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與立法程序

立法與立法程序

發布時間: 2022-01-20 09:19:36

1. 法的制定的立法程序

我國現行立法程序,這里是指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和它的常設機關的立法程序。一般來說包括以下三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立法的准備階段。
第二階段,法的形成或者法的確立階段。
①法律議案的提出和審議
②法律草案的審議
③法律草案的通過
④公布法律第三個階段,法律的完備階段。其中包括法的修改、廢除,法的解釋,法律規范性文件的清理、法律匯編和法律編纂等。

2. 中國法律制定程序與立法程序相同嗎

不太清楚,沒當過官

3.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大致包括哪幾個環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提出立法議案。

2、審議立法議案。

3、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

4、公布法律。

(3)立法與立法程序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享有立法提案權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的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本級人民政府和代表(3人以上附議),由主席團提請大會討論,並經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

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原則的指導和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立法工作,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社會工程。

如何保證不同種類、不同立法部門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在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調整范圍方面互相配合協調,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系統,充分發揮其系統的整體功能。

如何避免各級各部門的立法機構或參與立法的機構為本地區或本部門的利益而爭奪權利,逃避義務,如何保證立法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具有預測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有一些指導思想和普遍遵循的原則是必要的。

一些學者曾從理論上對此進行過探討和研究。

例如有人認為中國的立法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發揮各立法主體的積極性;有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有利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有的學者認為,立法的原則應包括民主、公開、公正、權力義務相一致等。

也有的學者認為,立法原則還應包括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配合協調、新法優於舊法、上級法優於下級法、立法監督等。

但是目前這些討論還限於研究階段,到作為普遍遵循的原則還有相當的距離,還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4. 立法程序的立法過程

