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維法律方式
A. 什麼是法治思維方式
「法治」已被普遍地接受為社會的理想治理方式。對於法治理想的實現,有兩種途徑,一是專自上而屬下的政府推動,構建法治所需要具備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二是靠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地培養法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後者往往是法治的目標和歸宿,只有在官員和民眾法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常態時,我們才能說法治真正地實現了。
法治思維方式或稱法律思維方式鄭成良老師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以權利與義務為分析線索、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合法性優於客觀性、形式合理性優於實質合理性、理由優於結論。
B. 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維的基本要素
所謂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習慣與取向。在通常情況下,法律問題往往還包含著政治、經濟或道德問題,可以從道德的、經濟的、政治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但一旦這些問題被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就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來思考與處理。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按照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與按照道德思維、經濟思維或政治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會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結論,但在某些情況下,則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例如,欠債還錢是幾乎所有社會普遍通行的一項道德原則。法律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利,但法律中有訴訟時效的規定。按照我 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債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也就是說,如果債權人在二年內既沒有向法院起訴債務人,也沒有向債務人提出還債要求,而且債務人也沒有表示要償還債務,那麼債權人的債權就不再受法律保護。法律雖然不強迫債務人履行義務,但並不反對債務人自行履行,因為從道德上說,一項債務不論過了多長時間,債務人都有義務償還。在此類情況下,法律思維與道德思維之間即產生了沖突。必須強調的是,在對法律問題的思考與處理上,法律思維應當優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則和道德評價取代法律的規則和評價。
C. 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第一,法治思維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指導,蘊含著公正、平等、民主、人權等專法治理念,是一種屬正當性思維;
第二,法治思維以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為依據來指導人們的社會行為,是一種規范性思維;
第三,法治思維以法律手段與法律方法為依託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糾紛,是一種可靠的邏輯思維;
第四,法治思維是一種符合規律、尊重事實的科學思維。因此,法治思維是一種融法律的價值屬性和工具理性於一體的特殊的高級法律意識。
D. 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途徑是什麼
1、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
2、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維的基本要素,法治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正確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和精神等;
二是正確運用法律的方法。
3、參與法律實踐。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治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現在,人們參與法律實踐的方式和途徑越來越多:
一是參與立法討論;
二是依法行使監督權;
三是旁聽司法審判。
4、養成守法習慣。法治思維是一種習慣性思維,與長期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
(4)法治思維法律方式擴展閱讀:
1、概念
法律思維是法律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維方式。
2、特徵
(1)法律思維是主體認知客體的一種方法。法律思維的主體是指法律職業者,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客體是指法律規范和客觀現實。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世界就分為主體和客體兩部分。主體和客體相分而結成認識關系,認識的方法就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思維。
(2)法律思維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最低標準的一個思考過程。進入法律視野的客觀事實經常呈現紛繁雜陳、雜亂無章的現象。這些現象背後隱藏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法律思維作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對大量的現象進行分析加工。
(3)法律思維以法律職業者的法律知識和經驗閱歷為前提。與法律職業者相關聯的不僅是法律規范整體,還涉及到具體的事實構成。法律思維不可能憑空產生,其必然以對事物的「先見」為前提。
(4)法律思維以法律規范和客觀事實為思考質料。法律思維的邏輯起點是進入法律視野的自然事實或者說案件,這些自然事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行為、動機等等。法律思維通過法律規范要求,區分出自然事實和法律事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構,區分出法律事實的性質。
(5)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以停止紛爭為目的。多數情況下,法律思維表現為一個判斷過程,以得出結論並給出理由為結果,其現實意義就是定分止爭,即案件的審結。定分是對爭執問題是與非的判斷,止爭是在判斷的基礎上據法裁斷,給出法律結論和理由。
E. 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維的基本要素
所謂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習慣與取向。在通常情況下,法律問題往往還包含著政治、經濟或道德問題,可以從道德的、經濟的、政治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但一旦這些問題被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就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來思考與處理。
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按照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與按照道德思維、經濟思維或政治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會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結論,但在某些情況下,則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例如,欠債還錢是幾乎所有社會普遍通行的一項道德原則。法律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利,但法律中有訴訟時效的規定。
