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遵循道德
『壹』 康德的道德觀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來因支配的源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
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1)康德遵循道德擴展閱讀:
康德認為,人類的認識從感性開始,經過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由於知性以感性為基礎,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獲得的知識,一方面只涉及現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識: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沒有達到最高最後的統一。
理性是人類認識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識的「徹底性」一一不僅要追求關於現象的經驗知識,而且要超越經驗界限,去追求「終極」、「完備」、「絕對」等等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東西。
『貳』 康德的那句很經典的話是什麼啊,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
康德經典語錄如下: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版中喚權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每當想起這句話時,內心原本被壓抑的美好的情操都會被調動出來 , 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凈化 。
伊曼努爾·康德是世界公認的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整個一生住在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出生於德國柯尼斯堡,也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是近代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說深深影響著近代西方哲學。
他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著作。
『叄』 康德的絕對道德是什麼意思
康德認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於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於道德的義務感而做出的行為,方存在道德價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義舉,或是因義務而做出的德行(譬如軍人因救災而犧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為。道德應當,而且只應當從規律概念中引申演繹而來。盡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種規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規律的理念而行動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觀原則對意志的約束規范而言,其命令盡管是強制的,但同時也是理性的。這種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律令/命令/戒令(Imprativ)」。
律令有兩種。如果某種行為無關於任何目的,而出自純粹客觀的必然性,那麼這種令式才是定言律令。如果行為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則被康德稱為「假言令式」。康德認為,定言令式總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的),又是綜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即不是由其他前提演繹出來的)。「先天綜合判斷」故而也成為康德倫理體系的重要概念。
『肆』 康德的道德觀中,是否認為:道德就是為了履行義務的行為
康德的道德觀中,道德就是為了履行義務的行為。
1、人物簡介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是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伍』 康德認為道德從何而來
康德認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於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於道德的義務感而內做出的行為,方存容在道德價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義舉,或是因義務而做出的德行(譬如軍人因救災而犧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為。道德應當,而且只應當從規律概念中引申演繹而來。盡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種規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規律的理念而行動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觀原則對意志的約束規范而言,其命令盡管是強制的,但同時也是理性的。這種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律令/命令/戒令(Imprativ)」。
律令有兩種。如果某種行為無關於任何目的,而出自純粹客觀的必然性,那麼這種令式才是定言律令。如果行為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則被康德稱為「假言令式」。康德認為,定言令式總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的),又是綜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即不是由其他前提演繹出來的)。「先天綜合判斷」故而也成為康德倫理體系的重要概念。
『陸』 康德認為人一定要遵從什麼
康德說,純粹理性在實踐上的運用就是要處理意志的動機。如果以經驗內容為意志的動機,那就只能提供僅對個人有效的主觀的「准則」;只有以道德法則或實踐法則為意志的動機,才能提供對「無限的神明」和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普遍有效的道德規律。康德把道德法則或道德律表述為:「不論做什麼,總應該作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在康德看來,道德律作為道德世界的規律,普遍適用於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但是,普通人作為有理性的存在者仍有感性的一面,受感性慾望的支配,因此,要想使人僅僅服從道德法則,那就需要道德強制。「道德法則在人類方面就成為一個命令。」
這就是康德認為人一定要遵從的「絕對命令」,它是一種不顧及經驗內容和行為效果的無條件命令。
『柒』 康德的絕對道德是什麼意思
這問題時間已經久了,但忍不住說兩句。
推薦答案的這位大大有些答非所問哦,大概這位不是學西哲的吧。「絕對道德」或者是「絕對律令」是舊的譯法,德語原文是Kategorischer Imperativ(英語:Categorical imperative),字面意思大概是「無條件/絕對的的命令」;較新的譯法是「定言律令」或者「定言令式」。
