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佛道辯道德

佛道辯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21 18:58:57

Ⅰ 道教的教義上有什麼問題,導致他們往往在佛道論辯里失敗

勝負之說

勝負之說,在古時從不是兩者單方面之論,也多由那時候統治階級那幾位或君主的喜好。佛教文化和其思想更容易讓大家接受,佛教流傳修只需要你吃素念佛經。佛教的教義信奉某個立身再讀佛經,便被稱為佛教信徒。

就像我們華夏的德行兼具,道教教義既修心又修身,不僅僅是一種理念,而是把理論實踐運用到生活里。就好比如“和”這個字,我們自古都有說法,和而為安、以和為貴。也就是說,以和平的狀態就都安穩了。

不僅僅是指兩者之爭上,還可以是在一個團體、一個家庭里。道教中也有天下宗教皆一家的看法,因其本來就有萬物與我之論,以和的態度不爭一時意氣。

在道教思想上,看待自家和其他宗教都是一樣的。在教義里,和的理念、萬物與我並生的理念,也說明了他們覺得勝負沒必要爭、辯論沒必要。道教和其他宗教是一家,殊途同歸而已;勝負是一時長短,退讓給他人也無所謂,辯論也不符合道教修心奉行的教義。

Ⅱ 中國古代幾次佛道論辯中,有沒有哪場辯論賽是道教贏了

有過,在道教勝在唐武宗841年時候道教勝出過,在唐武宗的845年、道士趙歸真用“神仙可學”擊敗了佛門的高僧知玄大師。看歷史,14次的佛道辯論刨掉2次沒有記錄道教一共7次負、1次平、4次勝,勝率大概是33.33%這個成績太慘了,道教論法總輸我感覺有2點原因。第一次的論法在北魏時期,北魏政權屬於鮮卑人建立,鮮卑人的貴族大部分基本上信仰佛教,佛教的著名建築雲岡石窟,前前後後用了3千僧人3萬戶百姓,歷經了60年完成。可以看出北魏對於佛教重視。為了鞏固統治修建了非常多寺廟,宣楊了佛帝合一。

道教輸了7次裡面有5次非常明顯因為政治因素,刨除了這5次影響,與兩個無記錄,一個平局,佛道爭論道教勝率屬於4/8就是50%,裡面參加的和尚也一樣是中國人,天生對於道教有一些的理解。但是道士對佛教了解不太多,像一個英語9級漢語9級的人的人與一個漢語9級的人討論那個語種更加合理還是不合理。

Ⅲ 關於當年的佛道之爭

佛道之爭多是因為《老子化胡經》而來,但說佛家也寫了一本書,說是佛座下三個弟子來到了中原,才有的道家,這個故事我沒聽說過。即使真有這么一個人,真有這么一本書,即使我是佛教徒,我也會毫不猶豫的說那是胡說的。

《老子化胡經》在元第二次佛道大辯論後,就被忽必烈燒的干凈,其書絕跡世間幾百年了,倒是近年在敦煌一個洞窟里有發現,這個書現在要找也不容易。倒是其衍生版本《老君八十一化圖》還有完整保存!
詳細了解過程見下
正史不好找,文言文不好讀,給個戲說連接吧!呵呵
輕松八卦:《張天師的興起與沒落》里的佛道辯論
http://www.gelu.org/bbs/ShowPost.asp?ThreadID=5731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40094.shtml

十分贊同對宣化的看法,他給我的感覺是喜歡說神通(其實是說故事),當然這個在我剛學佛的時候是很喜歡聽的,不過聽的多了也就不對味了,尤其是在歷史事件上鬧笑話的時候.
還有他說了那個人邊植物的故事而我偏偏又看到關於楞嚴經駁人變植物的說法的時候,不知道這個一生宣揚楞嚴的法師知道在他最「重視」楞嚴恰恰就是揭露他的「照妖鏡」的時候,是個什麼樣的表情呢?真諷刺啊。。。。

有感而發,再多說又要有人罵我了,閉嘴閃人。呵呵

佛道之爭道教好象從來沒占過上風,最好的情況是兩敗俱傷,是發生在三武一宗的哪個皇帝我忘了,佛道二教爭宗教老二的位置,皇帝當時還比較偏向道教的,不過辯論還是辯不過佛教,後來皇帝一火,佛道二教一起禁了.
2樓那位兄弟轉的文章是宣化法師說的嗎?我看著象野史,或者連野史也算不上.

