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規則辯論賽

道德與規則辯論賽

發布時間: 2022-01-20 17:13:17

『壹』 辯論賽技道德約束和法律規范那個更重要

道德是針對於社會而講的,而辯論主要辯的是社會問題,所以是以道德約束為重!

『貳』 規范人的行為主要是法律和道德的辯論賽

總結陳詞 主要看你方一辯的觀點,你的任務就是重申強調你方觀點並指出對方觀點的錯誤,如偷換概念等。

『叄』 辯論賽反方:當今社會規矩比道德重要

法律的規范是維護社會的底線,維護社會的基本秩序。依靠並不等於面面俱到。就好像道德雖然和廣泛但也不會規定你晚餐吃什麼。難道非要把的方方面面都管了才算是維護了社會秩序嗎?
可以適當添加一點幽默 但不要低俗

『肆』 道德與法律辯論賽法律更重要提問的問題

道德復需要時間慢慢植入人類制的思想,讓人類去執行。(先承認道德的重要性)

但是先了解我們社會現在的情況(有多糟糕說得多糟糕)

然後說明,現在社會的安定需要法律來維持。


  1. 道德每個人小時候都在學習,為什麼還是有人犯錯呢?(這里說明,其實道德就算我們學習了,其實用性不一定能體現在我們現今的社會)

  2. 法律 能起到督促監督的作用,使我們不容易做錯事情。就算我們真的做錯了,也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說明法律在我們現今社會的重要性。)

  3. 比較一下現今這個社會失去法律,我們會變得怎麼樣

  4. 一定要強調我們現解決我們現今社會解決的問題(原因是因為,法律能解決現在,但是道德才是更長遠的)如果對方提出以上這個論點,你必須跟他強調,所以我們未來很需要道德,但是現在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就一直再考慮以後不是太理想化了嗎?打個類比,你一直想著將來要干一番大事業,想著要好好讀書,這是正確的。但是你現在已經貧窮到沒飯吃了。現在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就像以後,未免太長遠了吧。



-----

暫時想到這些,有問題可以再追加提問。望採納

『伍』 辯論賽 制度和道德那個更優先 (我是正方)

啊呀。。。。我們也做過這個呀,我的資料給你一點
我們可是贏了的呀。。。。。。哈哈哈哈
新加坡人的素質高吧,那並不能說是人的素質原本就高,而是來源於制度的約束,例如新家坡人都不亂扔垃圾,是因為有高額罰款的制度.所以說學校建設也一樣

不知道來得及不。
其實道德有一個最大的軟肋,或者說是最明顯的薄弱環節,就是可操作性。具體來說那就是,怎麼讓一個「不道德的人」變得「道德」呢?這個問題道德不能從上根本解決。從這個出發,我們實際上在社會生活和社會行動的角度和曾面上來說我們實際上要求的是「道德的行為」而不是「道德本身」。
從「道德的行為」這個轉化開始,我們的能力就很多闡述出發點了。對於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行為的權衡是依靠我們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來得出結論的!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凡是做出不道德行為的人其實都是因為上述兩種能力不足導致的,這個時候道德(其實是道德的行為)的基礎就是我們的能力了,那麼基礎(能力)顯然就比上層建築(道德(其實是道德的行為))更重要了。
然後我們換個角度回到我開始說的道德的軟肋上。當道德是一個號召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響應,也可以選擇不響應,因為道德不具備(其實是具備的,但是力量太薄弱了,大部分人都會忽視)強制力。當道德成為一個要求的時候(比如市場上的對和約的遵守),道德本身不能/難以約束行為人的行為,所以我們才設立了相關的法律,制度來強制約束行為人的行為。這里可以成為一個攻擊點,如果道德是強大的有效力的,那麼我們怎麼讓不道德的人完美遵守道德的要求,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呢?如果這個做法是可行的,我們為什麼還要設立法律和相關制度呢?對方的說法就陷入一個大矛盾了。同時,我們設立這些強制手段避免對方出現「不道德的行為」這個方式確定了「道德(其實是道德的行為)」需要能力來保障,能力有多大,保障制度有多完善。道德依靠能力來保障,道德更重要。
另外,實際上我們的經濟和道德的關系不是上面的回答所謂的「經濟建立在道德基礎上」,而是道德是為了維護社會及社會中每個個體的利益而產生的。道德是為了維護利益而產生的。
理由如下:按照社會契約論的論述,人與人形成社會的基礎在於我們放棄傷害別人的權利而獲得自己不受到傷害的權利。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道德當中很多東西可以從這個角度上找到出發點,典型的有:尊重他人,誠信,尊老愛幼。這些實際上就是對別人利益的保護,所以在辯論中要扒下「道德」的神聖光環去深入討論「道德」的本質,實質,意義對我們的觀點更加有利。從道德本身對利益的維護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也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維護社會的利益,這就是理性的力量。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依靠的更多的是理性(實際上這個是從物質和權利保護的實用主義角度來說的,前面的所有論述都是把「道德」拉到這個角度來說的,千萬要避免在精神層面的討論)
我覺得這樣入手的話這個准備就沒有多大的問題和難度了。還有什麼問題可以來我剛建的辯論QQ群一起討論

