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有道德的字
⑴ 用一個字形容很有品德很有涵養
形容有品德有涵養的字
儒:指讀書人:~生。腐~。通~(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 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雅: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文~。高~。典~。~觀。~教(jiào)。~興(xìng)。~座。 ~俗。
道:指法則、規律:~理。~德。~義。得~多助,失~寡助。
謙:虛心,不自滿,不自高自大:~下。~讓。~沖(謙虛)。~和。~卑。~厚。~遜。~恭。 ~虛。~受益。
仁: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義(a.仁愛與正義;b.通情達理,性格溫順,能為 別人著想)
(1)形容有道德的字擴展閱讀
品德涵養是一個人的第二身份證,雖然生活中以貌取人的還是有的,但是一個人的品德涵養是他真正的形象。
做到有品德、有涵養,首先需要禮貌。俗話說禮貌是涵養的外衣,如果一個人的言談舉止能夠優雅大方,那麼他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則是美好的,並且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⑵ 形容人道德品質的詞語
形容人道德品質的詞:廢寢忘食、孜孜不倦、樂於助人、拔刀相助、舍己為人、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繩鋸木斷、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溫柔敦厚、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剛正不阿、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大公無私、拾金不昧、真心實意、誠心誠意、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等。
(2)形容有道德的字擴展閱讀
孜孜不倦
【解釋】: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出自】:《三國志·蜀書·向朗傳》:「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
白話文:於是更加潛心於書海中,看書勤奮不知疲倦。
【示例】:他長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工作。
【近義詞】廢寢忘餐、孳孳不息、業精於勤、如飢似渴
【反義詞】無心進取、游手好閑、虛度年華
2、拾金不昧
【解釋】:金:原指錢財,現泛指各種貴重物品;昧:隱藏。拾到東西並不隱瞞下來據為己有。指良好的僕人道德和社會風尚。
【出自】:清·《歧路燈》第一百八回:「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示例】:我們每個人都應從小養成~的好品德。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路不拾遺
【反義詞】敲榨勒索、見財起意
3、剛正不阿
【解釋】:阿:迎合,偏袒。剛強正直,不逢迎,無偏私。
【示例】:濟南同知吳公,剛正不阿。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剛強正直,不逢迎
【近義詞】持正不阿、執法如山、奉公不阿
【反義詞】不識好歹、阿意取容、點頭哈腰
4、專心致志
【解釋】: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自】:《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白話文:棋也是數(計算)的一種,而且是淺易(平常)的。如果不專心致志的來學的話,也是學不好的。
【示例】:不由我不專心致志搞這一套。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全神貫注、誠心誠意、屏氣凝神
【反義詞】神不守舍、心猿意馬、魂不守舍
5、樂於助人
【拼音】[ lè yú zhù rén ]
【解釋】很樂意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們。
【近義詞】助人為樂、樂善好施、雪中送炭
【反義詞】落井下石、漠不關心、惹事生非、奸詐貪婪
⑶ 有關於道德修養的四字詞語是
: 尊老愛幼 兩袖清風 寬容大度 德才兼備 其他答案: 德才兼備 品學兼優 ......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學到老。
⑷ 寓意為美好品德的字有哪些
德、仁、梅、蘭、竹、菊、君、蓮、玉、義、泰(泰然)、達(通達事理;通曉,見識高遠)、矜(端莊;莊重)、貴、貞、禮、清、公、正、廉、潔、靜(沉著,冷靜,貞潔,不輕佻,同「凈」。干凈,純凈)、恬(安靜,安然,坦然)、善(吉、美好、善良、慈善、應諾、慎重、高明、)、質(本體、本性,樸素、單純,問明、)勇、賢、明、敏、悟(理解,明白,覺醒)、博(博學)、敏雋(俊秀)、智(機智)、識(博識)、恭、克(有克制力)、溫(溫和、溫厚)、誠(誠朴)、栗(嚴謹)、好、慧、惠、謙、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
⑸ 用一個字形容人的品德,比如,忠,義,仁,賢,還有哪些
