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立法權
❶ 人格權的類型
[人格權是社會個體享有的一項基本人權],不僅私人之間會互相損害它,而且掌握著比私人大得多的強制力量的國家對它造成損害可能會更大,因此,對於人格權的保護不僅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民法的任務,也是限制國家權力的憲法的任務,相應的也就會產生民法上的人格權和憲法上的人格權,因其人格權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不同,兩者應屬於性質不同的權利。當他們將人格權〉下一行
[看作是自然人(和法人)針對其他私人所享有的權利時,它是一項民事權利];當他們將其看作公民個人對抗國家公權力的權利時,它是一項憲法權利。憲法上的人格權雖然與民法上的人格權名稱相同,但他們不能將兩者混同,前者作為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旨在保護公民免受國家強制力的損害,後者作為自然人(和法人)所享有的人格權旨在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發生損害的情形。在德國,對於民法上的一般人格權,「聯邦憲法法院僅僅是認為,並不存在憲法層面上的反對民事司法判例的理由。」但是由於兩者有著同樣的名稱,這就隱藏著一種危險,「即在法律適用時忽略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而且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某種程度上正變得模糊,這是因為「一般人格基本權利被賦予了直接的輻射效力」,而且「他們拒絕承認具有這種直接的輻射效力,他們仍然可以通過下列方式影響民法上的一般人格權,即根據憲法上的一般人格權,確立積極的給付請求權:要麼使用合憲性解釋的方法,要麼選擇清晰無比的法治國家途徑即修改法律」;當然,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往往通過混淆侵權法上的一般人格權概念與憲法上的一般人格基本權利概念的方法,來達到後者的直接輻射效力」,這種情況一方面反映出所謂一般人格權的概括性片面性,另一方面沒有就實際的權力范圍予以肯定導致此類法外現象出現,但這種混淆概念的做法卻存在著下述危險:即法官法過分強烈的干預立法者的職責。因此,憲法上的一般人格權與民法上的一般人格權性質不同,保持兩者的區別對於整個法律體系秩序的維護具有重要的意義,即堅持立法權與司法權的合理分立,有利於防止法官擁有過度的自由裁量權,以維護權利人私人領域的自治性。
對於人格權而言,雖然可以將其區分為憲法上一般人格權與民法上一般人格權,但兩者又因為人權而發生必然的聯系,即憲法基本權利通過其所體現的人權價值影響民法人格權制度的發展。這點在德國憲法法院在「路特案」的判決中表現得比較明顯。在該案的審理中,憲法法院認為,在基本權利中可以發現「客觀價值秩序」,這種價值秩序遍及全部的法律體系,特別強烈的影響那些以有約束力的規則代替當事人意志的法律領域;這些客觀價值對公共利益是根本性的,應該被保護防止不管來自何方——公的或私的侵害;在這里,憲法法院不再宣稱基本權利的規定對私人關系具有直接效力,而是主張憲法秩序「影響而不是管制私法規范」。這里所謂的「客觀價值秩序」實際上就是道德意義上的人權,憲法規范不能直接適用於私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只能通過其所體現的人權價值影響私法的解釋和適用。私人之間在彼此的交往時之所以必須相互尊重對方的生命、名譽與財產,並非是因為所有人都應受憲法基本權利拘束的結果,而是源自於人類共同生活的傳統常規,這個傳統常規是最基本的,連基本權利都要以它為基礎來建構;同時,「無論是根據基本權利的客觀法面向或其他方法,都舉不出堅強理由說明為何基本權利也可以在私法領域類推適用。只有支配整個法秩序,同時也表現在基本權利上的有關人類圖像(Menschenbild)的價值判斷,才能影響民法的立法者以及適用概括條款的民事法院的法官。」這里的「傳統常規」、「人類圖像的價值判斷」實際上也是道德意義上的人權,它既影響憲法基本權利的發展也影響民法的制定。
綜上所述,人格權作為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證的法律體系中可以分為憲法上的人格權和民法上的人格權,兩者是不同性質的權利。雖然在現代社會,人權中的法定人權主要在憲法中規定,但在本質上作為一種道德權利的人權,體現的是整個法律體系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它對憲法上的人格權和民法上的人格權都具有指導意義。在法律實踐上,現代法律實踐只能根據憲法基本權利條款所體現的人權價值來影響民法人格權制度的發展,憲法在這里只是提供了民法人格權制度存在和發展的合法性、合理性依據,民法上人格權的確認和保護仍應由民法來完成。而鑒於法學實踐,人格權將是細分其自身權力及權利義務的有效分水嶺。
