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⑴ 如何簡述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繼皮亞傑之後對兒童品德發展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統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對皮亞傑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改進,應用道德兩難論的方法研究道德的發展問題。這種方法也稱兩難故事法。故事包含一個在道德價值上具有矛盾沖突的情境,讓被試聽完故事後對故事中的人物行為進行評論,從而了解被試進行道德判斷所依據的原則及其道德發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兩難故事是「海因茨偷葯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意是:歐洲有一位婦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醫生告訴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個葯劑師最近發明的一種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該葯價錢十分昂貴,要賣到成本價的十倍。海因茨四處求人,盡全力也只借到了購葯所需錢數的一半。萬般無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請求葯劑師便宜一點兒賣給他,或允許他賒賬。但葯劑師堅決不答應他的請求,並說他發明這種葯就是為了賺錢。海因茨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間闖入葯店偷了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來。
科爾伯格圍繞這個故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讓被試參加討論,如:海因茨該不該偷葯?為什麼該?為什麼不該?海因茨犯了法,從道義上看,這種行為好不好?為什麼?通過大量的研究,科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理論。三水平是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六階段是指每個水平中又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
(1)前習俗水平(0~9歲):處在這一水平的兒童,其道德觀念的特點是純外在的。他們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獎勵而順從權威人物規定的行為准則。根據行為的直接後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判斷好壞是非。這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根據行為的後果來判斷行為是好是壞及嚴重程度,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對海因茨偷葯的故事可能會作出這樣兩種不同的反應:贊成者認為,他可以偷葯,因為他先提出請求,又不偷大的東西,不該受罰;反對者則會說,偷葯會受到懲罰。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們對海因茨偷葯的故事可能會有這樣的說法:贊成者會說,他的妻子需要這種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對者則會說,他的妻子在他出獄前可能會死,因而對他沒有好處。
科爾伯格認為,大多數9歲以下的兒童和許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認識上都處於前習俗水平。
(2)習俗水平(9~15歲):處在這一水平的兒童,能夠著眼於社會的希望與要求,並以社會成員的角度思考道德問題,已經開始意識到個體的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的准則,能夠了解社會規范,並遵守和執行社會規范。規則已被內化,按規則行動被認為是正確的。習俗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贊賞和認可。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並總是盡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這一階段的兒童聽了海因茨偷葯的故事,贊成者會說,他做的是好丈夫應做的事;反對者則說,他這樣做會給家庭帶來苦惱和喪失名譽。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處於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認為准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因此,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該階段的兒童聽了海因茨偷葯的故事,贊成者會說,不這么做 ,他要為妻子的死負責;反對者會說,他要救妻子的命是應該的,但偷東西犯法。
科爾伯格認為大多數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認識處於習俗水平。
(3)後習俗水平(15歲以後):又稱原則水平,達到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斷已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認識,想到的是人類的正義和個人的尊嚴,並已將此內化為自己內部的道德命令。後習俗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階段。處於這一水平階段的人認為法律和規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他們看重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但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並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在強調按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的同時,認識到個人應盡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對於海因茨偷葯的故事。贊成者認為,法律沒有考慮到這種情況;反對者認為,不論情況多麼危險,總不能採用偷的手段。
