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確信
⑴ 如何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形成道德信念
所謂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而自律是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並不是讓一大堆規章制度來層層地束縛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動創造一種井然的秩序來為我們的學習生活爭取更大的自由。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性直接影響著高校的道德建設工作,全面提高大學生道德自律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一、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現在高校在校的大學生一般為90後,他們的思想活躍、多元化是主要的特點,並且其中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有著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獨生子女有著相對封閉的成長環境,一直受到父母的呵護,大部分學生缺少與社會的多方面接觸,有些學生心理相對孤獨、孤僻和敏感,加之緊張的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競爭壓力等,使得他們表現出挫折面前應變能力低,自我中心意識強等特點。另一方面,他們正逢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大好時機,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使得他們自我意識強,有活力、有個性、有創造力,知識面也相對寬范。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有一部分大學生理想與失落並存,自尊與自卑同在,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有些甚至走上了極端。現在大學生自殺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走極端的大學生道德自律能力明顯比其他學生低。
部分大學生崇拜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也是道德滑坡的主要表現。當代大學生由於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缺乏艱苦生活的體驗,而且在現階段信息資源的高速發展時期,學生接觸和了解社會風氣的途徑加多,多少都會受到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錯誤引導。有一些大學生禁不住誘惑,形成了追求享樂、攀比物質、崇拜奢侈生活的錯誤價值觀,這樣的現象出現,使得大學生的道德開始滑坡。而且還有一大部分學生在學業上並不用心,將精力過多的投入到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中。主要的問題表現:在生活方式上不斷追求另類,在消費觀念上追求名牌效應。有些大學生喜歡模仿娛樂明星,總想著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缺乏區別和判斷社會現象的能力。二、當代大學生道德自律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⑵ 波力斯卡最新預言!
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科學界對Boriska十分感興趣。俄羅斯地球磁場及電離和電磁波放射科學研究院,物理數學科學家,Vladislav Lugovenko博士,把波力斯卡請到莫斯科進行檢查。
一些Lugovenko的同事參與檢查這個男孩。Lugovenko研究過在俄羅斯和其它國家的深藍兒童,推證出於某些種原因,在過去20年間他們誕生在這個星球。顯然,這些孩子和地球未來文明發展有關。後來Boriska和他母親被邀請到位於Tulskaya省的Atalsky湖的特殊教育基地,那裡有一個特殊地方,地球的能量會對身處其中的人類造成特別的影響。
我曾讀過探險隊成員的生物場的情感智力精神極限的測量的科學研究報告,我必須說首先這個男孩有與其他參加者相比更強的生物場,第二,探險之後他生物場的擴展比其他人更大 。這個孩子靈氣光環的照片也告訴我們很多關於他的東西。根據報告文件:「在試實驗之前,在照片中一般是黃色,顯示一個快樂,吸引人的人的智力活躍程度,而在左下角可以看到鮮紅色,說明這個男孩活躍,無私愛的精神能量。
