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德內涵
❶ 中國茶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茶文化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
❷ 請簡要論述茶藝的內涵
第一,簡單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沖、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第二,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茶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於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第三,茶藝是一種舞台藝術。要展現茶藝的魅力,需要藉助於人物、道具、舞台、燈光、音響、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給飲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給表演帶來活力。
第四,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人生如茶,在緊張繁忙之中,泡出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通過品茶進入內心的修養過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凈化
第五,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融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華茶文化。
茶藝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山雲霧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飲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質,擴展藝術領域。自古以來,插花、掛畫、點茶、焚香並稱四藝,尤為文人雅士
❸ 茶文化的內涵是什麼,茶道是怎樣一種精神氣韻
茶文化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
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茶文化包括茶的歷史、茶的著作、茶的傳說以及人們在飲茶、品茶中的學問,還包括茶在人際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義……這些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而獨特清新的人文景觀日益充實和豐富著茶文化的歷史畫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亮麗風景。可以肯定的說,中國是最早發現茶和使用茶的國家。茶道概述豐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歸結為茶趣、茶德、茶禪。茶趣即飲茶樂趣,包括物質樂趣和精神樂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飲、雅俗共賞。茶趣有雅俗之分,無高下之別。茶德即茶之功德。陸羽同代人劉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散悶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禪是以闡釋茶與佛門之密切因緣。
真意乃茶禪結合而達到的一種境界。禪在梵語中意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詩人說:"從一粒砂看世界"。但幾乎每位愛好綠茶或烏龍茶的東方人都不難體會出----從一片茶葉可品嘗出山川風景與大自然的精神。如果你嘴裡含上一口西湖龍井茶,茶湯的氣韻,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鄉溫柔而秀麗的風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烏龍茶、碧天峰鐵觀音,那麼,你看到的將是高山頂上的藍天白雲,同時隨著芬芳的茶香與茶氣,讓你彷彿身處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氣息。
從茶中領會山川風景,與不斷地微妙變化著的真味,真香與氣……不失為回歸自然的一種簡單法門。那麼,茶是如何能給予人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奧秘以外,就是人為的配合。茶可獨酌,也宜共飲,一杯在手,清香滿室,消除煩慮,使人拋卻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來茶當酒",以茶奉客,雖不及酒後令人豪情萬丈,意氣風發,但三兩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閑話家常、天南地北、氣氛更為和樂,主客更能曲盡情意,茶的世界是一個祥和的世界
中庸、和諧與茶道
有人說,中國人性格象茶,總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執著持久,強調人與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氣氛中共同進步。這話頗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燈孤寂,要在明心見性;道家茗飲尋求空靈虛靜,避世超塵;儒家以茶勵志,溝通人際關系,積極入世。無論意境和價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嗎?其實不然。這種表面的區別確實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即:和諧、平靜,實際上是以儒家的中庸為提攜。