4:在法律都可以當作兒戲的情況下,道德的感召又能有多少力量
5:制度是人們為了特定目的而創造的,因而具有時代性

6:法律首先是一種制度。它是一種理性設計,目的是通過國家對法律義務的強制實施或者人對這種強制手段的畏懼來調整人的行為
7:評,是指教學評估,這個你應該知道吧,教育部搞的對大學的評估制度;建,是指建設,是指學校的學風啊,學術啊,科研啊等等方面的建設; 迎評促建指的是迎接教學評估,並且借教學評估的東風,進一步搞好學校的本科教育的建設

烏托邦的原詞來自兩個希臘語的詞根,「ou」是「沒有」的意思(一說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托」是寄託,「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
制度維護道德

問題:
陳世美。。。。殺

請問對方辯友,有一句話叫「禽獸不如」怎麼解釋啊?就是說在社會上很多人連狼都不如,所以沒有辦法教化啊。請對方辯友告訴大家,社會,有哪一個國家的社會秩序主要是靠道德來維系的呢?

請問對方。。 當今學校各項管理都是由學校制度來約束並且實施的 那麼 請問 你聽說過有用輿論來約束同學的行為 來建設美麗校園的嗎?

一個學校風氣差的學校是一個有秩序學校嗎?

道德教化的是那些有良心的人,可是對那些沒良心的惡棍怎麼辦呢?

