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偽道德舉例

偽道德舉例

發布時間: 2022-01-19 22:30:59

Ⅰ 什麼是偽道德老人為什麼喜歡利用道德來說年輕人

用一種道德觀念統領全民,要求萬眾一心,步調一致,是荒唐的。人間沒有"君子國",刻意求之,結果可能是"偽君子國"。——"范老"道德思想研究(之一):自由是道德的靈魂此開卷第一回也。寫完《序言》,我就知道這回的玩笑開大發了,沒讀過幾本有關道德的書,連"范老"的文字也僅限於《序言》中列舉的幾篇,談什麼"研究"啊。但開弓沒有回頭箭,郭象不會注莊子,那就讓莊子注郭象吧。先向"范老"說聲抱歉吧。一范美忠被都江堰市教育部門責令解聘的消息傳出後,博聯社博友周治國提出為他捐款,不少博友表示響應,我也是響應者之一。一場地震把他的"道德"震沒了,一篇言論把他的工作震沒了,這不是"雙料災民"么。但捐款不是一廂情願的事,總得受捐人接受才行吧。於是我給在成都的一位朋友發簡訊,"我要給范美忠捐款,請你幫助查一下他的手機。"朋友立即回復"好的"。第二天又回信,"經上網檢索,成都市有547個范美忠,你說的是那一個?"暈!你居然連"范美忠"都不知道,你還算成都人嗎?就是那個不顧學生死活自己先跑的那位。電話里我給他介紹半天。朋友說,范美忠那一瞬間的表現一點都不奇怪啊。你知道天搖地動那一刻我是什麼感覺嗎,一句話:傻了!誰經過這事啊?都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更別說考慮別人。我的鄰居夫婦倆在地震發生那一刻奪門而逃,從十樓跑到五樓,才意識到半歲的小女兒還在搖籃里睡覺呢,你能說他們不愛女兒嗎?英雄確實有,但絕大部分災民都是范美忠,這是人自救的本能啊。你也不想想,這次地震七千多間教舍倒塌,上萬學生死亡,有多少老師是等學生都跑出教室自己才跑啊,"先跑"老師應當是大多數吧。樓說一聲垮就垮了,就幾秒鍾的事,要求老師最後一個離開,不等於讓老師給學生陪葬嗎?但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都規定老師對學生有保護、監護的責任。我說。那得分什麼事。老師的責任是"有限責任",不是"無限責任"。讓老師搭上命去救學生,除了老師自己願意,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這個權利。老師的命就不是命嗎?你給老師發多少工資?老師死了,他的父母、孩子誰管?我說誰說你對范美忠不了解,你簡直就是范老師的"知音"啊。朋友說,因為我經歷了地震。二昨晚正要"研究范美忠"呢,有師弟從南方出差來京,說一塊坐坐。席間談到了這次為地震災區捐款的事。他說,他已經捐了六次了,回去還有一次,還不知會有幾次。這哪是捐款啊,簡直就是攤派!因為范美忠在博文也說到捐款的事,或許可以相互啟發,我讓他說得詳細點兒。他說,第一次本單位組織捐款,場面相當感人。與往常捐款一樣,單位提出了一個參考數字,處級1000,科級500,一般幹部300。這個數字一出,大家都覺得標准太低了。一位科長對單位領導說,愛心不該論等級,分高下,我這次要冒犯您了。他一下就捐了2000。幾乎所有人都是"上浮一級"地捐。那一次大家都是出於真心,自覺自願。很多人還通過社會渠道悄沒聲息地表達了愛心。但接下來就讓人感覺不好了。豎著來的,橫著來的,行政渠道的,社團管道的,名義上是自願,實際上你能自願嗎?別人都捐,你不捐,往小說是沒有愛心,往大說是你不服從組織安排。哥哥,你說這還叫捐款嗎? 這不叫捐款,這叫「政治」。他又說,我們不知道這各種名義的捐獻都干嗎使了,是不是能按我們所願全部捐給災民,我們只有捐獻的義務,沒有知情的權利。