在社會生活中,中國人主張有秩序,相攜相依,多些友誼與理解。在與自然的關系中,主張天人合一,五行協調,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無休無盡,破壞平衡。水火本來是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卻可相容相濟。儒家把這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的審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別人。各自內省的結果,是加強理解,過年過節,各單位舉行"茶話會",表示團結;有客來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與尊重。常見酗酒斗歐的,卻不見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飲終日也不會掄起茶杯翻臉。這種和諧、友誼精神來源於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國茶文化中,處處貫徹著和諧精神。宋人蘇漢臣有《百子圖》,一大群娃娃,一邊調琴、賞花、歡笑嬉戲,一邊拿了小茶壺、茶杯品茶,宛如中華民族大家庭,大孩子雖多並不去打架,而能和諧共處。至於直接以《同胞一氣》命名的俗飲圖,或把茶壺、茶杯稱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達了這種親和態度。清代茶人陳鳴遠,造了一把別致的茶壺,三個老樹虯根,用一束腰結為一體,左分枝出壺嘴,右出枝為把手,三根與共,同含一壺水,同用一支蓋,不僅立意鮮明,取"眾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斷"、"共飲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樸拙中透著美韻。此壺命名為"束柴三友壺",主題一下子被點明
❹ 誰知道茶文化的內涵是什麼,茶道是怎樣一種精神氣韻
茶道概述豐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歸結為茶趣、茶德、茶禪。茶趣即飲茶樂趣,包括物質樂趣和精神樂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飲、雅俗共賞。茶趣有雅俗之分,無高下之別。茶德即茶之功德。陸羽同代人劉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散悶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禪是以闡釋茶與佛門之密切因緣。
真意乃茶禪結合而達到的一種境界。禪在梵語中意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詩人說:"從一粒砂看世界"。但幾乎每位愛好綠茶或烏龍茶的東方人都不難體會出----從一片茶葉可品嘗出山川風景與大自然的精神。如果你嘴裡含上一口西湖龍井茶,茶湯的氣韻,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鄉溫柔而秀麗的風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烏龍茶、碧天峰鐵觀音,那麼,你看到的將是高山頂上的藍天白雲,同時隨著芬芳的茶香與茶氣,讓你彷彿身處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氣息。
從茶中領會山川風景,與不斷地微妙變化著的真味,真香與氣……不失為回歸自然的一種簡單法門。那麼,茶是如何能給予人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奧秘以外,就是人為的配合。茶可獨酌,也宜共飲,一杯在手,清香滿室,消除煩慮,使人拋卻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來茶當酒",以茶奉客,雖不及酒後令人豪情萬丈,意氣風發,但三兩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閑話家常、天南地北、氣氛更為和樂,主客更能曲盡情意,茶的世界是一個祥和的世界
中庸、和諧與茶道
有人說,中國人性格象茶,總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執著持久,強調人與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氣氛中共同進步。這話頗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燈孤寂,要在明心見性;道家茗飲尋求空靈虛靜,避世超塵;儒家以茶勵志,溝通人際關系,積極入世。無論意境和價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嗎?其實不然。這種表面的區別確實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即:和諧、平靜,實際上是以儒家的中庸為提攜。
在社會生活中,中國人主張有秩序,相攜相依,多些友誼與理解。在與自然的關系中,主張天人合一,五行協調,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無休無盡,破壞平衡。水火本來是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卻可相容相濟。儒家把這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的審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別人。各自內省的結果,是加強理解,過年過節,各單位舉行"茶話會",表示團結;有客來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與尊重。常見酗酒斗歐的,卻不見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飲終日也不會掄起茶杯翻臉。這種和諧、友誼精神來源於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國茶文化中,處處貫徹著和諧精神。宋人蘇漢臣有《百子圖》,一大群娃娃,一邊調琴、賞花、歡笑嬉戲,一邊拿了小茶壺、茶杯品茶,宛如中華民族大家庭,大孩子雖多並不去打架,而能和諧共處。至於直接以《同胞一氣》命名的俗飲圖,或把茶壺、茶杯稱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達了這種親和態度。清代茶人陳鳴遠,造了一把別致的茶壺,三個老樹虯根,用一束腰結為一體,左分枝出壺嘴,右出枝為把手,三根與共,同含一壺水,同用一支蓋,不僅立意鮮明,取"眾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斷"、"共飲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樸拙中透著美韻。此壺命名為"束柴三友壺",主題一下子被點明
❺ 中國茶道文化內涵
有很多朋友問我,什麼是茶道?我常把茶學家吳覺農在《茶經述評》中的解釋告訴他們: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多數人講的「茶道」就是品茶論道。品茶指原茶的藝術(種類,加工,形狀等),水的藝術(活水,名泉),泡茶藝術(茶藝技法,程序),茶具藝術(茶器的選擇)及品茗藝術(看、聞、品、韻)的結合體。論道指茶之道(茶歷史、茶文化)和人生之道。
淘寶網津門茶花匯認為茶道是通過飲茶方式(感受茶的形狀、色澤、滋味、香氣,靜心領悟茶具、煮水、點茶、品茶諸過程),感受茶文化(用具、衣著、環境、舉止、品味),進而感悟人生的精神。人不同,對人生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茶道之論也不同。茶道可大概分為四種貴族茶道、雅士茶道、宗教茶道、世俗茶道。
貴族茶道講求「美」與「真」。對於貴族,他們不是追求品味與思想,而是要彰顯財富與地位,那麼茶藝的表現形式為對名茶,真水,活火,妙器的不斷追求。為此不惜動用人脈和金錢。這是權與利之爭的表現形式。