❷ 為什麼霍布斯把立法權比作國家心臟
霍布斯認為,人類最初處於一種沒有國家,沒有統治權,沒有私有財產,沒有「你的」、「我的」之分的自然狀態中,這是一種極可怕的、恐怖的、人與人相互殘害的敵對狀態。自然狀態是一種「人人互相為敵的戰爭狀態」,不存在是和非、公正與不公正的觀念。
產生這種互相為敵的混亂狀態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因為人類是自私自利的,在人類的天性中便存在著導致人們互相爭斗的種種因素。第二,因為人類是生而平等的,任何兩人想取得同一東西而又不能共同享有時,彼此就會成為仇敵。
但是,人類本性中還存在著的激情和理性,使人們同意履行一種方便易行的和平條件。這種和平條件便是依據理性力量約束人類行為的自然法,霍布斯稱之為「自然律」。
霍布斯提出,自然法最根本的原則是尋求和平。自然法是永恆不變的,需要有某種權威使人們必須遵守它。為了社會的共同利益,為了和平安全的需要,人們在理性的啟迪下訂立了契約,各人均放棄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權利,把它交給某人或某個集體,讓他們擁有權威來管理社會。這樣,公共權力或國家就建立起來了。
霍布斯契約論的特點是:人們訂立契約時,交出的是他們的全部權力和權利,被授予權力的人或議會即主權者,主權者沒有參加契約,因而不受契約的約束,他的權力和權利是絕對的、至高無上的。
霍布斯將按照上述契約而聯合在一個人格里的人群叫做國家。國家的本質就是主權者。他把主權者看作是一個公共人格。霍布斯所說的「人格」不過是公共權力的抽象體現。實際上,他是將公共權力看作國家的本質。這是霍布斯對國家觀念的一個重要貢獻。
霍布斯已經開始用人的眼光來看待國家問題,他的自然法學說和契約論否定了君權神授肯定了君權人授,指明了國家建立和存在的主要目的在於維護和平安各是有其進步意義的。但他的契約論卻是相當保守的,得出了君主主權的結論,這與他用契約論、自然法解釋國家起源和本質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反映了英國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既要求進行一定程度改革,又害怕人民革命,隨時准備與封建王權相妥協的政治立場。
(二)霍布斯的主權與政體理論
霍布斯認為,主權是決斷和處理國家一切事務的最高權力,是國家的「靈魂」。
主權應包括下列內容:立法權;與其他民族的宣戰言和權;對一切參議人員、大臣、地方長官和宮女的預選權;頒賜榮銜爵祿之權和施行各種懲罰之權;掌握和運用國家全部武裝力量之權,對一切意見和學說、書籍的審查權和最後裁決權。總之,凡與公共和平及安全有關的一切社會政治經濟權力,均屬主權的范圍。
主權是至高無上的。主權者的權力沒有任何限制。主權是不可分割、不可轉讓的,構成主權的各種權力是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任何一項重大權力的分割和轉讓都會導致全部權力的喪失。因此,霍布斯反對分權。
霍布斯依據主權者的不同,把國家區分為三種政體:君主政體,主權者為一個人;平民政體或民主政體,由公民全體掌握主權,貴族政體由一部分人掌握主權。
霍布斯把君主政體看作是三種政體中最優秀的國家形式。
(三)霍布斯的臣民自由論
霍布斯認為,政治自由即「在法津未加規定的一切行為中,人們有自由去做自己的理性認為最有利於自己的事情。」臣民的政治自由是以遵守法律為前提的,自由與守法是相容的。
臣民的自由與主權者的無限權力是相容的,因為主權者的無限權力是臣民按照「自由意志」自願交給他的。
臣民自我保存的自由,是主權者不能剝奪的。
霍布斯堅決反對臣民反抗主權者。
霍布斯的臣民自由論,實際上是主張君主有絕對的權力,臣民只有服從的義務,沒有任何反抗暴政的權利。這種觀點反映了英國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害怕人民犯上作亂的心理,也反映了他們與封建勢力調和妥協的保守性。
(四)霍布斯關於主權者義務的思想
霍布斯認為,主權者必須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競爭活動及財產不受侵犯。為了履行這些職責,主權者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保持主權的完整,不得放棄和讓渡主權。
