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學通說
① 刑法學於刑法一本通有什麼區別拜託了各位 謝謝
刑法是規定犯罪復、刑制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狹義刑法是指刑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刑法學是研究刑法極其所規定的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科學。它屬於部門法學的范疇,是部門法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② 怎麼學習刑法
刑法和民法是最重要的兩大實體法,條文多,知識量大,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至於怎麼學習,提供以下建議:
1.先把基礎理論掌握好。如果你是法學專業的學生,就應該充分利用好學習資源(包括課堂的和圖書館等),將刑法學教材吃透,建立起最基本的刑法學知識體系;如果非法學專業,付出就要相對多一些,可以選修或者旁聽相關課程。
2.多看法條。刑法這門部門法是很龐大的,除本身外還包括八部修正案和各種司法解釋,由於刑法本身的嚴肅性和調整手段的特殊性,需要學習者多看相關法條,至少大致掌握不同情況的不同界定和規制模式。由於刑法本身的條理性、邏輯性很強,在掌握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去掌握相關法條,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3.學以致用,多理論聯系實際。多看案例書,或者相關電視節目(如《今日說法》多為刑法案例),嘗試自己分析實際問題,提出個人觀點或者解決方案,逐漸培養起刑法思維,增強運用刑法的能力。
4.既品味經典,又接觸前沿。一方面,可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刑法學相關名著,最好是法學大家的經典之作;另一方面,鑒於刑法內容龐大,流派甚多,加之這些年修改較為頻繁,建議多關注學科前沿,及時更新知識,積極進行研究。
5.實習鍛煉。有時間和機會的話,實習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法院、檢察院和律所,最好選擇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戰經驗。
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希望能幫到你。
③ 刑法學上的法定符合說與具體符合說什麼區別
在刑法理論中,在面對認定犯罪事實時,犯罪嫌人發生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專即行為人認識的屬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不一致,但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圍,如何具體認定案件的具體情況。
針對處理這種情況,有兩種學說;
第一種是法定符合說:
1.只要(認識到的與實際發生的)二者「在法定構成要件范圍內」一致(符合)時,就成立故意,不必要求具體一致(符合)。
2.行為人主觀認識到的與實際發生的事實不一致,其程度超出了同一構成要件范圍的,則對不一致的事實(對象·結果)不成立犯罪故意。
第二種是具體符合說:
這種學說認為,如果具體不一致的,不成立構成要件故意。
④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
必然因果關系即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種因果關系是在危害結果發生時要求行為人負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因果關系問題十分復雜,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或者三個層次進行掌握:(一) 必然因果關系和偶然因果關系 一般而言,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主要是指必然的因果關系,指行為與結果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合乎規律的引起與被引起的聯系;偶然因果關系是指行為本身並不包含產生危害結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條件)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出現相交叉,有後來介入的這一原因合乎規律地引起這種危害結果。偶然關系常常僅對量刑具有一定意義,這也是我國刑法學通說理論的觀點。我國刑法一般理論認為,偶然因果關系原則上通常對量刑有一定意義,但並不能斷然否定偶然因果關系對定罪的影響,也就是說在特殊情況下有時候對定罪有一定的影響。(二)「條件說」——因果關系判斷的基點在某種意義上,偶然因果關系就相當於因果關系中的「條件說」如果以此為判斷方法,那麼就可以使得行為與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問題大大簡化,只不過必須明確一點,那就是僅僅存在這種因果關系並不一定就必然存在刑事責任,此種因果關系僅僅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承擔刑事責任還要求行為人對行為後果主觀上存在罪過。也就是說,因果關系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入手判斷刑事責任即犯罪構成問題,兩方面缺一不可,否則要麼是客觀歸罪要麼是主觀歸罪。採取客觀基礎與主觀罪過兩方面來判斷刑事責任的思路,有助於簡化我們對刑法上因果關系的把握。(三)「介入因素」——判斷因果關系不得不討論的問題採取上述條件說判斷因果關系,在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提出因果關系中斷論,以防止因果關系認定的擴大化。因果關系中斷的原因在於先行行為在發生作用的過程中,因其他因素的介入,打破了預定的因果鏈。於是,在一個危害行為的發展過程中又介入其他因素而導致發生某種結果的場合,如何確定先前的危害行為和最後的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總體而言,介入因素包括三類情形:自然**、他人行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為。如甲以殺人故意向丙的水杯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葯,但在丙喝下含有毒葯的水而該毒葯還尚未起作用時,丙的仇人乙開槍**了丙,則在甲的投毒行為在向導致丙死亡的發展過程中,乙開槍的行為就是介入因素。這里介入因素就是他人的行為。一般而言,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被中斷或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主要考慮介入因素的性質以及同先行行為之間關系,即介入因素本身的出現是異常還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獨立還是從屬於先行行為?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現是異常的、介入因素本身獨立於先行行為,則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被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反之,則先行行為同危害結果的因果聯系並未切斷而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如上訴甲投毒殺丙的案件中,介入因素——乙開槍殺丙的行為的出現顯然是異常的、是獨立於甲的投毒行為,從條件說的角度來看,甲的行為與丙的死亡之間,不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聯系,所以沒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⑤ 刑法學與刑法的區別
