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不談道德
❶ 什麼是道德,它與文學有什麼特殊關系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他人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道德和文學都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道德藉助文學傳揚;文學需要道德之魂。
❷ 文學與倫理道德的區別
文學無所不包,倫理是情感。
❸ 文學與道德的關系
文學只有善良和丑惡的區別。
❹ 如何理解文學中的道德原則和歷史原則的沖突
道德是標准、底線;歷史的意義是規律,判斷未來發展的方向,文學中作為素材
但如果歷史原則不符合道德標准,那麼文學作品中兩個原則也就相違背
❺ 文學應不應該有道德界限
文學的功利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的世界中,首先追求著功利性。工人做工,農民耕田,是要生產產品,我們學生讀書學習,是要獲取知識……都帶有明顯的功利性。
在漫長的勞動實踐過程中,人類追求功利性的同時發現了無功利性的美。我們去看一部電影,聽一場音樂會,逛一趟圖書館……都屬於我們生活中非功利性審美方面的追求。不為得到什麼物質利益上的滿足,而是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而文學的審美無功利性則集中體現在作家的創作活動和讀者的閱讀過程中。作家在文學創作過程中舍棄只的功利考慮而以淡泊之心對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需要保持無功利目的才能進入文學的審美世界。所以,文學直接地是無功利的。康德說:「那規定鑒賞判斷的快感是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一個關於美的判斷,只要夾雜著極少的利害感在裡面,就會有偏愛而不是純粹的欣賞判斷了。」
康德論述他「美的無功利性」觀點時指出:凡物都有功利性,對人不是有益就是有害。如一朵花可能散發出有毒的氣味,損害人的健康;也可以經過提煉製成葯物,有益與人。所結的果實,可以鮮美可口,也可能包含劇毒。在審美活動中,花的有用或是有害,這些功利方面都在主體意向中被超越了,顯得無足輕重。重要的在於它呈現出直觀形象本身,產生了特殊的吸引力。再如林逋有名的詠梅詩「眾芳搖盪獨鮮妍,占盡風情向小園。淑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首聯寫梅花的傲世;頷聯寫梅花的疏郎和幽香;頸聯通過霜禽和粉蝶的愛慕,烘托出梅花的高潔;尾聯寫出了詩人超凡脫俗的梅花精神。梅花的這種直觀形象從功利性中超脫出來,佔領觀察者注意的中心,使人們剎那間忘記現實的功利性考慮,獲得灑脫的自由。審美心胸的無功利性使我們在人生的波動中保持一點寧靜,能靜故能思。
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都屬於性情寫作。這類寫作往往毫無功利性,基本上是個人心境的記錄。此類寫作與古代詩人詞人而言是極尋常的,現代人中就少有這般現象了。然而校園大學生中的確有這樣的寫作之人。他們多少有點清高,不屑於向報刊投稿,不打算發表博取贊賞。
再如李白的《靜夜思》,朱德的《我的母親》等等,都是感情極其真摯的狀態下寫的,你能從中看出什麼功利的東西嗎?我們就稱這類下作為「感情寫作」吧。它有時也許很糟糕,很直白,不講任何寫作之章法和技巧,但它的品質是「真」的,完全沒有矯揉造作。
文學不帶有直接功利目的,「但它由於在其話語結構中顯示了現實社會關系的豐富與深刻變化,因而間接地也體現出掌握現實社會生活這一功利意圖。(自童慶炳的《文學理論教程》)」
簡單的說吧,人類創造的每個東西都是有個功利問題的,都存在一個有用與無用的問題。文學作為一種人類的精神創造,自然地也不例外。文學的功利是人們創造的一種動力,也就是文學存在的一個理由。如前面提到的「性情寫作」:我們的性情在寫作過程中能擺脫浮躁和乖張之氣。即使原本那麼著,寫完後往往排遣了大半。還有「感情寫作」:人心被事物所糾結,情郁於衷,通過寫,心靈的結節,才得以舒緩,平復。作者在寫作中得利了。
我們強調的不是膚淺、短視的功利,文學不應該是飄渺不可及的,它應該有多一點人間煙火。康德還提出審美中最高級的一種美不是純粹的形式美,而是和道德結合在一起的依存美。實際上康德是從人文主義最深刻的功利心來看待藝術的,因為高度的道德心是人最最尊嚴的地方。人創作的文學,只有或多或少地,或公開或隱蔽地蘊含功利在內的,才是有價值的。
總而言之,文學的無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間接的,直接的無無功利性總是實現間接功利性的手段。因此是存在道德界限的。
❻ 「文學不講道德」這句話是正確的嗎
文學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同時更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對於“文學不講道德”這句話是否是正確的額,筆者認為,這句話的本身就有失偏頗。無論自文學本身還是文學背後的作者而言,道德都是不可缺失的。
5前年文明的見證
我國文化經歷了5千年的傳承,各個時期的文學在這漫長的5前年的積淀和傳承中,留給我們世人的,無不是有著道德性的文字、思想,這在無形中給講“文學不講道德”的人一個大大的否定。
❼ 文學上的道德和社會上的道德的區別與聯系
答:文學上的道德和社會上的道德的區別在於文學上的道德太過理想化,理想主義版高出現實主義.而社會上的道德具有實用權性,能夠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補充了法律的不足.兩者之間的聯系就是都是出於人們的思想活動,只不過文學將其提煉,升華而已.
