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道德分析
1. 什麼樣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人總是趨利避害的,對於沒有利益的事不會有動力去做的。古語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干,虧本的買賣沒人做。」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遇事不要總以道德的標准去衡量去譴責別人,而是要利用人性的特點,讓人通過合法的途徑去賺取利益。
關於這一點,孔子反而比某些現代人看得更清楚。《呂氏春秋·察微》里就記載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說,魯國有一條規定,凡是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的,如果有人碰到了,把他們贖回來,就可以到國庫里報銷贖金。這個獎勵機制聽上去挺不錯吧。孔子的弟子子貢,有一次在國外就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回了國之後他不想去拿贖金。因為他認為這樣才是道德。孔子卻不這么認為,他對子貢說:「你這么做,以後就不會有人替魯國的奴隸贖身了。你如果收了國家的報銷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價值。」我們仔細想,就知道,如果大家都向子貢學習,就要自己花一筆錢去贖買奴隸;如果不向子貢學習呢,又顯得自己境界太低。這么一來,就陷入兩難了,乾脆就不贖買了。可見,極端的道德主義,容易把人逼得走投無路,一般人做不到就只能視而不見了。
另一個例子,恰恰和子貢贖人的事相反。有一天子路救了一個落水的人,這個人為了表示感謝,就送了子路一頭牛,子路高高興興地收下了。孔子說,從這以後,魯國人一定會勇於去救落水的人。這其中的道理和贖買奴隸是一樣的。
《呂氏春秋·察微》在這兩個故事之後評論說:「孔子在細微之處,看見了大問題。」
雷鋒,是一個為他人做好事時代標桿,對於這樣的典型確實要樹立、要學習。但是現代社會我們是不是要改變過去那種做好事的方法呢?
就拿抗洪搶險來說,這件事專業性還是比較強的,需要一定的經驗,與其讓那些沒有經驗的人上堤壩礙事,還不如大家捐助一些財物,請那些有經驗人去防守,這樣能各施所長,取長補短,反而對整個社會更有利。前一段時間南方暴雨連連,水災不斷,長江中下游沿岸防汛壓力如泰山壓頂之勢。在如此嚴峻的防汛形勢之下,在個別地方防汛竟然難以找人上堤壩巡邏搶險。有的人就說,這是現在世風日下了,過去老百姓都是自發地上堤進行抗洪搶險,哪像現在,有些地方還要花錢請人上堤,巡邏的主力是各級幹部。
我想,這其中不能只用道德來衡量人心,還是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現如今圩區大部分房屋經九八洪水之後都搬遷到洪水淹不到的地方去了。其次,農村大部分農田流轉出去,基本是一些大戶在種植。因此這次洪水除了極少老百姓外,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抱著無所謂的心態,既淹不到田又淹不到房,換作是你,你會急嗎?
在目前勞力資源短缺的時代,一位60歲以上的勞力出去做一天小工也會有一兩百元的收入,難道他還會為了與自己無關的事去出力嗎?即使有些還有一兩畝田地的人家,一畝田的收入算好的也只有1000元多一點,並且後期還要投資投勞力,還不如出去打點零工挽回損失來得更快。
2. 道德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道德的評價標準是善與惡。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道德評價是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標准對他人和自己的行為進行善惡、榮辱、正當或不正當等道德價值的評論和斷定。通過贊揚、褒獎或批評、譴責,激勵人們揚善棄惡。
延伸:道德
道德是以文明為方向,以禮義廉恥忠孝節悌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的非強制性約束法則。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3. 次道德的分析
這小偷很可氣,而且觸犯法律是不道德的,但是小偷將其他東西交還卻又是一種較那些棄之錢包的小偷卻又是道德的,這位女士可能看到了自己的其他重要的東西追回而高興,因為她不用為了這些被盜的證件而去重新辦理,少了很多麻煩而從心裡或許多少有些感謝那小偷了。
我們在這里不是贊揚小偷的行為,但是這個社會也確實存在這種違法的行為,諸如這位小偷這類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社會道德行為。故而戲虐的稱之為「次道德」
4. 道德底線的道德分析
現代西方哲學對於人的本質的理解可分為兩個基本派別:馬克思主義從現實的人出發,把人理解為物質性的社會人(勞動人);非馬克思主義從抽象的人出發,把人理解為精神性的個人(意志人、理性人)——其中非馬克思主義又分為兩派:一派是把人理解為意志人,另一派是把人理解為理性人。
由此可獲得三個不同的道德主體概念:
(1)以道德主體為勞動人的概念;
(2)以道德主體為意志人的概念;
(3)以道德主體為理性人的概念。
相應地,對於道德活動亦可有三種不同的理解:
(1)把道德活動歸結為社會勞動活動;
(2)把道德活動歸結為個人意志活動;
(3)把道德活動歸結為個人理性活動。
於是,對於道德准則也可有三種不同的理解:
(1)道德准則是社會勞動活動所依據的原則——在社會勞動有分工的條件下,這種原則就是各行各業的活動所各自依據的行業標准或職業標准;與之相應的道德是行業道德和職業道德——行業道德是行業組織對其行業標準的服從,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對其職業標準的服從;
(2)道德准則是個人意志活動所依據的原則——在肯定個人意志非絕對自由的情況下,這種原則就是個人據以做出自我選擇或自我決定的理性判斷;與之相應的道德是私人道德,這種道德就是個人意志活動對自己的理性判斷(良知)的服從;
(3)道德准則是個人理性活動所依據的原則——在肯定理性原則非天賦的情況下,這種原則就是社會交往規則;與之相應的道德是交往道德,這種道德就是個人理性活動對社會交往規則的服從。
5. 如何看待分析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人口流動的加快,我國正迅速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農耕社會「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土壤發生變化,但與此相適應現代都市的社會公德、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卻低風險,守護良知卻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種不正常現象。
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受到沖擊,而新的社會規則又不能及時完善,個人的道德焦慮也因此轉變成社會性議題。道德焦慮有兩個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現普遍的社會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會環境下,全社會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約束和評判機制,重建社會公德良序。
從正確價值觀立場、科學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第一,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社會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私有製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時,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實現餘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並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范。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勇於變革、勇於進取、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在不斷破除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不斷為人們的行為確立新時代的准則。
