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與領導力

道德經與領導力

發布時間: 2022-01-19 14:11:55

『壹』 在道德經中,人是因為差了哪3點才區分出了牛人和普通人

大家都知道,《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還有一些人生的成敗法則,老子都把這些的本源,想的非常通透。

關於一個人如何成功的具體問題上,老子在《道德經》中零散地談到很多,我覺得第三十三章講的最接地氣,就算不能融會貫通老子五千言,只要對著下面的這38個字死磕到底,每個人都會有不凡的成長。



如果只能讓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那這本書就一定是《道德經》,這本書第一次讀,可能看不出什麼,但是當你經歷過「風波」之後,再看《道德經》就會發現其中的道理。

當初曾國藩就是在中年,人生低谷的時候,重讀《道德經》,看完之後,真的有種大徹大悟之感,從此開始了自己以及整個人生的脫胎換骨,走上了成功之路。

『貳』 我悟出了老子同志的精髓!他的性相近!習相遠!告訴我們!性相近並非天生的!

首先,「性相近,習相遠」,是孔子說的,不是老子說的。建議閱讀《論語》和《老子》全文,從整體上把握含義。

其次,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領悟聖賢的話語,絕對會有很多很多收獲,恭喜你開始有所體會。我也有這樣的經歷。

再次,你自己理解「性相近、習相遠」,跟被古往今來認可的解釋相差很遠。不過這沒什麼,本身大家對於這句話的意思也有所爭議,只要自己開心就好,只要自己有收獲就好。建議短期之內不去跟其他人表達你的想法,否則可能有反效果。畢竟我們追求的不是別人的認可,而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對自己的認可。

最後,你描述「團隊」的行為模式,還是有見地的。我理解你說的,你在描述的是「領導力」理念中的「團隊文化」部分。就是「如何讓一個團隊的人,雖然『性格』不同,但是『行為模式』是相同的,大家做事情的方式是一樣的」。一個團隊最大的優勢就是,整個團隊都用共同模式來行動。

我建議你做一個「中西合璧」,學習團隊文件建設的理論,推薦《第五項修煉》、《驅動力》等書籍,畢竟領導力方面,和團隊建設方面,西方的理論體系也很完整,更加落地。與我國國學相互印證,那有多好!

『叄』 通過《論語》 《道德經》的學習.怎樣理解領導藝術與領導智慧

論語是孔子宣傳其理念的作品。仁為核心觀點。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仁的一大體現。
仁的理念,不是獲得而是保持。仁不難得到,卻很難永遠不做不仁之事。這就要求行事者加強對自己的約束。
而道德經,分講道與德。乃是解釋宇宙運行,萬物生長的最基本的哲學。當然,其中很多句子用在領導上也可以。

『肆』 老子道德經里把領導水平和達到的境界分為哪四個層次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而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領導力的闡述,老子把領導力分為了四個境界
1: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領導者,下面的人們是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的。這是道德經種強調的無為而治。可能會讓大家覺得很玄。其實是可以做到的。當然這個境界的領導力並不適合基層或者中層的領導者,而更多的是對高層領導者的要求。當您從一個較高的境界去管事或者理人。是應該看透事物發生和發展的本質,包括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和人情世故的哲學規律。真的要把事情做好,是需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一個卓越的企業家總是能把握好市場發展的規律和產品發展的規律,根據市場法陣的規律在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實施相對應的產品戰略和展示來順應市場,從而在市場中獲得最大的回報。而對於人,領導者更多的需要從社會學和哲學的層面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甲今天在會議上對您提出方案A極力反對,表面現象是這個方案有一些缺陷,然而本質原因可能是您在上周末的一個聚會上開了一個讓他很難堪的玩笑。您要對您的團隊實施影響,需要從人性的本質上去解決問題。
2:其次,親之譽之。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親近,贊美他。要想獲得下屬的贊美和親近,您需要贊美和親近他們。這一點強調的是領導者需要熟練的掌握激勵的能力和技巧,同時這樣的領導者需要為下屬的利益考慮。作為一個領導者,在一個職位上,有雙重的身份,其一:向下,他代表了Boss。其二:向上,他代表了員工。一個只知道討好Boss而不知道為員工爭取利益的領導是不可能獲得員工的待見的,而一個為了員工利益而沒有大局觀的領導者也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
3: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敬畏他。曾經有人跟我說:「即使和您的員工在澡堂一起洗澡,也要保持您的威嚴」。我很能理解他的觀點。然而當您面對一群知識工作者,您每天在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一種嚴肅的態度拉著老長的臉跟您的員工交流。哥們,您離被罵已經不遠了。職權給您的威嚴是一種最不應該被濫用的影響力。不要動不動就說:「如果不行,我要怎麼怎麼著你」,換一種方式:「如果成了,我就怎麼獎勵你」。當然大棒和蘿卜您都要准備著,合理運用,大棒一根,蘿卜一堆。
4:其次侮之。最差的領導,人們輕視、侮辱他。 當官當成這樣,還乾的什麼勁呀,回家買紅薯吧。然而,這樣的人少嗎……

