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職業道德
A. 公民的職業道德規范
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職業道德的主要規范: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B.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有哪些
一、「愛國守法」,強調公民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地學法、內懂法、用法、容守法和護法。
二、「明禮誠信」,強調公民應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誠懇待人。
三、「團結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和睦友好、互相幫助、與人友善。
四、「勤儉自強」,強調公民應努力工作、勤儉節約、積極進取。
五、「敬業奉獻」,強調公民應忠於職守、克己為公、服務社會。
C.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什麼
根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2.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詮釋:
愛國守法。國家是一個政治實體,是人民群眾最高利益的象徵和代表。愛國是每個公民的天職和第一義務,責無旁貸。守法,法是國家紀律的集中表現,人人必須遵守,奉公守法。
明禮誠信。禮是人們文明表現的一種行為規范。明者,懂也,明白也,實踐也。誠信,誠者,實也,真也;信者,實也。誠信是一個人品德的重要方面,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國與國的道德准則,不誠不信,將無法群處。
團結友善。團結友善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原則和准繩。因為人是社會的人,彼此必然發生各種關系,而處理彼此關系必須從好心出發,團結友善。
勤儉自強。勤與儉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及優良傳統,勤與儉相輔相成,終成大業。
敬業奉獻。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三百六十行,即「業」,「狀元」就是敬業中的優秀者。個人的社會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個人要存在必須要奉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奉獻是由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的。
同學您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
祝您策馬奔騰哦~
D. 公民道德規范是什麼
公民道德規范
公民道德規范是一個國家所有公民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規范的總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則、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規范。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作為整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著力點。 公民道德規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公德規范、職業道德規范、家庭美德規范構成。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適用於不同社會群體,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的行為准則。
[編輯本段]公民道德規范內容
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它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 「愛國守法」是公民對國家的最首要的道德義務。公民應當熱愛國家、建設國家、保衛國家,維護國家的尊嚴,保守國家的機密,敢於同一切危害國家利益和安全的行為作斗爭,把對國家的一切義務和責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職。「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層次的要求。公民應當維護法律確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盡法律所規定的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愛國主義」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公民通過愛國守法去實踐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 「明禮誠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規范。在我國,無論在何種場合,無論從事什麼樣的活動,公民彼此都應該講文明、講禮貌、講誠實、講信用。我國自古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後,國際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禮,關繫到世界對我們國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評價,因此,「明禮」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誠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關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經濟活動中要誠信,杜絕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諾言,忠誠待人。 「團結友善」是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如何相處的基本規范。每一個公民,不論民族、年齡、職業,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公民之間應該彼此團結,相互友,建立起一種和睦親愛的關系。現實中,對他人友善的人也必然會得到他人的友善。團結是力量的源泉。能否團結、友善,關繫到一個人的前途和幸福,也關繫到民族的興旺、國家的興衰。要做到團結友善,就必須懷著友好的願望,抱著彼此平等的心理相互對待,就必須對已嚴、對人寬,就必須將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然,團結友善必須是在正義原則之下的團結友善。 「勤儉自強」是公民對待生活、對待自身的道德規范。作為一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勞動的義務,應當懂得沒有勤奮就不會有社會財富的道理,推崇勤勞,反對懶惰和游手好閑。公民還應該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和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在現實生活中,公民應當自強不息,不斷進取,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凡事盡量依靠自己而不依賴他人。 「敬業奉獻」是公民對待職業活動的道德規范。每一個公民都要從事一定的職業,職業是公民與社會聯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對待職業或事業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有益的貢獻。
