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意外
『壹』 道德經里的道和德分別指什麼
道德經里的道和德分別指什麼?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兼論武全先生對道德的見解有待商榷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
錄武全先生對道與德的個人見解的原文原貌: 回答 武全2345LV.172018-04-08
「道」是老子勉強對宇宙最本質的一種稱呼,有點像是一種源動力和法則。「德」是老子把這種法則運用到人類身上的規則,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通常「德」會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則需要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合稱為「道德」。
附:【耿閣:語】:
老子的「道」是什麼?答曰:「老子之「道」就是「無之宇宙之無極」。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的之其宇宙道德」。這是鐵律定論。老子的「德」是什麼?答曰:「德也者唯道是從」。「德者也道之居所」。老子的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答曰:「答曰: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道德整體道德無間」之「整體無間無間整體」。「道人德身之道身德影」。「道長啥樣德啥樣之德長啥樣道啥樣」。(世界上所有的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美中不足是趨向於無限之美的。不平衡到或然平衡至達平衡是整個宇宙物質運動運行始終行為的並之是整個人類事物發展變化始終因果的總規律總道理總天理的之其道理·是其宇宙的真諦·是其宇宙的法則·是其宇宙的實質·之是其宇宙的本質·是其宇宙的本來面目」。!!!!!)
本文正文:
老子先生和世俗對道的認識認知認為認定境界狀態:
(一):「從來都是清晰無比的」。!!!!!
(二):「始終都是堅定不移的」。!!!!!
(三):「絕然都是斬釘截鐵的」。!!!!!
(四):「本然都是毫不含糊的」。!!!!!
(五):「斷然都是精確至極的」。!!!!!
(六):「常然都是沒有勉強的」。!!!!!
(七):「綜然都是論欠徹悟的」。!!!!!
(八):「總然都是解老有誤的」。!!!!!
(九):「定然都是聖言自謙的」。!!!!!
(十):「鑒然都是不能亂來的」。!!!!!
耿閣:著於2019年9月6日早上7點16分。關於對老子先生對道的認知的問題,有史以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的世俗論道者們轉了九百九十九個狗尾巴圈都得回到那個誤解了老子先生數千年的那個什麼總認為老子先生自謙式所說的那種:「吾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的話語的意思中總是傾向於誤認為的老子先生是勉強曰道,也有的人認為老子先生真的不知道道是啥?道名是啥?道諦是啥?也有人認為老子先生沒有把道解釋清楚等等的那些個怪誕不經的荒謬無際的甘願自丑式的淺識陋知式的那種見識低劣的鬼域魔圈之中·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自拔超越似的,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正解正悟似的」;其實人家老子先對道是啥?德是啥?名是啥?天道地道人道聖道萬事萬物萬情萬理的所有的規律是啥是什麼意思的道理都講完了並都徹底的講清楚講透徹了!老子先生他自己所著寫的《道德經》他還能不知道「道」是什麼嗎?他所說的:「吾也不知其名」的「自謙自譏」式的自應反詰之語只不過是為了更貼切更自然更有力更順心更有序的論證自己的思想理論觀點而已罷了。!他絕對不是不知其名,而是精準精確到了無以復加的那種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知其所定然的那種層次層級的之其境界境態了」。!!!!!我耿閣所著寫的:「文章三千詩萬首」的千萬言的文字中有很多的篇幅是在論知老子先生的《道德經》的有關問題的之其問題的」。(來自天涯社區客戶端)德分別指什麼?