第六階段: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標准進行思考。在根據自己選擇的原則進行某些活動時,認為只要動機是好的,行為就是正確的。在這個階段上,他們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對於海因茨偷葯的故事,贊成者認為,尊重
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則高於一切;反對者認為,別人說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樣急需這葯,要考慮所有人生命的價值。
⑵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的內容
柯爾伯格的理論認為道德判斷作為道德行為的基礎,可以區分出6個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對倫理困境的回應更為適當。
柯爾伯格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斷發展的年齡指標遠遠超出早些時候皮亞傑的研究結果也宣稱邏輯與道德發展貫穿各建構的階段。
柯爾伯格在此基礎上大為擴展,確定道德發展的過程主要是對正義的看法,並且這一發展降持續終生, 賦予了這一研究的哲學含意。
柯爾伯格在研究中使用倫理困境的故事,關注人們在面臨類似的倫理困境時,如何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當的。然後他將反應進行分類,總結出6個不同的階段。這6個階段屬於3種水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後習俗水平。
(1)前習俗水平
前習俗水平是根據行為的直接後果來進行推理。前習俗水平包括道德發展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都純粹只是關心自己,表現出利己主義傾向。
在第一階段,個體關注行為的直接後果與自身的利害關系。
在第二階段,個體持「對我有何益處」的立場,將正確的行為定義為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第二階段的道德推理,顯示對其他人的需要興趣有限,而只關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第二階段的觀點經常被視為道德相對主義。
(2)習俗水平
習俗水平的道德判斷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狀態。用習俗推理的人對行為進行道德判斷時,會將這些行為與社會上的觀點與期望相對照。習俗水平包括第三和第四個道德發展階段。
在第三階段,自我進入社會,扮演社會角色。個體關注其他人贊成或反對的態度,保持與周圍社會角色的和諧一致。
在第四階段,重要的是遵守法律和社會習俗,因為它們對於維持社會有效運轉非常重要。因此在這一階段,過失是一個重要因素,它把壞人與好人區分開來。
(3)後習俗水平
後習俗水平,又稱為原則水平,包括道德發展的第五階段和第六階段。這時,個體又成為從社會突出出來的單獨的實體。個人自己的觀點應該放在社會的觀點之前。
在第五階段,認為個體應持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因此,法律被看作是一種社會契約,而非鐵板一塊。那些不能提升總體社會福利的法律應該修改,應該達到「給最多的人帶來最大的利益」。
雖然柯爾伯格堅持第六階段的存在,但是他很難找到一個被試能夠一貫處於第六階段。結果顯示很少有人曾經達到柯爾伯格模型的第六階段。
⑶ 柯爾伯格的品德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承認兒童的認知發展是道德發展的必要條件;道德發展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連續的發展順序,只是由於認知結構的變化而表現出明顯的階段。
柯爾伯格認為對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兒童道
德推理過程,他採用兩難故事法,讓被試對道德價值上互相沖突的兩
難故事進行討論,使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後從他們的道德陳
述中分析出道德發展的規律。他把兒童道德發展劃分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
1.前習俗水平
大約出現在幼兒園及小學低中年級。該時期的特徵是,兒童們
遵守規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見,著眼於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與關
心自身的利害。也就是說,這一水平的道德觀念純然是外在的,兒童
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個人獎賞而順從權威人物規定的准則。
2.習俗水平
這是在小學中年級以上出現的,『直到青年、成年。這一水平的
兒童為了得到贊賞和表揚或維護社會秩序而服從父母、同伴、社會集
體所確立的准則。他們都能順從現有的社會秩序,而且有維持這種
秩序的內在慾望。
第三階段:「好孩子」取向。這一階段的兒童尊重大多數人的意
見和慣常的角色行為,避免非議以森得贊賞,重視順從和做好孩子。
兒童心目中的道德行為就是取決於人的、有助於人的或為別人所贊
賞的行為。他們希望保持人與人之間良好的、和諧的關系,希望被人
看作是好人,要求自己不辜負父母、教師、朋友的期望,保持相互尊
重、信任,這時兒童已能根據行為的動機和感情來評價行為。這個階
段的少年在讀到海因茲偷葯的故事時,有的說「偷葯不對,好孩子是
不偷葯的」,或強調「海因茲愛他的妻子,因為已經走投無路才去偷
的,這是可原諒的」。
第四階段:權威和社會秩序取向。這個階段的兒童注意的中心
是維護社會秩序,認為每個人應當承擔社會的義務和職責。判斷某
一行為的好壞,要看他是否符合維護社會秩序的准則。這個階段的
青少年在回答海因茲的問題時,一方面很同情他,但同時又認為他不
應觸犯法律,必須償還葯劑師的錢並去坐牢。他們認為如果人人都
去違法,那社會就會混亂一片了。另有一些人認為,葯劑師見死不救
是不應該的,他應受到法律的制裁。
柯爾伯格認為大多數青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就屬於這級水平。
3.後習俗水平
這一水平的特點是道德行為由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普遍的道
德准則支配,道德標准已被內化為他們自己內部的道德命令了。這