社會公德主要規范: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1、文明禮貌,提倡人們互相尊重 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越來越擺脫原始野蠻的狀態,人和社會的文明水平的日益提高。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趨勢,是由野蠻向文明的過渡,由野蠻人變為越來越文明的人。所以,人類行為文明的基本規范,就成為現代社會公德的一個首要內容。 作為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人們的行為文明狀況,它集中反映的是社會成員的文明教養程度,而禮貌則是這種文明程度在人際交往中的外在表現形式。作為社會公德的一個基本規范,文明禮貌是在人際交往中的一種道德信息,它說明了一個人對別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尊重。 在人際交往中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比如要做到衣冠整潔,舉止文雅,這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在社會的公共場合,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處處注意講究禮節,這也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反映。任何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一般都要通過語言與對方交流思想和感情,因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在不斷加快,對工作效率也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此相聯系的是,在公共場合,在集體性的活動中,每個人都應當自覺地遵守群眾活動(如集會等)的秩序或規定,並且相互禮讓,這對於保證集體生活的正常進行,維護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是一個重要條件。 2、助人為樂,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 反映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作為社會公德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道德要求,其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特別注意的是要求盡一切努力保護兒童,尊重婦女,尊敬和關懷老年人,尊重和愛護人才,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大力幫助那些陷入困難之中的人們,在全社會以至全世界的范圍里,積極維護正義的事業。具體來說,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主要應當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要求對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人格,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維護。 第二,社會和國家對每個社會成員要切實關心和愛護,每個社會成員之間都要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這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又一個顯著的道德要求。 第三,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要求社會團體和每個社會成員,對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難的人們,在道義上和物質上給予同情,支持和切實的幫助。 第四,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要求社會和每個社會成員都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創造越來越好的社會環境。 第五,在現代法治社會中,人的文明水平越來越提高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對那些正在接受改造的犯罪分子、已經放下武器的敵對分子,必須給予他們以人道的待遇,不準侮辱他們的人格,給他們悔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和出路;對於被改造中的犯人進行刑訊、逼供及其他殘忍做法,都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所堅決反對的。 3、愛護公物,增強社會主義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感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和社會的公共財物、集體的財產,是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社會性活動、實現共同利益的物質保證,也是滿足勞動者個人利益和人們的當前利益的共同物質條件。所以,以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感,維護和珍惜國家、集體的財產,愛護公物,是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明顯地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 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如公路、鐵路、水電線路、通信設備、衛生消防設施等等,能否受到妥善保護,使之發揮作用,都關繫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可想而知,這些公共設施中的任何一項遭到破壞,都會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損害,從而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所以,每個有責任心的公民,或者說有良心的人,是決不應當有意去破壞這些公共設施的,相反地,應當像珍惜與愛護自己的東西一樣,去精心保護這些公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常常發現,有些人出於各種不同的動機,有意或無意地給公共設施造成了破壞,即使是無意的損壞行為,也是對人民的極大不負責任。從道德的角度來說,是缺社會公德的這個「德」的。同樣道理,能不能愛護這些公用設施,也是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問題。在這里還應當指出的是,有些人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滿足自己的個人慾望,而損壞公物,化公為私的,這是很可恥的行為,除了要受到法律制裁之外,還應當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4、保護環境,強化生態倫理觀念 人們遵循環境道德規范的實質,要求我們在正確處理人類自身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發展之間關系問題上要有科學的態度。這方面的一個首要問題,是應當確立起對自然環境的正確價值觀念。這里所說的價值觀念,不僅僅是指物質方面的,尤其是指精神方面的價值。人類社會的生活經驗已經告訴我們,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對於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健康,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正是基於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特殊精神價值的認識,愛護自然生態環境,把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作為自己的道德責任,已成為現代社會環境道德的一個基本要求。 環境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人們應當熱愛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實質上也是對人類本身的熱愛,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牛命價值的重視。自覺遵守這樣的社會公德,從根本上說,是對大多數人的利益的維護,是對人類的生存利益的關心,也是對子孫後代利益的關心。有了這樣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質,就有助於我們自覺克服對自然界生物的自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錯誤態度,自覺遵守環境保護的共同行為准則。當然,我們應當把這些道德要求體現在具體的實際行動上,比如要千方百計來節約自然資源,愛護花草樹木,決不傷害國家規定要加以保護的野生動物,注意維護人文景觀;按規定防治廢渣、廢水、廢氣和噪音污染;自覺維護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等等。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能營造出一個美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5、遵紀守法,自覺維護公共秩序 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每個公民都必須具有很強的法制意識,有必備的法律知識,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認真執行各項法令、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事實證明,在正常的情況下,自覺遵守和服從法律,有明確的法制觀念,這是現代社會文明教養即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換句話說,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每個社會成員,如果沒有基本的法律知識,不遵守法律,不懂得維護憲法的尊嚴,那就不能說是一個文明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由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決定的。 