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道德觀念
❶ 什麼是道德觀念
道德觀念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系的系統認識和看法。屬於社會倫理的范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
整體含義
指善與惡、榮與辱、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是道德意識最基本的形式。對人們的道德行為起指導作用。
是B吧
❷ 道德觀念是什麼
積極向上的心理,積極進步,關愛家人和友人,以善為美!
❸ 對於人類來說道德觀念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1、有助於人們的幸福生活
從道德修養的產生來看,道德修養是人類幸福的必要條件。道德規范的存在與人們的追求幸福的活動有直接關系,可以說道德的存在本身就是以人們在追求幸福的活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沖突為前提,如果人們所追求幸福的活動本身之間不存在任何沖突,彼此天然地相安無事,那麼,道德的存在就是無意義的。
對於一個社會成員來說,道德規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他追求幸福的活動的環境的構成部分。社會成員總是在一定的道德規范等制約因素之中從事自己追求幸福的活動,他如果要追求不合於道德、不合於法律的幸福,往往就會受到社會的譴責與阻撓,這對於他自己來說就已經是一種痛苦了,因此他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所以,道德教育有助於人們的幸福生活的實現。
2、有助於大學生的素養發展
對於接受道德教育的人來說,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基礎,成長為有用的人,還可以幫助人正確認識「德」和「才」的辯證關系,深刻理解兩者的關系,避免走入:「重智輕德」的誤區,從各方面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
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
進行道德教育,對於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3、有助於個人的發展
道德反映社會發展的的客觀必然性,就能引導和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調節社會整體和個人的關系,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逐漸完善和諧,是人們的行為逐步從「實然」向「淡然」轉化。
道德往往藉助於道德觀念、道德准則、道德理想等形式,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認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認識自己對家庭、他人、社會的義務和責任,使人們的道德實踐建立在明辨善惡的認識基礎上,從而正確選擇自己的道德行為,積極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所以,道德教育有助於個人的發展。
最後,道德教育對人生的意義重大,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並形成自己關於責任和義務的觀念,確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覺的揚善抑惡、明辨榮辱、選擇高尚、棄絕卑下,保持社會和個人的健康發展。
❹ 如何樹立正確的性道德觀念
1、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做人。
正常的嬰兒出生時具有明顯的性特徵,正常的兒童對性別差異有朦朧的好奇心,正常的少男少女會欣賞健美的異性、或早或晚地要尋覓一位從心心相印到親密無間的伴侶。青少年在網上閱讀和觀看與性有關的文本和圖片,有一定的合理性。
為什麼要在「合理性」前加上「一定的」三個字作定語呢?是為了強調兩點:一是要有一種健康的心態。上網尋求的是科學的知識,而不是感官的刺激。二是要注意時間、地點和人際關系。在家裡,無論父母是否在電腦旁,子女都可以查看這類信息;在高中或大學宿舍里,學生查看這類信息也不必偷偷摸摸。但在社會上的網吧里、在學校的多媒體教室中(生理衛生和性教育課除外)或在單位的辦公室里都不宜查看這類資料。
2、要明確真假,提高認識水平。
目前在網際網路上,國內的性網站層出不窮、各大門戶網站傳播的性信息汗牛充棟,國外的性網站更是難計其數。但要想查找科學的性知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國內有家搜索引擎網站在「青少年性教育」欄目下列出的一個性網站就根本不適合讓青春期少年進入,其中的一些文章對18歲以上的成年人都有誤導作用。有的性網站標榜自己是屬於「中國性教育基地」,卻展示大量錯誤的或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害的性信息。
人的認識有先入為主的規律,選擇一兩個較好的性網站有利於獲得科學的知識。對於較好網站提供的圖文也要用辯證的眼光去審視。
比如對手淫問題的認識,有些醫學專家認為手淫對青少年有百害而無一利;有些專家則認為手淫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並用「自慰」一詞來代替「手淫」一詞。沒有這種習慣的青少年當然不必關心這類爭論,而有這種習慣的青少年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些觀點:一是不要有過多的心理負擔,二是要把精力集中在學習和工作上。
3、要分清美醜,增強審美能力。
美與健康相伴。健康的基本涵義是生理和心理處於正常狀態。令人遺憾的是家長和老師很少直接了當地告訴孩子和學生什麼是正常的性行為,似乎這種事情可以無師自通。然而,人間與性有關的各種悲劇的主要根源恰恰在於缺乏科學的性教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理應知道這些最基本的性知識,懂得兩性之間誠摯的愛情和婚後和諧的性生活能夠使男女雙方獲得美的享受。