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些組織捐獻的部門,有功可表了。 我想,這就是范美忠所說的"道德綁架"。大地震以來,與愛心一起潮湧的,就是"道德綁架",即以公眾道德的名義,譴責別人,要求別人,甚至強制別人。遭遇道德綁架的人,又豈止王石、劉翔、姚明。一個習慣了被道德綁架的民族,都已見怪不怪,安然受之。但范美忠看不慣,他自述寫那篇博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道德綁架的反感"。他說:"既然是捐款,就應該是自願,不是強制的義務。既然這樣,不捐也沒什麼可以譴責的。如果他捐了,無論多少,哪怕是一塊錢,也表示感激,如果我是受惠的災民。但看到王石居然被逼得道歉的時候,我心裡實在不是滋味,對這些道德家產生了強烈的反感。""道德綁架",顯然是一個形象的說法。被匪徒綁架,會失去自由;被"道德綁架",也意味著失去自由——心靈和意志的自由。 三中國的漢字都是有來歷的,往往蘊含著中國人最初始的文化價值。你看"道"字,從首從車,"老大"坐在車上,是為"道",象徵一種至高無上的主宰;再看"德",從雙人從心,從雙人意味著"德"是用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從心,即"德"一定發乎人的內心,是人自覺遵從自願奉行的規范或行為。查漢語詞典,"德"還有一個寫法,就是"直"下一"心"。存乎道,發乎心,施於人,至於善,這就是"道德"。法律上對人有"責任行為能力"的區分,道德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道德主體也一定是具有部分或者完全"責任行為能力"的人。父母領著三歲的孩子去捐款,捐給誰、捐多少,父母說了算,那孩子就不是道德主體,充其量算個道德見習生。一個瘋子罵你,罵得再狠,恐怕也不能斥之為"惡",因為他沒有"責任行為能力"。責任行為能力,即自我判斷、自我選擇、自作主張、自負其責的能力,即道德主體的權利。飛機、輪船、火車、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的駕駛員,法律沒有賦予他們"緊急避險"權利,在發生突發事故時,駕駛員不能"先跑"。先跑了,就是違法,後果嚴重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但法律沒有規定教師不能"緊急避險"。所以,地震發生時,范美忠的"先跑"還是"後跑",只是一個道德選擇。如果說"先跑"意味著自私,"後跑"意味著高尚,那麼自私也是一個選項。如果認為范美忠只能高尚,不能自私,你自私了我就要罵你,甚至要處罰你,實質是無視他作為道德主體的權利。這就是"道德綁架"。遺憾的是,反對"道德綁架"的人,最後被徹底"綁架"了。四道德主體的權利,我認為至少涉及三個面:一是道德觀念的選擇。比如什麼是老師的"底線道德",范美忠認為,"做文科老師,在課堂上,教歷史,教政治,應該說真話,不應該說一些人雲亦雲的話,不應該欺騙自己,欺騙學生......我對這種道德觀很看重,一個老師做到這方面就可以了。"他不認為老師的"底線道德"是有人認為的"冒生命危險去履行責任"。他說,"我之所以覺得我的跑是無可指責的,從職業道德上講,就是因為我覺得我確實有帶學生的義務,但沒有冒死的危險去疏散學生的義務。"二是道德目標或境界的選擇。有人把人的道德境界分為"高尚"、"普通"和"卑下"。范美忠也不否認有"高尚"的道德,他說,冒生命危險去履行責任,"如果別人自願選擇,那是高尚。" 他顯然沒有選擇"高尚",那他選擇了什麼呢?