法律與道德的緊密結合、相互作用,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在當前的我國社會中,社會主義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般說來,違背法律的行為同時也是違背道德的行為,在有的情況下,違背道德的行為也是一種犯罪行為。而且,這種情況總是反映在全社會的范圍內,所以,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實質上也是在目覺地遵守社會公德。培養公民的法制意識,使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地遵守法律法規,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這也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 自覺地遵守法律法規,維護社會秩序,對於每個公民來說,還有一個特別要求,即在社會公共秩序受到破壞、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應該見義勇為,挺身而出,堅決地與之進行斗爭。這個道德要求,在當前的社會情況下,是有特殊重要現實意義的。因此,有些地區,對見義勇為的人給予獎賞,並且用法律的形式把它規定下來了。這不僅說明我國人民法制意識的增強,而且也反映了我國人民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職業道德的主要規范: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規定「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職業道德的這種規定,既體現了時代的鮮明特徵,又概括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職業道德的共同特點,所以,它適用於各行各業,是對各種職業道德的共同要求。 1、愛崗敬業 愛崗與敬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愛崗是敬業的前提,敬業是愛崗情感的進一步升華,是對職業責任、職業榮譽的深刻認識。不愛崗的人,很難做到敬業;不敬業的人,很難說是真正的愛崗。所以,不論做任何工作或勞動,只要認真負責,精益求精,不辭辛苦,就可以說是愛崗敬業。一般說來,工作條件好、工作輕松、收入高的職業,做到愛崗敬業是比較容易的。相反,環境不好、工作艱苦、收入不高、又遠離城市,要做到愛崗敬業就不那麼容易。那些在環境艱苦、工作繁重、收入不高崗位上認真工作勞動的人,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在社會主義社會,任何職業都是社會生活所離不開的,所以總是要有人去干。 如果沒有億萬農民辛勤種田,沒有千百萬工人在茫茫沙漠或高山峻嶺上採油、采礦、修築鐵路,沒有廣大人民解放軍在天涯海角守衛祖國的邊疆大門,沒有千萬清潔工人清除城市垃圾,沒有幾千萬人民教師、科研人員埋頭教學和科研,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嗎?我們每個人和家庭能享受到今天這樣幸福的生活嗎?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 一個人的價值大小就在於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愛崗敬業,為社會、為祖國做貢獻。另外,改革開放以來,擇業機會的增加和選擇方式的多元化為人們選擇自己喜愛的職業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也為人們愛崗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同時,要看到,愛崗敬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是一種自由競爭的經濟。一個從業人員要想在激烈競爭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有利地位,實現自己的職業利益,就必須愛崗敬業,努力工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服務質量。否則,一個不履行職業責任的人,就將被職業組織所淘汰。 2、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則,也是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的一個基本規范。在中國傳統儒家倫理中,誠實守信被視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進德修業之本」。孔子曾說:「民無信不立。」他把信擺到了關系國家興亡的重要位置,認為國家的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立不住腳的。《綱要》把誠實守信列為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一項基本內容,真可謂順應天意,合乎民心。 誠實就是真實無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對自己,要真心誠意地為善去惡,光明磊落;對他人,要開誠布公,不隱瞞,不欺騙。一句話,誠實就是表裡如一,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守信就是信守諾言,講信譽,重信用,忠實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誠實和守信是統一的。守信以誠實為基礎,離開誠實就無所謂守信。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要與他人或單位打交道,根據與他人、與單位達成的協議來安排自己的會議、學習、工作、勞動和其他活動。如果人人都不誠實,不守信,那麼,人和人之間的一切交往就無法進行,一切會議、學習、工作和勞動就無法開展,整個社會就會陷入一場無序、混亂之中。 3、辦事公道 辦事公道是指對於人和事的一種態度,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所稱道的職業道德。它要求人們待人處世要公正、公平。公正、公平要以公心為基礎,從個人的感情和利益出發,很難做到公正、公平。當然,公正、公平也包括平等的內涵。 4、服務群眾 服務群眾就是為人民群眾服務。在社會生活中,人人都是服務對象,人人又都為他人服務。服務群眾作為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首先是對黨和國家機關幹部、公務員的要求。服務群眾不僅是對黨和國家機關幹部、公務員的要求,也是對所有從業者的要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真正做到服務群眾,首先,心中時時要有群眾,始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其次,要充分尊重群眾。要尊重群眾的人格和尊嚴。再次,千方百計方便群眾。 5、奉獻社會 奉獻社會就是積極自覺地為社會做貢獻。奉獻,就是不論從事任何職業,從業人員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家庭,也不是為了名和利,而是為了有益於他人,為了有益於國家和社會。正因為如此,奉獻社會就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本質特徵。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里,少數統治階級的利益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是相對立的。雖然,他們也提倡職業道德,但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卻是為了少數剝削階級的私利。社會主義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廣大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因此,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必須把奉獻社會作為自己重要的道德規范,作為自己根本的職業目的。 奉獻社會並不意味著不要個人的正當利益,不要個人的幸福。恰恰相反,一個自覺奉獻社會的人,他才真正找到了個人幸福的支撐點。個人幸福是在奉獻社會的職業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個人幸福離不開社會的進步和祖國的繁榮。幸福來自勞動,幸福來自創造。當我們偉大的祖國進一步繁榮富強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幸福自然就包括在其中。奉獻和個人利益是辯證統一的。奉獻越大,收獲就越多。一個只索取不奉獻的人,實質上是一個不受人們和社會歡迎的個人主義者。如果人人都只索取不奉獻,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哪裡來,社會還能進步和發展嗎?