雅士茶道講求「和」與「雅」。不求貴器講求形式。文人雅士歷史上留下大量的茶詩、茶畫、茶文對茶道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其中就包括茶聖陸羽的《茶經》。「茶,上茶,上好茶;坐,請坐,請上坐」這幅對聯就是對「和」與「雅」最好的例證。其實茶道是以茶文化的形式流傳和發展的。
宗教茶道講求「靜」與「悟」。無論佛教,道教,禪宗品茶講求「靜」茶人品茶虛靜之極,也反映出萬物自復。品茶也成為佛道人士修身養性之路。佛教禪宗「吃茶去」一大公案,就說明「悟」的真諦。
唐代趙州禪師問新來的僧人:「曾到此間么?」僧人答:「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另一僧人:「曾到此間么?」僧人曰:「未曾到。」師曰:「吃茶去。」院主問趙州:「為何曾到吃茶去,未曾到也吃茶去?」趙州喚院主,院主應諾。趙州曰:「吃茶去。」趙州三次說「吃茶去」,意在消除僧人的妄想分別,隨緣任運,平常自然。
世俗茶道講求「凡」與「怡」。茶即雅即俗。南方茶樓是世俗茶道,老舍《茶館》是世俗茶道。百姓縱然茶粗器陋,悟道之心不下於人。周作人說「茶道的意思,可以稱為忙裡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霎那間會永久。」
唐代,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飲,清心養神。日本高僧來到中國,把茶葉種子和飲茶方式帶回日本。在日本發展形成日本茶道。但是日本茶道有鮮明的儀式色彩。而中國茶道體現在精神方面。中國茶道更符合儒、釋、道的思想「道也,平常心」。
「平常心是道」品茶就是品人生。茶道本身蘊藏無窮魅力,只能依靠自己的心靈去領悟和理解,用與眾不同的茶藝去感悟自己的茶道吧。
❻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涵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他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
台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台灣的國學大師林荊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此外,台灣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種種說法不一。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各家的表述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這是因為中、日、韓三國茶道的發展根基就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❼ 論述中華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作為中國茶道的代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的煎茶道、中國台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
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
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好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范疇。
中國茶藝基本要求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鑒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第二,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第四,茶藝的規范。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范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中國茶藝;網路-中國茶文化
❽ 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精神內涵有哪些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干凈。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供人們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為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茶道」的范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
(8)茶道德內涵擴展閱讀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1、茶文化以茶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2、茶文化是為應對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對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3、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4、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5、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❾ 中國茶文化的精神是什麼
草、人、木。
1、人在草木中:本然之精神自然之精神
單單看這「茶」一字,草在上,木在下,人在中間——人在草木中。飲茶之道,綠葉在水中舒展,芬芳氤氳、香氣吐露,飲茶活動此刻成為最具活潑的表現力,完成了人與自然的結合,把中國茶道中的自然精神闡釋到了極致,並成為茶文化的精神核心。
2、「天人合一」的道家自然精神
「天人合一」精神,來自中國古代對宇宙的一種樸素的認識和態度。在中國茶人心裡,茶是萬物之一,人也是萬物之一,人茶平等都是自然造成的,以物我兩忘的境界,作為茶人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9)茶道德內涵擴展閱讀:
中國茶道的起源:
茶道發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展。中國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藉助飲茶藝術來修煉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約成於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