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與法律
❶ 公民與法律的關系
法律用來約束公民的義務和保障公民的權利。公民應該在法律准則的約束下行專使自己的權屬利並履行自己的義務。否則你就違法了,但違法了不一定受到處罰,只要在執法者通過各種途徑有足夠證據證明你確實違法了,你才會承擔相應地處罰,比如,你夜裡四處無人闖紅燈,沒人目擊者,也沒有監控設備發現,事實上你確實違法了,但執法者沒有證據處罰你,除非你去自首。
^1、道德來責任:就是自己源的良心受到拷問,讓自己的內心「很受傷」^-^,這個需求公民自己素質高啊。
2、法律責任:就是自己的良心約束不了自己的時候,自己被國家暴力機關(公、檢、法)找上門。承擔法律責任是「身不由已」@@
❸ 求一篇「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與道德都是人類社會特定經濟關系的產物,法律屬於社會制
度范疇,道德屬於意識形態范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
的重要機制。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道德是依靠
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范。兩者既相互
區別,又相互滲透、互相支持、互相轉化、相輔相成。法律與道德的
有機結合、協同發展,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法德並舉:歷史的借鑒
法律與道德關系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所重視。早在西周時統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罰」的思想。它標志著奴隸主階級對法德之間的關系有
了自覺的意識。孔子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創立者,他意識到法律和
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手段,認為善德觀念只能以道德教育來引導,
僅靠刑罰是不行的。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
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秦用嚴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漢統治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提出「禮法並重」,
繼而董仲舒論證了「德主刑輔」的思想,認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無論是「明德慎罰」、「禮
法並重」,還是「德主刑輔」,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綱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義,是把法律作為手段
來配合推行封建的倫理道德。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把倫理道德與政
治相結合,禮與刑融為一體,使僵硬的法律規范藉助於道德提升為人
們自覺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標准。
西方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探討也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古
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認為,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手段,正義就是以善待
友,以惡對敵。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主張守法是人的道德責任,法
律的制定必須著眼於德和善。亞氏曾說,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進行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認為,法律應當是實現
正義、美德和幸福的各項原則。西方許多著名法學家都認為,人對社
會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過法治體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學
派的自然法,它對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認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自然法構建了自然、理性、正義、
平等的價值體系。17、18世紀以後,自然法思想又被資產階級法學家
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的武器。自然法學派最突出特徵是認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與道德沖突的法則是惡法。在西方傳統中,有許多值得
我們借鑒的關於「守法」的道德觀,如柏拉圖的「人們必須有法律並
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的名言;近代
的「愛法律」作為「國民公德」的核心等等。這些道德觀強調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責任,自律就是對法治的強有力的支持。
從中西方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東方倫理法與
西方自然法都主張把外在的法律內化為人們自覺的意識,法律只有成
人們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覺的遵守。法律與道德是互相
滲透、互相融合、相互轉化的。法律總是代表著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盜、勿殺人就是社會最基本的道德。
❹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和聯系如下:
一、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綜上所述,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有這辨證統一的關系,他們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不可分割。
❺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
❻ 如何做一個有道德,守法律的公民
400字也太少了!