『伍』 高分求助!哪位大蝦知道哪裡有李中華的《道德經應用智慧》、《道德經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謝謝謝

第一章:老子篇 先秦諸子均以姓氏加「子」為書名,然《道德經》稱「老子」,而「老子」李姓名耳,卻不姓「老」,可見其被稱做《老子》自有妙意。「老子」是我們對父輩、祖輩的尊稱,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就是一個民族的文明載體。所以,《道德經》之所以稱《老子》,是因為它是中華民族智慧文明的載體,而作者老子也成了智慧的化身! 一:父親老子,認祖歸宗; 二:智慧老子,中華道統; 第二章:道德篇 道為世界觀,是人在世界和宇宙里的位置;德為人生觀,是人在社會和生活中的態度。二者是人類最完美的道德體系。有正確的世界觀,才可能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決定了人生觀,而我們卻過分強調了後者,忽視了道在人類社會中的意義和作用,於是導致道德淪喪。《道德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和答案。 一、道之為物,恍兮惚兮; 二、道之體認,強名強字; 第三章:玄妙篇 老子倡玄,道教尚玄,中醫重玄。玄非深奧之義,而是變化之文。從變化的角度去認識世界,自然觀察到的是豐富多彩的宇宙人生,便是妙。就是這個「玄」,開啟了中華民族的覺悟思維模式,有別於西方的定式思維模式,使得人類在認為宇宙的過程中邁出了一大步。 一、玄字正名,變化為道; 二、玄之意義,覺悟思維; 第四章:天道篇 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二、天道自然,利而不害; 第五章:自然篇 一、自然無為,出生萬物; 二、大道自然,萬法歸宗; 第六章:穀神篇 一、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二、上德若谷,虛而不竭; 第七章:上善篇 一、上善若水,利而不爭; 二、天下至柔,能克至堅; 第八章:善惡篇 一、善惡相對,無善無惡; 二、善為道者,微妙玄通; 第九章:生死篇 一、生也柔弱,死也堅強; 二、生不自生,故能長生; 第十章:無為篇 一、大道無為,而無不為; 二、能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十一章:不爭篇 一、善利不爭,成就萬物; 二、夫唯不爭,莫之與爭; 第十二章:守中篇 一、恍兮惚兮,有象有物; 二、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第十三章:知足篇 一、自知者明,知足者富; 二、多藏厚亡,知足不辱; 第十四章:若反篇 一、正言若反,信言不美; 二、反者道動,天道好還; 第十五章:三寶篇 一、慈故能勇,天長地久; 二、儉故能廣,損之又損;
編輯本段老子的人生智慧
《道德經應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課程大綱: 一、為什麼要重讀《道德經》 二、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及影響 三、老子的哲學智慧——老子論道 四、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論無為 五、老子的人生智慧 六、老子的生態智慧 適合對象:企業董事長、總裁、高級管理者以及對國學智慧感興趣的所有人群 道德經·應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 課程大綱: 一、為什麼要重讀《道德經》 二、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及影響 三、老子的哲學智慧——老子論道 四、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論無為 五、老子的人生智慧 六、老子的生態智慧 內容簡介: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豐厚的物質財富,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因素,人類在反思中回到經典。《道德經》五千言,其內容博大精深。李中華教授站在人文關懷的高度解讀經典,直指人類生活與生存的現實問題,在深入淺出中傳遞《道德經》神韻。使人們重新點燃思想的火焰,在反省與思考中捕捉到新的動力,尋找出經典與現實新的結合點。 