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貴生

道德貴生

發布時間: 2022-01-20 02:21:45

1. 請問,「仙道貴生」是什麼意思「無量度人」是什麼意思請舉例詳細解釋和說明。

1、仙道貴生:道教的重要教義。道教十分重視人的生命,因為道教講的是長生不死,修道成仙。對於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說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處於一個危險的狀態之中,所以要求人們「深根固蒂」,追求「長生久視之道」。

1、無量度人:度人先須度己。要想度人,自己必須消除迷悟,了徹大道。這就是說,要想度人,先要自身嚴格要求,用自己的偉大的人格力量去影響民眾,引導民眾。做到這些,人就具有了極為高尚的道德品質作風,大德無量,盡善盡美,也與天地合德,會得到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保舉,升仙得道必矣!

(1)道德貴生擴展閱讀:

道教認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所以要做到:

一,尊重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反對輕生自殺,也反對殺害他人,要求潔身自好,修身養性,追求長生。

二,尊重動物的生命,認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由於悟性有早遲之分,所以修道階次有快慢之。

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認為植物和人一樣具有靈性,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也能夠修煉成。

2. 重己貴生"是哪個道教人物提出來的

老子宣傳的是這樣一種人生觀,人要貴生重己,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知足知樂,這樣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難;反之,為名利奮不顧身,爭名逐利,則必然會落得身敗名裂。
老子《道德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虛名和人的生命、貨利與人的價值哪一個更可貴?爭奪貨利還是重視人的價值,這二者的得與失,哪一個弊病多呢?這是老子在本章里向人們提出的尖銳問題,這也是每個人都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有人解釋說,本章是講吝惜生命,與提倡奮不顧身是格格不入的兩種生命觀。事實上,吝惜生命並不是貪生怕死,老子講的是對寵辱榮患和虛名貨利來說,不要貪圖虛榮與名利,要珍惜自身的價值與尊嚴,不可自賤其身。本章里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是老子處世為人的精闢見解和高度概括。「知足」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極限,超出此限,則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發展。因而,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清醒的准確的認識,凡事不可求全。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積斂的財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他希望人們,尤其是手中握有權柄之人,對財富的佔有欲要適可而止,要知足,才可以做到「不辱」。「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一個對物質利益片面追求的人,必定會採取各種手段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有人甚至會以身試法。「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說豐厚的貯藏必有嚴重的損失。這個損失並不僅僅指物質方面的損失,而且指人的精神、人格、品質方面的損失。

3. 道家的貴生指的是追求財富嗎

不是。貴生是人類之至德。貴生的方法有許多,其主要的原則是凡對於生命有害的事情都應制止,凡對生命有利的事情就去做。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璞歸真」。

《道德經》更是道教積極入世態度的充分體現。他用大量篇幅講治國、牧民之道,講養生、修心之要,追求長生久視之願求溢於言表。同時,莊子亦著書立說,大談神仙世界之美妙、富足,神仙生活之自在安樂。

4. 請寫出《道德經》全文

道德經其實就是《老子》,它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內容太多,這里發不完,給你網址去看吧。
http://guoxue..com/page/c0cfd7d3/0.html

5. 道家的貴生、養生、樂生是什麼意思

貴生,指宣揚道家子華子學派以生命最為貴重的思想。樂生,指以生為樂。

養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5)道德貴生擴展閱讀

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

6. 請求《呂氏春秋》的《論人》和《貴生》的全文注釋,謝謝!

我自己花一個晚上做的兩篇翻譯,絕對是全的.先是《貴生》,然後是《論人》,比較多,要有耐心:

貴生

聖人深切地憂慮著天下,沒有比生命更加珍貴的了。耳朵、眼睛、鼻子、嘴巴,人活的時候是有用的。耳朵雖然渴求聲音、眼睛雖然可以渴求顏色、鼻子雖然渴求芬芳,嘴巴雖然渴求味道,但失去生命後它們(的渴求)就停止了。(死去的人)有這四個器官卻什麼都不想要,因為它們是對活著的人有好處,對死去的人就什麼用也沒有了。由此看來,耳朵、眼睛、鼻子、嘴巴都是不能擅自行動的,一定會有所牽制。用官職來打比方,不能擅自行動的,也一定會有所牽制。這就是使生命珍貴的方法。