2 .必須對臣民進行經常性的教育。
3 .必須制定公正的法律,並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4 .應該正確施行賞罰。
5 .必須甄選良好的參議人員。注意駕馭軍隊和軍隊的統帥。
霍布斯關於主權者義務的思想清楚地表明了他反對封建貴族驕橫暴虐,要求進行有利於資產階級和貴族利益的政治改革,以滿足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展的願望。
❸ 在君主立憲制的英國行使立法權,行政監督權是什麼
行使立法權,行政監督權的是議會,行使行政權的是首相,而國王統而不治,是國家的象徵
❹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知識點
大陸法系的特點:1.全面繼承羅馬法,2.實行法典化。3.明確立法與司法的分工,強調制定法的權威,不成人法官造法功能。4.法學在推動法律發展中起重要作用。5.法律規范的抽象化、概括化。6.以司法見長。
羅馬法的分期:三分法1.前6世紀到前3世紀:習慣法時期,或純粹羅馬法。2.前3世紀到3世紀:成文法時期,或羅馬世界法。3. 3世紀到6世紀:法典編纂時期希臘-羅馬法。
市民法:屬於羅馬古老制度的范疇,專指羅馬城邦固有的法律,由羅馬城邦古老習慣演變而來,僅適用於羅馬城邦國家及其後裔,具有狹隘性、保守型和形式主義的特點。
萬民法:指羅馬人與古代文敏民族共有的,或在同他們的關系中逐漸創立的規范的總和《。
《十二表法》是習慣法的代表,羅馬市民法的主要組成部分,後收入《國法大全》中。
是羅馬習慣法的編纂,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結果。編於公元前451年。內容有傳喚、審理、執行、家長權、繼承和監護、所有權和戰友、土地和房屋、犯法、公法、宗教法、五表法的補充、後五表法的補充。
《民法大全》1.《查士丁尼法典》2.《法學階梯》3.《法說匯纂》4.《新律》
五大法學家:蓋尤斯 烏爾比安 伯比尼安 保羅 莫蒂斯蒂努斯
人格:人格是指法律上的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相當於現代民法中的權利能力。羅馬法上完整的人格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構成
人的分類:自然人:作為權利主體的自然人必須具有人格,完整的人格包括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法人:自由人、非自由人、半自由人。
特有權:家長權開始出現松動時,法律規定可由子女享有管理、用益乃至處分權的財產。分為:收益特有權、准軍人特有產、外來特有產。
概括繼承:又稱總括繼承,指繼承人一次同時繼承被繼承人的一切權利和義務。主要有:全部財產、全部債務、家長的權利義務。
限定繼承:查士丁尼時期改為限定繼承,繼承人只在受益范圍內償還債務。
法定訴訟:指當事人是否提起訴訟、如何進行訴訟,都嚴格依照市民法規定的訴訟。特徵:只用於羅馬人:在某些方面仍採用自力救濟;採用嚴格形式主義;分為法律審和事實審。
程序訴訟:由原告請求裁判官作出某種格式的書狀,載明案件葯店和審判原則,然後由民選的審判員根據書狀審查事實作為判決的訴訟。特徵:保留保留法律審與事實審2階段。擴大裁判官權利。殘留的自立救濟行為進一步得到限制。形式主義削弱。適用於羅馬人之外。
非常訴訟。創於羅國初年的行省,因裁判官的特殊許可權和案件的特殊性質而得名。廢除法律審和事實審兩個階段。取消民選審判員,裁判官員主宰審判。取消繁瑣的程序。
日耳曼法:日耳曼諸部族聯盟在侵入西羅馬帝國,建立封建國家的過程中,由原有部落習慣逐漸發展而成的屬人的法律。所有日耳曼各分支和部族的法律,均屬於日耳曼法的范疇。
封建時期的不動產制度:馬爾克公社土地所有制;大土地所有制;采邑制;農奴份地
糾問式訴訟程序:概念:中世紀出現的一種特殊訴訟,當王室權利被認為受到侵害時,由於王室法院直接提起並負責審理案件。
城市法的概念:指中世紀西歐城市中形成、發展、適用的法律的總稱。淵源:特許狀:商人、手工業者、自由農民、騎士地主確立城市自治和發展為共和國的主要准則。相當於城市憲法。其他淵源:社會習慣、慣例、判例、城市條例、城市法庭判例、城市協議、行會章程等。
羅馬法復興的原因:1.社會原因:商品經濟關系對法律產生新的要求;封建法律的分散性與簡單化不能滿足社會要求;缺乏集權與建立國家集權的要求。
各大學講授羅馬法1.前注釋法學派:是以經院哲學為其理論基礎,運用邏輯方法,在羅馬法的典籍旁或行間進行注釋,因此而得名。評論法學派:形成於注釋法學派之後,並與之相對立,又稱後注釋法學派,研究方法主要是辯證推理、邏輯推理、討論、分類評注、三段論和二難推理等。沿革法學派:?
