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儒家和法治

儒家和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1-20 19:35:42

Ⅰ 儒家和法家哪一個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大為什麼

儒家和法家這兩個流派的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是對等的,談不上究竟是哪個大哪個小。陽儒陰法,外儒內法,儒與法的相輔相成才是近千年來中華文明的主題。
法源出於禮,中國的「法」律原本是儒「禮」的一部分。特別是兩漢以來,常有「以經解法」及「以經代法」,經學是儒禮的經典,用經學來解釋法律及用經學來代替法津,成為漢律的特徵。
法家不專指刑家,並非制訂處罰的學派,否則刑家豈不好當,簡單的規定何者有罪,何者無罪。但是法家除了處罰為主的刑家外,還有很多的部分是重賞,也就是合於法家就重賞,違反法家就重罰,這才是法家恩威並重的精神。
先秦李斯及商鞅的法家思想,原是賞罰並重,商鞅變法的第一步就是千金重賞。但是後來法律被局限到只罰不賞,這已脫定禮分名的原旨。包括首功制、封爵獎勵等,都是平民因戰功而晉升貴族的方式,因此秦國強大的原因,在於重賞,而非重罰。所謂亂世用重典,強調重罰;不若秦用變法,強調重賞。因為法家的內容有一半是賞賜,而非著重於處罰。
三國孔明及曹操雖一方大舉以嚴刑峻罰治國,但另一方面也有獎勵農耕、休養生息等安民手段,可說是治實不治名的禮法宗旨。相反的,江東以苛政重稅加諸百姓,遂有剝削之稱,從長沙走馬樓吳簡出土所記載的賦役之重,堪稱三國第一重稅的負擔。尤其孫皓更有暴君之稱,這是另外魏蜀所沒有的情況,重罰的法治思想,雖在江東被貫徹,但卻有暴政苛法之稱,這應是東吳法律缺少傳統的洗禮。因為缺少儒家的仁民愛物,法家就變成刑家,嚴法遂變苛政。
曹操被稱為披上法家的儒家,即外法內儒;孔明被稱為披上儒家的法家,即外儒內法。唯獨東吳缺儒失禮,只罰不賞之下,重刑無異於苛政。
東漢的法令嚴峻,關羽因亡命而逃、徐庶因報仇被捕、孔融因收容張儉而被收押等,不能說漢朝無法治,二次黨錮之禍,顯出漢朝重刑重罰。若不是後來東漢中央政府瓦解,地方群雄並起,造成亂世,以致於雖有法令而不行之嘆。
重罰不難實施:除了重罪重刑外,輕罪也重刑,罪罪都重刑,這樣就有重典,但是這與暴政沒多大差別。
曹操與孔明都是儒法並行的施政者,結果國富民強,維持秩序有佳,雖然重刑,但也有重賞,這就是成功治國的秘訣。同時代可比較江東的治國,昏君殘暴於上,亂諸叛變於下,各黨各派互相攻擊,門閥爭權奪利,東吳名存而實亡,法律再嚴也沒用。
沒有儒家的法家,不過是苛政

Ⅱ 法家道家儒家是哪個統治思想秦始皇採取是法治,為何被劉邦拿下呢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按照相應的想法去做的。你上學喜歡繞遠路,走一條偏僻的小徑,為何呢?因為那裡有一株桃樹,已經綻放出艷麗花朵,你瞥一眼,便會一整天心情愉悅。

你放學路上喜歡爬上山坡,躺在草地上休憩片刻,為何呢?因為那裡有一隻貓咪,總是追逐著蝴蝶,你看看它們,疲憊便會一掃而光。

那些讓上下變得秩序井然的制度背後,都有一套相應的思想。我們曾講述過孔子、老子和韓非子,用他們分別代表儒、道、法三家,你覺得哪種思想更適合郡縣制,更為君王喜歡呢?


