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法治科
Ⅰ 如何推進法治建設
一、要處理好法治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鄧小 平早就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既然兩手抓,我們就要注意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法治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要把法治建設的著力點放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搞發展。把法治建設的落腳點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通過抓法治建設,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通過法抓法治建設,保障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通過抓法治建設,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同樣,搞經濟建設也要有利於推動法治建設。我們在抓經濟工作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我們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上基礎設施項目,既要敢為人先,邁大步子,又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與可能,不通過周密的科學論證,不按法定程序操作,盲目搞「形象」工程,熱衷上「政績」項目。其結果不但拿不到什麼「政績」,反而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觸犯刑律,成歷史罪人。這樣的教訓在社會上並不少見,我們要舉一反三,引以為戒。總的來說,我們要通過抓法治建設,保障經濟健康發展,又通過抓經濟建設,促進文明法治建設。
二、要處理好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法治,就是通過依法強制執行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德治,就是通過規范人們行為和過細的思想工作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法治和德治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如果能夠把二者之間關系處理好,使之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就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要以抓法治促德治,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危害社會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的工作、生產和生活秩序,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樣,要以抓德治為法治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要採取各種形式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以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契機,掀起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熱潮,不斷增強公民的道德修養,促使遵守法律法規逐漸由外在約束變成廣大公民的內在的自覺行動。由此可見,法治以德治為基礎,德治又需要法治作保障,二者在目標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同時二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把道德規范這種軟約束和法律規范這種硬控制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加符合治理國家的客觀規律,才能有效地發揮調節人們行為的作用,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要縱橫結合,各方協作,齊抓共管
縱橫結合,「縱」就是各行業、各戰線,如工業、農業、財稅和教育等要保證本行業、本戰線的法律法規得到有效落實。「橫」就是以行政區域為單位,如省、市、縣(區)要抓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區),也必須在各行政區域里保證國家法律法規的順利實施。就是說,我們既要抓橫的依法治理,又要抓縱的依法治理,並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抓緊抓好,務求實效。同時,在法治建設中,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單位之間必須從建設文明法治社會的大局出發,十分注重抓好協調和合作。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互相協調,通力合作;出現問題,互相補台。真正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整體推進法治建設進程。
Ⅱ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什麼重要意義
依法治國的六個重大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另外,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製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促進法治科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
第一,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第二,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Ⅲ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什麼共同推進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專領域一屬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斷把法治中國建設推向前進。
(3)促進法治科擴展閱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在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
Ⅳ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要求做到哪些方面
推進依法治國將加強黨的領導
全會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
全會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設立憲法日。
首次提出將黨內法規納入法治體系建設
全會指出: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
制定職權清單與負面清單保障公民權利
全會指出: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改革與法律同步才能避免沖突
全會指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跨越
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
全會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在此基礎上建立一些具體的制度,如最高巡迴法庭等。
治理腐敗步入法治化的「新常態」
全會指出:基本完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定不移反對腐敗。
Ⅳ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做到的五點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做到的五點介紹如下:
1、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高立法質量。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要提高立法質量,必須完善立法規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並舉,提高立法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2、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整合執法主體,相對集中執法權,著力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
3、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
4、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要確保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
5、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濟制度。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5)促進法治科擴展閱讀: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法治中國建設推進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會成倍放大。政法機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執法司法力量,行使的是國家權力,服務的是人民群眾,在建設法治中國、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進程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