羅馬法復興的意義:1.促進歐洲法律體系的統一,標志大陸法系形成。2.帶來了又一次法的觀念的恢復。3.構築資本主義私法的基礎。4.反封建,促進資本主義制度形成。
公民基本權利主要表現為消極自由;國家職能限於消極保障;突出立法權。
《人權宣言》人權:天賦人權「一切政治結合的目的在於保存自然的、不可消滅的人權,這些權利是自由的、財產權、安全和反抗壓迫。」 國家政權:主權在民、三權分立。
法制:法律是公民意志的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為以法律義務為限。
1958年憲法的特點:1.縮小議會權力2.擴大總統權力3.穩定政府
1919年魏瑪憲法:背景:一次大戰,十月革命。特點:1.規定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形式。2.賦予總統廣泛權力。3.社會憲法。4.經濟憲法。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背景:二戰結束。特點:1.加強人權保障。2.重視維護和平,限制國家主權。3.設立聯邦憲法法院。4.首次規定政黨制度。5.政治制度上的轉變;變總統制為議會內閣制。
立法制度:議會行使主要立法權,參議法院行使通過權;對議會立法權的限制及委託立法;法國對議會立法權的限制:列舉范圍、政府創制、政府要求授權權、總統否決、立法程序、政府幹預。
憲法監督:法國:憲法委員會;權力機構;非訴訟;事前監督;全面監督;不可補救。
德國:憲法法院;司法訴訟;事前與事後的。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司法訴訟、事後的、局部的。
英國法的形成與發展:一、普通法系與普通法
普通法:與習慣法和商法相對應;與衡平法相對應;與英國傳統法相對應;
普通法系:自中世紀開始在英國普通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統稱。
二、英國法的形成 分3個時期:1.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2.普通法的形成 3.衡平法的產生 英國法歷經由屬人法到屬地法的發展;普通法的形成:1.諾曼人的入侵以及封建王權的建立。2.王室法院管轄權的形成。3.普通法的形成----令狀制度、巡迴審判。4.普通法院管轄權的限制與擴大。
三、英國法的發展 1.資產階級革命後的發展 2.產業革命後的發展 3.英國法律的海外傳播
普通法的形成:1.諾曼人的入侵以及封建王權的建立。2.王室法院管轄權的形成。3.普通法的形成----令狀制度、巡迴審判。4.普通法院管轄權的限制與擴大。
英國法與美國法的區別:1.美國發沒有英國法中的封建制殘余。2.美國多元法律體系。3.在循環先例原則上採取更加靈活的原則。4.更加重視制定法的傾向。5.種族問題成為法律的重要內容。
循環先例原則:英國確立於16世紀;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有約束力;同一法院對今後自己的審判有約束力;上議院對本院及其他法院有拘束力。
衡平法與普通法系的關系:1.不同的法院系統。2.管轄權上的一般與特別 3.救濟方法的差別 4.衡平法可以對普通法處理國的案例進一步處理,普通法則不能。5.衡平法對人,普通法對物。6.普通法重於形式,衡平法重意思。
普通法系的特點:1.以英國為中心,以普通法為基礎。2.以判例為主要表現形式。3.變革相對緩慢,具體保守性。4.在法律發展中法官具體突出作用。5.體系龐雜,缺乏系統性。6.注重程序的訴訟中心主義。7.重視經驗和實際應用。8.獨特的概念術語和技術風格。9.較早注意到人身權保護,多採用司法程序。
❺ 人格宣言是誰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沒有人格宣言這一著名一說,當然有這個說法,但歷史上沒有這種著名宣言。只有《人權宣言》
簡稱《人權宣言》,1789年8月26日頒布,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 人權宣言以美國的《獨立宣言》為藍本,採用18世紀的啟蒙學說和自然權論,宣布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肯定了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闡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原則。1793年6月24日,雅各賓派通過的新憲法前面所附的《人權宣言》又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宣布「社會的目的就是共同的幸福」,提出「主權在民」,並且表示如果政府壓迫或侵犯人民的權利,人民就有反抗和起義的權利。
法國《人權宣言》內容
不滿路易十六召開的三級會議的人們憤而組成國民議會,並提出制定憲法的要求,路易十六卻強令解散議會,並且調集大批軍隊集結巴黎附近。民眾們推翻了國王,並且開始以新的理想來設計國家的方向。(本段非人權宣言原文內容) 法國國民議會,頒布時間:1789年8月26日 起草:穆尼埃 代表認為,無視、遺忘或蔑視人權是公眾不幸和政府腐敗的唯一原因,所以決定把自然的、不可剝奪的和神聖的人權闡明於庄嚴的宣言之中,以便本宣言可以經常呈現在社會各個成員之前,使他們不斷地想到他們的權利和義務;以便立法權的決議和行政權的決定能隨時和整個政治機構的目標兩相比較,從而能更加受到他們的尊重;以便公民們今後以簡單而無可爭辯的原則為根據的那些要求能確保憲法與全體幸福之維護。
因此,國民議會在上帝面前並在他的庇護之下確認了十七條權利,它庄嚴宣布:
第一條 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顯出社會上的差別。 第二條 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 第三條 整個主權的本原主要是寄託於國民。任何團體、任何個人都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白授予的權力。 第四條 自由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於他人的行為。因此,各人的自然權利的行使,只以保證社會上其他成員能享有同樣權利為限制。此等限制僅得由法律規定之。 第五條 法津僅有權禁止有害於社會的行為。凡未經法律禁止的行為即不得受到妨礙,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從事法律所未規定的行為。 第六條 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現。全國公民都有權親身或經由其代表去參預法律的制定。法律對於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們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擔任一切官職,公共職位和職務,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別外不得有其他差別。 第七條 除非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下並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續,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凡動議、發布、執行或令人執行專斷命令者應受處罰;但根據法律而被傳喚或被扣押的公民應當立即服從;抗拒則構成犯罪。 第八條 法律只應規定確實需要和顯然不可少的刑罰,而且除非根據在犯法前已經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處罰任何人。 