『貳』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叄』 道德經第一章中,「徼」咋念什麼意思
在《道德經》第一章中,「徼」讀作jiào,意為邊際、邊界,引申為端倪。
一、原文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譯文
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三、徼的基本釋義
1、讀作jiǎo
〔~幸〕希望得到不應該得的,如「存在~~心理」。也指獲得意外的利益或意外地免去不幸的事,如「~~成功」。
2、讀作jiào
邊界:~外。也指巡邏,巡察:~巡。~道(巡查警戒的道路)。
(3)道德經意外擴展閱讀
徼的組詞
一、巡徼 [ xún jiào ]
巡行視察。也指巡查的士卒。
二、窮荒絕徼 [ qióng huāng jué jiǎo ]
極遠的邊塞。
三、離本徼末 [ lí běn jiǎo mò ]
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四、行險徼幸 [ xíng xiǎn jiǎo xìng ]
指冒險行事以求利。
五、據徼乘邪 [ jù jiǎo chéng xié ]
據:憑借;徼:僥幸;乘:趁;邪:不正當。指憑僥幸、乘邪險的道路來求得富貴。
『肆』 道教有什麼比較著名的書,除了《老子》意外
道家名著有《老子》、《莊子》、《列子》、《皇極經世》、《文 子》、《田子》、《黃帝四經》、《老萊子》等書。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學派。《漢書·藝文志》雲: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創始人老子死後,道家主要沿兩條路線繼續發展,一條是「無為主義」的政治學,盛行於戰國和西漢初期的黃老學派,這派主張「無為而治」,另一條是「任自然」的人生哲學,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的老莊學派。道家思想,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占據了極重要的地位。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收藏室不但收藏了周朝和武王前周人的書籍、史官記載、珍寶物品,還有一百多大小諸侯國的歷史文字、上古遺書、各國的供奉,記載了各氏族淵源,夏商遺民遺物。我們都知道大禹所制的九鼎,也在這里。老子在這里,接觸到了大量的當時和上古的遺書,為他的思想打下了基礎。華夏文明肇始於伏羲,興盛於黃帝,那時的文化是一種巫史的文化,產生了易的思想,由此衍生出的,還有陰陽術、神仙術等。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對混沌的古文化鑿開了七竅,從各自的角度進行了突破。老子參考了大量古籍,如含有「道」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特別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啟發後,才寫出了《道德經》,闡述了道的思想。
『伍』 《道德經》講了些什麼,為什麼廣受推崇
《道德經》講道,講德,講天地人,講你所領悟的所有的一切。
說實話,關於《道德經》我真的沒有認真學習閱讀,也就是大概地瀏覽了幾遍,除了記住幾句比較經常被提到的經典句子,其實真沒記住多少內容。但它確實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之一。
以上是我,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的自我理解,要是真的要搞學術、文化的人,當然不可像我們這樣隨意,問題是世界上大部分人並不是學者,普羅大眾的都是要學習點什麼東西的人,如此以來大部分人還是“不求甚解”的,只要窺的一點真容,那便是受益匪淺。
『陸』 主角出生在異界一個遺棄的地方 修道 意外獲得道德經 小說
嗯 確實 主角其實和我們一樣
『柒』 《道德經》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什麼意思
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中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寵本來是低級之物 , 人們驟然得到它 , 為之驚喜 , 一旦失掉 , 為之驚懼 , 這就叫寵和辱都是人的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
人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由於人們有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如果人們沒有了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人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7)道德經意外擴展閱讀:
賞析: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於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
他認為,"寵"和"辱"對於人的尊嚴之挫傷,並沒有兩樣,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麼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捌』 《道德經》到底是講什麼的,為何被那麼多人推崇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道家、道教的最高經典。從古到今,註解它的書層出不窮:有以儒解老的,有以佛解老的,有從修行實操來解老的,有從權謀運用來解老的。各行各業,各類人群,好像都能從中得到啟示,包括歷代帝王也不例外。正如尼采所說:「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那麼《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內容,揭示了些什麼道理,能歷經兩千多年都流行不衰,在世界范圍內都備受推崇呢?(據說:曾經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因為譯文太多和偏向領域的重疊,《道德經》幾年前就超過聖經了。)