堯把天下讓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對回答說:「讓我做天子還是可以的。雖然是這樣,但我正患憂愁的病,正要治療,沒有空餘的時間用來治理天下。」天下是特別珍貴的東西,卻不因為它來妨害生命,更何況其他東西呢?只有不拿天下來妨害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越國人三世殺了他們的國君,王子搜害怕這件事(做國君),逃到了煉丹的洞穴。越國沒有國君,(國人)請求王子搜當國君,但是又不能成功,就跟從他到了洞穴。但是王子搜不願意從洞穴里出來。越國人就用艾草熏染洞穴,用王駕來迎接他。王子搜安撫眾人,緩緩登上王駕,仰著臉面向天呼喊到:「王君之位啊!難道單單不能舍棄我嗎?」王子搜不是討厭作國君,而是討厭做國君的弊處。象王子搜這樣的人,可以說是不拿國家的事情來傷害自己的身體。這也是越國人之所以想要他做國君的原因。魯國國君聽說顏闔是得道之人,派人用錢財來邀請他。顏闔守著自家的門,穿著以鹿皮為布製成的衣服,而且自己靠著牛耕(的作物)來過活。魯國國君的使者到達,顏闔獨自面對他。使者說:「這是顏闔的家嗎?」顏闔回答說:「這是顏闔的家。」使者把錢給了他,顏闔回答說:「恐怕是聽錯了而使你獲罪,不如回去再詢問一遍。」使者轉身回去魯國詢問,又來邀請他,(顏闔)這才不得已跟他去了魯國。所以象顏闔這樣的人,不是討厭富貴,而是因為重視生存而討厭它。

世界上的人君們大多因為富貴而瞧不起得道的人,他們彼此不了解,難道不是悲哀嗎?素儀說:修煉道行的真諦,在於保持自身;其餘的較大部分,在於為國家著想;剩下的微末的部分,才是為天下著想。這樣看來,帝王的功業,對聖人而言是多餘的,並不是他們完美自身修養生命的道路。現在世俗所謂的君子,危及自身就放棄生命來依從事物的發展,他們為什麼這么做呢?他們要因此做什麼呢?大凡是普通人的一舉一動,一定要觀察他們為什麼這么做與怎麼去做。現在有人到了這樣的地步,用帶在王侯身邊的寶珠去彈飛到千仞高的鳥鵲,世人一定會笑話他們。這是為什麼呢?被用的東西很名貴,但是所要得到的東西很輕賤。生命難道只是帶在王侯身邊的寶珠的重量!子華子說:「能夠完整地保全自己最好,(對自己)有所虧待的生存差一等,死又在虧生之下,被迫生存、求死不得為最下等。」所以人們所說的尊重生命的人,指的是全生的人;所說的全生的人,得到了六欲中所有最好的地方。所說的虧生的人,得到了六欲中某些好的地方。那麼虧生的人的尊嚴就比較薄弱。他們虧待自己的生命越嚴重,他們的尊嚴就越薄弱。所說的死去的人,沒有之所以知道了(一些事),就恢復他沒有生存過的時光。所說的迫生的人,六欲中什麼好處都沒有得到,獲得的都是其中最壞的部分。服從是這樣的,屈辱是這樣的。屈辱不會比不義更加嚴重,之所以不義就是求死不得造成的。而且迫生還不只是不義,所以說被迫生存還不如死去。

憑什麼知道是這樣呢?耳朵聽見了討厭聽見的,不如不去聽;眼睛看見了不想看見的,不如不去看。所以打雷的時候就掩上耳朵,閃電的時候就掩上眼睛,這就是(剛才說的話)的比方。大凡擁有六欲的人,都知道他們所十分討厭的,但是一定不能得到避免,還不如什麼都不要知道。什麼都不知道,是死了以後才能做到,所以說被迫生存還不如死去。喜歡吃肉的人,不是可以用「吃腐鼠的人」來稱呼的;喜歡喝酒的人,不是用「敗酒之人」來稱呼的;尊重生命的人,不是可以用被迫生存、求死不得來稱呼的。