制度
什麼是制度 我們如何理解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准則。許多情況下,制度也是某一領域的制度體系,如我們通常所說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在人類社會的大棋盤上,每個個體都有其自身的行動規律,和立法者試圖施加的規則不是一回事.如果它們能夠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類社會的博弈就會如行雲流水,結局圓滿.但如果兩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結果將苦不堪言,社會在任何時候都會陷入高度的混亂之中.
——亞當 斯密《國富論》,1776年
傳統上,經濟學家一直致力於分析市場機制的運行及其影響.毋庸置疑,市場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所創造的最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然而,在近來大約十年的時間里,為了理解不同國家迥然不同的經濟績效,認識到"制度是重要的"這一點已變得日益重要(North 1990;世界銀行 2001).這里所引的制度一詞,不單單是指市場.的確,在20世紀最後十年所發生的一系列與制度相關的事件和現象已經並將繼續對相關國家的經濟績效產生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以及隨後的經濟轉軌,矽谷現象及電子商務的出現,歐元統一和市場一體化,日本和東南亞金融危機,非洲持續的種族隔離和長期的經濟停滯,金融市場的全球一體化與不斷出現的貨幣危機,對由成員國組成的國際組織作用的重新審視,以及全球非政府組織影響的加深,等等.這些例子當中的一些就其表面而言可看作是純粹的市場現象.但如果我們試圖更深入地理解這些事件和現象的深層原因及後果,我們不得不將它們的制度方面納入考察的范圍.
什麼是制度 我們能不能把制度等同於法律條文,非正式規范,組織,合同,人們的意識或所有這些因素的部分或全部的組合 給諸如"制度"之類的任何概念下一個合適的定義將取決於分析的目的.作為一個具體例子,我們不妨考慮下面的問題:既然制度對經濟績效如此重要,那為什麼其他國家不能學習和採用經濟績效較好的國家當中最佳的制度呢 這是諾斯在一本開創性的論制度的書中提出的主要問題(North1990).為了分析這一問題,諾斯把制度定義為"博弈規則".他把博弈規則分為兩類:正式規則(憲法,產權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規則(規范和習俗).即使能從國外借鑒良好的正式規則,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規則因為惰性而一時難以變化,新借鑒來的正式規則和舊有的非正式規則勢必產生沖突.其結果,借鑒來的制度可能既無法實施又難以奏效.
制度並不是只限於經濟,制度就是在人類社會當中人們行為的准則。人們依靠制度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制度包括: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法律,法規等。
因為這個原因,經濟學家對可實施性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博弈規則何時是可實施的呢 是不是當實施者(enforcer)降臨之時 可是,實施者又怎樣才能被激勵去實施他理應實施的博弈規則呢 簡而言之,實施者怎樣才能被驅使去恪盡職守 為了避免這種無窮盡的循環推理,一種辦法是力圖說明,博弈規則是內在產生的,它們通過包括實施者在內的博弈參與人之間的策略互動最後成為自我實施的(self-enforcing).從這種觀點出發思考制度的最合理的思路是將制度概括為一種博弈均衡.近年來我們陸續看到一些以博弈均衡制度觀為基礎的重要文獻問世,雖然其中大部分文獻是從歷史案例的研究中汲取靈感(我們在下一節會討論其中一些代表性工作).我們能不能將同樣的思路運用到作為多樣制度復合體的當代經濟呢 這種復合體僅僅是各種相對自主的制度的混合呢,還是內在一致的整體,如某種均衡結果那樣顯然,把制度及其復合體視為均衡現象並不意味著制度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發生變化.中歐和東歐國家社會主義經濟的崩潰和隨後計劃經濟的轉型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問題是,我們如何在理論上解釋制度的起源或變遷.在理論上,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多重解(均衡),或者說模型解高度依賴於對模型本身的設定.給定博弈的結構,可不可以將制度的突現(emergence)或變遷解釋為:從許多等可能性的均衡中選擇其中一種的過程,或者從一種均衡到另一種均衡的轉型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均衡選擇或轉型過程是否由技術或市場誘導並因為技術性規模經濟而最終被鎖定 (lock-in) 還是說,制度是由"文化基因"編程的結果 制度能否被政治企業家設計或被創新性經濟企業家引發產生不可預料的政治事件會不會對制度選擇發生隨機性影響 尤其是,新制度誕生通常具備的新奇性究竟從何而來
因此,在本節一開始提出的基本研究設想可以更明確地概括為下述兩個方面:首先,將當代不同國家整體性制度安排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理解為某種多重均衡現象(共時性問題);其次,在與均衡制度觀相一致的框架下理解制度變遷的機制,同時又允許新奇性出現的可能性(歷時性問題).請讓我再進一步闡示其中的具體含義.
理解制度的多樣性和當代經濟的復雜性需要研究在經濟,政治,組織和社會諸域制度之間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聯結這些域的制度的性質.在這項研究中,不僅要在正統經濟學的框架下思考問題,而且還要借鑒鄰近學科如社會學,政治學和認知科學對制度問題的重要貢獻,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同於傳統制度經濟學的地方在於,我們試圖在一個統一的博弈論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樣性的源泉和影響,而不只是簡單停留在積累豐富的制度類型,然後對它們進行任意和隨機的分類.發展統一的理論分析框架,同時結合其他學科的重要貢獻,這對深刻理解經濟制度的運行大有裨益.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博弈論分析作為系統研究制度的理論工具本身尚不完備.從該框架出發考察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可能會得出制度安排的多重性,次優性和帕累托不可比(Pareto-unrankable).也就是說,即使面對相同的技術知識和被相同的市場所聯結,制度安排也會因國家而異.因此,為了理解特定的制度安排在某特定國家演化生成的原因,單單囿於博弈論框架本身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依賴比較和歷史的知識(Greif 1999).
也就是說,制度分析在本質上是比較性的,因而被稱為比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 analysis 簡稱CIA)1.
在本書第9章考察制度演化的歷時性過程時,我們將偏離傳統的博弈論(包括古典博弈論和進化博弈論),對其作出重大的修正.我們將放棄如下假定,即認為博弈參與人(及其分析者)對博弈過程的客觀結構具有完備的知識.相反,我們假定,博弈參與人對於博弈結構只擁有個人的不完備觀點——我們稱之為主觀博弈模型(subjective game models).當參與人基於主觀博弈模型選擇的行動決策在各個時期相互一致(即均衡化)時,那麼,他們的主觀博弈模型將可以被他們行動共同決定的可觀察的事實證實,並作為未來行動決策的指南而不斷再生產出來.所以,我們把制度定義為參與人主觀博弈模型中顯明和共同的因素——即關於博弈實際進行方式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當這些主觀博弈模型所導致的行動決策未能產生預期的結果,一種普遍的認知危機便會隨之出現,並引發人們尋找新的主觀模型,直到新均衡實現為止.理解制度變遷過程就等價於理解參與人協同修正其信念的方式.從這種觀點出發,我們能夠分析技術和環境變化,政治因素,法律條文,創新試驗和文化遺產等等方面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的作用,當然這一切必須在我們分析了共時性問題之後才真正有可能進行.
本章剩下的部分安排如下:第1.1節是對經濟學家制度觀的一個概覽.第1.2節將在均衡制度觀的基礎上提出我們自己的制度概念,其更細致地討論將在後面(第7章)進行.
第1.3節介紹制度分析的博弈論框架將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博弈形式"和"域"的類型等,它們在本書中是至關重要的.
1.1 博弈論視野下的三種制度觀如上所述,經濟學家目前似乎都同意"制度是重要的".但除非我們對於制度是何物以及它們如何形成有一種共識,否則,認識到制度重要並不能說明什麼.撇開舊制度學派不論2,直到最近,經濟學家基本上滿足於對制度只下一個模糊定義.現代社會學的先驅杜克海姆