第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道德價值的堅實基礎,使以人為本和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來,自身進行了許多重大變革,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都是中國共產黨為自身設立的最根本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價值尺度和道德建設的核心。黨的這種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價值尺度,已成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天經地義的神聖道德觀。
第三,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建立,從精神道德的意義上說,在於使人民群眾通過認識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
通過認識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將不斷改造自身並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培育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道德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奮斗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層面,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託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第四,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
對社會整體道德質量的更高標准,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更高要求,對社會向善價值追求的更緊迫期待,對社會各色各樣敗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都深刻揭示了全社會道德狀況向善前進的大趨勢。對人的正當利益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人的個性的肯定、對人權的肯定;改革開放意識、進取競爭意識、自由民主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諧包容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等的增長,無不是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的表現。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各個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道德建設的觸角,日益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延伸,道德調節社會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加深。
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愈加豐富多樣。道德模範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對人的道德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多樣。從雷鋒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楊善洲,這些精神道德上一脈相承的道德榜樣所踐履的主人翁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守品格,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普通群眾和領導幹部道德風貌的主流。道德理論發展進步。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和科學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指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
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道德考驗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良知的底線不斷被侵蝕。我們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樣,一時成了問題。道德議題的熱度持續走高,對道德問題的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特別是各類媒體常說常新的話題。無論是贊美道德模範的感言,還是抨擊敗德現象的批評,似乎都在印證這樣的評論:我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動與疼痛並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的圖景。論辯各方對道德問題超乎尋常的關注和唇槍舌劍,折射了中國社會深厚的道德底蘊和中國人濃重的道德責任心結。
第一,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時段。我國道德領域出現受到普遍關注和產生廣泛爭論問題的時期,集中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制度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領域。一是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錢腐蝕的領域,是腐敗、誠信等問題多發易發的重災區。二是現有道德嚴重失范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道德所調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人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農民到城市新市民;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體制內的人到體制外的人;從國有制的人到個體、私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二是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當前道德領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要放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待。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斗,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隨,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風貌,城鄉環境、公共秩序、文明禮貌、社會服務、旅遊景區等方面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積極變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整個社會現代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構成了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流。