丑與病態相隨。人類的性行為是受法律和道德制約的,違背法律和道德的性行為是醜陋的,包括婚外戀以及一些網站展示的亂交(一女對多男或一男對多女等等)。不正當的性行為是感染性病的主要途徑。性病給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同時必須注意,性病也可以通過非性行為進行傳播,比如在輸血或理發時損傷皮膚都可能使病毒或細菌侵入體內。適度地瀏覽這類圖片並閱讀防病知識,有利於青少年擯棄醜陋的性行為,增強衛生意識。
4、要辨別善惡,承擔道德責任。
世界上之所存在著很多醜陋的和病態的現象,一個重要根源是某些人惡意傳播不健康的東西。有些網站兜售「催情葯」,縱容青少年用非法手段佔有異性;有些網站連篇累牘地登載「風流韻事」和「泡妞技巧」,煽動青少年過早地、輕率地發生性關系。
人類性教育不僅僅是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教育,理應包括性道德教育以及與性有關的法律(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等)教育。
到了一定年齡要戀愛結婚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現象,但這種正常現象需要接受科學的指導、道德的規范和法律的約束。在性問題上違法犯罪的青少年是極少數,但在道德上失足的青少年並不罕見。他或她給在給對方造成傷害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悔恨、給父母帶來了煩惱。
風華正茂的青少年理應尊紀守法並承擔道德責任,在戀愛婚姻方面至少要注意三點:一是不要輕易地對同學說「我愛你」。首先需要適當的年齡,高中生不該談情說愛,不少大學也勸導低年級學生別談戀愛;再則需要合適的對象,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愛一個人意味著要容忍其難以改變的方面。二是不能過早地和戀人親熱。「偷吃禁果」往往感受的是苦澀,「瓜熟蒂落」才能享受人生的喜悅。三是對配偶要忠貞不渝。珍惜如花似玉的好年華、攜手風風雨雨的人生路,才能共賞白頭諧老的夕陽紅。
5、要適可而止,追求崇高事業。
在目前國內外網站的性信息雜亂無章的情況下,青少年要依靠自己的自製力。首先,不要瀏覽那些宣揚色情的網站,這類網站以少量免費的照片為誘餌,讓人們掏錢購買其宣揚色情和暴力的音像製品。另外,要注意有些網站是銷售性用具的,這些商品包括充氣人體模型、用塑膠等材料製成的人體性器官模型等等。絕大多數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是不需要這類物品的,青少年不要進入這類網站。再則,進入比較好的性教育網站也不該佔用太多的時間,有些性知識要到適當的年齡段才有了解的必要,接觸大量的性信息不利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無論是婚前的談戀愛還是婚後的性生活都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創造,向社會奉獻物質或精神財富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青春是美好的,但真正的青春屬於那些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人。
參考文獻:
高金華.網上性知識的是與非[N].健康報,2002-08-20(7)
高金華.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網上性信息[J].中國健康教育,2004(4):371-372.(編輯:劉雁飛)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採納)
❺ 道德意識是什麼
有沒有點道德意識公德心,就是道德常識,比如不隨地亂扔垃圾,這就是常識,也是道德意識,道德意識高的人不會怎麼做
❻ 對道德觀的觀點和看法
三者是相互相存的,缺一不可;但最為重要的是道德觀,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高,而一個人沒有高尚的道德觀的也是不會得到社會歡迎的。價值觀影響著人生觀和道德觀,屬於更根本的東西。人生觀(life,outlook of): 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厭世主義人生觀。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③禁慾主義人生觀。它將人的慾望特別是肉體的慾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慾,實行苦行主義。④幸福主義人生觀。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⑤樂觀主義人生觀。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⑥共產主義人生觀。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人生觀。它把人的生命活動歷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什麼是人生觀? 答: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觀主要回答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價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問題。
❼ 我們中國道德觀念講究善惡到頭終有報。可縱觀歷史,惡有善報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歷史上有很多位開國君
一個開國之君殺人如麻,但也功德無量,因為他(們)迎合了民眾的呼聲,推翻了一個腐朽的王朝,給大家帶來一個新的和平和充滿希望的王朝,若功大於過,則如何報應,又如何獎賞呢?
