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頻電療法治療作用
A. 中頻治療儀的作用都有什麼
調制中頻電流含有1~150Hz低頻電流與2~8KHz中頻電流,其中低頻電流有不同的頻率與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梯形波、微分波等),有不同的調制方式(連續、間調、斷調、變調)、不同調幅度(0%~100%),按波形的對稱性來分有對稱,不對稱之分。
電流的動態變化大,因此調制中頻電流兼有低頻電與中頻電兩種電流各自的特點和治療作用,作用較深,不產生電解刺激作用,人體易於接受而容易產生適應性,其主要治療作用為:鎮痛;促進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和淋巴迴流;引起骨骼肌收縮,可以鍛煉肌肉,防止肌肉萎縮;提高平滑肌張力;作用於神經節與神經節段,可產生反射作用,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1)中頻電療法治療作用擴展閱讀:
中頻電流被低頻電流調制後,其幅度和頻率隨著低頻電流的幅度和頻率的變化而變化的電流稱為調制中頻電流。
應用這種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調制中頻電療法(molated 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而另外標準的中頻治療儀則是用2-10KHz的電流進行治療,其功率一般為幾十瓦。 近20餘年來在國內廣泛應用的低中頻治療儀,是在原有的低頻治療儀(電針儀)的基礎之上 ,適當引入了部分中頻成份。
B. 調制中頻電療法有什麼作用
20世紀60年代中期興起調制中頻電療法,因早年的儀器操作技術復雜,不能推廣。80年代後期出現電腦中頻電療儀後,調制中頻電療法得以推廣。調制中頻電療法採用10~150赫茲的低頻調制波,2000~5000赫茲的中頻載波。波形組合分為4個基本類型:連續調制波(連調)、斷續調制波(斷調)、間歇調制波(間調)和變頻調制波(變調)。電腦中頻電療儀不但簡化了技術操作,而且使脈沖電流組合變化更加多樣,病人不易產生適應性反應,因此這種儀器在國內已經相當普及。
電腦多液治療儀程度處方
程序處方號功能1頸椎病、扭傷、挫傷、腰痛。2類風濕性並節炎、骨質增生、關節腫痛。3肩周炎、腱鞘炎、網球時。4坐骨神經痛、神經炎、股外側皮神經、纖維質炎。5胃下垂、胃腸功能紊亂、便秘。6電體操(強)用於鍛煉刺激肌肉,使肌肉發達;治療廢用性肌萎縮。7電體操(弱)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改善微循環、促進淋巴迴流、閉塞性脈管炎、糖尿病所致周圍神經血管病變。8附件炎、盆件炎、注射後硬結。9咽炎、喉炎、聲帶小結、聲帶麻痹。10瘢痕疙瘩、術後粘連、慢性炎症。11鎮痛(淺):用於治療各部位軟組織損傷。12鎮痛(深):用於治療各部位軟組織損傷。治療方法:市場銷售的調制中頻電療儀或電腦中頻電療儀有多種,宜選擇功能齊全、操作簡便、性能穩定可靠的儀器。
將儀器接通電源,檢查是否處於良好工作狀態。
選擇適宜大小電極板和吸水墊,或塗抹導電膠,再接上輸出異線與儀器連接。然後將電極放在病人裸露的治療部位上,用沙袋或固定帶固定電極。開啟電源,根據疾病診斷,按動程序處方鍵,選擇治療所需的程序處檢查輸出旋鈕,使之處於「0」位。然後調節治療時間,進入倒計時狀態。最後調節電流輸出,使之達到治療所需的適宜強度。
治療完畢時,將「劑量」旋鈕轉至「0」位,關閉電源,取下電極。
調制中頻電療法適於治療神經痛、神經炎、胃下垂、肌萎縮、遲緩性便秘、神經原性膀胱機能障礙、張力性尿失禁、慢性前列腺炎、早期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軟組織扭挫傷、骨關節退行性病變、腰椎間盤突出症、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急性化膿性炎症感染、出血疾患、惡性腫瘤、帶有心臟起搏器者,應視為禁忌證。
C. 中頻電療法的作用都有那些
1.無電解作用,對皮膚刺激小。
2.降低組織電阻,增加作用深度。
3.對機體組織有興奮作用,但需綜合多個刺激的連續作用才能引起一次興奮,這即所謂中頻電刺激的綜合效應。
