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後天
A. 道德經打坐口訣
張三豐《打坐歌》
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
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
性要悟,命要傳,休將火候當等閑。
閉目觀心守本命,清凈無為是根源。
百日內,見應驗,坎中一點往上翻。
黃婆其間為媒灼,嬰兒奼女兩團圓。
美不盡,對誰言,渾身上下氣沖天。
這個消息誰知道,啞子做夢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靈葯一點透三關。
丹田直上泥丸頂,降下重樓大中元。
水火既濟真鉛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堅,神光照耀遍三千。
無影樹下金雞叫,半夜三更現紅蓮。
冬至一陽來復始,霹靂一聲震動天。
龍又叫,虎又歡,仙樂齊鳴非等閑。
恍恍惚惚存有無,無窮造化在其間。
玄中妙,妙中玄,河車搬運過三關。
天地交泰萬物生,日飲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
三教原來是一家,飢則吃飯困則眠。
假燒香,拜參禪,豈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齋錯過了,一失人身萬劫難。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漢夜走入深山。
玄機妙,非等閑,漏泄天機罪如山。
四正理,著意參,打破玄關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斷夜,早拜明師結成丹。
有人識得真鉛汞,便是長生不老仙。
行一日,一日堅,莫把修行眼下觀。
三年九載功成就,煉成一粒紫金丹。
要問此歌何人作,清虛道人三豐仙。
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
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
初打坐:道教內丹修煉,主要以盤腿正坐為形體,盤腿分自然盤,單盤即地盤,雙盤即天a盤,女子盤坐有跨鶴坐,還可以採取站、卧等式。
參禪:參,悟也,禪,定也。
消息:陽氣順督脈上升為息,陰氣由任脈下降為消,練功要把握陰陽消長之規律,明白身體結丹的地方。
玄關:又名生殺舍、玄牝門、龜蛇竅、戊己門、生死關、陰陽戶、眾妙門、性命竅等。紫陽雲:「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道德經》雲:「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安爐立鼎在此,采葯烹練在此,結丹在此,有為在此,無為在此。張三豐《打坐淺訓》說:「玄關者,氣穴也。」《大道歌》曰:「切莫糊塗為隱秘,黃庭便是真玄關。」
呼吸:一呼一吸為一息,一呼,口鼻之氣自內而出,身中真氣由胸前下降於臍中。一吸,口鼻之氣自行而入,身中真氣由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上行於頂。要注意身中,不著意於口鼻,以心寄於息,以耳聽其聲。司馬真人曰:「吐惟細細,納為綿綿。」使氣細、勻、緩、深,心靜自然息調,息調自然神凝,所謂心息相依、息調心靜也。
一陰一陽:陰陽指陰陽二氣,分先天陰陽與後天陰陽,後天陰陽乃父母交媾之精血所化,有氣有質,心為離,為陽,腎為坎為陰,先天陰陽從法身而出,乃虛無一氣所生,與天地而長久,先天陰陽藏於後天之中。
鼎:爐鼎,本為外丹名詞,鼎爐用於內丹,下乘以身為玉爐,以心為金鼎,中乘以乾為鼎,以坤為爐,上乘以太極為爐,太虛為鼎,此外,有大小鼎爐之說,以泥丸宮為鼎,下丹田為爐,在河車運轉中,將外葯運升於泥丸,下降凝固於土釜,此為「大鼎爐」。在煉氣化神階段以黃庭為鼎,以丹田為爐,元氣氤氳二穴之間,以神靜守,不用循環周天運轉,此為「小鼎爐」。
煎:烹煉。
釋義:初學打坐修煉內丹,須要掌握陰陽消長、五行生剋、卦爻變化之理。要明白結丹的地方,就是在自身體內的丹田之中。呼吸的時候要注意身中,不要著意於口鼻,以心寄於息,以耳聽其聲,達到細、勻、深、緩。使意和氣同歸於丹田。
B. 道德經的最後一句,到底說了什麼
老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無為思想在今天都還有很深的借鑒意義。人年輕的時候可能會覺得老子比較消極,可是到了一定年紀,才發現無為其實是一種人生智慧。在《道德經》裡面,更是匯集了老子的智慧,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道德經的最後一句,也是特別有人生哲理的一句。
不爭可以有更和諧的人際關系。坐公交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座位,免去站著的顛簸。可是如果車上有老人上車,年輕人們主動不爭,讓老人可以有座位坐,這無形中就做了善行。這種善行在社會上成為一種風氣,那麼人與人的關系就會和諧很多。
以上就是道德經最後一句的智慧和哲理,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不爭,以退為進,以無為作有為。
C. 《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怎麼理解
