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悅與道德
㈠ 圍繞「道德」取一個好點的演講稿題目,主要是突出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演講稿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這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所謂道德,是指必須社會、必須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聯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聯的行為規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
在選拔人才時,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既重德也重才。以德為先,「德」為前提、「德」為先決,失去「德」,就失去了提拔重用的基本資格。義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能夠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於用知識去彌補。」咱們能夠看出「德」的重要,「道德」的重要。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黨和國家對廣大未成年人的殷切期望。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根本利益所在。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也是億萬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心願。
在中共中央頻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以來,咱們包頭市透過群眾推薦、嚴格審核、媒體公示、群眾投票、評委評選等程度評選出:文光學、張鳳、陳允光、沈富財、田林森、劉嗣東、張慶傑等30名道德模範。
透過樹立先進典型和其他有效手段,開展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主要資料的道德實踐活動是咱們包頭市的傳統,也是咱們包頭市思想道德建設的特色。這也是咱們包頭市被評為禮貌城市的一個亮點。
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勇氣的,有時還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在剛剛結束的第28屆奧運會上,中國戶外健兒們不僅僅在金牌數上取得了突破,而且表現了道德風尚,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好評。給我印象很深的中國男子花劍團體的戶外健兒們和俄羅斯體操戶外員涅莫夫在戶外場上所表現出來「一切服從裁判」的道德行為,告訴每了一位戶外員和咱們這樣觀眾這樣一個道理:只要表現出高尚的道德風尚,那麼雖然可能會失去項目上的金牌,但必須會得到觀眾心中的金牌。
人是需要完善自我的,社會也是需要完善的。有了職責和良知的人,是有道德的人了。但咱們需要的不是一個人的道德,咱們需要的是全社會的道德,需要構建穩固、持久、健康和用心的社會道德體系,使社會道德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每一個人愉悅和愉悅的內在力量,那麼,這就需要每個人能自覺地把自身的境界提高作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目標。在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已經提高的同時,咱們要發奮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不僅僅要成為認真履行職責和富有良知的人,更要使自我成為一個遠離庸俗和低級趣味的人。
親愛的同學們,黨和政府在關心著咱們的成長,父親母親在期盼著咱們成才,咱們在為現代化建設而發奮領悟文化知識的同時,咱們還要明白自我在道德建設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讓咱們從這天開始,從此刻開始,從自我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衛者,逐漸具備良好的公民道德,長大後成為一個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響當當的中國人!
多謝大家。
㈡ 們在生活中會因為感到滿足和道德層面的愉悅,叫做什麼
你好:
1、初入大學的大學生應如何盡快適應新的大學生活 1認識大學生活的特點。(學習要求的變化,生活環境的變化,社會活動的變化) 2.提高獨立生活能力。(確立獨立生活意識,虛心求教、細心體察,大膽實踐、不斷積累生活經驗) 3樹立新的學習觀念。(自主、全面、創新學習理念) 4培養優良學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2、簡述人才素質的構成要件及其在人才素質中的地位和作用。 1德是人才素質的靈魂。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注意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德在青年人成長成材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智是人才素質的基本內容。智是大學生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本領,是能否成為對國家人民有用人才的重要基礎。 