《道德經》應用智慧內容目錄: 第一講 千手觀音的《道德經》——千手觀音千手便 千面道德經千面觀 第二講 不可思議的《道德經》一——大夢一場再無夢 廣舌三千更有形 第三講 不可思議的《道德經》二——不可思議佛門諦,超乎尋常道德經 第四講 因循自然的《道德經》——事事物物自其然 因因循循安所安 第五講 以無而為的《道德經》一——舉重若輕拙巧為 制其先機大小為 第六講 以無而為的《道德經》二——以無而為超功利 因循自然守大道 第七講 上善似水的《道德經》——水可為善亦為惡 水溺水毀古來多 第八講 禍福是非的《道德經》——國共合作共玄同 民族文化大圓融 第九講 殘缺圓滿的《道德經》——勝人英雄漢武帝 勝己聖賢太史公 第十講 反動逆推的《道德經》——條件環境未論及 大智弱智有問題 第十一講 柔弱剛強的《道德經》——低調做人柔勝剛 詭道用兵弱勝強 第十二講 不三不四的《道德經》——是東是西不是道 不三不四非為道 讀者對象 事業單位領導、企業董事長、總裁及高級管理者和對國學感興趣的人群 宣傳提示語 有為極處是無為 精進不息天行健 《道德經應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課程大綱: 一、為什麼要重讀《道德經》 二、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及影響 三、老子的哲學智慧——老子論道 四、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論無為 五、老子的人生智慧 六、老子的生態智慧 適合對象:企業董事長、總裁、高級管理者以及對國學智慧感興趣的所有人群 講師:翟鴻燊著名國學大師 中國傳統文化與大乘智慧的實踐者和傳播者。長期以來,翟教授一直懷著強烈的民族心和使命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的研究,在融會國際各種極具代表性的哲學主流、營銷理論後,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針對管理科學、決策科學、人才培養、市場營銷、企業團隊等方面提出一整套獨到的解決方案,並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 翟鴻燊教授所研發的著名「TAT(思考力•行動力•表達力)」課程,已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美國國家大學等知名院校的MBA、EMBA、DBA、卓越領導力項目等研修班中倍受歡迎。 《大智慧3-道德經應用智慧》課程內容提要: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 博大精深、玄妙無極,蘊含了養生之學、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方略,乃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等無盡的智慧寶藏。它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技、政治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到今天,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追尋人類文明的源頭,挖掘古代智慧的底蘊。《道德經》還為歷代帝王將相所推崇:唐玄宗登基之年,便詔告天下,以《道德經》為諸經之上,命天下士庶必須家藏一冊,並親自註解《道德經》;毛澤東在著文和演說中曾多次引用《道德經》原文,如:「將欲取之,必先與之」、「不敢為天下先」等,外出時,還指名帶上《道德經》;美國前總統里根,在他第二次就職演說中,用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來闡釋他的治國理念,從此,美國人對道家的興趣便有增無減,甚至連美國科學院內也掛著「無為而治」四個大字。 然而《道德經》易求,《道德經》之真法真傳難得。為此,我們十分榮幸地邀請到著名國學大師翟鴻燊教授來「函谷關論道」,傳授《道德經》之真諦,分享其珍藏的歷代帝王對《道德經》之註解,引領您追尋老子的足跡,領悟天地自然的大道與智慧!翟教授自幼研讀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對《道德經》感悟頗深。長期以來,翟教授一直懷著強烈的民族心與使命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的研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大聖智慧的實踐者和傳播者。近年來翟教授應邀在各級政府、知名院校做過數千場各種形式的教育訓練與演講,使近百萬人在震撼和覺悟中獲得心智上的成長和突破。 《道德經與道本管理》課程大綱: 第一篇 企業家為什麼要學《道德經》 第二篇 孔子請教老子 第三篇 現實中管理缺了什麼? 第四篇 老子、道德經、道教 第五篇 《道德經》在世界的傳播 第六篇 什麼是道? 第七篇 「有無」大道 第八篇 「無為」大道之玄妙 第九篇 上善若水 第十篇 競爭時代,如何不爭? 第十一篇 「反成」之大道 第十二篇、大私天下 第十三篇 道德經之用:道本管理