第九條 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為犯罪以前應被推定為無罪,即使認為必須予以逮捕,但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種殘酷行為都應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 第十條 意見的發表只要不擾亂法律所規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見、甚至信教的意見而遭受干涉。 第十一條 自由傳達思想和意見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各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下,應對濫用此項自由負擔責任。 第十二條 人權的保障需要有武裝的力量;因此,這種力量是為了全體的利益而不是為了此種力量的受任人的個人利益而設立的。 第十三條 為了武裝力量的維持和行政管理的支出,公共賦稅就成為必不可少的;賦稅應在全體公民之間按其能力作平等的分攤。 第十四條 所有公民都有權親身或由其代表來確定賦稅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認可注意其用途,決定稅額、稅率、客體、徵收方式和時期。 第十五條 社會有權要求機關公務人員報告其工作。 第十六條 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 第十七條 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除非當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所顯然必需時,且在公平而預先賠償的條件下,任何人的財產不得受到剝奪。 法國《人權宣言》的意義 《人權宣言》揭示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體現了摧毀封建君主專制的要求,成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思想武器,它實際上宣告了舊封建王權滅亡和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誕生。 《人權宣言》的公布表明,法國資產階級用以法律為基礎的資產階級權利取代了君主個人意志為標志的封建特權。這是在政治和法律領域帶有根本性的變化。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它將啟蒙思想發揚光大,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起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特別對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還推動了其他很多國家民主思想的發展,推動了世界資產階級民主化的進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學說對亞洲和中國的革命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世界人權宣言》內容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並頒布《世界人權宣言》。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宣言》頒布後,大會要求所有會員國廣為宣傳,並且「不分國家或領土的政治地位,主要在各級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加以傳播、展示、閱讀和闡述。」《宣言》全文如下: 序 言 鑒於對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固有尊嚴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權利的承認,乃是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的基礎, 鑒於對人權的無視和侮蔑已發展為野蠻暴行,這些暴行玷污了人類的良心,而一個人人享有言論和信仰自由並免予恐懼和匱乏的世界的來臨,已被宣布為普通人民的最高願望, 鑒於為使人類不致迫不得已鋌而走險對暴政和壓迫進行反叛,有必要使人權受法治的保護, 鑒於有必要促進各國間友好關系的發展, 鑒於各聯合國國家的人民已在聯合國憲章中重申他們對基本人權、人格尊嚴和價值以及男女平等權利的信念,並決心促成較大自由中的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鑒於各會員國業已誓願同聯合國合作以促進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行, 鑒於對這些權利和自由的普遍了解對於這個誓願的充分實現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因此現在, 大會, 發布這一世界人權宣言,作為所有人民和所有國家努力實現的共同標准,以期每一個人和社會機構經常銘念本宣言,努力通過教誨和教育促進對權利和自由的尊重,並通過國家的和國際的漸進措施,使這些權利和自由在各會員國本身人民及在其管轄下領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認和遵行; 第一條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系的精神相對待。 第二條 人人有資格享有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別。 並且不得因一人所屬的國家或領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國際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區別,無論該領土是獨立領土、託管領土、非自治領土或者處於其他任何主權受限制的情況之下。 第三條 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第四條 任何人不得使為奴隸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隸制度和奴隸買賣,均應予以禁止。 第五條 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 第六條 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權被承認在法律前的人格。 第七條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並有權享受法律的平等保護,不受任何歧視。人人有權享受平等保護,以免受違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視行為以及煽動這種歧視的任何行為之害。 第八條 任何人當憲法或法律所賦予他的基本權利遭受侵害時,有權由合格的國家法庭對這種侵害行為作有效的補救。 第九條 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拘禁或放逐。 第十條 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權由一個獨立而無偏倚的法庭進行公正的和公開的審訊,以確定他的權利和義務並判定對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 第十一條 一 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經獲得辯護上所需的一切保證的公開審判而依法證實有罪以前,有權被視為無罪。 二 任何人的任何行為或不行為,在其發生時依國家法或國際法均不構成刑事罪者,不得被判為犯有刑事罪。刑罰不得重於犯罪時適用的法律規定。 第十二條 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人人有權享受法律保護,以免受這種干涉或攻擊。 