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安區理念
A. 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概念
<<治安管理處罰法>>是一部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進行行政處罰的行政法規.
B. 治安法的內容
治安法是指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回的合法權益,規答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 總則。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二章 處罰的種類和適用。辦理治安案件所查獲的毒品、淫穢物品等違禁品,賭具、賭資,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以及直接用於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應當收繳,按照規定處理。
第三章 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和處罰。第一節 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和處罰。第二節 妨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和處罰。第三節 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行為和處罰。第四節 妨害社會管理的行為和處罰
第四章 處罰程序。安機關對報案、控告、舉報或者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主動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門、司法機關移送的違反治安管理案件,應當及時受理,並進行登記。
第五章 執法監督。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應當依法、公正、嚴格、高效辦理治安案件,文明執法,不得徇私舞弊。
C. 《治安管理處罰法》不足之處,各方面的,詳細的,高人指點
從台灣地區《社會秩序維護法》看大陸《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不足
台灣地區《社會秩序維護法》是與大陸《治安管理處罰法》相對應的一部法律,二者立法目的目的是維護公共秩序、保障社會安寧和公共安全。《社會秩序維護法》制定於2001年6月29日,《治安管理處罰法》制定於2005年8月28日,時間相距四年零兩個月。盡管《社會秩序維護法》制定在前,但比較《治安管理處罰法》其立法水平和體現的理念與價值仍然較為先進。
首先,就法律名稱而言,《社會秩序維護法》採用了一個溫和的名稱,反映出該法的核心在於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反觀《治安管理處罰法》則了採用了一個極為冰冷的名稱,使人覺得這部法律的核心就在於管理,而忽視了其更進一步的作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共安全。這種名稱的選擇突顯了現階段大陸行政部門的思想邏輯,即管理,亦可稱為管制。這一管理有幾個涵義:行政部門是管理者;相對人是被管理者;使用的方法的單方的;管理是行政部門的權力而非義務。這種邏輯不改變,現在存在的各種行政弊端將永遠不會消失。
其次,內容上的遺漏。1.缺乏與刑法罪行法定相對應的處罰法定原則的宣示。這一點在《社會秩序維護法》第二條中有明確規定,「違反社會秩序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本法有明文規定者為限。」而《治安管理處罰法》卻沒有提及。這一內容的缺失有產生警察機關濫用治安處罰權的危險。
2.從新從輕原則的缺乏。從新從輕原則是新舊法適用的原則,《社會秩序維護法》第三條規定:「行為後本法有變更者,適用裁處時之規定。但裁處前之規定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規定。」而這一原則的缺乏反映出了立法者立法技術的不足和對公民權益保障的不重視。
3.阻卻違法情形的遺漏。阻卻違法是指行為人做出違法法律的行為但卻並不產生違法效力的情形,最為典型的就是正當防衛。《社會秩序維護法》第11、12、13、14條分別規定了阻卻違法的四種不同情形:依法令之行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難、不可抗力。《治安管理處罰法》對這一問題上的失語同樣也是由於立法技術的低下導致的。
4.執行時效的缺乏。《社會秩序維護法》在第32條中規定「違反本法行為之處罰,其為停止營業、罰鍰、沒入、申誡者,自裁處確定之日起,逾三個月未執行者,免予執行;為拘留、勒令歇業者,自裁處確定之日起,逾六個月未執行者,免予執行。
分期繳納罰鍰而遲誤者,前項三個月之期間,自其遲誤當期到期日之翌日起算。其經易以拘留者,自法院裁定易以拘留確定之日起,逾三個月未執行者,免予執行。」這一條文對行政處罰的執行效力作出了規定,行政機關必須在期限之內執行處罰否則就失去執行力。這一規定的目的一在於督促行政機關及時執行處罰維護公共利益,二在於保障公民不受無限期的行政權力的騷擾。《治安管理處罰法》在這一問題上的不足同樣體現了行政機關的管理理念,將公眾當成對手來對待。
最後,制定程序的非公開化。這一缺陷與《社會秩序維護法》沒有多少關系。《治安管理處罰法》的這一缺陷可以說是上述所有缺陷的直接根源。《治安管理處罰法》在制定過程中是由公安部主持的,在立法過程中沒有對全文進行任何公開,其徵求意見也是通過內部發文式發給各個職能部門和相關學者,公眾除了其透露出來的一小部分之外對這部法律一無所知。這種做法,是自《合同法》採用學者立法以來的一種歷史的倒退。對這一關系公眾切身利益的法律進行秘密的立法是行政機關愚民思想的反射,是古代「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思想的現代實踐,是對民主立法精神的一次公然違反。在這部法律制定過程中,公眾被公安部愚了一回,然而愚人者往往自愚,法律制定的失敗對立法者(包括起草者)自身也會帶來負面後果,因為公眾會因失敗的立法而對立法者產生不信任,危及立法者自身。
D. 什麼是社會治安重點地區
社會治安重點地區
具有黑惡勢力特點的嚴重犯罪區域;流動人口聚居區;刑事案件上升、治安案件高發、「兩搶一盜」等侵財性案件多發的區域;拐賣兒童婦女犯罪案件多發區域;「非法組織」等邪教活動和非法宗教活動突出的區域;治安復雜的村(居);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突出的區域;網吧、娛樂場所等高危重點人員經常出入的區域;治安問題突出的建築工程工地;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儲存、運輸領域;無照經營、欺行霸市、強攬工程、非法阻撓施工、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及黑市交易等問題突出的區域;強買強賣、強討強要等問題屢治不絕的區域;交通秩序混亂、事故多發的路段;嚴重破壞鐵路運輸安全的區域;學校周邊治安混亂區域;存在重大消防隱患區域;其他群眾和新聞媒體反映強烈的區域。
E. 治安(公管)專業學生為什麼要學《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門課程