❽ 文學家是否都是有道德的人談談文學與道德的關系。
如果沒有道德,談文學也是空談,寫出來的東西也是不為接受,就像如果學藝術,要想學藝,先學做人。這是很重要的
❾ 談談文學與道德的關系
文化與道德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首先,文化知識是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成果,同時又是人們進行實踐活動的有力武器。因此,就文化知識本身的性質和目的而言,它對道德起著積極作用。科學文化知識的進步,有利於道德的進步和發展,是提高道德水平的一個重要條件。具體的講,文化對道德的積極影響和作用包括以下幾點:
(一)文化通過對生產力和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促進道德的發展。
文化知識,特別是科學技術知識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對自然界現象和本質的認識的概括和結晶,在人們改造自然的生產活動中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它不僅極大地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且科學技術本身就是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又決定了社會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化,從而也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乃至道德觀念、道德行為、道德評價發生根本的變化,從而推動了人類道德水平向前發展。
(二)文化通過世界觀、人生規對道德發生作用和影響。
世界觀和人生觀對於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的指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人們確立什麼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也就從根本態度上決定了人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生活方向和生活道路。文化知識對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文化知識有助於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的本質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聯系,從而幫助人們把世界觀和人生觀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形成堅定的信念和意志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和態度。這一點對於我們青年來說尤為重要,我們要把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的無產階級世界觀和人生觀作為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它們並不是自發形成的,是建立在通曉人類以往的全部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之上,並且它們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知識。因此,只有通過學習或接受教育,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才能牢固的掌握這種世界觀和人生觀,確立共產主義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三)文化對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變化的直接作用和影響。
道德規范、風俗習慣的產生和發展雖然主要是由於生產力和經濟基礎決定的,但也必須有一定的科學文化基礎。落後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的存在,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與文化落後、科學不發達有關。科學文化技術的落後限制了人們的視野,使之對很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本質認識不透,造成了人的愚昧和粗俗。
❿ 如何理解文學與道德
文學與道德的關系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
在當今經濟正在走向「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的社會風尚和生存方式正在發生著急遽的變化。在人們的現實生活關系的激變之中,謹防公共道德與個人道德面貌的下滑,是最為深刻、最為重要的課題。雖然,隨著市場經濟的需求,新的人際關系的准則,新的公平的、平等的、競爭的關系正在形成,新的道德萌芽正在破土而出。但是市場化的原則也十分明顯地表現了它的兩面性,它既是建設的,又是具有破壞性的。同時,科技、信息技術的進步,同樣具有兩重性的特徵。在一部電腦終端機前,人們可以把握四面八方源源不斷而來的各種信息,在知識的太空里遨遊,但同時也正按照資本與白領階層的生活趣味,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風尚、審美情趣;其中自然還有無孔不入的地攤文化與無休止的媒體炒作出來的文化時尚。
人的生存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它自應趨向於雙向的完善與完美。人們本應利用物質的富有,進而建立最具人性的文化關系,人性的精神家園。但是物慾的追求淹沒了生存的理解,於是人們的活動轉向為自身的生物行為、經濟行為服務,於是造就了大大小小的「錢、性、權」式的人物。文化中的頹唐趣味,使一些人深感精神家園的殘破,使另一些人痛感靈魂的飄零無依,他們似乎都躑躅於燈紅酒綠、金迷紙醉的現代荒原。
文學創作能夠與道德倫理連帶上關系嗎,能夠發現道德倫理訴求的聲音嗎?八十年代至今,要使文學藝術成為一種純而又純的審美的精神現象極為流行。其實,一百多年以前,這種論說就已不斷出現過了,而且很有權威性。例如,英國的唯美主義者王爾德,就反對文學藝術與道德倫理有關。一百年後,他的這類論說,仍被一些人當作文學創作無關倫理道德的有力駁論。王爾德說:「書無所謂道德的或不道德的。書有寫得好的或寫得糟的。僅此而已。」他還說:「一切藝術都是毫無用處的。」如果批評涉及倫理道德,那就是「偽道德批評」。我們有些論者是很相信這類觀點的,所以也就主張寫作非關道德,評論也不能從道德的角度進行評析,否則就是「假道學」,就是把文學創作視為倫理道德的宣傳了。
王爾德在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文壇標舉唯美主義、「藝術至上」的旗號,反對當時文學藝術中的自然主義與過分的功利主義,宣揚藝術家在倫理上是不分好惡的,否則就是矯揉造作,就是偽道德批評,這時他對唯美主義理論是很有自信的。但是當他身陷鐵窗,經歷了身心的苦役之後,他才意識到人是需要同情與憐憫的,他自己心胸此時就充滿了同情,而且竟認為同情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美麗的東西了!