公民道德是一個國家的公民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首先規范和道德要求。大力伸導公民首先規范,對我國社會的思想首先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公民的個人道德是通過個人自學的首先修養和社會首先教育所形成的穩定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它表現為個體對某種首先要求的強烈認同,對首先的充分表達,對社會道德規范的執著踐履。
錘煉個人道德,首先應加強個人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個人在道德意識、道德規范行為方面,自覺地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所進行的自我宴席、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動,被稱為道德修養。高度的自覺性是道德修養的一個內在要求和重要特徵。公民要努力按以下要求來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性:首先,應有進行首先修養的強烈動機,這樣才能滿腔熱情地、自覺自願地去學習、去思考、去體驗,從而提升道德修養的境界;其次,應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激勵,堅忍不拔、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地進行道德修養;最後,應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發揚成績,克服不足。
做為一個守法公民,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樹立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在當代中國,樹立法律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法律權威是國家穩定的堅實基礎。當國家的最高權威是領導者個人時,政治的穩定、國家的興衰就鈄寄託於領導者個人身上。隨著領導者的更迭,國家的政局就有可能大起大落,政策與法律也會頻繁變動。而當國家的最高權威是法律時,由於法律是一種超越於任何個人之上的普遍性規則,並且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盡管領導者會變動或更迭,但政治統治與社會秩序仍將會保持相當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對於公民來說,至少做到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努力樹立法律信仰;第二,積極宣傳法律知識;第三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❼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與區別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法律、道德都是行為規范,都是為規范人們的行為而規定的行動准則。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撐持
道德的產生先於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無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國家的倫理道德為基石,並力求與道德相適應,相協調的。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蘊涵著道德精神。法律的實施不僅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且要靠群眾在輿論上的支持。
2、道德的實施需要法律的強制保障
人們道德自律的增強不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為道德立法有利於促使人們逐漸形成道德自律。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產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
道德是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通俗約成的,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2、實施的范圍不同
法律是對全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法律不僅僅是屬於道德的事情,當然有些事情是道德范疇,也是法律范疇。
道德不是對全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因為有一些道德是特定成員提出的,如職業道德。
3、保證實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道德則是非強制的,它完全依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
4、處罰的方式不同
違反法律必須受到法律的強制制裁。
違反道德將受到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良知的譴責。
5、法律和道德的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
法律是具備一定權威性,是要求每個人都遵守的,如果制定過於嚴格的話,那麼人們容易造成違法,並且也不現實。
道德的調整范圍幾乎涉及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生活上,有些東西無法確定一個統一的、可操作的模式。
❽ 如何遵守公民道德准則和法律規范
並不主張做「好公民"。
知禮儀,是為了平等待人,以最大的善意對人。
懂道德,是為了約束自己,以最大的善意做人。
遵紀,是尊重社會公共場合與所在集體。
守法,是尊重全社會,尊重別人的自由與權利。
所有一切不是為了做順從的「好公民」。
現代社會不是強秦。中國不再是,不應是戰爭機器,掙錢機器。我們不是螺絲釘,小齒輪。
我們知禮有德遵紀守法,不止是尊重別人,也希望獲得別人尊重,不止是收獲善意,也希望別人給予善意,尊重我們的利益。
這是相對的,平等的,必須的。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
總有些人,喜歡騎人頭上撒尿拉屎。
總有些人,喜歡看人下菜碟。
總有些人,喜歡以別人的痛苦為自己的樂趣。
總有些人,喜歡損人肥己。
不一而足。
有些人,就算是賠錢你也要打他。
有些人,不懟他反以為榮,不以自己的惡行為恥。
有些人,不揭露他的虛偽嘴臉,不戳穿他的假話騙局,人家只會加重你的責任,強調你的義務。
對,這世界不太平,林子大了什麼鳥也有。
對,這世界不平等,以強凌弱,比比皆是。
對,這世界不只有順從,還有抗爭。
能用法律解決問題,我們歡迎,我們有耐心,
但世上規則不止法律一種,當法律無效時,
道德,非暴力不合作,用腳投票,市場抵制交易,暴力與戰爭,不一而足。
不妨礙人們評價,不妨礙人們選擇,分分鍾教你做人。
小朋友,即使坐了黑計程車也得給錢。
給不給是態度問題,給多少是水平問題。
做市場經濟下,守契約的人,比知禮儀懂道德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更重要。
勸爾少看新聞聯播,少看環球屎報,少聽正能量雞湯。多看腳下身邊,多留善意,做個正直善良的人。
❾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與聯系
這玩意分權重么?又不是資源扶持。如果題主說的是權威性的話, 那無疑是法律的權威性更大一些,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底限,且具有非常強的約束力和強制性。而兩者的關系就在於容忍度上,觸犯法律是零容忍,而違背道德還是有轉換的餘地的。
所以說,道德與法律結合起來構成了整個社會的規則體系,法律規定了人們最基本的道德標准,而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標准,其主要作用是引導人們正向發展,構建和諧美好社會,人與人能夠和平相處。而隨著社會的穩步發展,道德行為規范也會越來越健全,而法律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的健全。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根據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或發生了一些事情之後,再做出改變或調整的。基於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法律的更具有權威性,且必須是人人遵守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