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不忽視
『壹』 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維的基本要素
所謂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習慣與取向。在通常情況下,法律問題往往還包含著政治、經濟或道德問題,可以從道德的、經濟的、政治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但一旦這些問題被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就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來思考與處理。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按照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與按照道德思維、經濟思維或政治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會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結論,但在某些情況下,則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例如,欠債還錢是幾乎所有社會普遍通行的一項道德原則。法律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利,但法律中有訴訟時效的規定。按照我 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債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也就是說,如果債權人在二年內既沒有向法院起訴債務人,也沒有向債務人提出還債要求,而且債務人也沒有表示要償還債務,那麼債權人的債權就不再受法律保護。法律雖然不強迫債務人履行義務,但並不反對債務人自行履行,因為從道德上說,一項債務不論過了多長時間,債務人都有義務償還。在此類情況下,法律思維與道德思維之間即產生了沖突。必須強調的是,在對法律問題的思考與處理上,法律思維應當優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則和道德評價取代法律的規則和評價。
『貳』 法治形成的多樣性,既是法治理論的一個重要原理,也是當今世界的普遍性,是不
摘要 法治形態的多樣性是法治理論的一個重要原理,也是當今世界的普遍現實。
『叄』 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哪些方面
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具體表現在:
1、公權力機關的退位、歸位與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發育仍不成熟之間的矛盾。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是公權力機關退位和歸位,理性再定位的過程。但由於市場機制仍不健全,社會組織仍不規范,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往往難以擔當起合格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導致公權力的進退維谷。
2、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與法律質量整體上仍不理想之間的矛盾。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然而,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立法質量已在不斷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層級的法律規范質量不高、類型化不夠、科學性不足,將執法和司法帶入或難以實施,或實施沖突,或實施背反的多難困境。
3、嚴厲制裁違法行為的要求和期待與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較高之間的矛盾。
普遍守法是法治社會的當然特徵,嚴厲制裁違法行為是保障法治權威和發揮法治威懾力的必要條件。
但是現實中,在一些方面,由於責任設置過低,特別是查處率不高,導致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客觀上造成「逆向選擇」、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並導致普遍違法。
(3)法治不忽視擴展閱讀:
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的改善:
1、價值建設,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法治社會的根本問題在於將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內化於人心,成為社會成員決策和行動的基本指引。
當前人民群眾已經有一定的法治意識,但牢固的法治理念尚未確立。實現人心大治,不僅要通過立法、執法、司法著力強化規則意識、誠信意識、權利義務統一意識、責任意識,還要透過多途徑、全方位的理念引領價值觀建設,使法治精神浸潤人心。
2、基層調整,使治理暢達「末梢神經」。
體制問題具有決定性。我國傳統上從中央到基層的縱向層級化管理體制倚重「生產經營單位」和「基層組織」。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存在著在「最後一公里」失靈的問題。建議以確立社區的法律地位為主要方式,重塑我國社會的基層組織形態,確保國家與其成員之間的「感測」途徑暢通。