論人

為君之道不僅辦事須要簡約無為,而且還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和操守。最好的是向自身尋求,其次是向別人尋求。對別人的索求越多,其作用就相當於將其推開的更遠、更快些;對別人的要求越強烈、越過分,你自己失去的也就會越多、越快。

什麼叫向自身尋求呢?使耳朵和眼睛所接受的東西濕度,節制嗜好和慾望,放棄巧智計謀,去掉虛偽奸詐,讓意識在無窮無盡的空間中暢游,讓思想處於聽其自然的道路上,像這樣就沒有什麼可以傷害自身性命的了。沒有什麼可以傷害生命就可以了解事物的細微之處,了解了事物的細微之處就可以了解事物的絕妙神奇。了解了事物的絕妙神奇就叫做得道。所有那些萬事萬物,得道以後才能形成。

所以懂得了道,就可以順應萬物的變化,心胸的博大精深不可測度。道德行為就會顯著美好,和太陽、月亮一樣不可熄滅,豪傑義士不斷前來,遠方的國家都來歸服,不可阻擋。意念、精氣就會暢通,沒有束縛,不可壓抑。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重新回到樸素的狀態,嗜好和慾望容易滿足,求取的養生之物少而又有節制,不可佔有。就會超越塵世,自得其樂,不可玷污。就會威武不能使他害怕,嚴厲不能使他恐懼,不可屈服。所以懂得了得道的原理,就能所作所為都合乎時宜,能夠隨機應變,不可窮盡;就能舉止有方,索取和給予都遵循情理,不可迷惑。說話沒有過失、還像附在肌膚上,不可改變。讒媚之人就窮困了,賢明的人就興旺了,不可隱藏。所以懂得了得道的真諦,就會如同天地一般,那麼還有什麼事不能承擔,什麼東西不能適應呢?比方說駕車的人,反求於自身,就會車也變得輕巧了馬也跑得快了,跑到很遠的地方以後再吃飯也不會疲倦。以往,先代的亡國君主們,認為罪責在於別人,所以每天都殺戮不停,以至於亡了國還不醒悟。而夏、商、周三代振興
國家的君主,認為罪責在自己身上,所以每天都辛勤地為人民做事,總不放鬆,這才使他們成為天下的聖王。

什麼叫向別人尋求?同樣是人但智慧相差懸殊。不論賢明的人和不肖的人有多大的差異,都用花言巧語、辯解之辭來保護自己,防範仇敵,這是不肖的君主之所以惑亂的原因。凡是評估一個人,如果他比較通達,就觀察他都對什麼人以禮相待;如果他顯貴,就觀察他都舉薦什麼人;如果他富貴,就觀察他供養的是哪些人;如果他聽取別人的言論,就觀察他的實際行動;如果他閑暇無事,就觀察他愛好的是什麼;如果他學習,就觀察他說出來的都是什麼話;如果他貧困,就觀察他不接受的是什麼;如果他貧賤,就觀察他不去做的事情是什麼。使他高興,以檢驗他的操守;使他快樂,以檢驗他的邪僻。使他發怒,以檢驗他的氣節;使他恐懼,以檢驗他的信念;使他悲哀,以檢驗他的人性;使他窮困,以檢驗他的意志。以上八種觀察和六種檢驗,是賢明的君主用來評估人的標准。評估人又一定要注意他的六戚、四隱。什麼叫六戚?就是父親、母親、兄長、弟弟、妻子、兒女這六種親屬。什麼叫四隱?就是朋友、熟人、鄰居、親信這四種親近的人。在內就憑借六親四隱來觀察,在外就用八觀六檢去衡量,那麼一個人的真誠和虛偽、貪婪與卑鄙,美好與丑惡就都不會判斷錯了。這就像躲避雨點兒一樣,所閃避的地方沒有不是這樣的。這就是先代聖王據以識別人的原則。