Ⅳ 佛道兩教在歷史上的爭斗中道教7負1平,道教為什麼總是輸

道教是發源於我國本土的一個宗教,它的前身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的道家。這個時期的道家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種哲學思想,例如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就是一個哲學家,他的著作《道德經》中充滿著很多哲學思想,但到漢朝後期,道家將道德哲學家神化了,逐漸將道家演變成了道教。道家的思想宗旨,也從哲學思想變成了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等。

佛教是一個外來宗教,它起源於印度,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一個宗教。


元朝初期,忽必烈等人對全真教很感興趣,所以全真教在元朝的地位很高,但是元憲宗時期,天下局勢已經穩定了,他將全真教這種誕生於本土的宗教,看成是不利於統治的因素,開始打壓全真教。由於元憲宗治理國家的需要,所以發生在元憲宗時期的兩次佛道之爭,都是道家輸了。

歷史上發生的14次佛道之爭,其中有5次是因為皇帝個人的喜好問題,而幫助佛家贏了。剩餘的9次中有2次結局不明,道家勝了4次,這個數據並太差,所以佛家兩家算是旗鼓相當。

Ⅳ 為什麼數千年以來的佛道論辯里,往往是道教失敗

佛道辯論

為什麼數千年來佛道兩者辯論中,最終流傳的結果都是道教失敗呢?勝負之說,在古時從不是兩者單方面之論,也多由那時候統治階級那幾位或君主的喜好。

但流傳著兩者辯論中道教敗於佛教的說法,並不盡然可信。歷史上記載有十四回佛道之爭,五次因朝代君主或統治階級那幾位的喜好因素引導下,佛教贏了。剩餘九次里道教勝了四次,佛教勝了三次,還有兩次勝負難辨相當於平局。

所謂的往往道教失敗,很顯然片面之詞,我認為或許含糊不清的勝負率,實則旗鼓相當,但哪一方站出來說自己比較厲害,再以此流傳下去,便成了“真”。

Ⅵ 佛道是佛家要求的道德標准嗎

簡單的說吧!所謂道,在被用於宗教措辭的時候,往往代表是該教派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道德標准當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說,佛有三德,大智,大定,大悲,其實這些都不屬於道德范疇,但也是佛道,可以簡單理解為,佛行事之道,或者是佛期望他的信徒依此道行事!

佛教本身導人向善,有積極意義,但是有一些淡泊名利,弱化競爭思想和進取精神,不利於青少年自我發憤圖強。有違逆人性之處。

總之,我們說的佛道,是佛法教化的統稱,而道德標准只是一部分。
只是個人理解,僅供探討!

Ⅶ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幾次佛道大辯論

從520-1258的700多年間,由皇權組織了多次佛、道大辯論,其可比較著名的有14次。

1、北魏孝明帝520年,朝廷召集清通觀道士姜斌與融覺寺僧人曇無最對論佛、道二教先後。曇無最駁倒了姜斌,姜斌配徙馬邑。

2、北齊文宣帝555年,文宣帝敕召沙門與道士對辯,道教辯敗,敕道士削發為僧。道教一方以金陵道人陸修靜為代表,佛教一方以上統法師為代表。

3、北周武帝天569年,武帝集百官、道士、沙門、名儒2000餘人,討論釋、老,判定以儒教為先,佛教為後,道教最上。

4、北周武帝573年十二月,集群臣及沙門道士等辯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居後。

5、隋文帝583年,道教一方為張賓、佛教一方為彥琮,彥琮因此作有《辯教論》,以駁斥道教的「老子化胡說」。勝負無記載。

6、隋煬帝608年,楊宏率道士、儒生入智藏寺與佛教展開論辯,雙方主要論辯人物為沙門慧凈和道士余永通。佛勝。

7、唐高宗659年,道教宗師李榮(道教重玄派代表人物)做為正方立論「道生萬物」。佛教大師慧立以「若使道是有知則惟生於善,何故亦生於惡……」雲雲辯駁。高宗在位時,經常召集僧道辯論,前後有七八次之多,基本上道士負多勝少,一說每次均敗北。

8、唐高宗660年,高宗敕召沙門靜泰(著有《眾經目次》)、道方李榮在洛陽宮中就《老子化胡經》進行辯論,李榮敗北。

9、唐玄宗730年,沙門道氤與道士尹崇對辯,並下旨將論議編入藏,題曰《開元佛道論衡》。崇福寺僧智升撰《開元釋教錄》20卷,記載佛教的盛況,並言佛藏以5048卷為定數。李邕撰並書《麓山寺碑》,立於湖南長沙嶽麓寺。

10、唐德宗796年命韋渠牟、徐岱等與沙門鑒虛、覃延,道士郗維素、葛參成討論三教,開始互有矛盾,分歧爭論較為明顯,最終「同歸於善」。

11、唐武宗841年,命僧道議論,道士賜紫,沙門不得著。從結果看,在統治者的支持下,這次辯論是道方占上風。

12、唐武宗845年,道士趙歸真、佛門高僧知玄大師,題目是「神仙可學不可學」。 道方獲勝,知玄放還桑梓。史上有名的「會昌滅佛」事件開始。

13、元憲宗1255年,以李志常為首的全真道與以少林長老福裕為首的佛教在御前展開辯論,論題仍是《老子化胡經》和《老子八十一化圖》的真偽,道教敗北,次年李志常辭世,將掌教位傳於張志敬。