『陸』 正本清源:什麼是領導力

領導力之「亂象」 領導力已經成為管理界最熱門的一個詞彙,幾乎沒有一個企業不談領導力,沒有一個專家否認領導力的重要性。網路「領導力」,可以得到24,100,000條信息,Google「leadership」,也能看到683,000,000條詮釋。 然而,究竟什麼是領導力?我在哈佛學習領導力的時候,曾找到了100多條領導力的定義!真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德魯克,這個管理界的「總統」級人物,將領導力定義為目標和業績:「領導力能將一個人的願景提升到更高的目標,將一個人的業績提高到更高的標准,使一個人能超越自我界限獲得更大成就。(「Leadership is lifting a person』s vision to high sights, the raising of a person』s performance to a higher standard,the building of a personality beyond its normal limitations.」) 2.John Maxwell(約翰·麥克斯威爾)這個世界級領導力名家,將領導力定義為方向:「領導者是知道方向、指明方向,並沿著這個方向前進的人。(「A leader is one who knows the way, goes the way, and shows the way.」) 3.我們中國人熱愛的前GE董事長兼總裁傑克·韋爾奇將領導力定義為成長他人:「當你不是個領導者,成功是讓自我成長;當你成為一個領導者,成功是幫助他人成長」(「Before you are a leader, success is all about growing yourself. When you become a leader, success is all about growing others.」) 4.我的校友、Antioch University大學的畢業生、世界著名的領導力專家Warren Bennis將領導力定義為打造:「最具危險的觀點就是把領導力看成是天生的,是遺傳的。這是胡說!事實正好相反:領導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出來的!」(「The most dangerous leadership myth is that leaders are born-that there is a genetic factor to leadership. That』s nonsense; in fact, the opposite is true. Leadersare made rather than born.」) 5.美國最傑出的總統之一杜魯門,將領導力定義為創造未來:「人創造歷史,而不是歷史創造人。在人類歷史中,當缺乏領導力時,社會就停滯不前。當勇敢的、有能力的領導者抓住機會改變社會、創造未來的時候,社會就開始進步。」(「 Men make history and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In periods where there is no leadership, society stands still. Progress occurs when courageous, skillful leaders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change things for the better.」) 6.美國約翰肯尼迪總統將領導力定義為學習:「對領導者最大的挑戰是學習的能力」(The biggest challenge for leaders is the ability to learn.) 7.我在哈佛的老師,世界著名的領導力專家,Ralph Heifetz將領導力定義為行動、應變與發展:「領導力就是能激發社會或組織的人們去解決難題,適應社會並促進社會發展的能力。(「The art of mobilising people (in organisations and communities)to tackle tough issues, adapt and thrive」) 8.我在哈佛的另外一位老師,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專家,Robert Kegan,將領導力定義為走向成熟:當人充分釋放自我潛力,達到人生更高的心智模式的時候,他/她的領導力是最優秀和完美的。(「Leadership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maturity」)。 僅此8個定義就充分顯示,每個人都是從不同角度去定義領導力的。我在研究一百多個領導力定義時,也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道理,每條定義都不是錯的。