第十三條 一 人人在各國境內有權自由遷徙和居住。 二 人人有權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在內,並有權返回他的國家。 第十四條 一 人人有權在其他國家尋求和享受庇護以避免迫害。 二 在真正由於非政治性的罪行或違背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的行為而被起訴的情況下,不得援用此種權利。 第十五條 一 人人有權享有國籍。 二 任何人的國籍不得任意剝奪,亦不得否認其改變國籍的權利。 第十六條 一 成年男女,不受種族、國籍或宗教的任何限制有權婚嫁和成立家庭。他們在婚姻方面,在結婚期間和在解除婚約時,應有平等的權利。 二 只有經男女雙方的自由和完全的同意,才能締婚。 三 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會單元,並應受社會和國家的保護。 第十七條 一 人人得有單獨的財產所有權以及同他人合有的所有權。 二 任何人的財產不得任意剝奪。 第十八條 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權利;此項權利包括改變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單獨或集體、公開或秘密地以教義、實踐、禮拜和戒律表示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 第十九條 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第二十條 一 人人有權享有和平集會和結社的自由。 二 任何人不得迫使隸屬於某一團體。 第二十一條 一 人人有直接或通過自由選擇的代表參與治理本國的權利。 二 人人有平等機會參加本國公務的權利。 三 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權力的基礎;這一意志應以定期的和真正的選舉予以表現,而選舉應依據普遍和平等的投票權,並以不記名投票或相當的自由投票程序進行。 第二十二條 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有權享受社會保障,並有權享受他的個人尊嚴和人格的自由發展所必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各種權利的實現,這種實現是通過國家努力和國際合作並依照各國的組織和資源情況。 第二十三條 一 人人有權工作、自由選擇職業、享受公正和合適的工作條件並享受免於失業的保障。 二 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權利,不受任何歧視。 三 每一個工作的人,有權享受公正和合適的報酬,保證使他本人和家屬有一個符合人的生活條件,必要時並輔以其他方式的社會保障。 四 人人有為維護其利益而組織和參加工會的權利。 第二十四條 人人有享有休息和閑暇的權利,包括工作時間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給薪休假的權利。 第二十五條 一 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在遭到失業、疾病、殘廢、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況下喪失謀生能力時,有權享受保障。 二 母親和兒童有權享受特別照顧和協助。一切兒童,無論婚生或非婚生,都應享受同樣的社會保護。 第二十六條 一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應當免費,至少在初級和基本階段應如此。初級教育應屬義務性質。技術和職業教育應普遍設立。高等教育應根據成績而對一切人平等開放。 二 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應促進各國、各種族或各宗教集團間的了解、容忍和友誼,並應促進聯合國維護和平的各項活動。 三 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的教育的種類,有優先選擇的權利。 第二十七條 一 人人有權自由參加社會的文化生活,享受藝術,並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 二 人人對由於他所創作的任何科學、文學或美術作品而產生的精神的和物質的利益,有享受保護的權利。 第二十八條 人人有權要求一種社會的和國際的秩序,在這種秩序中,本宣言所載的權利和自由能獲得充分實現。 第二十九條 一 人人對社會負有義務,因為只有在社會中他的個性才可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發展。 二 人人在行使他的權利和自由時,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確定此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於保證對旁人的權利和自由給予應有的承認和尊重,並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適應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當需要。 三 這些權利和自由的行使,無論在任何情形下均不得違背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 第三十條 本宣言的任何條文,不得解釋為默許任何國家、集團或個人有權進行任何旨在破壞本宣言所載的任何權利和自由的活動或行為。
《世界人權宣言》意義
《世界人權宣言》是聯合國制定的第一份系統的綱領性人權文件,由於當時美蘇等國不同的人權觀以及各國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在制定過程中充滿了分歧和斗爭。由於各國政府和人民吸取了二戰教訓,渴望國際人權保障,在人權委員會的努力下《世界人權宣言》最終還是誕生了,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❻ 國家的定義
國家是一定范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
國家(States、Countries)是由領土、人民(民族,居民)、文化和政府四個要素組成的,國家也是政治地理學名詞。從廣義的角度,國家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府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
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地理范疇,國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語言、地理區別出來的領土;被政治自治權區別出來的一塊領地;一個領地或者邦國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關聯的地區。
一般國家行政管理當局是國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國家機構,在一定的領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國家概念:區域劃分,有行政合法性,也就是合法權力。一個國家合法性是指一個政權的理性標准。理性標準是指司法審核標准,法制建立標准,國家可以容納多民族。
(6)人格立法權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者關於國家起源的理論