7. 何謂貴生主義

今人承孔孟之道,老子之法,都離不了以天地人論事。同樣議論法天地,踐人倫,呂氏卻與先聖大相徑庭,雖未自成體系,但獨到之處不讓先賢。較聖人之道,更有不以脫離現實為要旨,從實於人性本來面目,彰顯個人主義至上的倫理和道德獨具一格。他的《重己》毫不隱諱自我之重。「人不愛捶之指,而愛己之指;人不愛崑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己之一蒼壁小磯;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一致;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把自我拙笨技藝看重於人間最高技藝,又將自己滿含雜質且沒有圓相的小石塊看得比崑山之玉,江漢之珠都要珍貴,尚可理解;我的生命大於天下財富也可看為理性;而將自我看得重於社稷,高於天子簡直就是自私的頂峰,古時殺無赦,今世全民共討之了。然,「重己」恰是《呂氏春秋》的理論核心。理由極簡:生命「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並提出「有道者」才能懂得這種道理,則更不可思議了。
在秦之前,講天地人之關系,首推老子。他將世間萬事歸於「道」,《老子》開宗就「道可道,非恆道」表明老子的道決非一般意義上的道,而是囊括世間一切事物的本源,從而推演出「德」在自然和社會中的重要位置。他講「無為」就是處理世間一切事物的絕對法則,一切順天,聽天由命。在此基礎上才辯證出萬物生發滅亡的道理;談及做人治國的道理非孔子莫屬,其核心是「仁」只有「仁者愛人」普及到君王,將相,士紳,庶人,奴隸時才真正符合「禮」。這種「禮」的意義在於維系社會關系;「禮」的應用就是建立完整的等級制度;而實現「禮」的目標則是以壓抑人性,剋制慾望為代價的。
呂氏的著述思想與老子異,他的「道」是典型的老子所說的「恆道」,即具體的「道」。《序意》篇說「良人請問十二紀(月),文信侯(呂不韋)曰:凡十二紀者,所以紀之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他從時空兩方面去揣度,籌劃天地人,就能預知「紀亂存亡」「壽夭吉凶」,任何事物都不會躲過自己眼光的。這一定是《呂氏春秋》的中心思想了。具體說,就是「天曰順,順維生。地曰固,固維寧。人曰信,信維聽。」胡適先生對這個思想的解釋是:順天之道在於「貴生」,也就是「拔一毛而立天下,不為也。」的本意,是很純粹的個人主義。
既然為天下都不舍拔一毛,如何會有天下的安寧?唯有「公天下」「王天下」歸屬一人,「貴己」只屬君王,除此全在自我壓抑之列。也便是孔子的「仁義禮之信」必須主導社會,「禮」不能崩,「樂」不能壞。然呂氏並不承襲這樣的思想,他要的是在極端個人主義條件下的國家興盛,社會穩定。今人看來根本是不可能的,簡直謬誤得可笑了。
《呂氏春秋》講道:順天之道在於「貴生」,固地之道在於「安寧」,信任之道在於「聽言」。「安寧,聽言」是「貴生」的條件,為證其合理性,他以極簡的道理論述了相之關系:「斷首以易冠,殺身以易衣」者世人不可理解。衣冠永遠不會貴於生命,這就說明了「貴生」為何是根本問題。因為吾生比一切都重要,固不可不「貴生」,不可不「重己」了。
「貴生重己」為人之天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認為己貴,何人願去為國赴湯蹈火?此是問題的核心。《貴公》篇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既是大家的天下,維系壯大天下匹夫有責。此時「貴生」之意開始有了轉折。「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聖人非君王,永遠是君王的口舌,作用是教倡君臣,子民懂得「貴生重己」的道理:君王「貴己」在於自身修煉,於是「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原來,君王的「貴生」就是如何先正己而後駕馭他人,這是極高層次的個人主義,而「重己」就成了一種至高德性的修煉。而庶人的「重己」則是「天下太平,萬物安寧」有慾望有自由,有實現自己想法的環境。於是聖人說「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舞也。」被淹的人可自由的笑,犯人可放聲歌唱,精神狂亂的人也可手舞足蹈了,能說君王不重民嗎?原來,呂氏所說的「貴生重己」君王是一回事,而百姓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按其今人說法就是王者「言教不如身教」;人民有了最大限度自由,該得到的利益一定要得到。
君主有了智慧就可駕馭「重己」的臣子,小民。使社稷「地曰固,固維寧」,使人民「人曰信,信維聽」。如是《愛士》中例:趙簡子有兩匹最愛的白騾,有一叫陽城胥渠的守城小官,夜晚叩門求見,說一家臣得了病,須得到白騾的肝臟便可治癒。門臣稟報,大臣董安於氣憤地說「嘻!胥渠呀,主人心愛的白騾你都想得到,我請求立即殺了他。」趙簡子卻說「你殺人來保活畜牲,太不仁義了吧?殺了畜牲而救活人,不是非常仁義的嗎?」於是招廚師殺白騾,取肝送予陽城胥渠。不久,趙簡子發兵攻打狄人,廣門小官左右各帶七百人就登上城樓斬獲敵首。這便是人主好士的例子,也是小卒「被重己」的付出。可見君王的「重己」或叫「貴生」的真實意圖。而《用民》篇就更加赤裸裸了。「民欲榮利,惡辱害,」君者必須獎罰分明。賞罰都得到落實,人民就可隨意使用了。吳越交戰時,闔廬演習檢驗人民,劍都刺到了肩膀,血流遍地仍阻止不了人民前進;而越王勾踐在寢宮演練士兵,民爭入水火,死者上千,不得不鳴金而收兵。可見兩軍真實交戰將是何等的慘烈。此時不知「貴生」如何解釋。
至此,終於明白《呂氏春秋》的「天地人」所說的「貴生重己」。君王的「貴生」是實際意義的珍愛生命;百姓的「貴生」是被役使的工具價值。君王的「重己」是既得利益的保護;百姓的「重己」則是可換得某種榮譽或利益的對等。