3體是人才素質的基礎。健康的體魄是大學生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基本條件,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 4.美是人才素質的綜合體現。美不僅能陶冶情、提高修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對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簡述道德和法律的聯系和區別。 聯系:都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都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一種反映,體現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在許多方面都是想通的,法律為道德提供了保障,道德建設為法律建設提供了目標 區別:表現形式: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道德規范的內容它存在與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調節領域:道德所涉及的范圍極其廣闊,包括人們的行為、思想法律之調整人們有關法律的行為調節方式: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道德主要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靠人們自覺遵守 4、簡述社會主義核心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5、結合實際,談談理想信念對大學生才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P24-26) (1)引導大學生做什麼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對社會和人自身發展的期望。因此,有什麼用的理想信念,就意味著以什麼樣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會、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學階段,「做什麼人」是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會時時面對的人生課題,只有樹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夠很好地解答這一重要的人生課題。 (2)指引大學生走什麼路。大學時期,同學們都普遍面臨著一些列人生課題,如人生目標的確立、生活態度的形成、知識才能的豐富、發展方向的設定、工作崗位的選擇,以及如何擇友、如何戀愛、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克服困難,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有一個總的原則和目標,這需要樹立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學時期確立的理想信念,對今後的人生之路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會影響終身。 (3)激勵大學生為什麼學。①大學生只有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激發起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自身成成而發憤學習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本領。②理想信念是激勵人們迎接挑戰、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堅定,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意志就越堅定。當代大學生所處的時代和所承擔的任務與以往不同了,但同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同樣要學習先輩們的革命精神,像他們一樣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克服困難和應對挑戰的堅強意志。 6、為什麼當代大學生只有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才能深刻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答:(1)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又是崇高的。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反映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本質和博大胸懷,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為人類的進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確方向,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與方法。馬克思主義是指導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實現自身解放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統一的思想體系,是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爭取自身解放的理論指南。 (2)馬克思主義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持久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夠吸收、提煉人類創造的一切科學知識,並將其運用於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 (3)馬克思主義以改造世界為己任。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一個半世紀以來,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由科學理論轉變為社會實踐,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深刻改變著人類歷史的走向。當代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最重要的是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XX,把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國家的富強繁榮,乃至與全人類的解放緊密聯系起來,報效祖國,奉獻社會,創造有值的人生。 7、結合自身實際,談談立志高遠和始於足下的關系。 (1)立志當高遠。青年時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立志的關鍵階段。志向高遠,就是要放開眼量,不滿足於現狀,也不屈服於一時
㈢ 哪些時刻讓你感到道德愉悅
給老媽洗澡,理發,送老媽喜歡的衣服,還有給她買好吃的 做這些我特別愉悅
㈣ 什麼是道德
道德就像那清清的水,沒有顏色,沒有味道,那麼清澈,那麼純凈,卻可以讓人們心裡甜甜的,暖暖的。道德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清新亮麗,讓我們的心情更加愉悅舒暢。當我們隨著爸爸媽媽漫步在清潔而美麗的清水綠堤,是道德讓我們享受著那裡的鮮花、綠樹和青草;當年邁的老人擠進公共汽車,是道德讓他們擁有了座位;當放學時幾百名學生一齊湧出校門,是道德使機動車繞行或停止行駛,讓我們的道路暢通無阻…… 道德,讓我們感動,讓我們享受,更讓我快樂而幸福。 道德,就像是蒲公英的種子,隨風飄散,落到哪裡,就在哪裡生根,成長,就會在哪裡開出美麗的金色小花。而我們的行動就像那傳播種子的縷縷輕風。
㈤ 請表達真愛和道德的關系
諸世首先應該明白的是:真愛和道德無關。在我看來,真愛是一回事,道德是另一回事。真愛和道德是兩條路上的馬車,它們本來各在其道上行駛的,但世俗人的知見卻令它們碰車!愛和道德的車禍時有發生,人們必須對它們加以了解或注意。
愛是心的能量,道德是頭腦的例律。一個人的心與頭腦有很多聯系,它們應該是合作關系。頭腦和心應該有內在的和諧、內在的統一,但是世俗頭腦與心的關系卻是競爭關系、斗爭關系、對抗關系。人們很多的內在之苦,就往往是他的頭腦和他的心所爭斗之苦。一個人狀如一個國家,它時常在其內部發生內亂、內戰。那些所謂心理疾病患者或深受心靈之苦的人,實質就是那個內在正在發生著內亂或內戰的人。
愛本來和道德無關,但在世俗人的眼裡,愛與道德成了這樣的關系:愛必須符合道德規范,而道德里也必然加進愛。事實上,愛與道德無關,但是人們卻硬是將道德與愛扯上了關系。當你愛時,道德時常就會進來,它會評判,說你的這個舉動不符合它的規范,它讓你的愛加入羞恥;它會說你的那個做法也不行,然後你的愛會感到彷徨……事實上,真愛不會受道德的干擾;而那個受道德干擾的愛——它本質已不再是愛,它更多的是一種有關於愛的觀念!人們時常把愛的觀念當成愛本身了,如此——「愛」就會受到道德的影響或牽制。
人們必須來很小心的識別或更正這個問題:不要把「愛的觀念」當成愛本身!愛的觀念是頭腦對愛的解釋,它是愛的影子,是「心」倒映在「頭腦」中的形象——但它不是愛本身。愛是一種能量,一種集體的愉悅的正性能量,當這種愛被頭腦所詮釋時——愛變成了一種關系。愛在心中是能量,在頭腦中是關系。愛在心中是花的芬芳,是頭腦是獲得的慾望。世俗人大部分都活在頭腦的世界裡,大部分都在被頭腦所使用——所以,世俗的愛多半不是真正愛的實體……它多半是一種慾望,一種為實現那個慾望所創造出來的繩索棧道或扯拉出來的關系化聯系。真愛是沒有痛苦的,真愛是一朵花朵在自然的釋放它的清香,真愛是在另一個人面前單獨而自然的跳舞,真愛純真的分享……真愛是「不二」的——所以,真愛里沒矛盾,沒痛苦,沒糾纏,沒有哀傷,沒過分的纏綿,沒有揪心的回腸盪氣!所以你會看到,兩個成道的人相愛——他們的愛會無比的自然與芬芳,愛達到它們最大程度的心靈自由和靈性成長。在他們之中,愛沒有痛苦,愛只是一種分享。兩個成道的人相愛……就像一朵玫瑰花愛上另一朵玫瑰花一樣。成道即成為自然,兩個成道者在一起,即是一個自然在靠近另一個自然;一枝很美的玫瑰在貼近另一枝。真愛在世俗中是少有的,世俗人所認為的真愛並非此真愛——它乃是一種最大的欲,是一個人在想像另一個能為他或她去死……不,這不是真愛,真愛必須達成一個人為另一個放開的活,像花朵一樣放開而歡躍的活。它決不是死,一個人為另一個人去死決不是相愛的高潮,相反,一個人為另一個人燦爛的跳舞或燦爛的去活——那才是真愛的高峰。
世俗的真愛常常與苦或悲劇聯系在一起。甚至他們認為,當愛和死亡聯系在一起時,才能彰顯或顯示那個愛是否是真的。當愛陷入悲劇之中時,愛才是真正的;如果愛在喜劇裡面,那個愛多半不是真實的或者不更為真。在很多人的眼裡,愛是嚴肅的,正如他們認為生命也是嚴肅的一樣。事實上,我持有和他們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愛必須達成喜劇而不是悲劇,生命是一場最終的不嚴肅而非一場最終的嚴肅。所以,我們常看到,幾乎所有的世俗中的真愛都與悲劇有關,梁山伯與祝英台,羅米歐與侏利葉等等……世上的真愛彷彿都存活在悲劇之中。事實上,整個社會是頭腦的,它是一種頭腦的集合,所以那些純粹以真心而活的人——感到非常困難,它將受到頭腦的追殺或繳殺。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世俗中,真愛的故事多半與悲劇有關;如果你要想讓真愛存在於喜劇當中,除非你超越,除非你們成道……否則沒有更好的路。