儒家思想同時也體現了個人的價值,對君權做出了制衡。

你看,父為子綱,君王既然是天之子,自然要以天為大,這又回到了天人感應上。就這樣,董仲舒一面以「君權神授」,竭力維護君權,一面以「天人感應」對君權做出約束。而能夠闡述天意的又是誰呢。自然是儒家。

既然體現了儒家價值,董仲舒便理直氣壯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他要的不是百家爭鳴,而是一家獨大。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獲得漢武帝認可。就這樣,沉寂多年的儒家學說,再次煥發新彩。當然,說是儒家,其實並不準確。這時的儒家早已不再純凈,不再是孔子的見解,而是混入了很多雜質。

董仲舒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融合才是思想的主流。儒家和道家融合,一起成為人們做人行事的底色。儒家和法家融合,一起成為治國理政的依據。因而,在儒家獨尊的背後,有諸子百家的影子潛伏其間。

Ⅲ 現在都是依法治國,是否能說明韓非思想比道家儒家更先進

現代的“依法治國”,指的是完備的法律,從人權,自然法的角度出發去構建的制度;而不是“法家”。實際上,韓非,商鞅等人所秉持的“法”,無非就是君王統御臣民,打壓百姓的一種手段,絲毫不比儒家道家更先進。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思想流派,叫做“法家”。據說,這是春秋戰國時期興起,秦建立之後盛行一時的中國重要政治思想之一,千百年來,它和儒家,都牢牢占據著中國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試想一下,這和現代的法律有半毛錢關系嗎?況且,法家任用的那些酷吏,他們一點也不“法治”,其實比儒家更“人治”!

Ⅳ 試用哲學原理論述法家法治思想與儒家人治思想的對立統一

對立:一個主張人治,施行仁政,政「得其人則興,失其人則亡」

一個主張法治,厲行法治,一切決於刑法

統一,法律最終由人去實行,法制行政秩序化的保證。
在中國古代一向是外儒內法。

Ⅳ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影響是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即「仁者愛人」和「克
己復禮」,仁禮之道具體派生出家族主義,而家族又是中國法律所著重維護的秩序。

1、「仁」對我國古代法制的作用

孔子的「仁」,貫徹給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恕」字。

我國古代歷代王君也正是意識到了仁義和寬恕的貢獻,才使得當時的法制不斷從野蠻走向文明,西周的「有德」就是得民心,針對商紂王亂刑無辜,周朝的法制思想轉變為「明德慎罰」以達到保護臣民的目的。

歷史的見證無不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仁義道德對中國法制發展的巨大貢獻,這里的仁德思想與我們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所貫徹的以人為本理念也是一脈相承的,真正做到以史為鑒,才能更好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禮」對我國古代法制的作用

「禮」亦是孔子的儒家學說中極為重要的思想。

義在其中,義體現為禮,禮是人內心的義的具體實現形式。一方面,禮是統治者根據人民面臨的實際生活狀況也就是「中」的原則制定出來的,因此,禮就是「中」的哲學思想的體現。另一方面,禮,尤其是周禮,是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

在中國法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法」的內涵不斷豐富 ,而且許多「禮」的內容也逐漸融入其中。西周時期, 周公制禮, 呂侯制刑, 禮與刑成為當時兩大部門法。禮是調整行政、經濟、軍事、民事、訴訟各方面的綜合大法, 刑是定罪量刑的法律。

(5)儒家和法治擴展閱讀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1、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2、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

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3、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4、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Ⅵ 儒家的治國理念是什麼

春秋戰國年代,是百家爭鳴的年代,誕生了無數優秀的治國思想。我認為其中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最為突出,並且影響深遠。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盡管它有一些不足。

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游。」,「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如果單純的以法治國,忽視道德的約束作用,缺乏道德意識的人,會在貪婪的誘惑下有違法作亂的意識,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而又不受懲罰,就會想方設法的鑽法律空子。這樣,社會就陷入一種不斷鑽法律空子和不斷完善法律條文的循環中,在出現「完美法律」之前,社會將不會安定。