另外,開國之君殺的主要是什麼人?是阻擋社會前進和王朝更迭的人,是魚肉百姓、喪失民心的人,是維護既得利益、保守而抗拒變革的人,是威脅新政權的人等等。殺掉這些人換來一片新天。當然,犧牲掉的人裡面必然有「神仙打架百姓遭殃」式的炮灰,兵不血刃改朝換代條件太苛刻。
最後,善惡終有報,也許是現世報,也許是未來報,因果關系未必直接明了。而且,誰說善惡終有報是真理呢?
❽ 道德觀念和道德概念有什麼區別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在不違背自然發展的前提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moral)是一種社會現象,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人不能離開群體而孤立地生活。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其行動必須顧及別人或自己所屬群體的利益,否則就會引起糾紛或沖突。早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維護部落成員的共同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就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調節各人行為的准則。遵守這些准則,便稱之為善,就會受到輿論的贊許或使個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則,便稱之為惡,就會受到眾人的譴責或使個人感到內疚而力求改正。這些由輿論力量與人們的「良心」所支持的行為規范及其施行的總和,就是道德。道德規范(moralnorm)是一種分辨善惡的尺度,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自從社會出現了對立的階級,道德就成了各階級內部協調關系和維護本階級利益的手段。在階級社會中,各階級對於善與惡往往有各自的標准與看法,除了公德外,道德從總體上說也就有了階級性,而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道德也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里,盡管舊道德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還有一些影響,但占統治地位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人階級的道德。在工人階級看來,凡是有利於人類徹底解放事業的行為都是善行;凡是損害廣大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是惡行。工人階級的道德正是我國現在所提倡的道德,這是用來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促進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道德,所以也叫社會主義的或共產主義的道德。
什麼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
因為人是時代的產物,因為物質決定意識,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盡相同,所以,人與人的信仰是不盡相同的。當你幼小熏陶於清真教的教化中,那麼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當你幼小受教於天主教的感化里,那麼,你的信仰就是上帝了;如果你幼小污染於金錢銅臭之環境,那麼,金錢就是你的上帝了。
因為人的信仰不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觀也就不盡相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行為也就不盡相同,所以社會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就是不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因。
相反,如果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都崇尚一些共同的道德,那麼,我們的世界必然會是一個和諧的世界。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熏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所以,呵護地球,保護自然就是愛我們的家,就是愛我們的母親,所以讓地球更和諧地存在應當是我們最崇高的理想,因為他關繫到我們人類的千秋萬代。
歷史地看,封建社會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和諧的社會,因為它存在著高等人與低等人的矛盾,但它與自然卻是相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諧的多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是平等的社會,但它與自然卻是極為地不和諧,濫砍濫挖,亂捕亂殺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大自然已被現代社會給破壞到了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危險程度,而我們還在高呼著GDP萬歲,自由萬歲!現代的人類,你們太不道德了,你們對不起祖先,對不起我們的子孫。
[編輯本段]道德定義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范。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提高。
在《博弈聖經》中說道:「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
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
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的定義與道德觀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道德的階級性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范。
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
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准,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范。
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中國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