要想讓愛與道德無關,成道或超越是惟一的路徑。在真愛的中心,頭腦死掉;在真愛的周圍,頭腦毫無力的作用。真愛是在軸上的戀愛,而頭腦在那個軸周轉輪上存在,它對真愛變得不穩定和毫無控制力。不要把頭腦帶入真愛中,事實上,一旦你們真正進入真愛,頭腦也事實上無法帶入。只有不是真愛時,頭腦才會出現並在你們的愛中起作用。只要你在真愛里,所有的念頭都會消失;只有你的愛不是真愛時,妄念才會出現。如果你在真愛中,你讓頭腦進來它都不可能;如果你不在真愛中,那個頭腦你攆也攆不走。比如,當你做愛時,可能會有很多念頭進入你的做愛,那個身體在做愛,但那個「人」此刻在與那些「念頭」會談……如果你不是真做愛,那些念頭你是攆不走的;但如果你真正在做愛,那麼那些念頭是無法升起的。當你把念頭帶入你的做愛,那麼很可能道德感就在升起……有時你會感到羞恥,白天的君子或淑女怎麼變成了夜晚的野獸或盪女?事實上,這是你的頭腦自身在製造麻煩。性與道德毫無關系,做愛不關道德的事……但是不行,那個「道德」在此刻卻讓你感到羞恥。想到這,女子在潛意識里可能變得在拒絕性,而男性可能勃起不堅了。真愛與道德無關,性與道德無關……但是由於你們不是真愛,不是真性——間隙出來,一些念頭被帶來了進來。你們的愛或性被攪亂或沖開。
事實上,道德並不能為愛負責,道德並不能生命負責,道德並不能為性愛負責……然而人們卻為什麼如此在意道德呢?事實上道德從存在的那一天起,它在就在殺死人的某一種內在的機能了。道德對維持外在社會的整體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道德對人內在的世界卻毫無用處,相反,如果你將道德帶入你的內部世界——那麼將會有很多問題產生。讓道德在你的頭腦世界裡存在,覺知它,不要讓它飄入你的心——飄入你的心,也不要讓控制於你。先生們,應注意,道德是一回事,生命是另一回事。你可以讓它們發生聯系,但是不要讓一方控制另一方而發生生命的混亂。來覺知真愛、生命與道德的關系,不要讓道德干擾你生命本身所固有的程序。道德對於外在世界是一部保證社會運行的法律,但對於生命內部的世界,它則極可能是一種破壞生命程序的病毒。來受用於道德而避免它對你整個生命愉快的危害。
真愛和道德不應該發生關系。正如生命本質也和道德無關一樣。先生們,來了解真愛與道德的關系……接下來我將停下來,但你們請繼續……繼續你自己對生命與道德,生命與真愛,真愛與道德等問題的深入探索。內在探索的旅程是無止盡,願你首度完成你內在某個圈的接頭。願你早已畫完你內在的圓,同時也早已畫完你那外在的圓。祝你們生命快樂,
㈥ 談談康德所說的三種不同特性的愉悅,並用具體的例子說明怎樣區分
康德,全名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國人。康德的倫理學是近代倫理學中最重要的倫理學說。康德是啟蒙運動最重要的思想家,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偉大哲學家,她的被稱為「倫理學標准原著」的《實踐理性批判》,連同他的《論理學講演錄》,《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以及其他許多論著中的倫理思想,構建了西方理性主義論理學的第一個完整嚴格的道德形而上學體系。
康德給自己的批判哲學提出了兩大任務:一個是在科學上反對蒙昧主義,論證科學規律的必然性;第二個是在道德上反對奴隸主義和利己主義,揭示自由意志的普遍必然必然性的法則。
一 康德的倫理學思想體系
(一)「善良意志」的學說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康德闡述了他的倫理學的基本思想,首先說到的是「善良意志」的學說。即他首先探討的是倫理學的基本概念「善」。他認為,倫理學應當尋求一種絕對的、無條件的的善,而善良意志因其自身而善,是一切內在和外在善的前提和條件。康德的善良意志,指的是那種出自對道德法則尊重或敬重的意志,即如始終遵循道德法則,即便它沒有取得道德之外的好的結果,它也是善良的,是好的。
他把人看作理性行為者。他認為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最重要的是在於理性能力。他認為世界分為自然世界和道德世界的兩個不同的范疇, 其區別就在於在道德世界裡理性能夠為行為為提供行為准則, 使每個人的行為不完全是順從於個人慾望。因此康德指出人在擁有了自然能力之後, 就需要理性能力來隨時考慮自身的福與難。除此之外, 理性還會被用於到一個更高的目的, 那就是對純粹的、絕無感性關切的理性進行判斷, 並使這種判斷成為福禍判斷的無上條件。而這種理性的善惡評價又是源於什麼呢? 康德認為那就是 「善良意志」,康德將道德的基礎從傳統觀念的經驗的外在對象轉移到人的善良意志中來,從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德性論倫理學。他將這種轉變稱為認識論上的「哥白尼革命」。意志也就是欲求能力。它的特點在於把概念當成一種目的,從而形成行為的動機。康德將意志分成兩個層次:一是受感性經驗影響的一般理性的意志,二是指不受感性經驗影響的、以純粹理性為規定根據或行為動機的意志,即善良意志。康德認為, 只有這樣的善良意志才是無條件的善, 具有內在的無條件的價值。不管效果如何, 出於善良意志行為都是道德的。
(二)絕對命令
在康德看來,人的行為是由意志所決定的,但還決定於這個意志所遵循的行為法則,行為法則是用來知道人們的行為的,所以,這種法則在形式上就應當表現為一種命令,這種命令規范人們的行為,告訴人們應當做什麼或不應當作什麼,即康德的「絕對命令」。「不論做什麼,總要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區行動」。