總之,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資料來源——
求是理論網(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6. 結合現實,談談道德的現狀,分析原因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以來,人們最大化地追求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視了道德品質的培養,導致了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下降,而職業道德是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中應遵循的特定的職業思想和行為准則,是正確處理職業內部、職業之間、職業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關系應遵循的行為規范,是社會一般道德在職業中的具體體現,它不僅關系著個人的名譽和形象,還與公司、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聲望和利益密切相關,良好的職業道德會給公司企業帶來額外的收益。使受教育者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是職業教育又一重要內容。現在社會職業道德水平的下降,大家是身有體會。前不久,《新民晚報》刊登了一則駭人聽聞的新聞:某地區小學,一名男教師在教室里在所有學生面前毆打一女同學直至死亡。這樣一則消息無疑是發人深省的,教師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最高尚的職業,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這樣一個受世人愛戴崇拜的角色竟然摧毀了一個年輕的充滿希望的生命,不禁讓我們深思:教師的職業道德何在?不僅是學校,在醫院這樣一個救死扶傷的場所,醫生護士那冷若冰霜的面孔和話語也時常讓我們不寒而慄。在感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同時,我們也會思考職業道德的問題。職業道德包括職業理想,職業信念,職業態度,職業品質,職業責任,職業良心等諸多方面,一個人職業道德的缺失體現在對本職工作的不熱心,態度不端正,沒有責任心等。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試從學校和學生角度做簡要分析。從學校角度看,因為目前人們對職業學校仍存在偏見,認為文化知識學不好才會進職業學校學技術,而高等職業學校更被人們認為是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一般成績優異的有理想有抱負的學生均進入了綜合大學學習,因此職業學校從生源上來看與普通高校相比缺乏優勢。另一方面,因為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回應了社會對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呼喚,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等社會各行各業第一線高級應用型人才,具有明顯的職業技能性和技藝性,學生能力的培養固然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校培養目標的首位。與之相對,道德教育則目標模糊,在道德上要培養怎樣的人,如何培養等存在的不確定的因素較多,沒有一定的標准可以衡量,因此,學校往往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教育。從學生角度看,進入高職的學生,往往認為自己是高考落榜生,進入高職是一種「失敗」,是無奈的選擇,覺得職業學校名聲難聽,形象不好,因此產生自卑心理,對學習工作喪失熱情,進入工作領域,也會對工作不滿意,缺乏職業道德也是自然之事。也有另一種學生,進入職業學校,認為以後工作明確,只要學好技術技能,成為本崗位的高級技術人才便可高枕無憂,從而疏忽了自身職業道德水平和素養的提高。職業道德與一般社會道德或階級道德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具有鮮明的專業性和多樣性;具有特定的適用范圍;它的內容有具體性,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職業道德的內容包括:職業認識的提高,職業情感的培養,職業意志的鍛煉,職業理想的樹立以及良好的職業行為和習慣的養成等五個方面。如何培養職業道德,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試做以下建議:一: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在各行各業的具體實踐。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要求是:(1)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是職業道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忠於職守,熱愛本職工作,刻苦鑽研職業技術與業務,在職業活動中發揮創造才能。(3)遵紀守法,團結協作,誠實守信,以主人翁精神對待工作。
7. 自我分析思想道德優點和缺點
在進行自我分析到的優點和缺點的時候,可以想一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到底是什麼,一般人都會有很多優點和缺點的。
8. 什麼是真正得道德很多東西是無法靠理性分析嗎
個人認為 LZ的提問很有難度
首先說一下道德
我國文學中道德是基由古代道家的理論演化而成的一種民族習俗和信仰之曲間的東西
而以現實角度來看道德是說一個人出生於世 各個方面的感情和心態以及待人待物待事的觀念和修養 也可以說是衡量世事萬物的一種尺度
每個人的尺度都不同
就LZ所說的麵包問題 偷盜是錯 這是肯定的 貧困的快要餓死 而偷盜理論上說也是錯 但是從生命來看 如果是為了求生 而去偷盜 過錯會覺得稍微輕一些 畢竟求生是萬物的本能 生存本來沒有錯 存在也沒有對錯
但是偷盜本身也是一種因果循環 倘若偷盜的時候知道自己是錯 而且事後悔恨 那麼這就是為一種生存的本能更進一些 如果偷盜的時候不曾有悔意 心中也無過錯 覺得這樣很對 那麼著就是為過錯就算求生 也不能把他當作是名正言順的 畢竟是去做壞事 自己心中要有那個刻度知道自己犯了錯
下面真善美的問題
真
純粹 清澈 誠實的意思
為人者青聳於天地
真 就是說做人光明磊落 毫不虛偽 可以誠實純朴的去面對世界上的事情
善
佛家講善講的最多
因為佛教在九州也是歷史悠久 所以中華民族地區的善的含義 被理解成很多
最廣義 就是善良 富同情心 心胸寬廣 大知大慧的意思
佛家講 佛說人性本善
說人生下來 都是善良的 無邪的 因為周圍的環境 和一些遭遇與成長 使人的本性變的渾濁
美````這個不好說``真 善 我都知道
但是真善美```這三個字 連在一起 是個近代詞語 跟歷史關系不是很大 和宗教也沒什麼關系
近代人們 把道德 分開了 分成 美德和道德兩種
以本人看來 道德最初是為人者善易遵循的高尚品質
可後來 人們的品行在不斷的下滑 最後分成了兩種 道德和美德
把概念性的東西"道德" 轉化為了追求的目標性的東西"美德"
也就是把本應做好的事情 規劃成了類似神話一類的崇高的東西
這是時代與人類的墮落的一種見證 也是一種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