還有瑾、瑜、儒、雅、和、謙、情、潔、馨、正、弘等。
一、瑾 jǐn
釋義
1、(形聲。從玉,堇( qín)聲。本義:美玉)
2、同本義
3、比喻美德 。
二、瑜 yú
釋義
1、美玉。
2、玉的光彩,比喻優點:瑕不掩~。瑕~互見。
3、姓。
三、儒 rú
釋義
1、舊時泛指讀書人:~生。~醫。
2、古代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專司禮儀的人。
3、儒家:~術。
4、通「懦(nuò)」。懦弱:偷~轉脫。
四、雅 yǎ yā
釋義
[ yǎ ]
1、合乎規范的:~正。
2、高尚;不粗俗:文~。~致。~座。
3、西周朝廷上的樂歌,《詩經》中詩篇的一類。
4、敬辭,用於稱對方的情意、舉動:~意。~教。
5、姓。
6、交情:無一日之~。
7、平素:~善鼓琴。
8、很;極:~以為美。
[ yā ]
同「鴉」。
五、謙 qiān
釋義
謙虛:~恭。~讓。自~。滿招損,~受益。
六、潔 jié
釋義
1、清潔:整~。純~。~白。
2、姓。
⑹ 古文中形容美好品德的詞彙(兩個字的)有哪些越多越好,最好能說出出處和意思啊
1、高尚
意思是有使保持高潔,高潔的節操,志行高潔的人,又指脫離了一版般情趣的行為權,或指脫離了人性中劣根性的,具備朴實,大度,英勇,真誠,清廉等的優秀品德和美好情操。
出自《贈方秀才楷》、《桃花源記》等。
2、真誠
意思是真心實意,坦誠相待以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
出自《漢武帝內傳》:「至念道臻,寂感真誠。」
3、謙虛
意思是指虛心,不誇大自己的能力或價值;沒有虛誇或自負,不魯莽或不一意孤行。還指當一個人有信心地做出決定或採取行動之前,能夠主動向他人請教或徵求意見的習慣。
引證:宋代蘇轍 《龍川別志》卷上:「上以謙虛為賢,下以傲誕為高。」
4、寬容
意思是寬大有氣量,不計較不追究,包涵,原諒。
引證:《莊子·天下》:「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後漢書·傅燮傳》:「陛下仁德寬容,多所不忍,故閹豎弄權,忠臣不進。」
5、廉潔
意思是清白高潔,不貪污;女子品行端正,為人貞潔。
出自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
⑺ 古代表示品德高尚得字有哪些
孝,賢,惠,淑,愨,憲,儀,純,恪,端,馨,禧,庄
⑻ 形容比較有才學,有德行的字都有哪些
德才兼備、德高望重、道高德重、德隆望重、才德兼備
一、德才兼備 [ dé cái jiān bèi ]
【解釋】:德:品德;才:才能;備:具備。既有好的思想品質,又有工作的才乾和能力。
【出自】:宋·許月卿《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備才全范仲淹。」
【譯文】:天涵育王公旦地,德行完備才能保全范仲淹
二、德高望重 [ dé gāo wàng zhòng ]
【解釋】:德:品德;望:聲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自】:唐 房玄齡《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譯文】:元顥於是暗示禮官下儀,說已經德隆望重,既然統領文武百官,內外百官都應恭敬。
三、道高德重 [ dào gāo dé zhòng ]
【解釋】: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出自】:近代 艾蕪《回家》:「水元伯伯打發人來叫丁永森到他家去坐,丁永森知道定是講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為水元伯伯是這村裡道高德重的人,沒法子違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著頭皮去了。」
四、德隆望重 [ dé lóng wàng zhòng ]
【解釋】:猶言德高望重。
【出自】:唐 房玄齡《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譯文】:元顥於是暗示禮官下儀,說已經德隆望重,既然統領文武百官,內外百官都應恭敬。
五、才德兼備 [ cái dé jiān bèi ]
【解釋】:才:才能。德:品德。備:具備。才能和品德都具備。
【出自】:宋·許月卿《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備才全范仲淹。」
【譯文】:天涵育王公旦地,德行完備才能保全范仲淹
⑼ 形容一個人有好的品德品行的一個字
● 仁
rén ㄖㄣˊ
◎ 一種道德范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義(.仁愛與正義;b.通情達理,性格溫順,能為別人著想)。~愛。~政。~人志士(仁愛有節操的人)。~義禮智(儒家的倫理思想)。~至義盡。一視同~(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 果核的最內部分或其他硬殼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兒。
◎ 姓。
------------------------------------------------------------
◎ 仁 rén
〈名〉
(1) (會意。從人,從二。右邊的二是重文。本義:博愛,人與人相互親愛)
(2)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孔子以之作為最高的道德標准 [benevolence]
仁,親也。——《說文》