康德認為意志是由兩個層次的, 一般理性的意志和善良意志。後者是無條件的善, 只要按照善良意志行為那麼這種行為就是道德的。但是人怎樣才能不受外界干擾完全按照善良意志來行動呢?在倫理面上, 與善良意志相應的是「責任」。責任是善良意志的體現, 「責任」就是見之於通常理智范圍內的善良意志。按照康德的規定, 責任是「由於尊重規律而產生的行為必要性」, 它是道德法則對人們的行為提出的要求。所以, 善良意志也就是人的意志徹底擺脫了經驗的感性慾望, 服從無條件的善——「絕對命令」。 「絕對命令」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 它出自先驗的純粹理性, 只體現為善良意志, 與任何利益打算無關。因而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是道德行為的最高准則, 具有普遍有效性並成為普遍的立法原則。康德又提出了三條先驗的道德原則在不同層次上的表達形式。一是: 「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也就是說個人在行為之前要考慮到這一行為實施的准則是不是對所有有理性的行為者都有效、都適用。如果這個准則是理性行為者都接受的那麼個人才可以按照這樣的准則行動, 而這樣的行為也必定是善的。康德意圖通過這個「絕對命令」來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 它體現了康德倫理學的實質。然而, 道德律的這種表達方式還只是從行為的後果上來考慮的, 而未考慮行為的實質性動機, 這就有可能被利用來掩蓋某種並非理性的目的。
(三)意志自律
康德提出並論證的善良意志和絕對命令,標志著主體性道德體系的誕生,這在西方倫理學史上引起了重大的方向性轉變,把道德的根據和價值標准從主體外部引向了主體內部,從感性引向了理性,使道德由他律變為意志的自律。康德倫理學要揭示自由的規律,也就是要論證這種基於理性絕對命令的意志自律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所謂的自律,指不受外界約束、不為情感所支配的,根據自己的意志良心,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道德原則。他認為,只有遵循自律的行為才是道德的行為,從而要求人們服從先驗的、抽象的、永恆不便的「絕對命令」。所謂意志,就是主體決定自己一招規律的概念區行動的能力,實際上就是理性的自主實踐的能力。
康德的道德哲學就建立在「意志自由」的基礎之上。他的道德哲學是以「至善」為目的的,所謂「至善」,就是人在自由意志的基礎上,出自義務或職責,自願地執行道德法則。這樣的行為之所以「至善」,就在於它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不同於動物性的求生本能或任何感性愉悅,與任何愛好、願望、需求、利益或結果無關,而只是為了服從道德法則。康德把這樣的道德法則概括為這句話,「你這樣行動,使你意志的准則始終能夠同時成為普遍立法的原則。」這就是康德的 「絕對命令」,但是,如果沒有意志自由,這個命令就不可能是「絕對的」和「無上的」,因為只有主體能夠給自己立法,聽從自己的無聲命令,真正做到自律,而不是屈從於外在的權勢和利益,「至善」才能得以實現。在康德的眼中,這樣的道德自律是無上崇高的,生活在感性中的人正是因為具有這種純粹的道德法則,才可能喚起自己對道德天職的敬重,才可能覺察我們自己的超越感性存在的崇高和尊嚴。
同時,他認為,所謂以理性自身為目的,就是人作為理性存在物以自身為目的,即,「人就是最高絕對的目的」。康德倫理學的這一重要原則被成為「實踐命令」,即命令人們在大的實踐中必須承認「人是目的」。
於是康德提出了第二種、更高的表達形式: 「你的行動, 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 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 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 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即人是目的。「依康德而言, 人之作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著的, 獨立、自由、平等的特性決定了人是與社會整體或國家相區分相對立的個體存在。因而, 在任何時候人都只能被當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在目的王國中是有尊嚴而不是僅有價值的。從康德的道德律可以看出, 「絕對命令」「人是目的」和「自律」其實有個共同的基點那就是「自由」, 它獨立於自然規律, 無任何約束, 並且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自我決定。在道德律中表現為: 首先「絕對命令」是無條件的善, 那就變相承認了自由的存在。其次, 「人是目的」的意義是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 作為理性存在的人, 最為一個有尊嚴的人, 他是自由的, 是作為目的存在的, 不是作為一種被使用的手段存在, 是自由的。最後, 「自律」也就是意志自由, 不受外界的干擾。康德通過自由傳達出的信息就是作為理性存在者, 人相對於自然來說是獨立的、自由的、具有尊嚴
(四)社會公正
公正歷來是倫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公正問題歷來是道德哲學研究的重點所在。康德用他的自由意志論作出了回「一個人的意志得以同他人的意志依自由的普遍法則相統一的總合狀態,謂之公正,任何行為本身或它所遵循的准則如果能使得行為者的意志自由同一切人的意志自由在普遍法則的前提下和諧共存,那麼這一行為就是公正」。因此,公正的普遍法則是「對外行為務必確保個人的意志自由同一切人的自由在普遍法則的指引下得以和諧共存」。
(五)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和三個假設
作為一個生活在現實中的人, 他不僅是感性行為者還是理性行為者。因此他一方面要追求生活的幸福, 另一方面又要服從道德律, 而且不一定追求幸福就是對道德律的服從, 完全服從於道德律又不能保證人一定幸福。如何來解決這個實踐問題呢?
