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茶心

道德經茶心

發布時間: 2022-01-19 11:01:21

❶ 急!我需要《道德經》第八章的那段話的感想

不好意思英文的沒有,自已翻譯吧。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段話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處世方法就象水一樣,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
處眾人之所惡。有一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所惡的是什麼呢?是低位。所以處眾人之所惡講的是要處於低位,也就是講的是謙虛謹慎。所以你不但要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要以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氣揚的了。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幾於道」。也就是獲得了接近於道的處世方式了。
老子說的好,上善若水。水是無色的,最初的那一份完美的色彩。純潔的水總能讓我浮燥的心情釋然。某天,一個人在寧靜地午後,品一杯純靜地水,看一看這深秋最後的年華。 想想這人生最初的,美好的善。彷彿如夢境般隨意,此時的心中亦如同此水,簡單,純凈。
驀然回首間發現原來往事種種,曾是光彩奪目,如夏花般絢爛,卻終敵不過褪盡浮華後的寧靜與自然。看透這一切,便如同手中這杯水一樣無色,卻又不失素雅之美。
水的世界裡不需要顏色,因為水本身就有這世間最好看的顏色。那一份包容萬物的情懷。那一種完美如初的色彩,早已深深地在每一人地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是水的載體,因為水博大的胸懷。人們已此來贊美水,同使也告誡後人。要胸襟寬廣,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
孔子雲: 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見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凈,又好像善於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處,所以君子遇水必觀。
常看看水,能讓我的心靈凈化, 常看看水,能讓我的情懷釋然。在這個喧囂的城市中, 有時間看看水,想想這一段時間的得與失。不盡莞爾。原來一切都似水般透徹。或許這人生最初也如同這水一樣,透徹,簡單。歷盡滄桑之後,再來看看這水,再回首些許往事,也許你會發現,這水原是世間最深奧的。
無色的水沒有美酒的濃香,沒有咖啡的情調,沒有清茶的淡雅,卻有著萬物都不及的情懷,倘若你願意把心置於水之中,一切的俗世都已遠去,心中只留下那一份最初的純真。 或許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感覺。因為它最簡單,所以它能包容人生百味,世間萬物。雖有包容萬物,卻從不失純真本色。
一杯簡單地白水,伴我一個下午,淡淡地水,淡淡地情懷。

❷ "上善若水,本色如茶"含義及出處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❸ 心中有道,倒茶成茶道;心中無道,茶道成倒茶;茶道倒茶本無差,貴在朴實無華;道在平常,

心中有道,道法無邊,心中無道,便落俗流。一句話「心中有道天地寬,何須循世著道袍」。道是樸素的,大道無形。你對此句有所感觸,便是體會到了道,用心體會則可。如若你是把這句話當成文言文向人求翻譯,那麼便落入俗流,而且「道可道,非常道」既「道不可說,開口便錯」。
這句話以茶論道,金駿眉應該是一種茶的名字,建議你看一看道家經典《道德經》和《通玄經》。

❹ 道德經三十三章及九十 具體體現什麼思想

道德經第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章文字很好理解,基本不用解釋,也可以看懂。需要注意的是,這幾層意思,是層層遞進的:知人不如自知,自知不如勝人,勝人不如自勝,自勝不如知足,知足不如強行,強行不如守道,守道能夠做到時刻不忘,就能養壽。

顯然,老子的意思,是守道為人生根本。

什麼是人的」道「呢?就是你這輩子究竟應該干什麼?你的使命是什麼?並且時刻不忘你的使命。

這章有一個疑點,就是老子明確提出了「自勝者強」這個觀點,表面上與老子在道德經里一再推崇的「柔弱勝剛強」的觀點相悖。但是,我們必須知道,道家的「弱」,並不是真的「弱」,只不過是外表上顯得「弱」,但其實內心極其強大的,他們是能夠「自勝」的一群人。老子在道德經裡面喜歡以水喻道,水就是外表柔弱,而內在強大無比的一種物質。

道德經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章的意思,可以用第八章「動善時」的觀點來解釋。該動則動,該退則退。韓信就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而遭來殺身之禍。相比之下,張良因為懂得黃老之術,就比他聰明得多,知道鳥驚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得以善終。

道德經第10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這章是講的守道之法。傳統的道家修仙之術,對本章非常重視。從哲學的角度去理解,就是「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人能時刻不忘自己的「道」,至精至純,片刻不忘,做什麼都可以成功,都能得「道」。

❺ 老子: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聖人的治理方法是,使其心無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專飢餓),使其思想屬單純,常常令人民沒有太復雜的思想,沒有未滿足的慾望。

出處:出自於道德經。《道德經》是哲學著作。至今廣泛流傳,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5)道德經茶心擴展閱讀