4.低頻調制的中頻電流,兼有低、中頻電流的特點。(見下圖)
D. 電療法有哪些治療作用
第一,鎮痛作用。低、中頻脈沖電療時,只要頻率、波寬和電流強度選擇得當,就能產生即時的鎮痛作用。其鎮痛作用原理雖說不十分清楚,但目前多認為脈沖電流刺激引起掩蓋效應,皮層干擾,興奮神經粗纖維和通過「閘門」機制產生鎮痛。同時,脈沖電流還通過體液循環激發血清中類嗎啡樣物質——內啡肽含量增加,這也是產生鎮痛作用的原因。
第二,促進血液循環作用。一定頻率的脈沖電流能抑制交感神經,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物質代謝,有助於消炎、消腫。
第三,興奮神經-肌肉作用。一定強度的低頻脈沖電流刺激神經肌肉,能引起肌肉收縮,產生運動效應。醫生常把脈沖電流這種作用應用於治療周圍神經損傷和癱瘓的患者,人們形象地稱其為「電體操」。
E. 什麼是中頻電療法
中頻電療法是指應用頻率為1000 ~100,000Hz的脈沖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中頻電療法。
臨床常用的有干擾電療法、調制中頻電療和等幅正弦中頻(音頻)電療法三種。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已有電腦中頻電療機、電腦肌力治療機問世,並應用於臨床。
(5)中頻電療法治療作用擴展閱讀:
調制中頻電療法(Molated middle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緣自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在我國應用很廣泛,不僅各大中小醫院比較普及,近幾年一些家庭型電腦中頻治療儀開始進入百姓家裡。
調制中頻電療的頻率為2000~5000Hz,調制頻率10~150Hz,其電流主要有四種形式:連續調制波、交替調制波、間歇調制波和變頻調制波;四種波型電流均可以全波或正、負半波形式出現。
其電流特點是不同波型和頻率交替出現,間有不同的刺激強度和斷電時間,因此具有更顯著的刺激作用和改善組織營養的作用,並可克服機體對電流的適應性。
F. 調制中頻電療法的治療作用
(一)止痛作用正弦調制中頻電流作用於機體時,有明顯的舒適振動感。100Hz全波連調波,持續時間2.5秒:3秒的全波交調波(調幅波頻率100Hz)及90~120Hz全波變調波均有較好的止痛效果。疼痛較劇時調幅度用25~50%,疼痛減輕後用75~100%。
(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正弦調制中頻電流作用於局部血管,可使小血管及毛細血管擴張,血循環加快。如作用於高血壓病人腎區,腎血流量增加19~35%。用頻率100Hz,調幅度100%,通斷比1秒:2秒的間調波治療動脈阻塞性周圍血管疾病,作用於局部及相應節段,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效果。
(三)促進淋巴迴流作用有人採用下列波型中的一種(1)交調波,持續時間1:1秒,調頻30~50Hz,調幅波100%,通電5分鍾;(2)150Hz及50Hz變調波,持續時間1:1秒,調幅度100%,通電5分鍾;(3)以上交調波,變調波各5分鍾;(4)100Hz間調波,通斷比各3秒,調幅度100%,通電5分鍾。以上電流可使淋巴管徑增大,對促進淋巴迴流有較好作用,臨床可用於治療肢體淋巴淤滯。
(四)電刺激鍛煉肌肉作用此電流有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的作用。
1.對廢用性肌萎縮:用通斷比1秒:1秒,50Hz,調幅度100%的間調波。
2.對部分失神經肌肉:用通斷比1秒:1秒、20~50Hz,調幅度100%的間調波。
3.對完全失神經肌肉:用通斷比1秒:3~5秒、10Hz、調幅度100%的間調波。
(五)不同波型的主要作用特點
1.連調波:止痛和調整神經功能作用、適用於刺激植物神經節。
2.間調波:適用於刺激神經肌肉。
3.交調與變調波:有顯著的止痛,促進血液循環和炎症吸收的作用。
G. 中頻治療的作用
中頻治療主要是通過腹部的電刺激,促進腹部運動,消耗腹部脂肪。另外這種電刺激還可以刺激大腸蠕動,使大便排泄更好一些。一般來說針灸和按摩是主要手段,中頻刺激是一種輔助手段。