關於幸福與德性的關系有很多說法,如德性本身就是幸福,德性是實現幸福的工具等,康德認為這兩種說法雖相反,但都承認道德和幸福之間有某種因果關系,他們共同的錯誤就在於認為二者之間有某種因果關系。康德認為,我們不可能通過德性獲得幸福,也不可能通過幸福獲得德性。對於德性,人總是不斷地加以追求,這種永恆不斷的追求就要突破人的有限性,因此有必要設定人的靈魂是永恆不朽的。即假設上帝的存在,上帝保證德性和幸福的統一隻能是在來時而不是今世。這兩個假設加上關於意志的一個設定,即「意志是自由的設定」。構成了實踐理性范圍內的三個假設。在康德這里,道德哲學屬於實踐理性的范疇,而且實踐理性優先於理論理性,因為對他來說,理論理性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通過實踐理性來解決,這方面所依賴的就是實踐理性的三個公設,即「意志自由」、「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朽」。理性存在者由此可以為自己立法,並把自己善良的意志准則當作普遍法則。
即使這樣,康德認為,德性並不能直接導致幸福。德性和幸福只是一種對應的關系。
四、對於康德倫理學一點點的思考
首先, 道德與幸福的統一問題就是一個很虛無的。因為康德將兩者的統一放在一個前提之下——「靈魂不死」。生活中的人們都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體。因為人的一生都是生活在利益、慾望、感情之中的。按照康德理論人就是要不斷地努力, 讓這些因素不要干預到人的理性意志。先排除一般人能否做到的問題, 就算人能夠達到這種「絕對」的幸福, 他能夠最終達到「至善」嗎?最後的結果是難道就是一種境界?
其次, 「人是目的」這種概念在現實的生活中很難被認同。如果人人都是目的, 「人是目的」就會成為空談。
二 康德倫理學的意義
康德的倫理學說在倫理學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其價值和意義主要表現在:
(一)康德的倫理學表現出了一種理性主義傾向,對道德理性王國的嚮往。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和其它生命有本質的區別」,道德必須建立其一個理性王國。他通過區分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使人類的倫理道德活動與人類的認知理性活動區分開來,並把指導人類道德活動的實踐理性放在指導人類認知活動的理論理性之上,從而提高了道德活動和道德理論的地位。
(二) 康德的倫理學強調了倫理行為的非公利性和自律特徵,把道德活動本身看作是我們行為的目的,肯定了道德活動自身的內在價值,這是一種作為目的的價值,而不是作為工具的價值。康德作為德性倫理學的代表,對當時的幸福論倫理學作了徹底的批判,認為幸福學說貶低了人的地位和尊嚴,認為道德並不是獲取幸福的手段,道德本身就是目的,如其說:「道德就其本義來講並不是叫人怎樣謀求幸福的學說,乃是叫人怎樣配享幸福的學說」。他響亮的喊出:「德行就是一種道德力量」,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三 ) 「人是目的」是其思想中所貫穿的革命性的東西。其以人為目的的正義與平等理論維護了人的尊嚴以及道德的崇高地位。他深刻的論述了道德主體性思想,認為在道德領域,人是理性本體存在,獨立於自然界即不受自然因果必然性支配,是自由的。他強調了主體的「自由」「責任」「行為」「規則」之間的關系,突出了人的主體性。
(四)從理性主義的角度闡述了道德和幸福的關系。他不認為人是否獲得幸福是道德的目的,認為道德不是為了幸福,功利等,否則就不是真正道德。他強調道德對幸福的決定意義,堅持:「道德就其本身來講並不是叫人怎樣謀求幸福的學說,乃是叫人怎樣才配享幸福的學說」。
(五 )著力探討了道德的一般形式特徵。道德反映特定的時代和階級的願望和要求,但同時又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屬於自己的一般形式特徵。康德對道德的一般形式特徵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系性統的探討。他提出和論述的「實踐法則」三條原理,即道德的普遍性、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自己立法自己實行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自由、責任、義務、法則等基本的道德概念中得到集中的體現。康德這些論述內容豐富,深化了人類對道德一般形式特徵和倫理學基本范疇的認識。
三 淺論康德倫理學的內在矛盾
誠然,康德是倫理學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其倫理思想體系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但如馬克思所言:「完全符合德國市民的軟弱、受壓迫和貧乏的情況」,他的倫理學思想體系尤其在理論方法上的錯誤和偏失,諸如先驗主義、形式主義、抽象性、誇大愛好和義務的對立、將幸福的實現推向遙遠的虛幻的未來等。