中國的立法體制存在的問題如前所述,在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系統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省、市、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省、市、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與有立法權的下級人民代表大會在立法分工方面還是比較明確的,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與自己的常務委員會在實際立法操作方面卻沒有明確的分工,同樣情況存在於政府的立法系統中,各級政府與其職能部門之間在行政立法方面也沒有明確的分工,加之授權立法的混亂,使中國當前的立法體制呈多頭並進的狀況。雖然各立法機構都在積極地履行自己的立法職責,但相互之間的交叉與不協調也大量存在,從而使有些立法重復勞動,有些立法機構內耗嚴重。立法是一項嚴密細致、科學性極強的工作,需要遵循科學的程序。但科學的程序應以科學的立法體制為前提,否則科學的程序將無法發揮作用。健全和完善中國的立法體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1)立法體製法律化。通過憲法或制定憲法性法律規定中國的立法體制。包括中國的立法職級,各立法機構的權利與義務,立法分工以及授權立法的范圍,時限等。中國的立法職級的確定,應以集中而不應以分散為原則。立法機構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這樣才能適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時期對立法質量的需求。立法要有一定的超前性、預測性和穩定性,使所立的法律在市場經濟下有相對長一些的生命力,這樣不僅有助於保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可以減少立法的數量,減輕立法機構的壓力。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時期立法需求量大,會與上述原則發生矛盾,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提高立法的工作效率,立法機關的專門化和立法人員專業化來解決。關於各立法機關的權利與義務,應堅持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原則,立法機關在享有立法權利的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義務,例如對所立法律的解釋、修訂以及承擔錯誤責任的義務等。立法機關應改變過去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的形象,加強立法機關的責任,促進立法質量的提高。把立法機關的立法分工通過憲法性法律確立下來,其好處是可以避免立法的隨意性和免受不正常的人為干涉,同時也可以保證立法的質量。授權立法目前所暴露出的種種弊端,已迫切需要用法律加以規范。這種規范應考慮授權的范圍和時間兩個方面。有些立法的權利屬於專有,任何情況下也不能授出。如憲法與憲法性法律的立法權,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有,不可授出。國家的重要行政法規,只能由國務院制定,不能授權給其他機關。有些立法權在授權時要有范圍限制,不可任意授給任何機關。對於所授予的立法權,原則上是不能轉授出去的。在被授予立法權後,應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超過時限,授權立法應視為無效。
(2)立法機關專門化。為了保證立法的質量和效率,除授權立法外,立法應由專門的立法機關進行。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對立法機關專門化的要求只能是將立法作為這些機關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不能要求這些機關演變為單純的立法機關。但在這些機關的內部可以設立專司立法的機構。例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設立的法律工作委員會,在國務院中設立的法制工作局,主要的立法事務由這些專門機構去實施。立法機關的專門化還應包括對於沒有專門立法機構的機關的立法權的限制,對於授權立法的限制。中國的立法機關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兩個系統,中央和地方兩個級別。由人民代表大會系統負責法律的制定,由政府系統負責行政法規的制定。由中央 制定全國性的法律、行政法規,由地方制定地方性的法律、行政法規。人民代表大會系統的立法機關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省、市、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一些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以及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政府系統的立法機關包括國務院以及各部委,省、地(市)、縣(市)各級政府及其職能機構。如此眾多的立法機關,其中多數又沒有專門的立法機構,立法質量很難保證,立法工作效率也不能保障。從立法機關專門化的角度考慮,就應減少現有的立法機關,但同時對於保留下來的立法機關進行加強。具體的做法是:在人民代表大會系統只保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省級(包括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與民族自治地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立法權。這些人民代表大會系統中都要設立法制工作委員會,具體負責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系統的立法事務。如果下級人民代表大會確實需要立法權,通過授權立法方式解決。在政府系統中只保留中央和省、地、縣級政府以及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政府的立法權,中央各部委以及各級政府的職能機構的立法權應在原則上取消,如果實在需要,可以通過授權立法方式解決。此外對於授權立法也應嚴格限制,不僅要有時間、范圍的限制,而且應考察授權的必要性、被授權機關的立法能力和立法條件。 目前中國制定一部立法程序法已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法律來加以規范,而中國目前的立法狀況明顯滯後。鑒於此,中國加大了立法進度。但隨著立法進度的加快,立法中的種種缺陷也逐步暴露,如立法行為不規范,管轄混亂,法律體制不規范,導致立法質量下降。可見要提高立法的效率,保障立法質量,在立法程序方面規范化、法律化已經是非常必要的了。其次,中國目前制定一部立法程序法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國近年來在立法程序的規范化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立法程序,程序的某些方面已在立法中有所規定。例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大常委會的議事規則。但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目前所適用的立法程序,還不是立法程序法。作為一部規定立法程序的法律,還應包括更廣泛的內容。參考國外的立法經驗和中國的立法實踐,中國的立法程序法應包括如下內容:
(1)確立立法程序法的調整對象和基本原則。立法程序法的調整對象不應僅僅包括法律,還應包括各級政府(縣級以上)的行政法規的制定。但縣級以下政府、鄉村的鄉規民約以及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內部的規章制度的制定不應包括在內。法律的制定與行政法規的制定雖然同屬於立法的范疇,但二者畢竟是不同的法律規范。立法程序法應對制定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不同的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的程序要比制定行政法規的程序復雜一些,但制定行政法規決不是沒有程序,而目前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立法程序法在完善法律的立法程序的同時,應將重點放在對行政法規的立法程序的制定方面。立法程序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立法的一些基本指導思想的法律化。
(2)確立立法程序法的管轄范圍與許可權。所謂立法管轄,是指各立法機關關於立法的范圍與許可權的分工。立法管轄與立法體系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的立法體系分為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兩個系統,中央和地方兩個級別。其中人民代表大會系統又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代表大會的常務委員會;政府系統又包括中央政府(國務院)、省、地、縣政府幾個級別。立法管轄,就是要在立法程序法中確立所有立法機關各自的立法范圍與立法許可權。中國立法程序法中立法管轄的具體內容包括:
在人民代表大會系統中,由全國人民代表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法律的立法權。具體分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制定和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以及其他國家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人大委員會負責解釋憲法,制定和修改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的法律外的其他全國性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補充和修改,解釋法律,並對國務院、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規、法律進行監督、審批,決定撤銷其與憲法、國家法律相抵觸部分。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指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包括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地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地方法律的立法權,並對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進行監督、審批,但地方法律制定後,應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或備案。在政府系統中,國務院負責制定和修改全國性的行政法規,並有權批准或撤銷下級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省級政府負責制定和修改全省(包括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性的行政法規,並有權批准和撤銷下級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地區級政府負責制定和修改全地區(包括地級市、自治州)性的行政法規,並有權批准或撤銷下級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縣級政府負責制定和修改本縣(包括縣級市、區)的行政法規。
(3)確立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具體立法程序。由於行政法規的規范內容、效力、制定的機關不同,所以在立法程序方面也不同,對此在立法程序法中應分別加以規定。中國法律的立法程序包括以下幾個階段:第一,立法議案的提出。包括提案的種類,有權提出立法議案的機構和人員,提出立法議案的限制,立法議案的撤回。第二,立法議案的審查與列入立法議程。包括立法議案的審查機關,立法議案的審查程序,立法議案列入議程,立法議程的編制與變更。第三,立法議案的討論。包括討論立法議案的程序與規則,討論立法議案所使用的語言、方法與 時間。第四,立法議案的修改。包括修改的時機,修改的限制條件,修改的技術以及對修正議案的處理。第五,立法議案的通過。包括表決的原則,表決的方式,表決的法定票數。第六,新法律的公布。包括公布法律的機關,公布法律的方法、期限,法律生效的期限。
中國行政法規的立法程序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第一,編制行政立法規劃。包括中央的行政立法規劃和地方的行政立法規劃。中央的行政立法規劃首先由國務院各部委或主管部門提出立法建議,由國務院法制局協調後報請國務院批准。地方行政立法規劃由地方政府的法制機構編制立法計劃,報請地方政府和上級政府法制機構批准。第二,行政法規的起草。起草行政法規要有專門的機構、專業人員負責。對於專業性很強的行政法規,可以委託專業、技術部門起草,也可以聘請專家參與起草。起草行政法規時,應廣泛地調查和徵求意見,並及時將基本內容公告於社會。第三,行政法規草案的協商、協調與修改。行政法規草案除徵求人民群眾的意見外,還要廣泛與有關行政機關協商與協調,進行必要的修改。如果協商與協調不成,可以報請上級政府裁定。第四,審查、審議和批准。行政法規草案完成後,應先由政府的法制部門審查,如查通過,即報請政府常務會議進行審議,審議通過,應履行批准手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應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人大常委會批准,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應報請上級政府和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委會批准。第五,公布和備案。經批準的行政法規要由政府最高首長公布,同時公布其生效時間。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在公布的同時,應報請上級政府備案。

