約定的合同審計費用。如果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對會計師事務所的選擇權對審計師的生存產生威脅時,根據馬斯洛的 需求層次理論,人的第一層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即要吃飯,要穿衣等,只有在第一層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之後,才會考慮或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注冊會計師 如果追求高質量的審計,其直接後果一是增加審計成本,在審計收費日漸降低的趨勢下,增加成本只會降低事務所的收益;二是失去市場份額-「劣幣驅逐良幣」。 作為「經濟人」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必然會放棄對更高層次的審計獨立性以及職業道德的追求,而且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由於不當競爭性壓價的原因被迫接受與履行 審計合約之責任不相稱的取費條件後,理性選擇就是通過簡化審計程序這種偷懶的方式以達成這項審計交易的均衡。這種低取費價格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為注冊 會計師和事務所道德風險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
3、法律約束軟化,放大道德風險的底線
目前中國國審計環境中法律約束機制軟化,民事賠償機制不到位,監管力度弱等問題,導致了注冊會計師及事務所違規被查出的概率很低,被起訴的概率更低。即使被發現、 被起訴,處罰也主要是以行政處罰為主的,民事賠償的種種限制使賠償的概率非常之低,賠償金額合理性嚴重不足。基本上起不到對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阻嚇作 用,反而放大了其道德風險的底線。
4、有限責任公司制的缺陷,導致道德風險溢出效應
在1999年的會計師事務所改制的過程中, 由於我國現行法律框架很難突破,不得不在組織設計上加入資合的成份,結果是絕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基本上套用的是《公司法》 ,而公司制 源於兩權分離,然而會計師事務所是兩權高度合一,這樣勢必造成了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上的兩難境地。一方面完全按合夥制運行,除了法規不配套外,由於轉軌 時期市場風險的高度不確定性,很難為注冊會計師所接受;另一方面從採用公司制的現實看,又沒能抓住公司治理結構的要點。具體表現為,要麼股權過於向個人或 少數集團集中,大股東權重比例過高,通過對公司的整體控制而架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甚至於侵害其他股東利益;要麼股權過於分散,影響決策效率,造成 不穩定因素等。即使在有限責任制下完全按《公司法》來規范,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也容易違規。因為在這種制度下,事務所的所有者只以其出資額為限承擔 審計失敗的賠償責任。其結果一是如果違規所得大於其違規成本,注冊會計師就有積極性違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二是注冊資本越低,注冊會計師出現審計失敗 時賠償限度就越低,就越有可能採取有損於獨立審計公信的敗德行為,導致道德風險外溢效益異常明顯。例如,銀廣夏案發後,為其審計的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只留下200萬元的注冊資本金來承擔其虛假會計信息導致的銀廣夏市值從70億元跌至4億元損失的履約責任,客觀危害性極為嚴重。
5、審計客體「收買會計原則」釋放道德風險
審計客體通過「收買會計原則」進一步強化了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道德風險。審計客體按照法定程序在特定時點披露自已的財務信息,這些財務信息與市場各利 益主體客體存在著利益上的沖突(如股利分配、增發新股、吸引新的投資等等),正因為如此審計客體往往採取「有預定偏向的做賬方式」來粉飾報表信息,在 面對作為審計主體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批判性驗證」有兩種選擇:一是拒絕,二是收買。顯然拒絕審計是不符合游戲規則(RuleofGame)的,剩下 的只有收買了。而審計主體方面,在一個缺乏行業自律的審計服務供給競爭環境下,也有兩種選擇:既拒絕收買或被收買。在「殘酷的市場競爭壓力下」,為了生 存而被收買可能是一種利益獲得的惟一選擇。
綜上所述,審計的道德風險既有外部的誘因,又是一種內生變數。如果在研究和分析審計風險時把道德風險作為基本參數,那麼這種研究與分析將更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熱點內容
行政法聽得很無聊 發布:2025-02-12 08:55:08 瀏覽:428
合同法期末考試的試卷 發布:2025-02-12 08:31:14 瀏覽:117
道德小故事400 發布:2025-02-12 08:29:48 瀏覽:182
狄律師 發布:2025-02-12 08:23:32 瀏覽:442
勘察設計合同條例 發布:2025-02-12 07:33:36 瀏覽:23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平等保護 發布:2025-02-12 06:23:05 瀏覽:191
對教師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2-12 06:22:31 瀏覽:155
張大樂律師 發布:2025-02-12 05:51:35 瀏覽:684
條例准則主要內容 發布:2025-02-12 05:46:37 瀏覽:366
法律責任的承擔主要包括 發布:2025-02-12 05:01:51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