Ⅵ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是什麼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重視憲法和法律的實施,通過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核心環節是怎樣使靜態的法律制度在實踐中得到良好實施,最重要的是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執法機關要依法履行自身職責。
(6)促進法治科擴展閱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Ⅶ 科學立法和嚴格司法,哪個更能夠促進依法治國辯論賽的辯題,跪求大神!!!
是正方,就是科學立法更能夠促進依法治國,但是不知道怎麼問對方的問題。。。。。
Ⅷ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著力解決9大問題是什麼
從全局看法治、法治行政、法治金融、法治教科文、法治保障、法治財稅、法治國企、法治公益、法治監督九大問題闡明觀點。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法治政府「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內涵,為法治政府建設指明了方向。對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我們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深化政府部門學法活動。全面建立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堅持完善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全面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完善糾錯問責機制。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實行機構、職能、許可權、責任法定化,推進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優化行政權力事項,統一清理公布市、縣行政許可項目清單,清理取消非許可行政審批事項。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綜合執法,完善市、縣政府行政執法管理。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實現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無縫對接;加強行政機關內部權力制,強化內部流程式控制制。建立行政裁量權基本制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標准,規范裁量范圍、種類、幅度。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建立和加強政府智庫建設。制定「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意見。
法治行政就是在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進行管理過程中,要以法律法規為行政依據。法治行政的實施必須從社會管理機制出發,注重培育良好的行政生態,注重行政與執法的過程中的機制建設,科學促進法治與司法獨立。國家行政必須以法治為前提,法治行政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涵:首先,法治行政指的是依法行政。一方面行政體體系的建設需要行政法規,也就是行政系統的依法建設,另一方面,只有依法行政才最大程度上體現國家意志,才能杜絕隱患叢生的人治。杜絕人治並不是屏蔽「能人治世」之路,而是更高層次上的利用「能人」。法規也是能人發揮才能的前提與基礎。其次,法治行政的第二層含義就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出發點是以社會各系統的存在為前提,以維護社會各系統健康運行為目的,並從國家戰略出發,實施行政管理。第三,法治行政的最重要內涵是注重系統性生態建設。社會各系統的存在方式既要相互補益,也要相互制約,而實現這一點,需要的是社會制衡力的平衡。只有這樣,社會各系統才會形成一個閉合的制衡力圓周,才會達到一個高度穩定的平衡狀態。
從經濟平衡的角度入手,法治金融至少包含內涵:首先,用法規的形式規範金融運營方式將是法治金融的首要內涵。其次,金融的體量是衡量一個經濟體是否健康的指標之一,具體來說,當一個經濟體不斷發展壯大,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化之時,既表明經濟發展已進入成熟期,也表明,金融安全問題開始浮出水面。第三,法治金融的第三方面含義是規範金融的運營模式。從金融的基本功能出發,以經濟平衡為著眼點,改變金融自由發展的軌跡,切實發揮金融對經濟與社會的建構作用,並以法治手段來營造安全健康的金融。
教育科技與文化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在教科文中,文化系統的國家經費投入是相對較低的,文化系統系統性改革相對來說較經濟體制改革要落後很多,改革的機制尚不夠健全。教科文屬於社會公共建設,體現的是國家意志與發展方向,是中華復興的關鍵中的關鍵。首先,我們仍需致力於全民教育,並從宏觀政策出發,以適學人口變化為依據,合理建構教育機構,並建立順暢的從教人員進出教育系統的機制。建設法治科教文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從文化復興的角度用未來的目光來看待教科文的發展,並將教科文的發展提高到法治高度,以保障促發展,以發展促繁榮,以教科文的繁榮來提升社會的整體素質與良好的社會風氣。
社會保障既體現著人本主義思想,也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以及社會建構的健康程度與水平。社會保障也需從法治高度來進行合理建構。編織一張橫覆13.5億人口,縱貫養老、醫療、就業、社會救助和福利的安全網,將這個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包在裡面,緩沖各種失速與不平衡帶來的風險。作為社會系統中至關重要的建設,法治是社會保障的基礎與前提,也是社會保障的保障。首先要有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障法規。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提高經濟社會的健康水平,縮小收入及財富差距,健康經濟社會運行模式,一方面要充分注重經濟社會運行機制建構,一方面也要充分注重社會保障機制的建構。只有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努力,才有可能最大程度上建構一個健康的社會機制體系;從微觀的角度來說,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構需要的是一個科學立法,以及科學規定與劃分保障條目與保障人群以及科學運營的過程。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或者說,在整個社會工業化水平以及城鎮化達到穩定狀態前,社會保障將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輔助,而我們致力於推動的社會保障基金建設,必將成為政府聯結社會公眾的重要紐帶,亦必將最大程度上提高政府公信力與凝聚力,並促進社會煥發出生機。
隨著社會各系統的改革,財稅改革亦是一個必然趨勢。目前,我國公共財政的資金來源一般由以下幾部分組成:1.稅收收入;2.債權收入;3.國有資產收益;4.政府費收入;5.其他形式收入。法治財稅就是將法治納入財稅機制建設,實現依法確立財稅體系,依法運行財稅體系,依法監督財稅體系的運行。立法是財稅改革的基礎與前提,依法建構財稅運行機制以及改革財稅規章是財稅改革的核心,依法監督則是財稅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而協調財稅體系與社會各系統的協調關系則是財稅工作的重中之重。
什麼叫法治國企?一是國企的作為、行動和目標是有法律根據的。二是不僅要有法律根據,而且還要有規則性的制度配合,這樣法治國企才能真正行動。在新形勢下,作為國有企業的領導幹部,當務之急就是積極培養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企業發展、化解國有企業矛盾、維護國有企業穩定。深化國企改革的全過程,需以法治為框架。維護國企的和諧穩定,需用法治作支撐。面對如今的現狀,國企的領導幹部應更加註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妥善協調企業與國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職工之間的利益關系。特別是在應對企業職工群眾各種訴求和處理各種突發事件時,既要注意運用經濟、政策、行政等手段,更要注重運用法治手段,確保解決辦法和處理結果經得起實踐檢驗,從而更好地維護企業的和諧、穩定。
何為法治公益?社會公益系統建設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從法治高度出發,從完善社會公益系統性功能的角度依法推進社會公益體系的改革。而從目前的現狀而言,社會公益系統的建設重在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注重提升自身的質量,推進社會公益系統的社會監督體系建設,並注重完善社會激勵機制。
什麼是法治監督?法治監督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法治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監督也是憲法賦予監督機構的重要職能。此外,必要的監督也是維護社會各系統健康運行的重要手段。而從系統建構的角度來說,法治監督也是保證系統健康的關鍵中的關鍵。推進法治監體系的建構以及推進法治監督的創新是一項持久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監督工作的模式與監督的手段也不可能一程不變,也會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因此,法治監督的創新也是一項因時而宜的工程。從此出發,充分理解法治監督的重大意義,以及充分把握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法治監督的需求,適時調整法治監督的運行模式則是法治監督的生命力之所在。
董志龍認為,從整體來看,推進法治政府的建設要從行政、金融、教科文、保障、財稅、國企、公益、監督等各個方面滲透,只有從根本上惠及、保護了人民的利益,社會才會井然有序,國家才會更加繁榮富強。同時,我們也要從個人做起,遵循法律規章制度,保護好建立起來的法律體系,讓人民在法治的和諧社會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