制度
什麼是制度 我們如何理解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准則。許多情況下,制度也是某一領域的制度體系,如我們通常所說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在人類社會的大棋盤上,每個個體都有其自身的行動規律,和立法者試圖施加的規則不是一回事.如果它們能夠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類社會的博弈就會如行雲流水,結局圓滿.但如果兩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結果將苦不堪言,社會在任何時候都會陷入高度的混亂之中.
——亞當 斯密《國富論》,1776年
傳統上,經濟學家一直致力於分析市場機制的運行及其影響.毋庸置疑,市場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所創造的最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然而,在近來大約十年的時間里,為了理解不同國家迥然不同的經濟績效,認識到"制度是重要的"這一點已變得日益重要(North 1990;世界銀行 2001).這里所引的制度一詞,不單單是指市場.的確,在20世紀最後十年所發生的一系列與制度相關的事件和現象已經並將繼續對相關國家的經濟績效產生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以及隨後的經濟轉軌,矽谷現象及電子商務的出現,歐元統一和市場一體化,日本和東南亞金融危機,非洲持續的種族隔離和長期的經濟停滯,金融市場的全球一體化與不斷出現的貨幣危機,對由成員國組成的國際組織作用的重新審視,以及全球非政府組織影響的加深,等等.這些例子當中的一些就其表面而言可看作是純粹的市場現象.但如果我們試圖更深入地理解這些事件和現象的深層原因及後果,我們不得不將它們的制度方面納入考察的范圍.
什麼是制度 我們能不能把制度等同於法律條文,非正式規范,組織,合同,人們的意識或所有這些因素的部分或全部的組合 給諸如"制度"之類的任何概念下一個合適的定義將取決於分析的目的.作為一個具體例子,我們不妨考慮下面的問題:既然制度對經濟績效如此重要,那為什麼其他國家不能學習和採用經濟績效較好的國家當中最佳的制度呢 這是諾斯在一本開創性的論制度的書中提出的主要問題(North1990).為了分析這一問題,諾斯把制度定義為"博弈規則".他把博弈規則分為兩類:正式規則(憲法,產權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規則(規范和習俗).即使能從國外借鑒良好的正式規則,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規則因為惰性而一時難以變化,新借鑒來的正式規則和舊有的非正式規則勢必產生沖突.其結果,借鑒來的制度可能既無法實施又難以奏效.
制度並不是只限於經濟,制度就是在人類社會當中人們行為的准則。人們依靠制度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制度包括: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法律,法規等。
因為這個原因,經濟學家對可實施性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博弈規則何時是可實施的呢 是不是當實施者(enforcer)降臨之時 可是,實施者又怎樣才能被激勵去實施他理應實施的博弈規則呢 簡而言之,實施者怎樣才能被驅使去恪盡職守 為了避免這種無窮盡的循環推理,一種辦法是力圖說明,博弈規則是內在產生的,它們通過包括實施者在內的博弈參與人之間的策略互動最後成為自我實施的(self-enforcing).從這種觀點出發思考制度的最合理的思路是將制度概括為一種博弈均衡.近年來我們陸續看到一些以博弈均衡制度觀為基礎的重要文獻問世,雖然其中大部分文獻是從歷史案例的研究中汲取靈感(我們在下一節會討論其中一些代表性工作).我們能不能將同樣的思路運用到作為多樣制度復合體的當代經濟呢 這種復合體僅僅是各種相對自主的制度的混合呢,還是內在一致的整體,如某種均衡結果那樣顯然,把制度及其復合體視為均衡現象並不意味著制度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發生變化.中歐和東歐國家社會主義經濟的崩潰和隨後計劃經濟的轉型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問題是,我們如何在理論上解釋制度的起源或變遷.在理論上,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多重解(均衡),或者說模型解高度依賴於對模型本身的設定.給定博弈的結構,可不可以將制度的突現(emergence)或變遷解釋為:從許多等可能性的均衡中選擇其中一種的過程,或者從一種均衡到另一種均衡的轉型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均衡選擇或轉型過程是否由技術或市場誘導並因為技術性規模經濟而最終被鎖定 (lock-in) 還是說,制度是由"文化基因"編程的結果 制度能否被政治企業家設計或被創新性經濟企業家引發產生不可預料的政治事件會不會對制度選擇發生隨機性影響 尤其是,新制度誕生通常具備的新奇性究竟從何而來