在沒有進入「人法地」階段之前,必須有一個「我法於母」的過程。人體是由父母精血而成的後天之軀,從父母身上獲得先天真一之炁,全息性地繼承了父母系中隱顯生理組織結構遺傳的基因信息,經過母親十月懷胎,降生落地,來到人世間。得到母乳的哺育,完成了由嬰兒、孩童、少年至青年的發育成長過程。可以說人身的一切都是父母所給,由父母之情所生,由父母養育而成長。正如空凈師所雲:「父母一念人成形,菩提原是覺有情。悟徹人根證大道,宏志方能登雲城。」人降生之後,已由先天轉為後天,塵世的繁勞,欲心妄念的損耗,使嬰幼時期的先天狀況逐漸消失。中年之後,先天真炁已變得殘缺不全。人體生命要復還先天,只有通過修煉,奪取先天真一之炁,使生命質量逐漸復返到娘未生前的嬰兒先天狀態。
修煉「我法於母」,要在修心養性、攝身養生等方面,效法母性的仁善慈愛之心。母愛是偉大的善德,要像母***護子女一樣去愛護天下眾生,愛一切萬物,做一個真正的善人、仁人、有益於人民的人。修煉者本應繼承父母仁善之心,不斷克服人心之私,完成後天主觀意識的改造,在三元回歸和三源再造領域,完成「法於母」的過程。同時在命體方面,經過修爻補漏,逐步完成生命再造,達到在母腹中的先天乾健狀態。
「人法地」,是修真的第二步工程。人如何效法地母呢?大地馱載萬物,替我們承擔了一切,提供了一切,人體生命的生存,全賴大地來維持。吃的是大地長的,穿的是大地生的,衣食住行所需,無不是得之於大地母親。可是人類回報給大地的是什麼?只不過是污水糞便之類的東西,死後又把又臟又臭的腐爛了的膿血和敗壞了的朽骨,埋在它的身上,破壞污染她的軀體。人如此對待大地,而大地毫無怨言,不但生生不息地長養萬物,而且還承擔了一切萬物的罪過。人難道不應該效法大地這種大公無私,無所不包的偉大精神嗎?
人法於地」是一個科學的修煉層次。比如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這與地球情況完全相符。地球以水養育著群生和萬物,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人體內的體液就是一種水的特性,是人體生命的重要質元物資。由此可知,修煉「人法地」的科學性是非常完整的。如何法於地?首先要修「十二經絡」,其次要修「八脈道」,這樣就可以從生理組織結構上,完成「人法地」這個層次的先天變化過程。
D. 國學老子道德經
老子一書分為道經和德經,故而又稱為道德經,就象莊子又稱南華經一樣,因莊子隱於南華山而得名.
E. 道德經所講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四句話,不僅是做人做事的法則,版而且是修真證道的法權則,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語,是老子思想精華之所在。所謂「法」,可作為動詞,是效法、學習的意思。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從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過闡述和解釋,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可有所說,但真正從人體生命科學研究和修真實踐學方面來說,還沒有人對它進行解析過。從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靈修真理法學認為,這四句話所闡述的真義,是修煉的四大復返先天的過程和階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歸自然,如何天人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闢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後天復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證法則。這個先天大法理論體系可貫通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這五大階段。如果從功內解析,也可以把它稱為:「我法於母,人法於地,神法於天,仙法於道,聖法於自然。」這就更詳細、更准確地說明了修煉的層次和等級的差異,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後天返先天、由低層向高層的人天合一境界邁進的過程。
F. 道德經翻譯
這是道家的修煉法門,至極可以達到三花聚頂,也可以說是倒氣運氣之法內,以修容煉大丹。采氣不在氣,口閉雙目開.玄機在於目,神氣乾鼎聚.此法為增進內力之法,用以目吸聚宇宙內的精氣,主要是修煉雙眼,太陽將出之際,站於高處,雙眼平視太陽,帶雙眼發熱時,意念太陽之氣由雙目吸入匯於上丹田,吸匯到一定程度自天目穴射出,在由雙眼收回。意守丹田,到一陽初動之時,雙手在胸前合什,指尖朝前。引丹田之氣沿督脈上行,任脈下歸丹田。如此待小周天三十六圈。由慢至快。氣歸丹田後,雙掌前推,掌心向前,掌指朝天,氣行兩掌。雙掌指下垂,掌指朝下,掌心朝下,迅速收回,左手掌心對准氣海穴,右手掌心對准命門穴,真氣隨手式成螺旋狀貫入氣海、命門兩穴。匯於丹田內。然後分兩支上行,經腰脊第十四椎兩旁的「轆轤關」上行經肩、背、頸而至「玉枕關」,此謂「逆運真氣通三關」,然後真氣向上越過頭頂百會,分五路下行,與全身氣脈會於中丹田,再分主次兩支,還合於丹田,入竅歸元,如此循環一周,身子便如灌甘露,丹田裡的真氣有似香煙繚繞,悠遊自在。大概就這么多,但是真正修行要以道御術,要多讀道家經典。方有所成,道友與我有緣當明白彼岸為此岸,好自為之啊......