個階段已經發展到超越現實道德規范的約束,達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年齡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後,才能達到這一境界。這個境界
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數人達到。這一時期可分為: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取向。這一階段的道德推理具有靈活性,他
們認為反映大多數人意願或最大社會福利的行為就是道德行為。認
為法律是為了使人能和睦相處,如果法律不符合人們的需要,可以通
過共同協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變,那些按民主程序產生的、公正無
私的准則是可接受的,強加於人或者損害大多數人權益的法律是不
公正的,應給予拒絕。 第六階段:良心或原則取向。道德推理最高階段的人基於他自
己的良心所選擇的道德原則來判斷是非對錯,這些抽象的道德准則
和普遍的公正原則可以應用於各種情境。背離了一個人自選的道德
標准或原則就會產生內疚或自我譴責感。在對海因茲事件的反應
中,認為「應該」去偷葯的人的理由是,當一個人在服從法律與拯救生
命之間必須作出選擇時,保全生命較之偷葯就是更正確的更高的原
則。主張「不應該」的人則認為,癌症患者很多、葯物有限、不足以滿
足所有需要它的人;應該是所有的人都認為是「對」的才是正確的行
為。海因茲不應從情感或法律出發去行動,而應該按照一個理念上
公正的人在這一情況下該做的去做。
柯爾伯格確定了兒童道德發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每一階段
的劃分不僅考慮到兒童是選擇服從,還是選擇需要,還要看兒童對這
種選擇的說明和公正性。柯爾伯格認為,道德發展的順序是固定的,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樣的年齡達到同樣的發展水平,事實上有
許多人永遠無法達到道德判斷的最高水平。柯爾伯格認為只有少數
人在20歲後能達到第三級水平。整個發展趨勢是從個體水平,經由
社會水平向道德理念水平發展的。
⑷ 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內容:
1、前習俗水平:大約出現在幼兒園及小學低中年級。該時期的特徵是,兒童們遵守規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見,著眼於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與關心自身的利害。也就是說,這一水平的道德觀念純然是外在的,兒童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個人獎賞而順從權威人物規定的准則。
2、習俗水平:這是在小學中年級以上出現的,『直到青年、成年。這一水平的兒童為了得到贊賞和表揚或維護社會秩序而服從父母、同伴、社會集體所確立的准則。他們都能順從現有的社會秩序,而且有維持這種秩序的內在慾望。
3、後習俗水平:這一水平的特點是道德行為由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則支配,道德標准已被內化為他們自己內部的道德命令了。這個階段已經發展到超越現實道德規范的約束,達到完全自律的境界,年齡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後,才能達到這一境界。
⑸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分為哪幾個階段
科爾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發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是按照個體道德判斷結果的性質分類的)如下:
1.前習俗水平(出現在幼兒園及小學低中年級)這以水平的兒童的道德判斷著眼於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包括兩個階段:
(1)、服從於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 (懲罰和服從的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以懲罰與服從為導向,由於害怕懲罰而盲目服從成人或權威。道德判斷的根據是是否受到懲罰,認為凡是免受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
(2)、相對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對行為的好壞的評價首先是看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有時也包括是否符合別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把這種關系看成類似買賣的關系,認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習俗水平(小學中年級以上)
這一水平的兒童的特點是:能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范,意識到人的行為要符合社會輿論的希望和規范的要求,並遵守、執行這些規范。包括一下兩個階段:
(3)、人際和諧(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對道德行為的平價標準是看是否被人喜歡,是否對別人有幫助,是否會受到贊揚。為了贏得別人的贊同,當個好孩子,就應當遵守規則。
(4)、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服從權威為導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守法。
3.後習俗水平
該水平的特點是:道德判斷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為行為的基本依據。包括以下兩個階段:
(5)、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識到法律、社會道德准則僅僅是一種社會契約,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變的,一般他們不違反法律和道德准則,但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人的行為,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
(6)、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個體判斷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規則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如正義、公平、平等、個人的尊嚴、良心、良知、生命的價值、自由等為依據。
