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取予

道德經取予

發布時間: 2022-01-19 12:45:55

Ⅰ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原文

老子《道德經》第36章:「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將欲滅之,必先學之。」 主要意思是:想要奪取它,必須暫時給予它。 這句話流傳至今,已經變成了「將欲取之 必先予之」.

Ⅱ 老子道德經中有一句話予以觀其那個字念什麼後面一個痣

徼(jiao)三聲。

Ⅲ 意欲取之,必先予之

來自道德經---意欲取之,必先予之是它延展

將欲取之③,必固與之---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將欲歙之①,必固張之②;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③,必固與之④。是謂微明⑤,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⑥,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注釋]

1、歙:斂,合。

2、固:暫且。

3、取:一本作「奪」。

4、與:給,同「予」字。

5、微明:微妙的先兆。

6、脫:離開、脫離。

7、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國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給人看,向人炫耀。

[引語]

有人認為這一章也是講用兵的道理,不過我們認為這主要描述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本章談到若干對矛盾雙方互相轉化的問題。例如,「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等都可以說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同時以自然界的辯證法比喻社會現象,以引起人們的警覺注意。這種觀點貫穿於《道德經》全書。

[評析]

從這一章的內容看,主要講了事物的兩重性和矛盾轉化辯證關系,同時以自然界的辯證法比喻社會現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覺注意。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會走到某一個極限,此時,它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對於事態發展的具體分析,貫穿了老子所謂「物極必反」的辯證法思想。在以上所講「合」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取」與「與」這四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老子寧可居於柔弱的一面。在對於人與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觀察研究之後,他認識到,柔弱的東西裡面蘊含著內斂,往往富於韌性,生命力旺盛,發展的餘地極大。相反,看起來似乎強大剛強的東西,由於它的顯揚外露,往往失去發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子斷言柔弱的呈現勝於剛強的外表。

Ⅳ 要想取之必先予之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老子《道德經》第36章:「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將欲滅之,必先學之。」主要意思是:想要奪取它,必須暫時給予它。
這句話流傳至今,已經變成了「將欲取之 必先予之」

Ⅳ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全文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三十六章》。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5)道德經取予擴展閱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Ⅵ 「欲取先予之」典故出自哪裡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36章。原文為: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主要意思是:要想奪取些什麼,得暫且先給些什麼。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鬆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
這句話流傳至今,已經變成了「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也就是說,我們要向他拿什麼,我們要先給他們什麼;若是想要得到獲得,就要先給予。

Ⅶ 《道德經》取名有哪些

《道德經》取名有:

1、清正

「清正」這個名字源自於《老子·德經·第四十五章》:「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中,這句話講述了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時,不應過於浮躁,要保持一顆清凈的心。所以,這個道理對現在的我們來說,還是很有意義,因此,從中為孩子起名「清正」有一身正氣、保持平靜心態的意味。

2、於淵

「於淵」是出自「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中,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環境,都有內心堅持的事,我們不能脫離自己的身份去做一些不符合實際的事。所以,「於淵」這個名字有正視自己的意思,同時,這個名字也很適合男孩起名。

3、若渝

「若渝」這個名字是出自道德經「建德若偷,質真若渝」中,若渝在文中指的是人質朴而純真的樣子,就像混濁未開,所以,出自其中的名字可以形容人純潔、心地善良。並且以這個名字來形容女孩,還可以指女孩的心靈美。因此,「若渝」這個名字,很符合父母對女孩的期望。

Ⅷ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將欲恨之,必先知之。將欲滅之,必先學之。」出自何處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釋】

(1)微明:即與含而不露的「襲明」相類似的「光而不耀」(五十八章)的明,義指不引人注意或令人難以察知的明道境地。

(2)柔弱勝剛強:柔,靈敏機動的因應彈性;弱,善下之的低姿態;剛,缺乏彈性;強,驕矜強橫。柔弱勝剛強即靈動因應的低姿態可以戰勝缺乏靈動彈性的強橫者之義。

本章上半部所例示的從反面蓄勢以求得正面目標的夠取的「取與之術」是一種盪鞦韆式的局勢推動術。

這種局勢推動術憑籍兩翼展開,互為憑依的靈動,因順所要干預的系統的固有震盪頻率而順勢施動,它可以通過細小作用的漸進積累使得系統震盪加劇而引發系統的突變,所以是一種柔弱勝剛強的行為機理。

(3)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淵」是深厚而明澈的水體,喻指柔弱靈動的行為母體;「魚」喻指深藏於行為母體之中的可出奇閃擊的剛性配備;「利器」是普遍意義上的「兵」,是行為體的有效力的憑恃。魚脫於淵相當於胳膊從肌體系統過分前伸,也就是邦之利器示人。

【譯文】

想要收束它,必須暫且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想要廢黜它,必須暫且興舉它;想要執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這就叫做不引人注意的明道境地,是柔弱戰勝剛強的機理所在。魚不可以離開深厚的水體而生存,國家的有效力的憑恃不可以輕易展示於人。

(8)道德經取予擴展閱讀

價值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Ⅸ 欲其取之,必先予之 出自哪篇古文

「欲其取之,必先予之。」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36章。

原文為: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譯文:想要收獲它,先擴張,想要削弱它,先增強它。想廢除它,先推舉它,想奪取它,就先給予它。是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鬆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有付出才有收獲。

欲擒故縱,想要擒獲一個人的時候,先去放開一個人。欲擒故縱是城府極深的一個招數,對於很多場合都非常實用。它能在表面上先迷惑一個人,造成其鬆懈的一種狀態,然後以乘其不備支持去攻擊一個人,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9)道德經取予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Ⅹ 欲取先予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想要奪取它,必須暫時給予它。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除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10)道德經取予擴展閱讀

這一章內容,主要講了事物的兩重性和矛盾轉化辯證關系,同時以自然界的辯證法比喻社會現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覺注意。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會走到某一個極限,此時,它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

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對於事態發展的具體分析,貫穿了老子所謂「物極必反」的辯證法思想。

在以上所講「合」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取」與「與」這四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老子寧可居於柔弱的一面。在對於人與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觀察研究之後,他認識到,柔弱的東西裡面蘊含著內斂,往往富於韌性,生命力旺盛,發展的餘地極大。

相反,看起來似乎強大剛強的東西,由於它的顯揚外露,往往失去發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子斷言柔弱的呈現勝於剛強的外表。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熱點內容
五邑大學學分制條例 發布:2025-02-12 03:54:32 瀏覽:701
合同法對鐵路晚點 發布:2025-02-12 03:30:25 瀏覽:694
婚姻法離婚後再婚 發布:2025-02-12 02:40:30 瀏覽:995
國家制度民法典的意義 發布:2025-02-12 02:36:04 瀏覽:47
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 發布:2025-02-12 02:25:21 瀏覽: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務所人員 發布:2025-02-12 01:55:49 瀏覽:76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2-12 01:44:07 瀏覽:465
附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01:43:16 瀏覽:447
新刑事訴訟法全文下載 發布:2025-02-12 01:42:00 瀏覽:538
訴訟法考研試卷 發布:2025-02-12 00:13:19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