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的理由

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的理由

發布時間: 2022-01-20 06:29:51

A. 公民怎樣以實際行動促進依法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標志著黨在治國理念和治國方略上實現了一個符合時代精神的歷史性轉變,必將對新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將會給整個中國社會帶來法治新風。對法治國家建設中的公民參與作了明確的規定,表明黨中央特別重視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的公民參與,並將其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保障。公民參與是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的必然要求,它符合憲法的規定和原則,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作為公民應該以實際行動促進依法治國。

1、公民要做依法治國的積極推動者。

法律法規無處不在,影響著每個人的生老病死,已成為保障公民合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在推動國家進步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以政府為主導的法治建設,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因此,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

公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不僅是法治中國前行的受益者,更應該做推進依法治國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作為一名現代法治社會的合格公民,首先,要做到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確行使權力,自覺履行義務,行使自己享有的監督權利;其次,要主動學法、善於用法、自覺守法,要學會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利益。更重要的是,公民依據其自身的法律意識,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到法治發展中來,以實際行動為推進法治建設做出貢獻。

2、公民要做法律權威的堅定維護者。

法律的國家強制性、獨有的確定性和使用范圍的普遍性,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具有崇高的權威性。現代和諧社會是法治社會,人人都受到法律的約束,人人都從遵守法律中獲得自由,人人都享有法律的保護,人人也都負有維護法律權威的責任。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維護法律的權威,需要每一位公民在內心建立起對法律的尊崇和強烈的守法意識。雖然,目前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在現實生活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依然存在,少數人不把法律當回事,不知法不懂法、知法而不守法、執法卻不依法,遇到問題和糾紛習慣找關系、找熟人、找路子,而走法律途徑解決往往被拋之腦後。法律失去權威,意味著「法將不法」,任其發展下去,則必然會危及社會肌體的健康有序運行,因此,每個公民都應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要知法懂法、信法守法,也要敢於用法,善於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遇到違法犯罪行為,敢於機智的舉報、制止。要克服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的錯誤觀念,堅持從嚴執法,對一切違法行為嚴肅處理,切實維護法律的嚴肅性,維護執法者的權威。

3、公民要做法治精神的自覺踐行者。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根基於公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源於公民出自真誠的信仰。小到文明出行,大到依法治國,公民法治精神是法治秩序和權威的終極保障,人們沒有法治精神、社會沒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源之水。法治不僅體現在公民知道多少法律條文,而在於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之中,體現於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培養公民法治精神,在全社會樹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風尚,使法治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對於實現公民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極其重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公民要努力做法制精神的踐行者,將法律作為根植於內心深處的一種信念,將法治精神內化成一種生活的品格和方式,作為自己一切行動的思維決策底線和首選的價值判斷標准。

法治精神的弘揚對公民提出了更高的素養和道德要求。要求公民不僅要獨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以積極作為的國家主人態度,做到信任立法、配合執法、倚賴司法、自覺守法、努力護法。堅守對公民基本權利的尊重,信仰法治,信任法律,勇於拿起法律武器,同損害國家利益、社會秩序和他們權利的違法行為進行斗爭。

4、公民的政治參與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保障。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社會主義法治體 系應當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公民參與首先是指參與政治生活。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包括平等選舉權的行使,即依照憲法和選舉法的規定參加基層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直接選舉。為了進一步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應當健全選民推薦候選人的程序,在實踐中適當增加選民推薦候選人當選人大代表的比例,為當選代表與選民溝通提供更多的條件和機會。

5、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是人民依法享有權利和自由的保障。

依法治國 就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與自由。我國公民有權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應當進一步發揮公民在工會、婦聯以及其他群眾團體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通過群眾團體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重視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加強社區建設,發揮公民自我管理的作用,尤其應當發揮公民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通過社區化解矛盾和糾紛維護社會治安,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質和文化素質。

6、 公民參與立法是完善立法體制的保障。

為了完善我國的立法體制,必須建立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公民參與立法可以防 止關門立法和主觀立法的偏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法律、法規是否符合國家的實際情況,對於法律的有效實施產生重要影響;公民參與立法可以推動國家機關關注公民的訴求和利益,也可以讓公民更多地了解和理解國家機關的工作,有利於優化法律法規的實施環境;公民參與立法也是普法的過程,通過吸收公民到立法過程中來,可以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增強對法律法規知識的掌握,提高公民的法治觀念和守法意識。

7、公民參與司法是司法公正的保障。

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司法公正離不開公民的參與。首先,應當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在人民陪審員的選拔機制上更加註重向普通公民開放,大力加強人民陪審員法律知識培訓,讓公民平等參與司法;其次,應當通過司法公開,吸引公民參與司法監督工作,探索建立公民監督司法活動的長效機制,適當擴大公民在司法調解執行方面的參與,真正體現公正文明司法的理念。

8、 公民參與政府決策是健全依法決策的保障。

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為了保證公 民有效參與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必須建立公民參與機制,採取聽證或者廣泛徵求公眾意見的形式來監督決策過程,而且政府重大決策必須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並將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予以公開。同時,公民參與政府重大決策對於監督公權力的運行極為必要,政府的重大決策應當以公共利益為主導,公民參與政府決策可以推動政府公共政策的形成與實施,對於確保政府決策制度的科學與合理具有重要作用。

B. 為什麼要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遵循法律、規則、程序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