因此,在本節一開始提出的基本研究設想可以更明確地概括為下述兩個方面:首先,將當代不同國家整體性制度安排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理解為某種多重均衡現象(共時性問題);其次,在與均衡制度觀相一致的框架下理解制度變遷的機制,同時又允許新奇性出現的可能性(歷時性問題).請讓我再進一步闡示其中的具體含義.
理解制度的多樣性和當代經濟的復雜性需要研究在經濟,政治,組織和社會諸域制度之間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聯結這些域的制度的性質.在這項研究中,不僅要在正統經濟學的框架下思考問題,而且還要借鑒鄰近學科如社會學,政治學和認知科學對制度問題的重要貢獻,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同於傳統制度經濟學的地方在於,我們試圖在一個統一的博弈論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樣性的源泉和影響,而不只是簡單停留在積累豐富的制度類型,然後對它們進行任意和隨機的分類.發展統一的理論分析框架,同時結合其他學科的重要貢獻,這對深刻理解經濟制度的運行大有裨益.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博弈論分析作為系統研究制度的理論工具本身尚不完備.從該框架出發考察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可能會得出制度安排的多重性,次優性和帕累托不可比(Pareto-unrankable).也就是說,即使面對相同的技術知識和被相同的市場所聯結,制度安排也會因國家而異.因此,為了理解特定的制度安排在某特定國家演化生成的原因,單單囿於博弈論框架本身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依賴比較和歷史的知識(Greif 1999).
也就是說,制度分析在本質上是比較性的,因而被稱為比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 analysis 簡稱CIA)1.
在本書第9章考察制度演化的歷時性過程時,我們將偏離傳統的博弈論(包括古典博弈論和進化博弈論),對其作出重大的修正.我們將放棄如下假定,即認為博弈參與人(及其分析者)對博弈過程的客觀結構具有完備的知識.相反,我們假定,博弈參與人對於博弈結構只擁有個人的不完備觀點——我們稱之為主觀博弈模型(subjective game models).當參與人基於主觀博弈模型選擇的行動決策在各個時期相互一致(即均衡化)時,那麼,他們的主觀博弈模型將可以被他們行動共同決定的可觀察的事實證實,並作為未來行動決策的指南而不斷再生產出來.所以,我們把制度定義為參與人主觀博弈模型中顯明和共同的因素——即關於博弈實際進行方式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當這些主觀博弈模型所導致的行動決策未能產生預期的結果,一種普遍的認知危機便會隨之出現,並引發人們尋找新的主觀模型,直到新均衡實現為止.理解制度變遷過程就等價於理解參與人協同修正其信念的方式.從這種觀點出發,我們能夠分析技術和環境變化,政治因素,法律條文,創新試驗和文化遺產等等方面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的作用,當然這一切必須在我們分析了共時性問題之後才真正有可能進行.
本章剩下的部分安排如下:第1.1節是對經濟學家制度觀的一個概覽.第1.2節將在均衡制度觀的基礎上提出我們自己的制度概念,其更細致地討論將在後面(第7章)進行.
第1.3節介紹制度分析的博弈論框架將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博弈形式"和"域"的類型等,它們在本書中是至關重要的.
1.1 博弈論視野下的三種制度觀如上所述,經濟學家目前似乎都同意"制度是重要的".但除非我們對於制度是何物以及它們如何形成有一種共識,否則,認識到制度重要並不能說明什麼.撇開舊制度學派不論2,直到最近,經濟學家基本上滿足於對制度只下一個模糊定義.現代社會學的先驅杜克海姆