康德認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於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於道德的義務感而做出的行為,方存在道德價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義舉,或是因義務而做出的德行(譬如軍人因救災而犧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為。道德應當,而且只應當從規律概念中引申演繹而來。盡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種規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規律的理念而行動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觀原則對意志的約束規范而言,其命令盡管是強制的,但同時也是理性的。這種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律令/命令/戒令(Imprativ)」。
律令有兩種。如果某種行為無關於任何目的,而出自純粹客觀的必然性,那麼這種令式才是定言律令。如果行為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則被康德稱為「假言令式」。康德認為,定言令式總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的),又是綜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即不是由其他前提演繹出來的)。「先天綜合判斷」故而也成為康德倫理體系的重要概念。
『捌』 康德關於道德的名言
學家康德名言名句大全關於道德的
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
要評判美,就要有一個有修養的心靈。——康德
有兩樣東西,我思索的回數愈多,時間愈久,它們充溢我以愈見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驚異和嚴肅之感,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想要成就大事業,要在青春的時候著手。
人不能被判為奴,他只能自認為奴。
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康德
我們越是忙越能強烈地感到我們是活著,越能意識到我們生命的存在。——康德
所謂宗教,就是把我們的義務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康德
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志。——康德
有兩樣東西,我思索的回數愈多,時間愈久,它們充溢我以愈見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驚異和嚴肅之感,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以及我內心的道德律。——康德
哲學無法教授,哲學永遠是思想者的事業。
我不是教給你們哲學,而是教你們如何進行哲學思考
當愛情需要我的時候,我沒有資格去享用它,當我需要愛情的時候它卻離我而去。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理性一手拿著自己的原理,一手拿來著根據那個原理研究出來和實驗,奔赴自然。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因為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
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種秘密,用來抑制放縱的慾望。它順乎自然的召喚,卻永遠同善、德行和諧一致。
不學會幽默和風趣,人就太苦了。
敬重始終只施於人,而決不施於物。事物能在我們心中喚起稟好,而且如果它們是動物(比如馬、犬等),甚至喚起愛憐;它們也能喚起恐懼來,譬如一片大洋,一座火山,但是它們絕不會在我們心中喚起敬重來。……豐特奈爾說:在貴人面前,我的身子雖然鞠躬,而我的內心卻不鞠躬。我還可以補充說一句:如果我親眼見到一個寒微平民品節端正,而自愧不如,那麼我的內心也要向他致敬,不論我願意與否,也不論我怎樣趾高氣昂,使他不敢忽視我的高位。
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厭惡,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悅,誰就沒有道德感,這樣的人就沒有良心。誰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於自己行為不軌而責備自己,而是由於想到痛苦的後果才膽戰心驚,這種人也沒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罷了。但是,誰能夠意識到行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慮後果如何,卻是有良心的。
教育最復雜的任務之一,就是把服從法律的強制性向教育孩子善於動用自己的自由權力結合起來。孩子只要不做有害於自己和他人的事,就應當讓他們有行動的自由,不要硬去改變孩子的意願。要讓孩子懂得,他們只有為別人提供達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想要成就大事業,要在青春的時候著手。
世上最奇妙的是我頭上燦爛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准則。——康德
我們越是忙越能強烈地感到我們是活著,越能意識到我們生命的存在。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厭惡,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悅,誰就沒有道德感,這樣的人就沒有良心。誰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於自己行為不軌而責備自己,而是由於想到痛苦的後果才膽戰心驚,這種人也沒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罷了。但是,誰能夠意識到行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慮後果如何,卻是有良心的。
我們對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所喚起的那種越來越大的驚奇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
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康德
繼續閱讀
「一夢江湖」年
『玖』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條法則是什麼
康德的道德律令體現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則之中。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善良意志作為自己的主人服從自己的立法,從而實現真正的自由。
(9)康德遵循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羅以及托馬斯,阿奎那等對此都作過探討。早期稱為「未寫出的法律」,主要表現為「黃金定律」,即《聖經》中耶穌的箴言:「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法國伏爾泰認為,根據道德的自然規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聖多瑪斯以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內容和原則是「行善避惡」,這是人類原始而基本的倫理經驗。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類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會生活、基本人權……等。
台灣當代學者王臣端認為:倫理生活的最大規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礎根據理智指導生活,並認為道德律的最大原則是「行善避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馬克思主義反對從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恆」的道德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