一、宇宙觀
在人們還流行聽天由命,普遍崇拜神靈的時代,老子已經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了。他指出,天地萬物都是由一個叫做「道」的東西造生而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掌握了「道」的秘密,那麼「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執道而行走天下,根本用不著求助於鬼神。
道生萬物是這樣一個過程:道→無→有→萬物,老子概括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是有形有象有名,因為有形有象,故而有上有下,有內有外,可以分割為「二」;「無」,因為無形無象,故而無上無下,無內無外而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至於「三」,它源出於「有」(二),但又不同於那個母體的「有」,所以被稱為「三」。就好像一顆石頭,它具有堅硬、白色的性質,但如果把這顆石頭碾成分子原子,也就不再具備這些性質了。而「物」,如果沒有了屬於自己的特性,也就不成其物了。就像一個人,把他分拆成細胞,也就不能再稱之為人了。天下萬物,都具備自身獨有的性質,都來源於這個「三」。
「無」,之所以能造生「有」,因為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只是擁有沒有形狀的形狀,具備沒有形體的形象(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像我們的意識一樣,沒有形狀,沒有形象,但並非空無,可以有意識空間,可以造生夢境。
所以無中生有的過程,是非常玄妙的,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只要我們能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那個「無欲」的情狀下,「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就能體會到無中生有的妙處。
比如我們在放鬆身體,放空心靈的時候,常常就能靈機一動,激發出靈感來。靈感即出,心念已動,身體已行,此時為「有」。處於「有」的狀態時,就能在同為「有」的萬事萬物中運用和檢驗它。
這兩種狀態的區別在於,「無」是不用意識主導的,是空虛寧靜的感悟狀態,也就是「常無欲」;而「有」是用意識主導的,是主動有為的有意狀態,也就是「常有欲」。
這「無」和「有」,在於道,同樣源出於道;在於人,同樣源出於人。它們就像形體和影子一樣不可分離,就像聲和音一樣同生共存。它們是道生萬物並讓萬物得以持續演化發展的玄妙法門,也是人得以認知和運用道之玄妙的總法門。
生之,又生之,任何事物推及到它最終的根源,指向的一個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道」。所以把握住了道,也就把握住了天地萬物。
二、處世之道
這里的處世之道,包括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人與人的相處方式,人與事、物的相處方式。與之相對應,老子提出了「嗇」、「柔」、「小」、「朴」四個概念。
嗇: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治人」,是指治理人事,在人間世闖盪;「事天」,是指服侍上天,在天地中生存。
不論是生存在人間世,還是應對於天地自然,都沒有比收斂自己的慾望而不妄作,珍惜自己的精力而不妄為更加重要的了。
老子又說:「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之徒,是指沒有遭受意外夭折的人;死之徒,是指遭受意外夭折的人。但還有一些人,想要讓自己得到更多,活得更好,活得更長久,結果反而遭到橫死。為何?
因為他們被主觀欲求控制了頭腦,結果失去本心清明;拋棄根本而追逐外物,以致看不清形勢,妄動入死地而不自知,這正是導致他們橫死的原因。
柔: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說「曲則全」。這三者之間有關系嗎?當然有。只有自身柔弱了,才能曲得下來,才能得到保全;只有自身柔弱了,才能馳騁天下,而不會受到阻礙。
自然生成的事物,形態沒有一個是絕對筆直的。經歷那麼長時間的生存發展,它們最終都選擇了最適合保全自身的「曲」,所以曲才可以保全。就算是在生活中,也幾乎沒有一直一帆風順,想什麼就來什麼的情況出現,所以才有「委曲求全」這個成語。
因此,彎曲著反而能得到更好的伸展,因為保全了自己;曲折前行反而能更快到達目標,因為避開了障礙。柔弱,故而能夠「全生」,能夠「葆真」,所以老子說「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守柔曰強」。
柔弱之所以強大處上,正是因為它在下、在後,老子所謂「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善用人者為之下」。所以聖人常常把自身放在最後,但卻能站在前方領導眾人;並不一心為自己謀取福利,但卻能得到天下人的保護和擁戴。這就是無私反而成其私,處下反而居上,柔弱反而勝剛強。
小:老子說「見小曰明」。見小,是因為「知常」,掌握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故而再細微的地方都能掌握。
任何難,都成長於易;任何大,都成長於小,所以掌握了小,也就掌握了大。因此「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處理困難的問題,要在它還很容易解決的時候就開始處理;治理大的問題,要在局面還沒有發展至混亂的時候就開始治理;成就大的功業,要從很小的事情開始做起。所以聖人從來不會等小事變成大事之後才開始有所作為,故而最終能取得大的成就。
因此,真正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反而不會留下什麼值得記錄的重大事件,因為國家是太平無事的。真正善於打仗的人反而沒有赫赫之功,因為他根本就不會讓戰爭打起來,未戰已先勝,不戰而屈人之兵。真正善於成大事的人看起來反而無所事事,或者只是在做小事。
事物在趨勢之初的時候,事都還是小事,都還是容易的事。但我們不能因為事情「小」就輕視它,因為事情「大」才重視它。因為「大」都是由「小」發展起來的,只有像對待「大」那樣去對待「小」,才能輕松做事,成功做事。「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人們做事,常常在即將成功的時候失敗。如果不論是在開始的時候,還是在結束的時候,都能始終如一地謹慎對待,也就不會再有失敗的事了。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如果把什麼事情都看得很容易,最終就一定會碰到大的困難;如果輕易去許諾別人,最終就會失信於人。所以話說太多就顯得很廉價,行為太隨便就顯得很輕浮。