我國八十年代文藝中出現的唯美傾向,可以說是對過去極端的功利主義文藝觀的有力反駁,同時也是文藝自身多樣化的一種表現,自有它的合理之處。但是為此也付出了代價,即沒有樹立起作家人格上的那種凜然正氣與道德的思想力量,卻是銷蝕了創作中的那種道德倫理的強大批判力。自然,這也並非僅僅是唯美主義創作傾向的緣故,彌漫於當今社會每個角落裡的新的實利主義、食利主義習尚,實在是最為根本的原因了。文學創作是一種通過語言結構進行審美或是審丑的創造活動。它固然可以避開倫理道德的負載,以至可以說它無關倫理,這類作品自然是存在的,也有不少好作品。然而,有一些作品進行文字游戲,它們消解了話語表述的涵義,雖也可算作敘事形式的一種探索,但是它們瘦骨伶仃,好像是些皮包骨頭的女人,畢竟內涵單薄,這也是事實。
人們常說,文學創作是描寫人的,人性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進入文學描寫的視野。那麼人性的方方面面是什麼呢?文學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人性的方方面面,實際上就是人棲居於其中的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就是人與人的多種相互的文化關系。寫作者實際上總是面臨著審美的或是審丑的多種文化選擇。社會文化的多方面的內涵,如政治、倫理、道德、哲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乃至兩性生活,無疑都是文學創作進行審美或是審丑的文化選擇的應有之義。因此我們無法把這些文化因素排除在創作實踐或是文學理論研究之外,滿足於說說文學藝術或是無關道德,或是無關政治,等等。
創作中的那種審美或是審丑的多種文化選擇,必然折射出作者人性中最最基本的品格,即那些使人所以為人的基本因素,血性與良心,憐憫與同情,也即人文精神的基本方面。這些人性的體認,都顯現在作者以及人物對社會、政治、戰爭、歷史、倫理、道德、哲理、人的相互關系自然也包括兩性關系的審美或是審丑的把握之中。讀者感受與體味那些畫面描繪、感情抒寫所滲透出來的人性的動向:庄嚴與鄙俗,高尚與卑微,兇殘與善良,或是兼而有之的極端復雜的人性品格。對於人性的品格如人的血性與良心、憐憫與同情的蔑視,必然會使文學藝術失去自身的靈性與靈魂,而變得平庸與惡俗。當前的一些優秀作品,或是描寫舊時的沒落貴族,家族的興衰歷史;或是表現邊陲的民族風情,經歷幾個時代的女人的幽怨命運;甚至讀者關注的現實的故事,歷史地、現實地顯示出對於人生的感嘆、人的命運的同情、道德倫理的批判力,從而提升了人的情感和境界。不知那些鍾情於淫樂、在淫樂的寫作中獵取名利的人,會不會有王爾德式的省悟!
文學藝術創造是需要人性的同情,是需要強大的倫理道德的批判力的,在藝術家身上,正是這種人文精神造就了偉大的藝術胸懷。人性同情的沉淪與倫理道德批判力的消解,將會使文學藝術黯然失色而至枯萎,使人的精神家園破殘荒蕪。雖然文學藝術並不是人的精神家園的全部,但無疑占據著主要地位。因為,人是不能沒有文學藝術的,我們應該懷著良心與人性的道德品格,來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