雖然我也是在網上找的資料但不是轉貼不敢保證你完全滿意,但還是有好多不錯的慢慢看吧單元可以幫得上忙。
祝你好運!!!!!!

『陸』 學校要組織一個關於道德和規則誰更重要的辯論賽,我是正方道德重於規則。跪求大神發一些論據。

正方道德重於規則來的論據:

1、傳統自文化講:厚德載物;

2、弟子規中也講:有餘力,則學文。道德修養是做人的基矗有道德學文,增長知識與才幹,可以為社會他人造福。而缺乏道德修養,增長知識與才幹,對社會和他人有破壞和傷害。

規則可以是由書面形式規定的成文條例;也可以是約定俗成,流傳下來的不成文規定。而更多的時候,規則是因為得到每個社會公民承認和遵守而存在的。



(6)道德與規則辯論賽擴展閱讀:

1、一辯:主要是闡述本方觀點,要具有開門見山的技巧和深入探究的能力要能把觀眾帶入一種論辯的氛圍中,所以要求一辯具有演講能力和感染能力;

2、二三辯:主要是針對本方觀點,與對方辯手展開激烈角逐,要求他們度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非凡的反應能力,要能抓住對方紕漏,加以揭露並反為己用,要靈活善動,幽默詼諧,帶動場上氣氛;

3、四辯:主要能很好總結本方觀點,並能加以發揮和升華,要求有激情,鏗問鏘有力,把氣氛引入另一高潮。

『柒』 規范人的行為主要靠品德(辯論賽的反方觀點)

你急需我還急需。。。。
明天就要交了,看你怎麼辦?
你可以從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大方面出發,在到規范人的行為只要靠法律還是道德
或者可以從兩者換一換,具體的我就不多找了,給你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定義
依法治國的含義和內容是什麼?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也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規定表明,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群眾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方略寫入憲法,賦予依法治國方略以憲法地位,將加速推進法治,使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獲得憲法性的根本保障。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指引自己,評價他人,預測司法機關,教育大家,強制個別人.
具體說來-
指引作用體現在用法律指引自己應該如何行為
評價作用體現在通過法律判斷他人的行為是否合法
預測作用體現在掌握法律以後,就可以預測到某種行為會否受到法律制裁,受怎麼樣的法律制裁
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教育所有公民如何守法
強製作用則體現在,對個別違法犯罪的人,法律會強制性地制裁他們.
法律有三個基本特徵:
第一,國家制定。
第二,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第三,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由此看出,法律與其他規章制度、倫理道德有著顯著的區別。
好象說成正方法律的婁,,,,選我吧『』『』『』『』