在國家出現之前,人類社會處於原始社會狀態。恩格斯指出,國家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人類社會始終存在著兩種生產,即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的生產(衣、食、住及生產工具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人種的繁衍及婚姻家庭形式的發展)。社會制度受這兩種生產的制約。
在物質資料生產水平低下時,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制度,成為國家產生以前對社會進行管理的基本社會制度。隨著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生產關系逐漸代替了血緣關系,使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新的社會制度取代了由血緣關系決定的氏族制度,這就是具有公共權力的國家制度。恩格斯曾強調,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指出原始社會制度瓦解是個逐漸的過程,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現和奴隸階級的形成是國家產生的前提。
在原始社會,生產發展到社會第一次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的分離)時,就已經有奴隸出現,而在第二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手工業分離)時,奴隸已成為農業、手工業的主要勞動力。這時國家尚未出現,只有階級形成,當兩個對立的階級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時才出現了國家。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 「獲得了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這是馬克思主義同一切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思想家關於國家起源理論的基本分歧點。
❼ 初三歷史《人格宣言》的內容及其進步性和局限性!!!急急急~~~·
宣言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權文件,其深遠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宣言對於解釋《聯合國憲章》中的人權條款具有權威的指導作用。由於《聯合國憲章》未規定具體的人權內容,在這種意義上,宣言填補了這一空白,宣言具體闡述了憲章規定的「人權及基本自由」的內涵。2)宣言是第一個在國際領域系統地提出保護和尊重人權具體內容的國際文件,具有開創意義。宣言第一次規定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還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人權思想和原則,如對人權的承認是維護和平的基礎;人權應受到法治的保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國際環境是實現個人權利和自由的保證等等。3)宣言作為國際人權法體系的綱領性文件,是眾多人權文件的理論依據或思想基礎。宣言成為聯合國系統國際人權立法的基礎。從國際人權立法及實踐的發展來看,宣言作為人權的國際共同標準的主要組成部分已為世界各國所公認。1966年的國際人權兩公約就是以宣言為基礎,是宣言的法律化;聯合國制定的其他人權公約也都基本上是對宣言的承繼、延伸和發展。另外,宣言對一些區域性的人權公約,如《美洲人權公約》、《歐洲人權公約》和《非洲人權和民族權憲章》的制定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宣言還直接影響了一些國家國內憲法的制定。
第一條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系的精神相對待。
第二條
人人有資格享有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別。
並且不得因一人所屬的國家或領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國際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區別,無論該領土是獨立領土、託管領土、非自治領土或者處於其他任何主權受限制的情況之下。
第三條
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第四條
任何人不得使為奴隸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隸制度和奴隸買賣,均應予以禁止。
第五條
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
第六條
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權被承認在法律前的人格。
第七條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並有權享受法律的平等保護,不受任何歧視。人人有權享受平等保護,以免受違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視行為以及煽動這種歧視的任何行為之害。
第八條
任何人當憲法或法律所賦予他的基本權利遭受侵害時,有權由合格的國家法庭對這種侵害行為作有效的補救。
第九條
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拘禁或放逐。
第十條
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權由一個獨立而無偏倚的法庭進行公正的和公開的審訊,以確定他的權利和義務並判定對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
第十一條
一 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經獲得辯護上所需的一切保證的公開審判而依法證實有罪以前,有權被視為無罪。
二 任何人的任何行為或不行為,在其發生時依國家法或國際法均不構成刑事罪者,不得被判為犯有刑事罪。刑罰不得重於犯罪時適用的法律規定。
第十二條
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人人有權享受法律保護,以免受這種干涉或攻擊。
第十三條
一 人人在各國境內有權自由遷徙和居住。
二 人人有權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在內,並有權返回他的國家
第十三條
一 人人在各國境內有權自由遷徙和居住。
二 人人有權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在內,並有權返回他的國家。
第十四條
一 人人有權在其他國家尋求和享受庇護以避免迫害。
二 在真正由於非政治性的罪行或違背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的行為而被起訴的情況下,不得援用此種權利。
第十五條
一 人人有權享有國籍。
二 任何人的國籍不得任意剝奪,亦不得否認其改變國籍的權利。
第十六條
一 成年男女,不受種族、國籍或宗教的任何限制有權婚嫁和成立家庭。他們在婚姻方面,在結婚期間和在解除婚約時,應有平等的權利。
二 只有經男女雙方的自由和完全的同意,才能締婚。
三 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會單元,並應受社會和國家的保護。
第十七條
一 人人得有單獨的財產所有權以及同他人合有的所有權。
二 任何人的財產不得任意剝奪。
第十八條