他說,"冒生命危險去履行我的責任,那根本不是道德的問題。"他認為他的先跑"只是本能反應而已",是一個下意識動作,根本不是在分析、判斷、選擇基礎上做出的決定,所以不是"道德的問題"。也就是說,就他的"先跑"而言,對他進行道德評議,是一個偽命題。我不認為這是"狡辯"。人是血肉之軀,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和險境,表現難免反常。一位名博在博文中自述,在炮火連天的中東戰場上,他就曾被嚇得"頭發直立、兩股顫栗、幾乎尿褲子",我想沒有多少人會因此認為他膽怯、懦弱。一種本能的生理反應,跟道不道德無涉。假如范美忠膽子再小一些,當時沒有被嚇得"先跑",而是給嚇暈倒了,最後被學生拖出教室,因為是「最後」,會不會有人因此認為他"恪盡職守"?或者被有關部門一番包裝,弄成一個"抗震英雄",被領著到處報告英雄壯舉也未可知。三是對道德行為的選擇。早年有一個笑話,上小學的兒子讓爸爸幫他"解詞",孩子說"驕傲",爸爸說"牛×唄";孩子說"謙虛",爸爸說"裝×唄";孩子說"奉獻",父親說"傻×唄"。這笑話當然是諷刺爸爸的粗陋和沒文化,但啟示意義在於,同樣一個行為,站在不同的角度,評價就會不同。北京一個老頭常年上街義務鏟除各類"小廣告",上了電視。有人贊許,說老頭「高尚」;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那是市容部門該管的事。依據你認為的"高尚",就判定與這個老頭認識和行動不一致的其他人"不高尚",不合適吧。"道德"作為一個形容詞,就是"善"。"善"在哲學上屬於價值判斷,不可能脫離判斷主體而存在。所以,"道德"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由於人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生活目標、行為方式的不同,人類道德必然呈現多樣性和差異性。對人進行道德評價是危險的。用一種道德觀念統領全民,要求萬眾一心,步調一致,是荒唐的。人間沒有"君子國",刻意求之,結果可能是"偽君子國"。五從道德實踐者是否擁有道德權利而言,可以把道德劃分為"聖人的道德"和"公民的道德"。傳統中國幾千年奉行的都是"聖人道德"。道德信條和規范是"聖人"制定的,目標也是教人做"聖人"。聖人道德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哲學基礎之上,但自私自利卻是人性的本相,所以從目標設計上,聖人道德就是違背人性的;實踐上多藉助強權,強買強賣的,"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在傳統中國,你要做什麼樣的人,由不了你,聖人道德的推行者(及其臣民)說了算。你自私,也不能表現出來,而要"裝高尚",否則就可能遭遇唾沫星子和懲罰。說徹底些,聖人道德治下,人根本就不是道德主體,只是盛裝道德的容器。公民道德,是區別於聖人道德的全新的道德觀念和體系。它是是建立在"天賦人權"、"人人生而自由"的哲學基礎之上,觀念由我,境界由我,舉止進退亦由我。我可以質疑,可以說不,可以"非千萬人,吾往也"。一句話,我的道德我做主,只有法律是底線。其實生活中的范美忠並不像他自我表現的那麼"壞",不少學生撰文稱贊他,他跟母親的關系也不錯。他所以要把那一刻的行為曝光、放大,把一些表達推向極端,其實多少有些惡作劇,目的就是要"刺刺某些道德家"。他的"以身試德",成效顯著, "道德家"們大為光火,口誅筆伐之外,把他吃飯的傢伙事兒也給砸了。范美忠撕開"聖人道德",呼喚"公民道德"。他是地震的"逃兵",卻是思想的鬥士。