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摸到背部,就說是牆;摸到鼻子,就說是繩子;摸到腿部,就說是大樹! 領導力之本源 那麼真正的「大象」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為了對領導力概念正本清源,讓我們從領導力誕生的源頭開始。 我們現在談到的領導力,可以說是舶來品,是西方的Leadership。從leadership詞根上講, leith,是「向前(to go forth),」「突破瓶頸(to cross a threshold),」或「蛻變(to die)」的意思。因此,leadership的本義是勇於向前、突破瓶頸、創造蛻變。 由此可見,西方leadership的定義本體還是突破、提升和蛻變。這個領導力的定義源於西方文化,因此,與此相關的三大價值觀值得注意: 1.自我人生觀:人人都可以創造自我的人生,每個人是自我的主人,父母、老闆、政府等都是為你所用的,他們最好的作用是為你的成功創造一些環境,給予一些幫助。但人生要靠自己。 2.人生潛力觀:每個人都有潛力,每個人都可以突破自我、成就自我,人生的最大意義就是實現自我; 3.自我領導力觀:人人都可以有領導力,每個人都可以激發自我、成為具有領導力的人,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宗旨就是挖掘每個人的潛力,讓他們實現具有領導力的光輝人生。 在這種價值觀的大文化背景下,領導力與每個人都有了密切的關系,具有領導力是人生的追求,也是事業的追求。在這種文化中,西方領導力的塑造是從出生就開始了:父母很早就會讓孩子獨立起來,自己行動,有自我思維,有獨立的意識;學校一直對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起輔導作用,充分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使孩子有不同的人生;公司領導會給下屬創造環境,提升他們,挖掘他們的潛力;社會上,每個人都可以參政,都可以成為國家總統。 那麼,在我們東方,領導力是什麼概念呢?我詳細地查找了說文解字、康熙詞典、新華字典和漢語字典,但竟然發現裡面沒有「領導力「這個詞!在說文解字、康熙詞典及新華字典中,有「領」和「導」,在漢語詞典中,出現了「領導」這個詞。
領的字源是頸伸,可以看出,領更多就是其頭、前部的意思,在象形字中,這是一個人手拿令牌,就是有權勢的頭人,這個頭人可以有生殺大權!
導的字源是手牽而行,進而演化的字形是兩旁車馬護衛,前部遇水,而牽引後部行進。 新華字典中,「領導」一詞是由同義為「帶、引」的「領」和「導」並列合成,就是指引和帶領的意思。 而領導力這個具有普及意義的詞,在中國文化中居然就沒有出現過! 在中國文化中,關於領導的學問很多,總體來說,有兩大派互不相融的思想--儒家和道家。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中,儒家思想佔了上風,基本成了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是權本位主義,要求下級要無條件服從上級,而絕大多數平常人都是被主宰、被領導的人,要聽從領導、服從領導。過去的皇帝聖上要你去死,還是「賜給你」的,叫「賜死」。 由此可見,在儒家思想影響下的領導定義的本體是「領」與「導」。相對於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中國文化的三大價值觀也值得關註: 1.統治觀:領導才是人上人,要做統治者,要做可以發號施令的人。因此,人人應該去爭取得到權勢地位,「一人當道,雞犬升天!」。 2.聖人觀:那如何去領導好社會呢?把那些統治者樹立成學習的好榜樣,要走「聖人之道」,方能興國安邦,天下太平。孔子周遊列國,就是為了傳授這些聖人之道。 3.服從觀:每個人都要服從,「父父君君子子」,做好自己的角色,絕對服從。 因此,相對來講,我們中國文化的領導概念是與權位緊密相關,如果要講領導力,那麼也是講權力領導力,是涉及少數人的范疇;而西方的領導力概念,是具有普及意義的「非權力領導力「,是影響力,是魅力。因此,在中國社會中,在我們今天的成百上千的大學中,很少存在真正普及意義的領導力專業或學科,我們的領導力研修基本是在黨校中進行的。不像在美國,領導力幾乎遍布社會的每個角落–家庭、學校、社區和公司,而在大學里的領導力專業和研究院也是數不勝數。 盡管如此,我們的道家思想確在世界范疇內,具有既深刻又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充滿各種史無前例的生態挑戰及諸多社會挑戰的今天,老子的思想有著特殊的價值和貢獻。從某個角度來說,整個道德經都與領導力有關,它的智慧來自於對大自然系統的深層次理解,以此來思考什麼是成功的領導者,什麼是成功的領導力。