在實驗後,有些相應的改變,在左下角出現了綠色。顯示了這個男孩的生命力,積極的趨向和待人友好。Vladislav Lugovenko打算繼續觀察Boriska,並且最近他要去Zhirnovsk,去了解他和他家鄉的生活。他要去藍山異常區域,那裡離Zhirnovsk幾十公里遠。「我確信在道德觀念上,深藍兒童和他同齡人有著巨大不同,」Lugovenko說「對任何虛偽的東西,他們很敏感,而又有一種發達的直覺,心靈感應能力,並且連接著宇宙。我們希望這個孩子能完成他在地球上的使命,而他的使命是什麼我們和他還沒能猜出來。」「如果邪惡力量不去阻礙他…」我繼續說。
但也許,我希望:Boriska的遇到困難是為了使他變得堅強?畢竟,命運是曲折的,就像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愛因斯坦生活貧困,差點畢不了業,因為他的父母沒有足夠的錢供他讀書,但他都經受住考驗!他排除萬難,為科學進步作出了貢獻。他在面對困難的生活亳不妥協,煉就了他的堅忍和不屈。我希望這位新千年出生在俄羅斯的來自火星的使者有著愛因斯坦同樣的堅強。在與Boriska討論過後,可以得到個很基本的假設這些孩子被一種力量安排到人類社會,一種遠遠超過人類所能的力量。,這個現象有規模大和目的性強的特點,同時這個現象也在很多國家被注意到了。深藍兒童有著不同尋常的能力,特別獨立的世界觀,知道他們在地球的使命,在一種令人難忘的開放意識的幫助下會從思想空間中獲得信息和知識。他們在人類進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我們還不是很清晰了解,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那肯定不是微不足道的。
我的研究使我去接觸那些深藍兒童。一路以來,我發現不同的人有著同一個特點。比如,這期的V.I. Vernadsky學術雜志中我讀到,一些有重要影響力的偉大人物在某種外來力量控制(指引)下,雖然獲得的成功各有不同,但卻都完成了自己在地球上的某種特殊使命。
⑶ 「確信犯」是什麼意思
確信犯是基於道德、宗教或政治信仰的犯罪行為。這樣的行動者是那些確信行凶者的人。德國法律學者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提出了法律語言。人們常說義賊,恐怖分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例子。確信犯的概念脫離了法律,常被用在修辭中。
(3)道德確信擴展閱讀:
確信犯的人群和自己的良心相照,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情,而堅信周圍的人、社會、政府的命令、議會立法是錯誤的,繼而進行犯罪的行為。
其中,確信犯本人確信自己所做事的正當性的是重點,和確信犯是否清楚認知其行為所違反的法律命令,亦或是是否設想過會接受處罰之類的無關。
⑷ 道德會有人相信
有時候。對講道德的人而言。
⑸ 熊培雲:為什麼要相信道德
這又是一起讓人為之心驚肉跳的車禍,2歲的女童先後被冷血的麵包車司回機和小型貨櫃車司機碾答壓,給稚嫩的小生命帶來嚴重的威脅和傷害,據醫生說車禍已經造成小悅悅特重度顱腦損傷,接近腦死亡,預後很不好,最樂觀的估計是植物人狀態。
不得不承認,這實在是太殘酷了,突如其來的橫禍如同噩夢從天而降,對於小悅悅這一家將是一次致命的打擊。無辜的小悅悅飽受如此摧殘,折射了駕車司機的冷血。
可能歸根結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使然,因為人們之間的各種誤會和觀念,導致彼此不那麼信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便也滋生。就像現在大街上跌倒了老人沒人敢扶,是因為扶人者害怕自己遭訛詐,做了好事不討好。好人難做或許成了每個人在面對突發危難事件時的一種糾結和猶豫的自我保護符,在面對他人遭遇生死的關頭,也不敢再輕易出手相助,選擇了冷漠,選擇了漠視。
⑹ 道德的約束力在哪
以德治國,總的來說,是將道德的約束力上升到國家意志的形式。這是道德力量放大的一面,因為它不僅是影響一個人的「為人處世」,更是用來影響整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一個國家的內部必須依靠道德系統維系,而不僅僅是依靠法律。道德系統產生的凝聚力,是法律不可取代的。因為道德的約束使得人們拒絕違法,並非如法律般在人們違法之後施以懲罰性的行為。如果說法律重在懲罰,那麼,道德就是重在督導、教化。現在,我們談教育的重要性,其實就是運用了相似的邏輯。
有時可以聽到人們對一個民族的評價,或勤勞或懶惰,或寬厚或精明,我們中華民族就是世界聞名的勤勞朴實的民族。這樣的評價,其基調往往就是這個民族崇尚的道德規范,如果一個民族認為勤勞是種美德,那麼這個民族往往就是(或者將會成為)一個勤勞的民族。這聽上去好像與「道德」在今天的現實意義沒有太大關聯,但其實道德具體化之後就是一種約束。古語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由家庭倫理建立起來的道德系統敦促人們約束自己的慾望及行為,注重「禮、義、廉、恥」,讓整個社會偏於中、和,可以創造出安定的社會環境。無形中也就達到了重新提出「德治」的政治意義。