Ⅱ 關於 不遵守公共道德 的例子 5個 大概50字一個 越多 分越高

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准則,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因此,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也是作為公民應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用「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二十個字,對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作了明確規范。
1、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人們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則。在人們的互相交往中,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誠摯的態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現。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講文明禮貌能促進人們的團結友愛,是溝通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道德橋梁。
講文明禮貌是社會文明和個人道德修養的標志之一。人的行為舉止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每一個自尊自愛的人都應當把講究個人禮儀當作獲取成功的素質去培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仍會看到種種不講文明禮貌的現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不遜、惡語傷人,失禮不道歉,無理凶三分,騎車撞倒人後揚長而去,乘車爭先恐後,在公共汽車上見老人或抱小孩的婦女不讓座……如此等等,都是不講文明禮貌的表現,必須認真克服。
文明禮貌包含的內容和要求很多,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禮貌的要求和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更新。例如,中華民族歷來有好客的傳統,「有客上門,當降階而迎」,但是現代社會探親訪友不僅要輕聲敲門,而且需提前通過電話等形式預約。另外,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我們與外國友人的交往越來越多,必須了解、掌握對方的風俗習慣,尊重對方的禮儀。
2、助人為樂
當一個人身處困境時,大家樂於相助,把別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給予熱情和真誠的幫助與關懷,這就是助人為樂。
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一定的人際交往中生活,每個社會成員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會遇到一些困難、矛盾和問題,都需要別人的關心、愛護,更需要別人的支持、幫助。如果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能主動關心、幫助他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使助人為樂在社會上蔚然成風,那麼,你就能隨時隨地得到他人的幫助,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這個意義上講,「助人」也就是「助己」。因此,人人都應該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積極主動地愛護他人,幫助他人。具體來說應做到:一是「我為人人」。每個人都應該從乘車讓座、幫助殘疾人過馬路等小事做起,養成關心他人的習慣。二是「遇難相幫」。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當他人發生不幸、出現困難時,熱情幫助,為其分憂解難。三是「見危相救」。比如,在遇到歹徒行凶時,遇到有人恃強凌弱時,遇到意外險情等危急情況時,每個公民都應該挺身而出、捨己救人、弘揚正氣。近年來,我市先後涌現了秦炳奎、張東京、左寶忠、盛曉虹等一批見義勇為的模範人物,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四是熱心公益。社會公益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與每位公民息息相關。每個公民都要關注和支持社會公益,多獻一點愛心,多添一份真情,在社會生活中做一個熱心人,如賑災救荒、捐資助學、義務獻血、為社會福利事業捐款捐物等等,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3、愛護公物
公共財物包括一切公共場所的設施,它們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種服務和便利的物質保證。對待公共財物是愛護、保護,還是浪費、破壞,是一個公民有沒有社會主義道德的反映。每個公民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物。一要愛護本單位的公物,做到公私分明,不佔用公家的財物,不化公為私。但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不愛護機器、設備;有些人在家裡千方百計節約用電、用水,在單位卻對「長明燈」、「長流水」滿不在乎,視而不見;有些人甚至化公為私,隨意佔用公家財物,並認為「公家的東西不拿白不拿」。二要愛護公共設施,如電話亭、路燈及有關通信線路、交通設施等,還要包括保護文物古跡,使其為更多的人服務。有些人不注意愛護公共設施,我們遺憾地看到:街頭的公益廣告牌被故意損壞,宣傳櫥窗的玻璃被人為破壞,市區新公園內設置的幾只「梅花鹿」、「小山羊」有的已經成了「殘廢」;一些人就是喜歡在公園、文物古跡等地「信手題詞」;有的人甚至把公共設施視為「發財致富的源泉」,惡意偷盜窨井蓋,導致夜間行人受傷致殘。三要敢於同侵佔、損害、破壞公共財物的行為作斗爭。有些人經常抱怨公用設施差,但是對隨意破壞、損害公共設施的行為無動於衷,視而不見,見而不問。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同侵佔、損害、破壞公物的行為作斗爭,時時、處處關心和愛護公共財物。
4、保護環境
環境問題,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黃河的長時間斷流,沙塵暴的頻頻發生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危害,使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環境和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能不能有效地保護環境,關繫到每個公民的生活質量和切身利益,關繫到人們的安居樂業,關繫到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否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保護環境不僅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社會公德的一項基本要求。
保護環境,首先要增強環保意識。有些人認為,現在是初級階段,首先要把經濟搞上去,環境治理以後再說。豈不知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們發展經濟的一大制約因素,況且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遠遠超過前幾年污染企業所產生的「效益」。據有關部門測算,治理太湖至少需要投入2000億,利害關系可想而知。但是,仍有少數人認為:天空那麼大,放點煙氣算什麼;江河這么多,排點污水算什麼;天地這么廣闊,有點噪音算什麼。我們每個公民都必須明白,「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金山銀山」,還要「綠水青山」。其次,要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念,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努力養成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如自覺節約能源,反對浪費,不亂倒垃圾、污水,不損壞各類環境衛生設施等。此外,還應積極參加植樹造林,保護綠化成果。
5、遵紀守法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一個公民來說,是否自覺維護公共場所秩序,紀律觀念、法制意識強不強,體現著他的精神道德風貌。遵紀守法同時也是保護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
遵紀守法,首先要知法。隨著「三五」、「四五」普法活動的不斷深入,市民的法制意識普遍提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因為對法律的無知,為了一些不足道的小事,惡語相向,拔拳斗毆,傷害對方,甚至鬧出了人命案子,成為終身憾事。這種慘痛的教訓屢見不鮮。所以,每個公民都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不斷增強法制意識。首先要學習與自己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搞清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是法律允許的,什麼是法律禁止的。其次要守法。有少數人認為,現在實行市場經濟,崇尚自由競爭,因此,有的人就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盜用他人專利或商標權,製造假冒偽劣產品,有的甚至製造、銷售淫穢音像製品。實質上,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更是法制經濟,任何人都必須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要護法。有些人仍信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違法犯罪行為沒有危害到自己的利益時,就認為「與己無關」、不必去管「閑事」。如果人人都只考慮自己的安危,見惡不鬥、見凶躲避,甚至目睹有人同犯罪分子搏鬥時也不去相助,出現使「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情況,就會使邪氣上升,使社會不得安寧。今天流氓侮辱了過路婦女,大家不過問,明天說不定就會降臨到你的家人頭上;今天小偷扒竊別人的錢包,大家不制止,明天說不定那隻罪惡的黑手就會伸進你的口袋。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敢於扶正祛邪,同一切違法違紀行為作斗爭,努力為他人、為自己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Ⅲ 什麼是偽道德