8.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是什麼意思

度人先須度己。要想度人,自己必須消除迷悟,了徹大道。這就是說,要想度人,先要自身嚴格要求,用自己的偉大的人格力量去影響民眾,引導民眾。做到這些,人就具有了極為高尚的道德品質作風,大德無量,盡善盡美,也與天地合德,會得到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保舉,升仙得道必矣!

9. 仙道貴生的思想源泉

道教「仙道貴生」的教義思想,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秦漢時期的方仙信仰。《南華經》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神人可以不食五穀,只吸風飲露。可以乘雲御龍,行游四海之外。還說有一種人,千歲厭世,去而上仙。《漢書?藝文志》則將神仙者概論為,保性命之真,同生死之域。
二是太上《道德經》修真常長生久視之道的理義。祖天師張道陵立教時,將神仙信仰和常道宗理融合為一體,完整了道教信仰的體系。他在《老子想爾注》中說:「生,道之別體也。」又說「道意賤死貴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願長生」,「生生不息」。從而構成了「仙道貴生」的重要教義。

10.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意思是: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這句話出自《老子·德經·第四十四章》,此章是講人之尊嚴的。以名與貨和人的自身價值對比,也是要人自重、自愛。

老子宣傳的是這樣一種人生觀,人要貴生重己,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知足知樂,這樣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難;反之,為名利奮不顧身,爭名逐利,則必然會落得身敗名裂之可悲下場。

(10)道德貴生擴展閱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相比孔子一生致力於復興周禮,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從某種程度而言:孔子研究的是人倫社會領域的學問,而老子希望解析天地宇宙的奧秘,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兩種物質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於是整個宇宙就呈現一種陰陽互補此消彼長的動態變化,如果在這個世界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的那就是變化本身。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就是指的這種永恆變化著的宇宙一般規律,而德類似於哲學中的方法論,指的是在這種一般規律下我們人類的應對方法。

如果說老子的道是陰陽互補變化不止,那麼老子的德可以簡化為四個字:無為而治。

首先要明確無為而治的核心在於治,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對今天的國家治理、企業管理、教育理念以及個人人生規劃均有借鑒意義。

熱點內容
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 發布:2025-02-12 02:25:21 瀏覽: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務所人員 發布:2025-02-12 01:55:49 瀏覽:76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2-12 01:44:07 瀏覽:465
附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01:43:16 瀏覽:447
新刑事訴訟法全文下載 發布:2025-02-12 01:42:00 瀏覽:538
訴訟法考研試卷 發布:2025-02-12 00:13:19 瀏覽:230
2018年新婚姻法視頻 發布:2025-02-11 23:00:34 瀏覽:421
不動產證復印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11 22:38:33 瀏覽:101
葉仙兒道德 發布:2025-02-11 22:38:21 瀏覽:892
民法總論案例選評 發布:2025-02-11 22:27:24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