14、元憲宗1258年,參加辯論的高僧道眾共有500餘人,各出17人參加主辯。以張志敬為首的全真道一方,道敗,道士樊士應等17人詣龍光寺削發為僧。

(7)佛道辯道德擴展閱讀:

佛道之爭的特性:

1、道佛二教各有其特色與信眾,對立結果往往意氣用事,各成派系,排斥異己,或互相詆毀,如佛徒著笑道論,道流亦作笑佛論以敵之,各揭彼短,以揚己善,極盡對罵之能事。

2、然道佛二教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數代之發展而更深入民間,牢不可拔,影響後世學術思想甚巨。如新字體、詞彙之廣及學術領域,儒、釋、道三教融合而產生宋代理學等,可謂思想文藝上之重大刺激。

佛道之爭文獻:

1、有關收錄佛道論爭之文獻不少,較重要者有《夷夏論》、《三破論》、《顯正論》、《十異九迷論》、《老子化胡經》、《混元聖紀》、道宣之《集古今佛道論衡》、法琳之破邪論、神清之北山錄等。關於漢朝末年武裝起義以後的道教。

2、它們要麼所記日期不準確,要麼根本不記日期,要麼就根本抱有明顯的偏見,象在釋、道二教論戰交鋒時所寫的小冊子那樣。除此之外,由於這些現存材料未經充分細心研究,所以不可能給這個時期的道教描繪出一幅准確的畫面。

Ⅷ 為什麼歷史上佛道進行的辯論都是道教敗北

辯論的勝負不是由道佛兩家說的算,而是看當時統治者的想法。況且歷史上道佛辯論雙方是互有勝負的,何來一直敗北一說。

Ⅸ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次佛教和道教的大辯論

公元574年,周武帝親自召集沙門道士進行辯論,辯論十分激烈,智炫甚至當場頂撞周武帝。於是周武帝作出將佛、道一並禁毀的決定。周武帝為此多次召集百官、儒生、道士上殿,讓三教充分發表意見。可是佛教徒卻頗有些「只要主義真」的味道而頻頻進擊,還用阿鼻地獄恐嚇周武帝。周武帝索性答道:只要百姓得樂,我情願去受那地獄諸般苫。話既已說到這一步,閡武帝的滅佛便不可避免了。他一下子毀掉了4萬所以上的寺廟,讓300萬和尚還俗作平民。周齊境內的和尚們這才追悔莫及。這次事件該算是沒有輸贏吧,都是受害者.

唐中宗神龍元年( 705)下詔僧道集於內殿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定為偽經,敕令禁毀。

1255年,元憲宗蒙哥命福裕與當時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展開「御前辯論」,全真輸理,蒙哥下令清查《道藏》偽經,後來,還把佛教排在全真之上。1256年,李志常被氣死。

1258年,新繼位的忽必烈下令舉行第二次佛道「御前辯論」。全真教首席代表為張志敬,佛門仍為福裕,藏傳佛教大師八思巴被命裁定是非。此次全真敗得很慘,參加辯論的道士17人被迫削發為僧,全真《道藏》大皆被毀,200多處道觀改為佛寺。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令佛道二家辯論,裁決權在皇帝手中,終判道家為輸,以此為借口,下詔除(道德經)之外所有的道藏經文印板全部焚毀,這就是歷史上發生的「至元毀藏」事件。

Ⅹ 佛道之爭道教為什麼失敗

當佛道開始相爭,就是佛道皆開始衰落的時候。
為什麼,因為宗教的目的不是與其它宗教相爭,而是濟世度人。與世無爭的出家人,有爭強好勝之心,已經不在正道上了。表面有勝負,實則兩敗俱傷了。

熱點內容
屬於經濟法有 發布:2025-02-11 08:58:02 瀏覽:233
史法治 發布:2025-02-11 08:31:41 瀏覽:204
南寧鐵路運輸法院 發布:2025-02-11 08:30:53 瀏覽:271
跳槽自己開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1 07:59:36 瀏覽:669
應建全法律法規規章起草 發布:2025-02-11 07:45:33 瀏覽:958
食品安全規章制度銷售 發布:2025-02-11 07:36:23 瀏覽:518
北京交通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2-11 07:21:27 瀏覽:850
微法院繳費 發布:2025-02-11 06:50:45 瀏覽:819
侵佔罪是刑法多少條 發布:2025-02-11 06:49:55 瀏覽:886
新舊工傷保險條例區別 發布:2025-02-11 06:33:54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