多年來,老子道德經在國外影響著一大批人士,尤其是高層人士如政界、企業界、學者、作家等,正是憑著這點,老子的相關領導力被福布斯(Forbes)列為一百個領導力名言中的第一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he exists,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 fulfilled, they will say: we did it ourselves.」) 領導力的定義 對比過中、西方領導力的起源後,我們該進行領導力的定義了。 在下定義之前,讓我們來認知一下領導力所涉及的范疇。在下圖中,大家可以看到幾個關鍵部分: A.領導者: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領導者,都具有影響力,領導者不是少數人的權利; B.領導:是領導的過程,要用各種手段去激發被領導者,使他們成功; C.被領導者:可以是一個小群體(小到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大群體,大到一個公司、社會、國家、甚至全球; D.領導成果:成功或失敗。 可見,每個關鍵部分都有很多內容與領導力相關。這個就是我想展現的「大象」的本來面目,當人聚焦在不同部分的時候,就會給出不同的領導力定義。就拿上面的8個領導力定義來說,Warren Bennis關注的是A部分(打造自我領導力);德魯克關注的是D部分(目標和業績);John Maxwell(約翰·麥克斯威爾)關注的是B部分(方向);傑克·韋爾奇關注的是C部分(成長下屬);杜魯門總統關注的是D(創造未來);美國約翰肯尼迪總統關注的是A部分(學習能力);Ralph Heifetz關注的是A、B及D(解決困難問題並應變及繁榮);Robert Kegan關注的是A(走向成熟)。 對我來說,上面的圖表就像一個「大佛手」,什麼樣的領導力定義都能裝進去(我嘗試著裝進去上百個領導力定義),這就是我本人欣賞的一個系統框架,它能把幾個要素銜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基於這樣的系統框架,讓我來嘗試描繪出領導力這個「大象」的定義吧:領導力是指通過自我的不斷修煉和不斷提升,實現對他人的影響力,促使他人不斷努力和成長,最終實現具有價值的結果。這個領導力的定義,在我們中國社會中,我認為有如下現實意義: 1.領導力分為二種,即「權力領導力」及「非權力領導力」。權力領導力,簡單說就是權力,是指由崗位帶來的一系列對人及事務的權力所產生的領導力,如對人有晉升或開除的權力,對物有某些決定財務支出的決策權力,這種領導力是剛性的,是跟著崗位走的;而非權力領導力是由自身的人格魅力所產生的影響力,它來自自身的修煉和成長,來自大家發自內心的尊敬和信服。這種領導力是柔性的,是與崗位無關的。 2.領導者未必就有領導力:在崗位上的領導者有的是權力,但不一定有影響力。他們在這個位置的時候,有這種權力,能夠指揮和發話,但如果不在這個位置,可能不具備任何領導力。我們有些領導者已退休或被拿下後,馬上「樹倒猢猻散」,門庭從若市一下變為冷清,這樣的人就不具有「非權力領導力」或影響力。在當今社會里,我們太多的領導者需要這種人格魅力,需要影響力,而不是在權勢下的領導力。尤其是在中國以80後、90後為主要員工群體的今天,社會文化從過去的「服從性文化」到了今天的「自主性文化」,人們有強烈的自我,並且,社會上充滿各種誘惑和選擇,過去以權力領導力為主的領導模式基本失效,而非權力領導力為主的人格魅力和影響力是大家急需提升的。 3.人人都應該是領導者!我相信這是一句讓人震撼、甚至讓人感覺荒謬的話!當今社會中,每個人處於不同的地位和角色,你在工作中,可能不是領導者,而在家庭中或社會的圈子(如同學、老鄉等)里你可能就是一個領導者,關鍵你是否是把自己定位在領導者這個角色中!我們幾千年的中國文化讓人自然而然地將自己放到被領導者地位上,我們習慣了聽之任之,習慣了去被奴役。而目前的中國,正在經歷著史無前例的大變遷,人們有了不同的自我角色定位,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不再默默地屈服那些莫名其妙的權勢。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思,故我在。」你不這樣去把自己定位在領導者角色上,你基本不會發展自我影響力,也不會成為領導者。即使你是家庭的領導者,你可能都不具備領導自己孩子的能力。而你將自己定位在領導者角色上,你就能有更豐富的人生,你就能有更高的生產力,你就能更好地實現自我潛力和價值。 4.被領導者也應該具有領導力!我們過去的信念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今天的世界是,雖然你不在其位,你沒有職權,但你有影響力,你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主動行動,使大家更加凝聚,產生更好的行動和績效,也使大家有更好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當你能有這些正向的影響力的時候,你也就具備了當好崗位領導者的基本條件。