5. 立法程序如何體現立法原則

立法原則主要是公開、透明等原則。目前在立法程序中有徵求意見程序、聽取專家意見、立法草案三審制度等,都是體現立法原則的。

6. 法理中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的區別

這個東西我還真沒找到有關的概念解釋,我感覺只是追究字眼吧!

7. 我國的立法程序

我國的立法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審議,法律案的表決,法律的公布四個階段。

1.法律案的提出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2)是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人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議程。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2.法律案的審議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以便代表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

(2)二是在大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

(3)三是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小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

(4)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3.法律案的表決

(1)列人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團進行審議,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2)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常委會進行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條件。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後,及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所謂標准文本,就是凡發現各種法律文本之間不一致的,均以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以維護法制統一,保證法律的正確貫徹實施。

(7)立法與立法程序擴展閱讀:

根據中央國家機關起草法律草案的實踐,法律草案的提出形成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立項,作出立法決策。自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來,每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五年立法規劃,每年還制定年度立法計劃。通過制定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將需要制定法律的項目列入規劃和計劃,並列明提出法律草案的大致時間。立項是作出立法決策的重要形式。

2.建立起草班子,開展起草工作。立法列項後,根據提出法律案的時間要求,承擔起草任務的機關或部門即著手起草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建立或指定專門的起草人員,組成固定或相對固定的起草工作班子。起草班子一般由來自於與立法事項有關的領導、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組成。

3.進行調查研究。開展調查研究,是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的重要方面。調查研究的形式包括召開各種座談會、專題研討會、到基層調查、收集各方面的資料等。

調查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現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對立法事項的規定;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規定和做法;立法事項的理論研究情況;實踐中的主要做法,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實際工作部門,專家學者對立法事項的意見和建議等。

4.形成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進一步明確立法目的,並按照邏輯結構擬出法律框架以及對主要問題的意見,確立起草思路。確定法律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是草擬法律條文的前提和基礎。

5.起草條文。確定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案後,在研究明確法意的基礎上,著手起草法條,即運用立法技術,科學地表達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出來的法律草案,最初一般稱「試擬稿」,供在一定范圍內研究討論。「

6.徵求各方面意見。「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形成後,通常廣泛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印發有關方面書面徵求意見,二是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和聽證會徵求意見。

7.形成送審稿並對送審稿進行審查。徵求意見稿經反復討論修改後,形成送審稿,報提案機關討論通過。形成送審稿前,起草單位通常要就法律草案中的重大問題,向上級機關請示報告或正式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提案機關不同,對送審稿的審查程序也有所不同。

8.由提案機關討論決定,形成正式的法律案。國務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央軍委提出法律案,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討論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審判委員會或檢察委員會討論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和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提出法律案,分別由委員長會議或專門委員會討論通過。

8. 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有什麼區別

立法過來程:1)立法准備源 2)由法案到法:提出法案~審議法案~表決法案~公布法律 3)立法完善:立法解釋;法的修改、補充、廢止;法律清理、匯編和編纂。
立法程序:是立法主體在制定、認可、修改、補充和廢止的活動中,所應遵循的法定步驟和方法1、提出法案A概念2、 有權提案的主體3、 表決和通過法案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龍宗智 發布:2025-02-11 21:24:59 瀏覽:289
刑法同業競 發布:2025-02-11 21:19:32 瀏覽:995
後勤領導幹部學習准則條例心得 發布:2025-02-11 21:03:29 瀏覽:639
注冊公司後法律條文 發布:2025-02-11 20:02:13 瀏覽:835
浙江省水土保持條例宣傳 發布:2025-02-11 19:33:43 瀏覽:191
消費者權益屬於社會法嗎 發布:2025-02-11 19:29:40 瀏覽:14
廣東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5-02-11 18:47:46 瀏覽:217
一個店鋪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11 18:05:14 瀏覽:830
教育法學案例 發布:2025-02-11 17:45:19 瀏覽:198
鎮公共法律服務 發布:2025-02-11 17:11:04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