道德狹隘上指好的思想好的品行。這里的偽可看成虛偽偽裝。所以偽道德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偽善」。

Ⅳ 真道德 偽道德作文800字

真道德與偽道德
在說明真道德與偽道德之前,我先說一下回什麼是真道德,答什麼是偽道德。
什麼是真道德呢?所謂是真道德,就是真正的道德觀,是建立在良知和追求人類美好未來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道德觀。比如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倡導人人平等、樂於奉獻等等。由於這些道德觀沒有任何力量的強制推廣,完全由人類自己良知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而自發產生的道德觀,所以這種道德觀稱為真道德。由於人類的良知和對未來的美好追求是相同的,所以真道德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相同的。
什麼是偽道德呢?所謂偽道德就是虛偽的,假的道德觀,是建立在宗教需求或者政治統治需求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道德觀。偽道德根據其目的的不同又分為政治道德和宗教道德。

Ⅳ 求史實或文學中滿口仁義道德的虛偽權貴形象例子

《雷雨》中的周朴園
周朴園是一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的資本家,是半封建半殖民 地社會里統治勢力的代表。他較早地接觸了資產階級文明,曾到德國留學,甚至接受過當時流行的社會思潮。以其留學的經歷和後來的經濟地位而言,他本應發展為一個典型的資產階級式的人物,但他卻轉化為一個封建性很強的資產階級人物。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是極兇狠狡詐的偽君子。他行為放盪,道德淪喪。年輕時玩弄女傭侍萍,並跟她生了兩個孩子,為了趕娶有錢有地位的小姐,又把侍萍遺棄了。當「死去」多年的侍萍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可能破壞他努力維持的大家庭的秩序時,他軟硬兼施,前後矛盾的言行徹底撕下了穿在身上的偽裝,露出偽善、骯臟、丑惡的靈魂。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個封建暴君。他十分重視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臨一切的地位,專橫獨斷, 唯我獨尊,他的意見就是法律。

Ⅵ 道德的行為,不道德的行為,舉例,舉例,給人家舉例嘛

道德是一個多麼美好的詞,道德高尚的人是多麼令人景仰啊!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們的古人非常重視道德教育,十分強調「立德」,所謂「道德無根可樹人」,古代有很多道德律令,什麼「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等,也產生了很多道德榜樣,什麼「節婦」「烈女」「忠臣」「賢相」「孝子」「義士」等等,然而,今天看來,那些律令大多是一些摧殘人性的枷鎖,那些榜樣只不過是一些愚夫愚婦而已。

現在,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封建統治者一方面利用道德來掩蓋自己的醜行,另一方面又利用道德來愚弄百姓,實行對民眾的精神控制。他們經常把自己打扮成道德聖人並充滿道德義憤地攻擊、譴責和訓導其他人,他們自己從來不肯也不屑踐行那些道德原則。而且,我們發現,越是專制政權越是需要道德偽裝,越是熱中於道德說教和樹立道德楷模。每一個人內心都有本能的道德沖動和渴望,統治者極其聰明地利用這一點加以發揮和渲染,從而激發人們內心的道德熱情,以致出現像「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樣的道德迷狂。這樣,人的其他沖動就被壓抑下去了;但這些沖動並沒有也不可能消失,道德聖人是不存在的。一方面渴望道德圓滿,博取道德美名,獲得政府表彰,像那些「道德標兵」一樣;另一方面又常常陷於道德困境和焦慮之中:人格慢慢地扭曲了,各種悖理、矯情、虛偽、荒誕的事情都來了。