仁者,情志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親謂之仁。——《禮記·經解》
溫良者,仁之本也。——《禮記·儒行》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禮記·喪服四制》
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詩·鄭風·叔於田》
(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術(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愛朴實);仁篤(仁愛篤厚);仁誨(仁愛的教誨);仁鄙(仁愛與鄙薄)
(4) 有德者之稱 [the benevolent]
(5) 舊指有仁德的人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6) 又如:仁人網(傳說商湯曾讓獵人網開三面。指給予一條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7) 指事物中有恩於萬物生育者,古代常與五行等相配
養之,長之,假之,仁也。——《禮記》
(8) 完美的道德 [perfect virtue]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9) 仁政 [benevolent government]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10) 恩惠 [kindness]
則民與子仁。——《論語》。皇疏:「恩也。」
厚澤深仁,遂有天下。——魯迅《偽自由書》
(11) 同情, 憐憫 [pity]
呼而怨,慾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謬矣。——柳宗元《天說》
(12) 種子外皮內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種子和堅果、核果及類似果實的內果皮里邊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後改作「仁」 [kernel]。如:核桃仁
(13) 類似果仁的東西 [something resembling a kernel of fruit]。如:瓜子仁
(14) 人 [man(pl.men)]
仁者,人也。——《禮記·中庸》。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孟子·盡心下》
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論語·雍也》
(15) 古縣名 [Ren]
又並蒲、 衍、 首、 垣,以臨 仁、 平丘。——《史記·春申君列傳》
(16) 水名 [Ren River]
烏江,府東七十里;源出水西蠻界,繞府南與 湘、 洪、 仁三江合。——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17) 等於8尺(一說7尺,也有說5.6尺或4尺的)的中國古代長度單位。通「仞」 [ren]
九成之台,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台(始)於足下。——《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
(18) 姓
詞性變化
◎ 仁 rén
〈形〉
(1) 有感覺能力——與「不」連用,作否定式 [sensitive]。如:兩手不仁;皮膚不仁
(2) 溫潤 [warm and rich]
漢水重安而宜竹, 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
(3) 敬辭。舊時常用於書信中 [Kind; My good;My dear] 。如:仁台;仁兄
◎ 仁 rén
〈動〉
(1) 親愛 [love]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史記·魏公子列傳》
[陛下] 有仁民愛物之意。——王安石《上時政書》
(2) 同情;憐憫 [sympathize]
將大其聲,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韓愈《後十九日復上書》
(3) 思念 [miss]
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禮記·仲尼燕居》
常用片語
◎ 仁愛 rén'ài
[charity] 寬人慈愛;愛護、同情的感情
對誰也不要生壞心,對所有的人都要仁愛
◎ 仁慈 réncí
[kindhearted;benevolent] 仁愛慈善
大將軍仁慈不肯發令。——《廣州軍務記》
◎ 仁德 réndé
[benevolent moral integrity] 待人寬厚而好施恩德
◎ 仁弟 réndì
[(used to address one』s younger friend or student) my dear friend] 敬辭,稱比自己小的朋友
◎ 仁厚 rénhòu
[gracious] 為人忠誠老實
仁厚的丈夫
◎ 仁惠 rénhuì
[benevalent;kind;merciful] 仁慈;仁厚
孫討虜聰敏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 仁民愛物 rénmín-àiwù
[to love all people and animals] 愛護百姓,愛惜萬物。形容官吏廉能愛民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 仁人君子 rénrén-jūnzi