按照我
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債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也就是說,如果債權人在二年內既沒有向法院起訴債務人,也沒有向債務人提出還債要求,而且債務人也沒有表示要償還債務,那麼債權人的債權就不再受法律保護。法律雖然不強迫債務人履行義務,但並不反對債務人自行履行,因為從道德上說,一項債務不論過了多長時間,債務人都有義務償還。在此類情況下,法律思維與道德思維之間即產生了沖突。必須強調的是,在對法律問題的思考與處理上,法律思維應當優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則和道德評價取代法律的規則和評價。
F. 法治思維包括什麼
第一,法治思維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指導,蘊含著公正、平等、民主、人權等法治理念,是一種正當性思維。
第二,法治思維以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為依據來指導人們的社會行為,是一種規范性思維。
第三,法治思維以法律手段與法律方法為依託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糾紛,是一種可靠的邏輯思維。
第四,法治思維是一種符合規律、尊重事實的科學思維。因此,法治思維是一種融法律的價值屬性和工具理性於一體的特殊的高級法律意識。
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區別集中體現在:
一是在依據上,法治思維認為國家的法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處理法律問題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而人治思維的本質是主張人高於法或權大於法,它片面強調依賴個人的魅力、德性和才智來治國平天下。
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維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對待方式調節社會關系,解決矛盾糾紛,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穩定性和一貫性;而人治思維漠視規則的普遍適用性,按照個人意志和感情進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隨、朝令夕改,具有極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G. 如何理解法治思維和法律思維
法治思維和法律思維是兩個相似卻有區別的概念.法律思維是指利用法律基本概念、法律方法來對社會問題進行邏輯的、理性的分析的思維方式.法治思維是以限制權力的濫用為出發點,要求維持權力與權利之間的平衡,視權利為本位,以保障權利的實現為核心,讓權力在法律范圍內行使.兩者雖然都推崇法律至上、都注重程序正義、本質都是邏輯思維、理性思維,但兩者還存在著主體、對應概念、側重點方面的差異.
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主要包括權利義務相統一、重證據、講程序。 (1)權利義務相統一 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思維方式 是公民就具有的基本法律修養,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相互貫通,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要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必須要培養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法律思維方式。 (2)重證據 證據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客觀事實。在訴訟程序中是憑借證據來認定相應事實的,並以此作為適用法律的根據,這就是重證據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證據意識,注意保存和搜集證據。 (3)講程序 法律程序是人們進行法律行為必須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時間或空間上的步驟和形式。是實現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條件。因此,講程序是法律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徵。
H. 如何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依法行政
正確理解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切實開展法制實踐
法治思維是指法律回執行者在法答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形成結論、決定的認識活動與過程。法治方式是指法律執行者運用法律處理各種經濟社會問題,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爭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方式、方法。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辯證統一體現在法治思維支配法治方式,法律執行者要具有法治思維,才會主動、自覺運用法治方式處理問題;法治方式是法律思維的具體應用形式,法治思維需要外化為法治方式,才能對治國理政發揮作用。
I. 法治思維和法律思維的區別
1、定義上的區別
法律思維:是一種特殊思維,它指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件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2、使用范圍的區別:
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
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
3、引申寓意的區別:
法治思維:蘊含著價值意義上的思考判斷。
法律思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
(9)法治思維法律方式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
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J. 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含義
法治思維是運用法治的一種思維方式,法治思維不僅要成為權力享有者和行使者思維方式,而且還要求其通過日常化的實踐來彰顯其價值。
與此同時,由於法治思維與以往的關系思維、特權思維、人治思維相悖,而後者在法律實施的過程中會損害到法律的確定性和權威性、公信力;因而主張替代以往思維的法治思維,無疑會提升和增強法律的公信力,助推社會的法治化程度,進而最終樹立起法律的權威。
(10)法治思維法律方式擴展閱讀
樹立法治思維,也是公民素質提高的重要標志。廣大群眾應逐步養成遵守法規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法律,維護法律,尤其在表達訴求、維護權益時,要學會依法辦事。
近年來,在一些勞動糾紛中,很多勞動者以法律為後盾,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多種方式依法維權,避免了矛盾激化,也使合法訴求得到了支持。要使更多人懂得,運用法治思維,採取法治方式,才能更好地維護每個人的權利,讓普通群眾「不怕事也不惹事」。
法制建設,是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重要建設;法治思維,是高素質國民的重要體現。政府堅持依法辦事,群眾懂得依法維權,讓法治思維深入人心,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的改革發展才能走得更穩更實,各項事業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推進。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讓法治思維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