⑹ 發心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哪本書上有詳解
彭的普心525頁ps: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這么多本書上都有,林的發心不會沒有吧,不過我現在手頭也沒書
⑺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三習俗四階段
前習俗水平以自我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據行為的直接後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判斷好壞是非)
在第一階段,服從和懲罰定向
兒童評定行為好壞著重於行為的結果,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
在第二階段,「樸素的利己主義定向」
兒童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階段的觀點經常被視為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
習俗水平內化了社會規則(依據行為是否有利於維持習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願望進行道德判斷,他們遵守那些他們認為正確的規則)
在第三階段,「好孩子定向」
兒童認為:凡取悅於別人,幫助別人以滿足他人願望的行為是好的,否則就是壞的(他們的推理受眾人的共同願望和一致意見決定)
在第四階段,「維護權威和社會秩序的定向」
兒童認為,正確的行為就是盡到個人責任,尊重權威,維護社會秩序,否則就是錯誤的(他們已經意識到良心與社會體系的重要性)
後習俗水平(能擺脫外在因素,著重根據個人自願選擇的標准進行道德判斷,即根據內心的一套標准進行道德推理,它們可能與社會規則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這一水平,社會規則成為大多數行為的基礎,當社會規則與內心的道德准則發生沖突時,人們的內心准則往往占上風。很少人達到這一水平。
在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
兒童認為,道德法則只是一種社會契約,可以改變,不能以不變的規則去衡量人。
第六階段:普遍的倫理原則定向
兒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個人和個人良心為基礎的道德概念。認為個人一貫第一句自己選定的道德原則去做就是正確的
⑻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的發展六階段
水平來1 前道德水平 階段1. 懲罰源和服從的定向(行為的後果作為是非標准) 階段2. 樸素的利己主義的定向(以個人需求的滿足與否決定事情的好壞) 水平2 習俗角色遵從的道德 階段3. 好孩子定向(取悅於別人就是好的) 階段4. 維護權威的定向(維護現有的法律和社會秩序,盡職盡責就是好的) 水平3 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則的道德水平 階段5. 墨守法規和契約的定向(社會價值和個人權利作為是非標准) 階段6. 個人的良心和原則的定向(是非是一種個人依照普遍原則所確立的哲學)
⑼ 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1)前習俗水平(9歲以下)
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沒有內在的道德標准,在判斷自己行為正確與否時,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自己能否免於處罰或者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②相對功利的道德定向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或行為的功用和相互滿足需要定向傾向或樸素的利已主義的定向)。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習俗水平(9-16歲)
這一水平的兒童在進行道德判斷的時候,主要考慮的是外界的權威和規則。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贊賞和認可。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並總是盡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
②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處於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
認為准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因此,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
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階段的兒童刻板遵守法律法規,認為只要違反了某種法規都是錯誤的行為。
(3)後習俗水平(16歲之後)
主要表現為對於道德的判斷不再是刻板遵守法律法規,並認識到了應以普遍的倫理和道德原則作為判斷標准。
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
處於這一水平階段的人認為法律和規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並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
他們看重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在強調按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的同時,認識到個人應盡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
②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標准進行思考。
在根據自己選擇的原則進行某些活動時,認為只要動機是好的,行為就是正確的。
在這個階段上,他們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他們認為,海因茨應該去偷葯,因為和種種可考慮的事情相比,沒有什麼比人類的生命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