『肆』 法治側重於哪些方面
中國古代法家分為三大派別,勢治派,術治派,法治派。三派均以法治為基礎,但側重點不同。
勢治派強調加強統治者(領導層)的權力而推行變法,術治派強調統治者必須以帝王之術來控制手下以達到鞏固自己權威的目的,而法治派強調絕對的法治,即凡事依法而行。三派各有優缺點,勢派沒有論及法治具體的實施方法,因此下文不作討論,我們主要討論術派和法派。
術派和法派代表人物申不害和商鞅分別在韓國與秦國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使韓國迅速強大而名噪一時而商鞅之變法使秦國終以統一中國。
術派強調以帝王之術控制群臣來達到統治者自己的目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記得你曾經和我講過如何「點撥「你的下屬,明知下屬並沒有完成任務,卻不點破,而是在談話中有意無意地「提醒」員工,讓員工知道你是知道他在干什麼的,下次注意一點。這便是典型的術治。術治的最大缺陷是術治雖能有效鞏固領導,但是會讓整個組織,整個團隊勾心鬥角,互相猜忌,譬如雖然你讓你員工覺得你知道他所有的事而不敢再不完成工作,但是之後你的員工便會以揣摩上級(或你揣摩下級)心思為主,而忘了本來的工作,術治過甚則會變為人治(員工對領導負責而不是對崗位或規章制度負責)。在歷史上韓國實際上便是被術治搞垮的,申不害變法之初殺雞儆猴(典型的帝王之術),殺了幾個位高權重的不法大臣而短時間內取得了對群臣的控制,然則歷代韓王對帝王之術的過多應用則導致韓國朝廷烏煙瘴氣,群臣以整垮互相為樂(韓王挑撥群臣關系以維護自己權力),而最終滅亡。明朝也是公認得亡於黨爭。
現在我們來看看法治法派。法派以成文律法為最高行動和判斷准則,一切皆依法而行,法式獨一無二。譬如同樣的例子,當你知道員工沒有完成任務,你直接告訴他沒完成任務觸犯了什麼規章制度以及做出規定的懲罰並公示,這樣就是法派的做法。法派的缺點為推行起來極其困難(古代文明只有秦國做到了高度法派法治),第二個缺點是忽視了法治不可能單獨存在,即使是以法為基礎也是由人來執行,簡而言之法派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環境的可變性。秦國因商鞅和秦孝公成功推行深徹法派法治而統一中國,又因法律沒有及時變更以適應統一後的中國以及因長子扶蘇大將軍蒙恬唯法是從不知變通而滅亡。
為什麼法派比術派效果好?與法派相比,術派對成文法律的依賴性較低(比人治高),並沒有要求絕對的一成不變遵守法律,而法派則因為要求人人思想統一,遵守唯一法律而不是遵從人的命令,各級的人員流動對於工作開展不會帶來巨大影響,國家或組織的凝聚力大大加強,如秦帝國實行絕對中央集權的法治,所有權力通過法律集中在皇帝手中,各部門之間不會互相掣肘(不會出現因對不同人負責而出現掣肘),而優秀的領導(如秦始皇)能輕易發揮組織的全部能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
什麼樣的帝王之術會比較合適?韓非曾提出帝王應該保持與群臣的距離以增加自己的權威,如果與群臣過於接近則群臣會將帝王當成自己的一員而使領導失去自己的「光環」而失去權威。這便是合適的帝王之術,加強權威的同時並沒有造成對法治的破壞。
『伍』 那些人最不希望依法治國
推薦各位知友都仔細看兩遍電視連續劇《大秦帝國》,如果我國社會真正實施法治,不僅權利階層敵視巨多的下層草民也會不舒服——大家不要忽視中國民眾基本素質普遍偏低的客觀事實,他們已經習慣於溜須拍馬後門賄賂,損人利己而法不責眾,民眾之所以叫嚷法治只希望治一治官腐卻沒去想治一治自己的愚頑陋習——量變至極可為質變,而中國民間寡廉鮮恥的人情世故已經成為中國社會進步改革難以逾越的絆腳石(也可以認為是官僚腐敗的肥沃土壤),如若深刻反思:究竟哪些人最不希望依法治國呢?幾句話真的難以說清
『陸』 有人認為法治比德治重要,說說你的看法
個人認為兩個一起用好,法是最低的道德,如果這個社會沒人做壞事了要法律幹嘛可是這個社會總有壞人做壞事只好用法律來管理了
『柒』 目前法治建設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中國的法律建立和執行,社會一直認為存在兩種現象:
1,法律不健全專,很多行為沒有屬法律的約束,
2,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
部分政府官員一般只能看到第1種現象,而忽視第2種現象,對此,從上級到下級,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一直以來以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為榮,尤其是地方政府,各種部門規章,紅頭文件滿地飛。很少有人會真正認識到第2種現象的嚴重性。當然對於第2種現象,更有人說要制定執法法來捍衛法律的執行,可是執法法又由誰來捍衛,這樣就不攻自破了,所以這樣說的人都是在瞎扯淡。其實以上只是兩種現象而已,並非中國社會法律問題的根源。那些對著表觀現象下葯的從根本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有時反而強化了這兩種現象的活躍性。
『捌』 對「法治」的正確理解
法治,是首先應區別抄與法制的一個概念。
法治,是按照法律治理。秦朝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法治,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法制,是用制度性質的法律來治理,要求1.即成的法律得到了普遍的遵從。2、人們普遍遵從的法律必須是良法。3、良法,就是保護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並且不忽視少數人正當利益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