法律與道德是相伴而生的一對范疇。通常情況下,違法行為必定有悖社會公德,而有悖社會公德的行為尚不能全都以法律的形式來約束和懲處。這也是今天重提「以德治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高度重視遵守道德規范,並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才會成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和有發展潛力的民族。如果民族的道德規范產生偏差,道德的權威被動搖,其後果一定是不堪設想的。所以我個人認為,無論何種情況,強化道德的約束力都是必要的,而且是應該不遺餘力地去執行的。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處於今天這樣變革的時代,道德被重新設定的時代,「衛道」應該是個需要被我們再次提出、再次考慮的問題。
⑺ 道德經江湖以遠,相信吾道不孤何意
前面半句理解不透徹,後面的意思就是:天涯之內有知音;
⑻ 什麼是道德公設
道德行為總是以一定的理性為價值取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為了讓至善成為指導人們行為的道德理想,僅僅靠絕對命令是不夠的,還需要輔以道德公設。道德公設的作用在於使人確信能夠達到至善,從而激勵道德勇氣和信心,培養向善的道德情感和習慣。可以看出,道德公設是為了適應道德實踐的需要而設立的,這些需要雖然是道德的,但也是感性的需要。康德並不完全否定感性的慾望和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他只是否認它們能夠成為道德律的依據和基礎;一旦道德律被置於純粹理性的基礎之上,道德的慾望和情感就會有助於道德律的實施。道德律與道德公設屬於兩個不同的層次:前者是基礎,是主幹;後者是應用,是輔助。道德律是完全依靠理性建立的,被置於牢不可破的基礎之上;道德公設也有理性依據,但同時要兼顧感性因素,因此,道德公設不是純粹理性的產物,也不是道德律那樣的絕對命令,而帶有某種程度的假定。當然,道德公設比科學假設有更高的確信性。道德公設共有三條,每一條都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它。
第一條道德公設是意志自由。確切地說,意志自由不僅僅是公設。我們已經看到,康德把自由作為純粹理性的現實、道德的先決條件。作為道德公設的自由意志是與具體道德處境下的慾望和情感聯系在一起的意志。人們惟有相信他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夠正確地運用自己的意志,做出自由的選擇,他們才能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達到至善的目標。
第二條公設是靈魂不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暫的,不大可能在有生之年達到至善的目標。因此,人必須相信靈魂是不朽的,他即使在身後也可以做出不懈的、連續的努力,直至達到目標。
第三條道德公設是上帝存在。人們需要確信,他追求至善的努力一定會得到回報;如果他違背了這一目標,將受到懲罰。惟有如此,他的道德努力才有動力,才有希望。因此,他必須相信一個全善的主宰的存在,並且這個全善者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和懲惡揚善的能力。這個全善、全知、全能的主宰就是上帝。可以說,康德通過第三公設,恢復了關於上帝存在的倫理學證明。
⑼ 確定企業道德的5個步驟
德的標准應該最根本的是普世價值觀,規范和准則是細化內容,細化內容肯定存在時效性和不完整性的缺點,所以如果你要說評論道德的標准,其實應該是普世價值觀,也就是說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社會價值取向
⑽ 道德信念是指什麼
道德信念就是,一個人必須要有道德問題,道德對於學生來說就是遵紀守法,尊師愛友,道德對於年輕人來說就是,尊老愛幼,尊自己,然後就是尊他人,尊他人就是在職場上服從於上級,又親民與下級,這就叫做聰明的君子,道德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就是,少說話,多做事,對於老年人來說就是,不逾矩,概括來說就是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五十而從新所欲,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