『捌』 辯論賽(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法律有強制約束力,由國家強制機關保證實施。

『玖』 法律與道德辯論賽一辯的開場詞

首先,我們從定義上來看法律與道德的區別。俗話說:分析問題要看實質。法律是國家制定、頒布用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規則;道德則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准則、規范。它們雖然都是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但性質不同,法是調整人們某些行為的規范,以規定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為統治階級服務,註定它具有狹義性。然道德是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的調整,其所調整的范圍點多面廣,因此,更能體現人民的意志。

不可否認,我們已進入法制時代,遵紀守法當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制定有效的法律並付之順利實施來維系安定團結是治國之本,真的能不能以法保持安定團結是要看是不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意願。其意志、意願就是人民在長期生活形成的一種共識的道德准則。我們看下面這個實例,我們大家吃西瓜都是在橫著吃的,是很自然,也很習慣的,是經過實踐而來的,這時突然有一個人說:「你們應該豎著吃,橫著吃不不對。」這明顯是不和諧的事,會得到大家的反對,恰好這個人就是制定法律的人。由此可以說法律應該是建立在大多數人認同的基礎上,大多數人認同也就是道德的基礎之上。因此,道德沒有理由拒絕道德或是凌駕於之上。

道德作為啟發人們內心覺悟的無形力量,有著國家強制力無法代替的動力。記得,在前天我乘公交車,一個蹣跚的老人上車,乘務員說:「你沒錢,沒有證,不能坐車,下去別耽誤大家時間。」一個教師模樣的中年女人,自己掏出錢給那老人付了,老年人才得以坐車。沒錢沒證不準坐車,這是法律法規規定里,乘務員嚴格按標執行正常,因為是法是無情。但人有情的,做到有人可以為其借付。這么做就是道德讓人有了幫助他人憐憫之心。我在這里可以說,提高個人素質,加強道德建設,可以更有效地譴責和抑制違法犯罪行為,並可以多涌現一些見義勇為與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行為的人,而提高道德素質對法的實施可起到超出國家強制力范圍的作用。這來看來,道德力量是高於法律的范疇,因此,法律不可以反出來說道德的「不」,強奸民意。

道德對法還有彌補不足的作用,此話不假,法律是偏面的,只是單純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社會上關系需要由法調整的往往並不是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及雖然立法相當完備了,不可能事無巨細「一籃子」全部涵蓋。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卻要擔負起調整法無明文規定的某些社會關系的任務。 在此可以證明,法律基於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狹隘性,也註定了它對道德沒有言否的機會。

綜上所述,法律與道德間,後者的觸及領域和優勢遠多於前者,更能體現大多數人的意願。而且就道德而言,當國家消亡了,階級消失了,仍存在於人們心中,支配著我們上行,並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一步發展。因此,法律與道德比較,它只是道德范疇上的一個基石而已,所以更談不法律向道德說「不」了。

熱點內容
鎮公共法律服務 發布:2025-02-11 17:11:04 瀏覽:512
湖南省耒陽市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2-11 16:58:13 瀏覽:970
立水橋律師 發布:2025-02-11 15:58:04 瀏覽:364
就業證明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1 15:45:57 瀏覽:126
法學概論下載 發布:2025-02-11 15:32:58 瀏覽:435
大連市勞動法產假規定 發布:2025-02-11 15:29:11 瀏覽:605
廣西社區矯正條例 發布:2025-02-11 14:58:38 瀏覽:250
農民工維權法律知識講座信息 發布:2025-02-11 14:52:20 瀏覽:498
行政法適用從舊兼從輕 發布:2025-02-11 14:09:13 瀏覽:648
入選區黨委法律顧問 發布:2025-02-11 13:50:16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