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胡革青埭巾昉瀨菑申雯因堡誼遣針茲坳孺遲詵田

C. 政治生活 在法制中國建設中政府和公民怎樣作為

1、以科學的立法作為基礎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法質量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關鍵所在。深化法治中國必須以科學的立法作為基礎,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一方面,立法和改革決策必須相銜接,在立法過程中,堅持立改廢釋並舉,並始終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基本原則,通過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和憲法解釋程序機制,以保障法律法規的針對性、系統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通過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以更好地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2、以嚴格實施作為前提
法律的權威在於實施,深化治法中國也必須以嚴格的實施作為前提。在法治法規實施過程中,必須全面堅持依法履行政府職能。一方面,通過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把政府權力運行中的許可權、程序、責任以法定化的方式固定下來,以保障政策的連續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要強化對行政決策過程的監督,完善糾錯問責機制。強化決策過程中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以及合法性審查,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3、以公正司法作為保障
法治的生命在於公正,深化法治中國必須以公正的司法作為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確保司法機關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加強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公開等平台建設,構建開放、動態、透明的陽光司法機制,凈化領導幹部干預司法的空間。另一方面,要優化司法職權配置。通過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使審判機關重心下移和就地解決糾紛和方便當事人訴訟。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實現執行工作的專業化,提升執行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進一步拓寬群眾參與司法的渠道,在司法調解、司法聽證、涉訴信訪等司法活動中保障人民群眾參與。
4、以優秀隊伍作為導引
深化法治中國,必須以優秀的隊伍作為導引。一方面,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健全法律職業准入和認證制度。落實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制度,並健全完善執法司法機關領導幹部輪崗交流制度。規范律師執業行為和准入、退出管理,完善執業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另一方面,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加大實施法治人才培養計劃力度。加強高等院校法學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法學專業設置。通過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培養造就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
5、以全民守法作為目標
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深化法治中國要以全民的守法作為目標。一方面,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開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活動,如組織多種形式的法治論壇、法治文化成果展、「法治人物」評選、法律知識競賽、學法用法演講、法制故事宣講、法制文藝會演、法制電影巡映、法制書畫展覽等法治文化活動,使公民普遍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意識,養成崇尚法治權威、依法辦事的習慣。另一方面,推進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以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培育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

D. 如何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立法必須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遵循經濟規律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堅持求權真務實、有效管用,切實增強法律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注意防止產生法律「好看不管用」的現象。認真貫徹實施修改後的立法法,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堅持並健全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機制,更加註重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繼續做好立法評估工作,努力做到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應。

E. 運用政治生活的知識,簡要分析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理由。

(1)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擴大公民有序參與有利於保障實行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2)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3)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4)擴大公民有序參與有利於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有效地對政府和其他國家機關進行監督,幫助改進國家機關的工作,有利於政府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切實履行各項職能,樹立政府的權威,有利於黨堅持民主執政,更好地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F. 高一政治: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的理由

1、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人民當家做主,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的客觀需要。
2、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有政治權利和自由,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權和監督權;另外公民的政治參與形式有政治表達、政治選舉、政治結社;公民參與政治的途徑有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公民是享受權利的主體,也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履行義務是行使權利的前提,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也是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3、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客觀需要。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是我國最根本的人權。
4、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客觀需要
5、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政權機關執政為民的客觀需要。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有利於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通過監督政權機關的工作,從而保證政權有效行使。同時也有利於促進人民對政策的認同,保證政策的順利實施。
6、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黨的主張和宗旨的體現。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華民主的先鋒隊。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此作為自己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完善公民政治參與機制是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表現。
7、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客觀需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必須制度化、法律化,有序的政治參與必須是在法律框架下的政治參與。

G. 如何完善立法機制

發揮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由全國人大相關版專門委員會、常權委會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方面參與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機制,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加強立法工作力量,提高立法工作能力。


1、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

2、更多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廣泛徵求代表意見並認真研究採納。

3、貫徹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精神,開展立法協商。

4、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立法宣傳工作。

5、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探索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

6、增強立法針對性,推進立法精細化,不斷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H. 為什麼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會以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高度出發,總結歷史經驗、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決定,在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意義重大而深遠。
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
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

I. 關於建立立法聯系點的優勢和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國家在縣以下基層建立的協助收集立法工作相關信息的固定聯系單位,是基層群眾和社會組織直接參與立法活動的重要載體。

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更多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廣泛徵求代表意見並認真研究。貫徹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精神,開展立法協商。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立法宣傳工作。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探索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增強立法針對性,推進立法精細化,不斷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J. 加強什麼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加強重抄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襲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需要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化,公眾要求參與立法的呼聲日益強烈,近年來,各地關於召開聽證會、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等各種形式的公眾參與,已成為我國立法和公共決策領域的一道的風景。但是,當前公眾參與立法的相關制度不完善、參與立法的渠道還不夠寬闊,參與的程度還不夠深入,因此,有必要科學地認識公眾參與立法的作用,努力探索公眾參與立法活動的規律,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立法活動的機制。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龍宗智 發布:2025-02-11 21:24:59 瀏覽:289
刑法同業競 發布:2025-02-11 21:19:32 瀏覽:995
後勤領導幹部學習准則條例心得 發布:2025-02-11 21:03:29 瀏覽:639
注冊公司後法律條文 發布:2025-02-11 20:02:13 瀏覽:835
浙江省水土保持條例宣傳 發布:2025-02-11 19:33:43 瀏覽:191
消費者權益屬於社會法嗎 發布:2025-02-11 19:29:40 瀏覽:14
廣東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5-02-11 18:47:46 瀏覽:217
一個店鋪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11 18:05:14 瀏覽:830
教育法學案例 發布:2025-02-11 17:45:19 瀏覽:198
鎮公共法律服務 發布:2025-02-11 17:11:04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