應用頻率為1,000~100,000Hz的正弦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稱中頻電療法,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有干擾電療法,調制中頻電療法和等幅正弦中頻(音頻)電療法三種。
(一)作用特點
1.無電解作用,對皮膚刺激小。
2.降低組織電阻,增加作用深度。
3.對機體組織有興奮作用,但需綜合多個刺激的連續作用才能引起一次興奮,這即所謂中頻電刺激的綜合效應。
4.低頻調制的中頻電流,兼有低、中頻電流的特點
(二)生理及治療作用
1.鎮痛 中頻電療作用的局部,皮膚閾明顯增高,臨床上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其機制:(1)直接止痛:通過皮層干擾效應,掩蓋效應或興奮粗纖維,阻斷沖動及引起內源性嗎啡樣多肽物質(如腦啡肽)釋放而直接止痛;(2)間接止痛:通過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組織間和神經纖維間水腫,減輕缺血所引起的肌肉痙攣、酸中毒、促進K+、激肽、ATP等致痛化學物質的排除而間接止痛。
2.促進血循環 中頻電流,特別是50~100Hz的低頻調制中頻電流,有明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可使皮膚溫度升高,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擴張,開放的毛細血管數目增多等。其作用機理:目前認為與電流刺激引起軸突反射和肌肉活動隨後釋放出ADP、ATP等代謝產物,引起某些血管活性介質(P物質和乙醯膽鹼等)的釋放及交感神經抑制的關。
3.興奮骨骼肌 低頻調制的中頻電流與低頻電流的作用相仿,能使骨骼肌收縮,且較低頻電流更為優越:(1)對皮膚感覺神經末梢的刺激小,又無電解作用,有利於長期治療;(2)人體對此電流耐受好,電流進入深度大,特別對深部病變效果好。
(三)中頻電療法的禁忌證
急性化膿性炎症,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治療部位有較大金屬異物,孕婦下腹等。
H. 中頻電療法的電療的特點
1、收效快。中頻電治療法治療腦癱痙攣,常能立刻收效,患者頓時感到輕快。
2、無痛苦。許多接受理療的患者,因無損傷、無痛苦的特點,能很快適應這種療法。這是因為理療奏效迅速,頓時病痛減輕,而有一種舒適輕快的感覺。盡管某些低、中頻電療法有些刺激反應,但因「以痛抗痛」,患者仍然樂於接受這種治療。
3、副作用少。該療法很少引起身體不適或過敏反應,紫外線照射引起紅斑,反復電刺激表現皮膚粗糙、刺癢等,都屬於正常反應,對患者並無危害。
4、療效持久。一般地說,通過口服、注射途徑進入體內的給葯方法,經過幾小時葯物就從體內排除殆盡。而中頻電治療法則不同,它能效果持久,就是經過反復多次地治療,可以產生一種多次疊加和積累作用。幾次治療加起來,比一次治療效果好。
I. 低、中頻脈沖電流療法有哪些治療作用
低、中頻脈沖電流的治療作用可概括為「三大治療作用」:
第一,鎮痛作用。低、中頻脈沖電療時,只要頻率、波寬和電流強度選擇得當,就能產生即時的鎮痛作用。其鎮痛作用原理雖說不十分清楚,但目前多認為脈沖電流刺激引起掩蓋效應,皮層干擾,興奮神經粗纖維和通過「閘門」機制產生鎮痛。同時,脈沖電流還通過體液循環激發血清中類嗎啡樣物質——內啡肽含量增加,這也是產生鎮痛作用的原因。
第二,促進血液循環作用。一定頻率的脈沖電流能抑制交感神經,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物質代謝,有助於消炎、消腫。
第三,興奮神經-肌肉作用。一定強度的低頻脈沖電流刺激神經肌肉,能引起肌肉收縮,產生運動效應。醫生常把脈沖電流這種作用應用於治療周圍神經損傷和癱瘓的患者,人們形象地稱其為「電體操」。
中頻電流與低頻電流相比較有下列優點:中頻電流方向交替變換,無陰、陽極之分,無電解作用,對皮膚化學刺激小,一般不引起電灼傷;因其頻率高,皮膚阻抗小,可應用較大電流量,作用亦較深達;對感覺神經刺激小,感覺較為舒適;肌肉收縮閾值和疼痛閾值有分離現象,故能引起肌肉較強收縮,而感覺無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