過分地追求「善」,而不以「真」為基礎,勢必導致「偽善」,這已經為封建社會的全部歷史所證明了的。

什麼是有道德的人?通俗的講,就是好人,比如真誠待人,樂於助人,見義勇為,敬業奉獻等等。為什麼要做有道德的人?不是為了獲得獎賞,不是為了獵取榮譽,而是為了自己!

我為什麼要真誠待人?因為這是我自己的做人原則,我相信這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則,因為我希望別人同樣真誠地對待我。我不這樣做,就是醜化自己,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同時,又會失去更多的真正的朋友。我為什麼要樂於助人?因為我知道,凡人都是同胞,我們有著相同的命運,即使我們不互相為難,生活也已經夠難的了,能幫助別人和能得到別人的幫助都是很幸福的事情。我為什麼要敬業奉獻?因為我認為在對事業的追求中我可以實現自身的價值,我在奉獻中為自己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之,做有道德的人的最大獎賞和榮譽來自於自身,來自於內心,進一步講,我不是有意在做什麼好人,而是在做人,做真正的人。來自外部的對於好人的獎勵,不但是多餘的,而且是有害的,它會誘發虛榮心和各種虛偽的行為,這一點已經暴露得很清楚。

我們一生都在做人,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這就是最大的獎賞和懲罰。

Ⅶ 可以舉例,道德綁架的案例嗎

身體強壯的能跳幾小時廣場舞的老人,一乘公交就要別人給他讓座,不讓座就罵人或打人

Ⅷ 不道德行為舉例

(1 )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認識,結合自身實際作答.
(2)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認識,考查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依據漫畫和答題方向即可作答.
(3)此題旨在考查學生閱讀分析提煉知識的能力,注意評析提的做法.首頁要判斷是對還是錯,或者是不全面,然後根據相應的依據如法律法規和教材的理論等,再聯系材料中的觀點進行分析.從道德義務角度.
故答案為;
(1)我們生活當中還有哪些不道德行為?請舉例.(至少3例,共3分)
答:亂扔垃圾;破壞公共設施;攀折花枝,等(寫出1例得(1分),共3分)
(2)請告訴漫畫中的那些「睜眼瞎」,作為公民應該履行的基本道德規范是什麼?(3分)
答:「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3)請從「道德義務」的角度,對右圖那些「睜眼瞎」乘客的行為進行簡要評析.(4分)
答:1.他們的行為是不自覺履行道德義務的錯誤行為.(1分) 2.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廣大社會成員自覺自願地履行道德義務,既利於形成溫馨、和諧的人際關系,又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2分)3.我們應該積極履行道德義務,主動給老弱婦孺讓座.(1分)

Ⅸ 舉例發生在你身邊的違反公民道德規范的例子

這個很多啊。比如樓上長期往下亂丟垃圾、小區花園被破壞成了私人菜園子等等

熱點內容
訴訟法考研試卷 發布:2025-02-12 00:13:19 瀏覽:230
2018年新婚姻法視頻 發布:2025-02-11 23:00:34 瀏覽:421
不動產證復印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11 22:38:33 瀏覽:101
葉仙兒道德 發布:2025-02-11 22:38:21 瀏覽:892
民法總論案例選評 發布:2025-02-11 22:27:24 瀏覽:768
刑事訴訟法龍宗智 發布:2025-02-11 21:24:59 瀏覽:289
刑法同業競 發布:2025-02-11 21:19:32 瀏覽:995
後勤領導幹部學習准則條例心得 發布:2025-02-11 21:03:29 瀏覽:639
注冊公司後法律條文 發布:2025-02-11 20:02:13 瀏覽:835
浙江省水土保持條例宣傳 發布:2025-02-11 19:33:43 瀏覽: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