「以德治國」是治國的最高境界。當國民的整體道德素質達到比較高的程度,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良好的道德素質可以使國民喪失違法作亂的意識,從根本上斬斷犯罪的源頭。即使沒有了法律的約束,擁有良好道德素質的人也不會做出擾亂社會的事情。「以德治國」可以實現社會的絕對安定與和諧。但純粹的「以德治國」在現實社會中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西漢後期,法家思想被「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所吸收,並開始以儒法並用「儒表法里」的理論治理國家,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被排斥掉。流傳到現在的儒家思想,實際上已經充分融入了法家思想的一些精髓,在強調道德約束的同時,以法律對人的行為進行更加嚴格的約束。這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以法律和道德雙重標準的約束體系。

中國的歷代統治者,通過對「儒表法里」的理解和運用,在國家建立的初始階段,因為經過建國前的戰亂,社會秩序混亂,百廢待興,通過頒布嚴格的法律規定,可以在最短時間規范社會秩序,當社會秩序穩定以後,通過對國民道德意識的培養,進一步提高社會秩序。

法律從表面上約束人的行為,道德從精神上約束人的行為,兩者的結合,創造出了儒家的治國理念。

Ⅶ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孔子:儒家 春秋 仁、克己復禮、有教無類
孟子:儒家 戰國 民貴君輕、仁政、性本善
老子:道家 春秋 清靜無為
墨子:墨家 戰國 非攻兼愛
韓非子:法家 戰國 法治(注意不是法制)

儒家: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墨家: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治者發動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道家: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
法家: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當代學者劉木魚(劉鐸)評價法家思想「禮下小人,刑上大夫,刑禮不偏,謂之法家,謂之聖道」.在先秦諸子諸家當中,唯獨法家的思想,是必須獻出性命來實踐,流出鮮血來祭奠,是血染的思想.這裡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當時許多有罪或者無辜的貴族和貧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韓非.
簡單來說:在先秦諸子中,針對社會問題,儒家提倡仁愛;墨家主張兼愛;而道家則認為,仁愛和兼愛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做,即「無為」的思想.三家激烈爭論,但他們都主張回到過去.此時,主張面對未來的法家橫空出世.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時期的商鞅和韓非.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的另類.在先秦諸子諸家當中,唯獨法家的思想,是必須獻出性命來實踐,流出鮮血來祭奠,是血染的思想.這裡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當時許多有罪或者無辜的貴族和貧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韓非.
墨家對於儒家學說非議頗多,批評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張「述而且作」,批評孔子和儒家的繁瑣禮儀.
道家以自然無為為宗旨,蔑視禮法,對於儒家的禮儀道德持否定態度.
先秦法家學說思想上與儒家對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對孔子個人頗為尊重,但他認為孔子學說不合時宜.

Ⅷ 法家和儒家他們與法律和道德有什麼關系

法家主張法治,具體指用酷刑來杜絕犯罪
儒家主張德治,是通過道德來約束民眾的行為

Ⅸ 儒法兩家治國主張極其價值追求的根本沖突是什麼

根本沖突在於
儒家謀求中庸,德治和法治都要,法為輔;
法家有些極端,重視嚴刑峻法的作用,認為只要刑罰重,百姓就會治理得好。

熱點內容
立水橋律師 發布:2025-02-11 15:58:04 瀏覽:364
就業證明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1 15:45:57 瀏覽:126
法學概論下載 發布:2025-02-11 15:32:58 瀏覽:435
大連市勞動法產假規定 發布:2025-02-11 15:29:11 瀏覽:605
廣西社區矯正條例 發布:2025-02-11 14:58:38 瀏覽:250
農民工維權法律知識講座信息 發布:2025-02-11 14:52:20 瀏覽:498
行政法適用從舊兼從輕 發布:2025-02-11 14:09:13 瀏覽:648
入選區黨委法律顧問 發布:2025-02-11 13:50:16 瀏覽:453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尋親路 發布:2025-02-11 13:34:31 瀏覽:770
刑法的私塾pdf 發布:2025-02-11 13:12:04 瀏覽: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