[men of good will] 指有道德、人品高尚的人。泛指熱心助人的好心人
亘古及今,仁人君子,弗合忘本之。——明· 笑笑生《金瓶梅》
◎ 仁人義士 rénrén-yìshì
[people with lofty ideas] 有德行信守節義的人
◎ 仁人志士 rénrén-zhìshì
[people with lofty ideas] 有德行、有志向、為理想而獻身的人
至於仁人志士,不幸偃蹇於卑投,竭力以行其所志,…——明· 歸有光《送夾江張先生序》
◎ 仁術 rénshù
(1) [kindness;humanity]∶仁道
非仁術也。——清· 方苞《獄中雜記》
(2) [carry out humanitarian rule]∶推行仁政的策略
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 仁心仁術 rénxīn-rénshù
[both with a benevolent mind and art] 謂有仁愛之心,方能有濟世之術。後用作稱頌醫生醫術高明的話
…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 仁兄 rénxiōng
[my dear friend] 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詞,多用於書信
◎ 仁言利博 rényán-lìbó
[words benefit universal benevolence] 謂仁愛者的話,使人人受益
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 齊侯省刑。」——《左傳·昭公三年》
◎ 仁義 rényì
(1)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寬厚正直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韓非子·五蠹》
仁義之舉
(2) [gentle]〈方〉∶性情溫順,通達事理
◎ 仁義道德 rényì-dàodé
[justice and virtue] 泛指封建社會的一切道德准則,原先有褒義。後指偽君子的口頭禪,也就有了貶義
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險;仁義道德,不可以來朝。——《戰國策·趙策二》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rénzhě jiàn rén,zhìzhě jiàn zhì
[the benevolent see benevolence and the wise see wisdom] 《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為之智。」指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個問題發表各自的見解
◎ 仁政 rénzhèng
(1) [policy of benevolence]∶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爭取民心的政治方略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孟子》
(2) [benevolent government]∶仁慈的統治措施
◎ 仁至義盡 rénzhì-yìjìn
[most perfectly fulfilled both in love and ty] 表示對人的規勸和幫助已經達到最大限度
虛極靜篤道乃見,仁至義盡余何憂。——宋· 陸游《秋思之十》
⑽ 形容有品德有修養的四字成語
1、知書達理:
意思:形容人有教養、通事理、懂禮儀。
出處: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五七回:幸他是個知書達禮的,雖有女兒身分,還不是那種佯羞詐愧,一味輕薄造作之輩。
2、道存目擊:
意思:一個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只需一接觸便能感受得到。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譯文:子路問:「先生想見溫伯雪子很久了,見了面卻不說話,為何呀?」孔子說:「像這樣人,用眼睛一看而知大道存之於身,也不容再用語言了。」
3、謙謙君子:
意思:指謙虛而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出處:西周姬昌《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意思是謙虛而又謙虛的君子,保持謙虛的態度以提高自己的修養。
4、彬彬有禮:
意思:表示個人修養和作風的道德用語,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
出處: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論語》: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孔子說,性情過於直率就顯得粗魯,禮儀過於恭敬就顯得虛浮,恰當的性情與禮儀,才是成熟的人該有的樣子。
5、落落大方:
意思:指人的言談舉止自然大方。
出處: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對於我們也是非常寬大的。還有他的夫人也落落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