摘要 https://m.sogou.com/web/id=5d9d847b-4224-465d-84c8-0b2087b48c86/keyword=%E8%AF%B7%E8%81%94%E7%B3%BB%E8%87%AA%E5%B7%B1%E7%9A%84%E4%B8%93%E4%B8%9A%E5%AE%9E%E9%99%85%EF%BC%8C%E8%B0%88%E8%B0%88%E6%9C%AC%E5%AD%A6%E6%9C%9F%E9%80%9A%E8%BF%87%E3%80%8A%E7%A4%BE%E4%BC%9A%E4%B8%BB%E4%B9%89%E6%B3%95%E6%B2%BB%E7%90%86%E5%BF%B5%E3%80%8B%E7%9A%84%E5%AD%A6%E4%B9%A0%EF%BC%8C%E5%AD%A6%E5%88%B0%E4%BA%86%E5%93%AA%E4%BA%9B%E6%B3%95%E6%B2%BB%E7%90%86%E5%BF%B5%3F%E8%BF%98%E6%9C%89%E5%93%AA%E4%BA%9B%E4%B8%8D%E8%B6%B3%3F/sec=FhjpaMauywEZpYikEd0S2Q../tc?clk=2&url=https%3A%2F%2Fwww.wm114.cn%2Fwen%2F47%2F92609.html&pid=sogou-mobb-ede862db5ba2829c&dp=1&rcer=Q9PEm6imUKQxgL1a&is_per=0&pno=1&vrid=30000000&wml=0&linkid=summary&clickTime=1640591552974&mcv=96&pcl=272,326&sed=0&ml=4&sct=11
F. 《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立法宗旨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一條規定(法律法規的第一條為該法律法規的立法宗旨):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
G. 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立法思想應當如何定位
1、去掉「管理」二字。從該法的名稱上,《治安處罰法》仍然沿用「管理」的字眼可以略見一斑。這映射出行政法的部門法立法在立法理念上難脫重「管理」輕「服務」落後的「管理論」理念的色彩。從該法的內容上,也隨處可見有關「管理」的規定。如「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和處罰」、「妨害社會管理的行為和處罰」等規定,體現了以管理為本位的理念,極易在邏輯上引導出該法是以管理為中心,是關於公安機關的特權法這一「管理論」的結論。
2、去掉重罰思想,體現人本主義。該法對流浪乞討者單獨列出,體現警察職權本位主義的理念。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權是指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權利,不受任何差別對待,要求國家同等保護的權利」。「社會身份、專業、出身等原因不應成為任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理由」。[7]而《治安處罰法》第41條卻規定:「反復糾纏、強行討要或者以其他滋擾他人的方式乞討的」列為應受拘留或者警告處罰的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行為。在現代法治社會中,一切擾亂社會治安、侵會治安、侵犯他人人身權利的行為都應予以制止並予以相應的處罰。流浪乞討者也不例外。這里把流浪乞討者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行為單獨列出,反映了立法者對乞討群體的歧視,體現警察權力本位的理念。該法規定處罰「並用」情形較多,體現了警察權力本位的理念。該法對拘留與罰款「並用」的規定較多,導致警察權力過大,增加了公民權益被侵害的機會。在該法的條款中,拘留「並處」罰款的規定達17處。「治國當用重典」本無可厚非,但是將拘留和罰款「並用」,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擴大警察權力之虞,也不符合罰過相當原則。此外,拘留和罰款「並用」的方式,往往使相對人不能心服口服,也起不到教育的目的。該法對毆打他人的處理規定,體現了違法重罰主義的理念。在毆打他人的處理上,原《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毆打他人,構成輕微傷的,才能給予治安處罰。而依據《治安處罰法》的規定,只要有毆打他人的行為,就要受到治安處罰,而不要求達到輕微傷的標准。這樣,違法重罰主義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3、規范權力形式不夠細。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存在潛在威脅。應受處罰行為范圍擴大,規定過於粗陋,規制權力力度不夠。該法對聽證程序的規定較為模糊,易導致當事人實體權利的缺失。該法對聽證程序的規定僅涉及兩條:第3條和第98條。第3條規定:「治安管理處罰的程序,適用本法的規定;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第98條有關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規定:「對公安機關作出的吊銷許可證以及二千元以上罰款決定前,當事人要求聽證的,公安機關應舉行聽證。」由此可見,該法有關聽證程序的規定基本上承襲了《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聽證程序的范圍也僅限於部分財產罰與部分行為罰的范圍,沒有突破性的規定,對聽證主持人、迴避等制度的程序也沒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這樣極易導致實踐中當事人無所適從,不知如何維權,從而導致當事人實體權利的喪失。
4、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等方面仍然沒有納入到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權利保障力度不夠導致控權力度大大減弱。對公民而言,人身自由罰的影響要遠遠大於財產罰。《行政處罰法》有關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僅以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以及較大數額罰款為限,沒有將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納入到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而《治安處罰法》則延續了這一缺憾。新的《治安處罰法》比《行政處罰法》的頒行推遲了十年,立法理應有大的進步或者突破,遺憾的是,有關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並沒有絲毫的擴大或者突破,對行政相對人權利保障的不充分直接導致控權的缺憾。
H. 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