『柒』 談談老子上善若水的領導藝術及現代價值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於道③。
水是最普通最常見的東西。老子借用水的無形無體的特徵來比喻人的心法(邏輯思維)也應該達到無形無體的境界。人因為受到形體的影響,所以總是難於達到「無」的境界。老子認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樣不受形體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獲得無所不能的效果。「爭」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謂「不爭」,就是要拋棄萬物的意思。拋棄萬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爭」和「無憂」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與宇宙相對待的范疇。老子認為,只有通過心法拋棄了萬物才算是做到了「不爭」,如此才算是達到了「無(憂)」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憂」。所謂「憂」,指的是宇宙中的種種因素。而第一個「憂」出現時,就可以被認為是宇宙的第一個因素,這個因素其實就是宇宙的始點。「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種稱謂,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貴的品質「道德」。老子把「道」作為宇宙的第一個因素,把「德」作為宇宙的第二個因素。能找到這兩個因素,就等於達到了「上善」的境界。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會表現出:「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第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

『捌』 道家思想中老子是怎麼看待統治者的領導力的武漢有沒有企業管理的培訓課程

老子主張的「無為」並非也絕非無所作為,而是指順應自然,遵循客觀規律而行。內
他的精髓即是「容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所以,可以說,老子的「無為」即是真正的「有為」! 其實老子的「無為」思想在軍事上也是極有建樹的。
「哀兵必勝」就是孫臏在老子無為思想的基礎上作出的最好的建樹性發展! 清靜無為,順其自然,但真當國民被逼絕境時,此時乃無可奈何之戰,這個時候,人們爆發出來的力量那絕對可以說是所向披靡的。
而孫臏正是很好的利用了這一點,先將人逼入絕境,營造出那樣一種氛圍,再激發出將士們拚死一搏的勇氣和銳利。
交廣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在企業培訓方面很不錯

『玖』 從劉邦戰勝項羽就能看到劉邦的領導能力嗎

楚漢之爭中,劉邦笑到最後,並非因為他的文才武略有多厲害,而是格局很大,會用人,他的領導藝術比項羽高明。

1:與下屬共享利益:劉邦打敗項羽後大擺酒席,問大臣為什麼自己能夠成功,項羽會失敗?有人站起來說: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劉邦這個人有一個特點,所有的戰利品,他一定會和有功之臣分享,打下來的江山說封就封,利益共享。而項羽是“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道德經》第11章里,老子說過:“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3: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陳平原來是項羽的手下,後來在項羽那兒待不下去了就投靠了劉邦。劉邦和陳平交往的過程,非常好地體現了劉邦這個人的特點。

意思就是有虛的、空的部分,才能容納更多的東西。所以,在管理隊伍的過程中,領導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學會把自己卸下來。

熱點內容
五邑大學學分制條例 發布:2025-02-12 03:54:32 瀏覽:701
合同法對鐵路晚點 發布:2025-02-12 03:30:25 瀏覽:694
婚姻法離婚後再婚 發布:2025-02-12 02:40:30 瀏覽:995
國家制度民法典的意義 發布:2025-02-12 02:36:04 瀏覽:47
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 發布:2025-02-12 02:25:21 瀏覽: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務所人員 發布:2025-02-12 01:55:49 瀏覽:76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2-12 01:44:07 瀏覽:465
附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01:43:16 瀏覽:447
新刑事訴訟法全文下載 發布:2025-02-12 01:42:00 瀏覽:538
訴訟法考研試卷 發布:2025-02-12 00:13:19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