1、刑法學是以刑法為基本研究對象的學問,其中包括刑法哲學、刑法比較學、刑法史學內等。通常所說的刑容法學是指刑法解釋學。刑法是一部法典,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相應的刑事責任。2、刑法學是理論法學,刑法是實體法。3、刑法學理論研究范圍是大於刑法的,刑法是刑事司法實踐工作的依據。4、刑法學是學者或司法工作理論的總結,具有前瞻性,可以隨形勢發展進行研究。刑法是具體量刑的法律依據,是由立法機關制定,不能隨意修改。
⑥ 刑法學的問答題
1.刑事復責任是說行為人對制違反刑事法律義務的行為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後果的一種應有的、體現國家對行為人否定的道德政治評價的承擔的標准。刑罰是刑法規定的由國家審判機關依法對犯罪人適用的限制或剝奪某種權益的強制性制裁方法。至於它們的關系。。。我覺得,刑事責任扮演的是決定於犯罪而又決定刑罰的角色,是介於犯罪和刑罰之間,對犯罪和刑罰關系起到調節作用的調節器。
2.具有暴力性、破壞性,對客體造成損害且在時間上具有急迫感的不法侵害行為適用正當防衛。你說的特別防衛權我沒見過,只聽說過緊急避險。
3.敲詐勒索罪的特徵是說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實施威脅或者要挾的方法,強行索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它的構成要件,客體為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客觀表現為使用威脅或者要挾的方法,迫使被害人當場或者限期交付財物的行為;主觀為直接故意,以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為目的。
⑦ 有哪些刑法學必讀的經典著作
1、[德] 羅克辛襲:《德國刑法學總論 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礎構造》,王世洲譯,法律出版社,2005。
2、中國,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第二版)(上、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3、[日] 大冢仁:《刑法概說》(第三版)(總論/各論),馮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4、中國台灣。林山田:《刑法通論》(增訂十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5、其他
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
馬克昌:《犯罪通論》
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
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
(英)丹寧勛爵的系列著作:《法律的訓誡》、《通向公正之路》、《法律的正當程序》、《法律的界碑》等,法律出版社
⑧ 急求一篇對刑法學的讀後感
開宗明義的《刑法學》,字字句句有指向;言簡意賅的《刑法學》,慎重斟酌無商量!
如果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那麼刑法就是法律的底線;如果說其他法律還有告訴才處理或者不告訴才處理的餘地,那麼除了虐待罪以外,刑法幾乎完全沒有這樣的餘地,也就是說無論是否告訴,司法機關一樣有權力處理。
刑法就是這樣的法律,定罪尤其需要謹慎,量刑尤其需要慎重,執行尤其需要嚴格的法律。它以對犯罪人人身自由乃至生命權利進行痛苦性的剝奪為手段,它以一副冰冷決絕的面容而出現,它以對社會危害性行為的嚴厲懲處為方法,它以惡魔的身姿來把天使的願望實現!這就是刑法,自始至終銘刻著「底線」兩個字的刑法。
刑法是寬容的,罪行法定原則明確指出: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不構成犯罪;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明確規定:不構成犯罪的,不得適用刑罰。能放且放,得放且放的刑法,在自己殘忍甚至是血淋淋的手段面前,退縮著,忍讓著,因為它太知道一旦觸及自己這道高壓線,隨之而來的決不是當事人僥幸逃脫的意外結局,而只能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被繩之以法的因果報應。這一天對犯罪人來說總是來得太早,對被害人來說總是來得太遲,對刑法來說總是遲早要來!刑法是嚴厲的,我國刑法追訴時效規定: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如果20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也就是說要麼是自己主動喪失犯罪之前的一切快樂生活,藏匿起足夠法定刑的時間自我懲罰,要麼是自己被動喪失犯罪之前的一切快樂生活,被司法機關執行懲罰,二者本質上沒有區別。
在所有法律之中,我最喜歡刑法,因為它下達底線的寬容;在所有法律之中,我最贊賞刑法,因為它義無返顧的決絕;在所有法律之中,我最敬佩刑法,因為它為捍衛蒼生之太平不惜忤逆心願捨身舉屠刀;在這一點上,和我們的軍人多麼相象啊,離家正是為了保家,武力捍衛正是為了守和平。
或是:
問:刑罰的目的是什麼?
答:預防犯罪
。。。。。。。
而我比較贊同西方的刑罰目的論,即「報應刑論」。
其一,刑罰懲罰的應該是犯罪,而從預防論來看我國刑罰的對象卻是沒有犯罪的人,以此達到威懾、預防犯罪的目的。懲罰的是未然之罪,是在無罪施行,明顯與刑法第5條規定的罪責性相適應原則相違背。 這不是扯嗎!!!!...............
其二,預防論實質是以在以罪犯為工具,通過刑罰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罪犯是有理性的人格主體,這不是明顯違背了人權嗎?.....很扯!!!!!
其三,從司法實踐來看。所謂的以預防為目的而適用刑罰,在我國經多年的司法實踐檢驗也不過如此,特別是為了實現一般的預防而進行的一次又一次的「嚴打」,並沒有有效地遏制居高不下的犯罪和大案要案。..... 十分扯!!!!
因此,呼喚刑罰「報應刑論」的回歸,到達刑罰的正義。。
不要總是拿社會主義刑法怎樣怎樣之說在那裝ABCDE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