家庭美德的主要規范:
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1.尊老愛幼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庭美德,也是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的重要規范。 2.男女平等 堅持男女平等的美德,是指既要反對「大男子主義」,也不贊同「夫人專政」或「妻管嚴」。 3.夫妻和睦 平等對待,相敬如賓,是夫妻和睦的關鍵,也是建立美滿幸福家庭生活的關鍵。 4.勤儉持家 勤儉持家是我國傳統道德中傳播最久的美德之一,我們提倡婚喪嫁娶要從簡,並不是淡漠人情,違背道德良心,而是弘揚淳樸、善良、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美德。 5.鄰里團結 搞好鄰里團結重要的是互相尊重。鄰里之間應該以禮相待、互諒、互讓、互幫、互助,團結友愛。
E. 什麼是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一般道德在職業行為中的反映,是社會分工的產物。
所謂職業道德,就是人們在進行職業活動過程中,一切符合職業要求的心理意識、行為准則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一種內在的、非強制性的約束機制。是用來調整職業個人、職業主體和社會成員之間關系的行為准則和行為規范。
道德是社會學意義上的一個基本概念。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有不同的道德標准。所謂道德,就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以善惡為評價標准,以法律為保障並依靠社會輿論和人們內心信念來維系的、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及社會各成員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職業道德是公民道德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恩格斯指出,每一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我們堅守職業道德,就是要把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滲透和落實到工作和各式各樣的職業活動中去。如今人們談論道德修養,比較注意社會公德,即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准則,諸如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環境等,這是必要的。但與此同時,另一種道德修養即職業道德卻往往被有的人所忽視,其實職業道德更是應當大力弘揚的。因為職業活動畢竟是一個成年人的主要活動,一個人的思想道德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職業活動表現出來的。倘若每一個行業的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職業道德,社會上的三百六十行都有良好的道德風范,就必然會卓有成效地推動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
職業道德是生產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產物。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手工業的分離,以及商業的獨立,社會分工就逐漸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由於社會分工,人類的生產就必須通過各行業的職業勞動來實現。隨著生產發展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分工不僅沒有把人們的活動分成彼此不相聯系的獨立活動,反而使人們的社會聯系日益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越來越擴大,經過無數次的分化與組合,形成了今天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職業,並形成了人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職業關系。這種與職業相關聯的特殊的社會關系,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特殊的道德規范來調整,職業道德就是作為適應井調整職業生活和職業關系的行為規范而產生的,可見,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出現是職業道德形成、發展的歷史條件。
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業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規范。
人們對自然、社會的認識,依賴於實踐,正是由於人們在各種各樣的職業活動實踐中,逐漸地認識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道德關系,從而形成了與職業實踐活動相聯系的特殊的道德心理、道德觀念、道德標准。由此可見,職業道德是隨著職業的出現以及人們的職業生活實踐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有了職業就有了職業道德,出現一種職業就隨之有了關於這種職業的道德。
職業道德是職業活動的客觀要求。
職業活動是人們由於特定的社會分工而從事的具有專門業務和特定職責,並以此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活動。它集中地體現著社會關系的三大要素——責、權、利。
一,每種職業都意味著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即職責。如完成崗位任務的責任,承擔責權范圍內的社會後果的責任等。職業者的職業責任的完成,既需要通過具有一定權威的政令或規章制度來維持正常的職業活動和職業程序,強制人們按一定規定辦事,也需要通過內在的職業信念、職業道德情感來操作。當人們以什麼態度來對待和履行自己的職業責任時,就使職業責任具有了道德意義,成為職業道德責任。
二,每種職業都意味著享有一定的社會權力,即職權。職權不論大小都來自於社會,是社會整體和公共權力的一部分,如何承擔和行使職業權力,必然聯系著社會道德問題。
三,每種職業都體現和處理著一定的利益關系,職業勞動既是為社會創造經濟、文化效益的主渠道,也是個人一個主要的謀生手段,因此,職業是社會整體利益、職業服務對象的公眾利益和從業者個人利益等多種利益的交匯點、結合部。如何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僅是職業的責任和權力之所在,也是職業內在的道德內容。總之,沒有相應的道德規范,職業就不可能真正擔負起它的社會職能。職業道德是職業活動自身的一種必要的生存與發展條件。
職業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特殊社會意識形態。
職業道德雖然是在特定的職業生活中形成的,但它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則深深根植於社會經濟關系之中,決定於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並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著。
在人類歷史上,社會的經濟關系歸根到底只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結構,一種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結構。與這兩種經濟結構相適應也產生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職業道德:一種是私有制社會的職業道德,包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職業道德;另一種是公有制社會即社會主義社會的職業道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與私有制條件下的各種職業道德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剝削與被剝削、僱傭與被僱傭的職業關系,從事不同的職業活動,只是社會分工不同,而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別,每個職業工作者都是平等的勞動者,不同職業之間是相互服務的關系。每個職業活動都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各種職業的職業利益同整個社會的利益,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因此,各行各業有可能形成共同的職業道德規范,這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的職業道德難以實現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因此,我國現階段各行各業普遍適用的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即「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F. 什麼是公民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公民職業道德基本要求有五個,分別是:
1、愛崗敬業
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是職業道德的核心和基礎。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敬業,就是以極端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工作。
2、誠實守信
是做人的基本准則,也是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的一個基本規范。誠實就是表裡如一,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守信就是信守諾言,講信譽,重信用,忠實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
3、辦事公道
是指對於人和事的一種態度村,它要求人們待人處世要公正、公平。
4、服務群眾
就是為人民群眾服務,是社會全體從業者通過互相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幸福。服務群眾是一種現實的生活方式,也是職業道德要求的一個基本內容。
5、奉獻社會
就是積極自覺地為社會做貢獻,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本質特徵。奉獻社會並不意味著不要個人的正當利益,恰恰相反,一個自覺奉獻社會的人,他才真正找到了個人幸福的支撐點。
(6)公民職業道德擴展閱讀
職業道德的涵義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1)職業道德是一種職業規范,受社會普遍的認可。
(2)職業道德是長期以來自然形成的。
(3)職業道德沒有確定形式,通常體現為觀念、習慣、信念等。
(4)職業道德依靠文化、內心信念和習慣,通過員工的自律實現。
(5)職業道德大多沒有實質的約束力和強制力。
(6)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對員工義務的要求。
(7)職業道德標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業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觀。
(8)職業道德承載著企業文化和凝聚力,影響深遠。
G. 《公民職業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的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1、愛崗敬業就是對自己的職業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以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職業,對本職工作一絲不苟、盡心盡力、忠於職守,為實現職業的目標而奮斗努力。
2、誠實守信就是實事求是地為人做事,講信用、守諾言,這是職業道德的最基本准則。
3、辦事公道就是指處理各種職業事務時要公道正派、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公開公平;對不同的對象一視同仁,秉公辦事;不因職位高低、貧富、親疏的差別而區別對待。
4、服務群眾是指聽取群眾意見,了解群眾需要,端正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這是職業道德的重要原則。
5、奉獻社會就是要履行對社會對他人的職業義務,自覺地努力地為社會為他人做出貢獻。這是職業道德的出發點和歸宿,當社會利益與分部利益、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求每一個從業人員把社會利益放在首位。
(7)公民職業道德擴展閱讀
職業道德特點
1、職業道德具有適用范圍的有限性。
每種職業都擔負著一種特定的職業責任和職業義務。由於各種職業的職業責任和義務不同,從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職業道德的具體規范。
2、職業道德具有發展的歷史繼承性。
由於職業具有不斷發展和世代延續的特徵,不僅其技術世代延續,其管理員工的方法、與服務對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歷史繼承性。如「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始終是教師的職業道德。
3、職業道德表達形式多種多樣
由於各種職業道德的要求都較為具體、細致,因此其表達形式多種多樣。
4、職業道德兼有強烈的紀律性。
紀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但它是介於法律和道德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規范。它既要求人們能自覺遵守,又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後者而言,又帶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
H.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內容是什麼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內容: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它不僅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還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
1、"愛國守法",強調公民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地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和護法。
2、"明禮誠信",強調公民應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誠懇待人。
3、"團結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和睦友好、互相幫助、與人友善。
4、"勤儉自強",強調公民應努力工作、勤儉節約、積極進取。
5、"敬業奉獻",強調公民應忠於職守、克己為公、服務社會。
(8)公民職業道德擴展閱讀
關於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舉措
1、大力加強基層的公民道德教育,緊緊抓住影響人們道德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環節,通過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個方面,堅持不懈地在全體公民中進行道德教育,使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要求,成為廣大黨員和幹部群眾的行為規范。
2、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道德建設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也是道德建設的直接受惠者。要以活動為載體,堅持在各種類型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使人們在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3、要積極營造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大力宣傳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堅決批評各種不道德的行為和觀念,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抵制假惡丑。
4、要努力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把提倡與反對、引導與約束結合起來,通過嚴格科學的管理,培養文明行為,抵制消極現象,促進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社會風氣的形成、鞏固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