同時,其理論思想還具有一些內在的矛盾性,如:純義務滲透著利益、目的,純形式要求偷運非純粹的規定等。
(一)康德的純粹形式主義,完全擺脫功利考慮的實踐理性的理論有一定的內在矛盾
「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區行動」,康德舉例說,假如有個人看見別人受苦而不去幫助,這個人所遵循的規則不能被普遍化,所以是不道德的。這個人產生這種想法的一種一定會導致自相矛盾,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急需別人幫助的時候,誰會同意「不幫助別人」的律令呢?在分析這個例子時不可普遍化時,康德實際上是在運用所謂的可逆轉性標准來排除不道德的行為規則。然而,這樣一來,康德就難以同考慮結果的功利主義劃清界限。他的論證有時不得不偷運進經驗內容的事實說明,康德的純粹形式主義,完全擺脫功利考慮的實踐理性是有其致命的缺點和內在矛盾的。
(二) 他無法解決德性和幸福的矛盾,同時割裂了個人幸福和社會整體性福,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的聯系。
他在探求具有普遍必然的道德法則時,堅決反對把快樂、幸福作為一直的動力和行為的原則,強調要排除反省的利益雜質。但在顯示世界裡,他也承認追求快樂和幸福是人的自然要求,這樣以來,要追求快樂和幸福就沒有德性,要追求圓滿德性,就不能考慮快樂和幸福。這就把道德和幸福對立起來,陷入了難以克服的矛盾,其根由仍然在於他割離=裂了感性與理性,理想和現實的關系。
(三)對道德法則形式原則的強調,導致他無法說清義務與人的情感、利益之間的關系。他關於人的行為不能以情感利益為動機和目的的要求過於嚴格,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他自己也認為只有在彼岸的理性世界依靠信仰才能實現幸福。
(四)康德希望通過道德法則的先天性來說明它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但這種先天性是無法證明的,因而缺乏理論確證。
(五)康德未能處理好道德法則的絕對性與相對性,把道德法則的遵守絕對化,忽視了社會生活中的情景對道德法則的影響,以及人們在遵守道德法則是應有的靈活性1903年,梁啟超發表於《新民叢刊》的文章《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中有言:「康德者,非德國人,而世界之人也;非18世紀之人,而百世之人也。」又說:「以康德比諸東方古哲,則其言空理也似釋迦,言實行也似孔子,以空理貫諸實行也似王陽明。以康德比諸希臘古哲,則其立身似蘇格拉底,其說理似柏拉圖,其博學似亞里士多德。
㈦ 生理需求和道德觀念哪個重要
這種價值觀的問題要看你把什麼看的最重要,如果你覺得人活著就是為了不斷滿足慾望,把它剝奪掉,生不如死,慾望強烈到你可以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生命毀滅道德,那就是人格中本我很強,捐贈快樂的原則而生活,道德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自我約束,如果一個人道德內化很強,那他可能會為了道德舍棄壓抑不合理的慾望。也可能為了道德而犧牲生命。從意義上來說,慾望和道德從根本上是生命服務的,沒有了生命,沒有了人類,這兩者就不復存在,當然有些東西值得人類知,維持付出一切,所以說這個主觀選擇性很強的東西,如果非要選擇的話,那麼我個人選擇就是生命>道德>慾望。
㈧ 對於道德如何理解
定義1:由個體自我意識為起始,引影到群體當中,形成的《精神》《語言》《行為》宏觀性微略統一,即為道德。
定義2:道德就是脫離人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的社會屬性。( 這里說的人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范。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提高。
定義3: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定義4: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㈨ 做過哪些道德上不允許心裡卻很愉悅的事情
當我認為有一位同學他就是刻意給我設絆子,覺得不想讓我參加一些比賽的時候,或者是在判卷紙的時候故意壓低分數,我覺得這個時候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道德上非常不允許的事情,但是心裡卻很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