G. 道德經的真正含義
無為而無不為:出自《道德經》四十三章 科學與哲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學:向外追求學問,通過學習獲得科學技術知識。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為道:向內追求智慧,通過默修開啟潛意識。日損:一天比一天減少。不斷地學習研究外在的科學技術知識,人類的科學技術知識就會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煉道德功,開發潛在的智慧,自我主觀意識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再減少,直至自我意識完全符合客觀規律。自我意識完全符合了客觀規律,自我也就取得了無所不為的大智大慧。 「為學」能夠直接地給人類帶來顯而易見的實實在在的利益。現代教育的內容就屬於「為學」的范疇。而老子的「為道」即道學則是現代教育還沒有真正涉及到的內容。老子的「道」既是智慧的大廈,又是通向智慧大廈的道路。「為道」就是追求智慧的道路,從這一點來說,道學就是哲學,因為它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但是,傳統哲學的課題是建立在單純地對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礎上的,而不像道學是建立在默修實踐基礎上的,這是傳統哲學的最大弊端。也正是這一弊端,導致了哲學至今處於困境之中。我們知道,「道」首先是一種境界,而這一境界是跳出了自我的圈子,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所進入的客觀存在的忘我的、無形的心靈的境界。要想進入這一境界,只對概念作深入細致的邏輯分析是永遠無法實現的。但是要達到哲學的目的,獲得大智大慧,非得進入這一境界不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在現象世界中摸索,是不會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真面目的。所以,哲學只有統一到老子的道學上來,才能成為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哲學。關於智慧,蘇格拉底認為,智慧是神才具有的,他所說的神其實就是人的心靈。我們注意到,在《道德經》中,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我」代表真我。智屬於自我,是顯意識、個體意識。智,知於表面現象,形成於後天。用自我之智看問題,只能是以物觀物。以物觀物則流於主觀片面;慧屬於心靈,是潛意識、集體意識。慧,明於道,形成於先天,但需要後天之智去開啟、凝聚。用心靈之慧看問題,則以道觀物。以道觀物則客觀全面。未體道之人,靈受制於魂,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慧就不能形成。智知於現象,慧明於大道,只有魂與靈和,智慧才能形成。如果說,自我只是大自然的半成品,並非完人,那麼,道學就是指導自我由半成品向成品過渡的學問。超越自我,解放心靈,開發潛意識,使認識的主體由自我變為心靈,這就是道學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超越自我,人才能成為大自然的真正強者。關於哲學的方法,傳統哲學的方法是懷疑法、邏輯分析法、歸納推理法等等,而老子哲學的方法是「損」。損就是破除自我主觀意識,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破我執」。損是揚棄,揚棄那些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意識,使主觀反映客觀。「損之又損」,就是否定之否定。損的過程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端正意識、肯定真理的過程,同時也是強身健體的過程,因為,德是否正確,是依靠身體的健康狀況來檢驗的,如果在練功實踐過程中,身體得不到健康反而走火入魔,以致於出現自殺、殺人等現象,這就證明已經走到邪路上去了。另外,「損」是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不過這里的認識是對自我的認識,實踐也是自我的默修實踐。自我既是認識的主體,同時又是認識的客體,只有首先認識自我,才能把握真理,認識世界。認識的正確與否,又必須通過默修實踐所帶來的身心健康狀況去檢驗。正確的認識對練功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否則,就會給身體帶來災難。「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直至坐入道境,獲得真正的解脫。一切學問必須一定於我有益才是真正的學問。科學能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解決現實的諸多實際問題。哲學則必須首先給我們帶來身心健康。倘若一個哲學工作者,不能使身心健康,反而頭痛感冒、大病小災的不斷,那麼,智慧也就無從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