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權利;此項權利包括改變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單獨或集體、公開或秘密地以教義、實踐、禮拜和戒律表示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
第十九條
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第二十條
一 人人有權享有和平集會和結社的自由。
二 任何人不得迫使隸屬於某一團體。
第二十一條
一 人人有直接或通過自由選擇的代表參與治理本國的權利。
二 人人有平等機會參加本國公務的權利。
三 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權力的基礎;這一意志應以定期的和真正的選舉予以表現,而選舉應依據普遍和平等的投票權,並以不記名投票或相當的自由投票程序進行。
第二十三條
一 人人有權工作、自由選擇職業、享受公正和合適的工作條件並享受免於失業的保障。
二 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權利,不受任何歧視。
三 每一個工作的人,有權享受公正和合適的報酬,保證使他本人和家屬有一個符合人的生活條件,必要時並輔以其他方式的社會保障。
四 人人有為維護其利益而組織和參加工會的權利。
第二十四條
人人有享有休息和閑暇的權利,包括工作時間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給薪休假的權利。
第二十五條
一 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在遭到失業、疾病、殘廢、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況下喪失謀生能力時,有權享受保障。
二 母親和兒童有權享受特別照顧和協助。一切兒童,無論婚生或非婚生,都應享受同樣的社會保護。
第二十六條
一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應當免費,至少在初級和基本階段應如此。初級教育應屬義務性質。技術和職業教育應普遍設立。高等教育應根據成績而對一切人平等開放。
二 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應促進各國、各種族或各宗教集團間的了解、容忍和友誼,並應促進聯合國維護和平的各項活動。
三 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的教育的種類,有優先選擇的權利。
第二十七條
一 人人有權自由參加社會的文化生活,享受藝術,並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
二 人人對由於他所創作的任何科學、文學或美術作品而產生的精神的和物質的利益,有享受保護的權利。
第二十八條
人人有權要求一種社會的和國際的秩序,在這種秩序中,本宣言所載的權利和自由能獲得充分實現。
第二十九條
一 人人對社會負有義務,因為只有在社會中他的個性才可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發展。
二 人人在行使他的權利和自由時,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確定此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於保證對旁人的權利和自由給予應有的承認和尊重,並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適應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當需要。
三 這些權利和自由的行使,無論在任何情形下均不得違背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
第三十條
❽ 古希臘立法權的來源和古代中國立法權的來源有何不同
中國古代傳統法制觀念的核心是刑,其職能主要是「繩頑警愚」內,是「防民之具」。在它的容指導下,中國古代法律重公權、輕私權,刑法居於各法之上,刑名法律之學是古代法學的代稱。
近代吸取西方經驗,法制觀念與權利觀念密切聯系,與此相適應的抽象獨立的人格、發達的契約關系、平等觀念等等,
在古代中國法律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中國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終掌握國家最高立法權。一切法典、法規皆以君主名義頒行。皇帝的詔敕往往直接成為法律,皇帝可修改、廢止任何法律。 (二)法律以禮教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 三)法律以刑法為主刑始終是中國古代法律的主題。古代沒有部門法的劃分,歷代法典--律遂通稱刑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統統規定於此,統稱犯罪,處以刑罰。 (四)司法從屬於行政皇帝"口含天憲",握有國家最高司法權。
❾ 立法的表達技術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規定性法律文件的內部結構、外部形式、概括的語言表達、文體的選擇技術等。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表達。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也就是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首先,法的名稱的表達要規范和統一也就是說,不同的制定法律的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文件,因為其法律效力層次不同必須有不同的名稱來表達。
2、法的內容要完整,法的要素應該齊全、完備。
法律規范的表達。法律規范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確。
3、法的體例安排要規范和統一。
法律規范的表達。法律規范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確。
4、法律規范的結構和分類技術;
5、規范性法律文件規范化和系統化技術。
6、立法語言的運用。立法語言的運用要做到准確、嚴謹和簡明。
①所謂准確,就是說要用明確肯定的語言表達明晰的概念。
②所謂嚴謹,是指用邏輯嚴密的語言表達法律規范的內容。
③所謂簡明,是指用盡可能簡練明白的語言表達法律的內容。
(9)人格立法權擴展閱讀:
用立法表達中國人的精神:
這些年,熱點社會新聞中常常有好心人挺身而出、見義勇為,卻反而可能被要求賠償,讓「流血又流淚」。長此以往,誰還敢對陌生人出手相助?
民法總則為匡正社會風氣,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不僅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而且還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法不遠人,民法乃至法律中充滿著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秘書長助理王雷認為,民法總則第183條、第184條中關於對見義勇為行為的鼓勵和寬容,是團結互助、友善待人的社會美德在民法典具體規則中的體現,增強了民法典的道德底蘊。
以法安天下,才能以德潤人心。在一個利益日趨多元、結構深刻變動的社會中,道德價值的堅守更加離不開可靠制度的支撐。老百姓對於得到廣泛認同、較為成熟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有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