各界名人對老子的看法: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我不是理論的創立者,我只是個(道家)得道者,我們在這裡面臨著人類地位所固有的。

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略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請問什麼意思呀

該句出自道德經,意思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權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6)道德經茶心擴展閱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❼ 道德經·太上,不知有之的作品出處

《太上,不知有之》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七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來自:道德經注意:此文來自藝術中國品茶讀書欄目,請勿轉載。
【悟道】老子這里是在講君主之道,說做一個君王啊,應該做到沒有自己。就是說我自己的生命不是為自己而生,而是為天下蒼生而生,處事才不失公允。看眾生要明了明察秋毫之道,比如說人世中的人有參政議政的;有畏懼政壇的,伴君如伴虎嗎;有藐視侮辱朝政的;有信任我但信心不足的;亦有根本就不相信我的。所以做君主要多觀察,思考,盡可能少的發號施令。只有老百姓能過上太平、祥和、富裕的日子,就是一個君王的成功,說明沒有逆天道而行,也叫自然而然吧。從修煉的角度講,無我是一個多高的境界啊,那麼宇宙就會給予得道者多大的得分,試想,這樣一個大德之士別說治理一個國家,就是治理人類又有何難。天道不變,人道自然。

❽ 老子的道德經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比如,1939年,周恩來在紹興同曹天風談話時曾經說過,他認為《道德經》里最精彩的一句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大概周恩來是穿越時空與兩千多年前的老子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才認為這是道德經中最精彩的話。
他總是不厭其煩的、辛苦務實的、點點滴滴的、腳踏實地的去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一磚一瓦去建設新中國的大廈。小到每種糧食、日用品的價格,每一個人的溫飽冷暖,舞蹈演員靠腿吃飯家裡要鋪木地板,戰士不能站在大樹下站崗,要為上夜班的人延長晚上公交收車時間,要為辛苦的茶農寫文藝作品,外國的桔子怎麼比國內好吃要引進來,鹽價怎麼漲了一分?雲南錫礦工人為什麼肺癌發病率高?……大到國家政策、產業規劃、與他國邦交,在東北建工業基地,在西北建航天中心,在廣東弄個廣交會,與日本要民間先行以民促官,與美國要小球推動大球……只是去做,從不居功。

我沒有偉人那樣高冊仰止的境界,我最喜歡的話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講上善若水,並不是隨便說說,他在後面解釋了上善如何若水。水善於給萬物好處,而不爭取自身的利益。水能讓人低下頭來思考,水給人豐沛的感覺……總之我喜歡水,喜歡上善若水。

但是,有一位老師講道德經「為學是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一句才是道德經的精髓。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要日積月累,知識會越來越豐富;而學道要逐漸擦去自己心靈上的蒙塵,去除貪瞋痴,直至使心靈非常純凈,如初生嬰兒,達到無所欲、無所求、無自我的境界。這便是聖人的修身之道。
為人之「道」,說起來,其實很簡單的,大道理都非常朴實。但是,所有朴實的大道理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誇誇其談,誰都會。心經有言「色即是空」,這里的「色」是指物質的,指這個世界,這句話,恐怕誰都會念會說,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空」了呢?「為道日損」,很簡單的道理,又有誰去日「損」呢?

❾ 養生,養性,養心:中國茶文化對身心健康會有作用嗎

養生,古稱「攝生」、「道生」、「保生」,其中「生」意為生命、生生不息之意,既通過各種手段調攝保養自身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的意思。一般來說其意義在於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增強自身體質,提高正氣,從而增強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或通過調攝保養,使自身體內陰陽平衡,身心處於一個最佳狀態,從而延緩衰老的過程。
從老子《道德經》到《莊子·內篇》,從《周易》到《呂氏春秋》,從《黃帝內經》到《千金要方》,從《神農本草經》到《茶經》,我們的祖先從未停止過對健康和長壽的探索與追求:「陰陽平衡,動靜相生,天人合一,形神兼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節飲食,調情志,調和氣血,補益五臟,道法自然,詩意棲居」,五千年來中華養生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和完善,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體系。

熱點內容
法律責任的承擔主要包括 發布:2025-02-12 05:01:51 瀏覽:833
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建築 發布:2025-02-12 05:01:07 瀏覽:869
五邑大學學分制條例 發布:2025-02-12 03:54:32 瀏覽:701
合同法對鐵路晚點 發布:2025-02-12 03:30:25 瀏覽:694
婚姻法離婚後再婚 發布:2025-02-12 02:40:30 瀏覽:995
國家制度民法典的意義 發布:2025-02-12 02:36:04 瀏覽:47
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 發布:2025-02-12 02:25:21 瀏覽: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務所人員 發布:2025-02-12 01:55:49 瀏覽:76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2-12 01:44:07 瀏覽:465
附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01:43:16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