朴: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眼睛是用來視物的,而不是用來追求視覺享受的,五顏六色看多了反而會讓眼睛受到損害;耳朵是用來聽聲音的,而不是用來追求音樂享受的,靡靡之音聽得多了,反而會讓耳朵受到損害。
嘴巴是用來吃飯的,而不是用來追求口舌享受的,品嘗的味道多了,反而會讓味覺受到損害;內心是要保持淡泊寧靜的,過度的馳騁娛樂只會刺激得人心中狂躁;生活是要過得自由自在的,身上珍貴的東西放多了,反而連走路說話都變得小心翼翼了。
所以過於追求外物,就會損害自身。最大的罪過莫過於放縱自己的慾望,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貪得無厭。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個人自己知道滿足而得到的滿足,才是真正恆久的滿足。
人不需要外物來襯托和裝扮,物也同樣如此,質朴才是最美。《韓非子》說:「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飾;隋侯珠,不用金銀修飾。它們的本質極美,別的東西不足以修飾它們。事物等待修飾然後流行的,它的本質不美。」
老子說「大巧若拙」,我們總覺得大自然不夠完美,於是對自然的素材進行加工。自以為手法靈巧,卻不知這素材本身,才是真正的鬼斧神工。我們總是否定自己,主觀去雕琢自己,修改自己,自以為「成器」。卻不知這真正的大器,是不需要也無法通過主觀人為來造就的――「大器免成」。
三、治國方略
治國,取天下,也是《道德經》中比較突出的主題了。老子用了很多的篇幅,提出了三個理念:1、中正;2、無為;3、少私。
中正: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如果得「正」?守中而已。守中而得正,天下就會向之歸順和依附,就能成為天下的根本。也就是老子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無為、好靜、無事而無欲,即為「清靜」,故「清靜為天下正」。
我不憑自己的主觀意志強行管理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有序發展;我喜好清靜而不折騰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和諧安寧;我不人為生事而侵擾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富裕;我不為自己的私慾而驅使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朴實。
中正,故而能視天地萬物如一,故而能以百姓為芻狗,不會有特別的偏愛或偏恨,故而能得公平公正。「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於天地而萬物備,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韓非子?大體》)
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惡來選擇山石,故而能成就其高;江海對細小的流水也不拒絕,故而能成就其廣。所以君王如果能像天地一樣對待萬物,就會人才齊備;如果能像山海一樣心胸寬廣,就會國家富足。
無為:老子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如果把天下當成自己的私產而隨意處置,那麼最終就會失去它。同樣的,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去治理國家,那麼最終也會失去它;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去處置自己的身體,那麼最終也會失去它。
天下神器,它自然而生,自有其運轉規律存在,如果隨意去干涉,就必然會遭受失敗。所以「以無事取天下」,所以「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烹制小魚一樣,不能隨意的翻來翻去,否則一來二去小魚就被翻爛了。
故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大道看上去好像無所作為,但實際上它無所不為,萬物都由它而生。侯王如果能持守道來治理天下,萬物將自然而然的有序成長。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有各種慾望產生,有各種負志強行的行為出現,此時就需要以「無名之朴」鎮之。讓人們「無知」以保守自然天性,「無欲」以保持清靜無事。如此,天下自然也就能得到和諧安寧了。
所以「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國家政令寬厚,則民眾淳樸真實;國家政令繁苛,則民眾狡詐多智,難以治理。
少私:老子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人民之所以會挨餓,是因為統治者橫征暴斂無度,所以才會導致人民挨餓。人民之所以會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治理國家,所以才會覺得人民難以治理。
人民之所以連死都不怕了,是因為統治者讓百姓都沒有了活路,為了生存下去,才會不怕死。所以那些居於上位的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那麼重,不處處想著盤剝人民利益自己,他就是善於造福人民的賢主了。
如果人民一直都不害怕死亡的話,拿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人民一直都很害怕死亡的話,那麼對於那些為非作歹的人,我就把他們都抓起來殺掉,又還有誰還敢再去作惡呢?
自有上天來除去那些必死的人,而不是由統治者來決定誰當死誰不當死。如果硬要替代上天來執行殺人的任務,就好像替代技藝高超的木匠去砍木頭一樣。替代木匠去砍木頭,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因此:「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如果我對道稍微有所認知,那麼行走在大道上,我就會唯恐有所偏差而走入歧途,所以不敢憑借自己的主觀妄然行事。
否則的話,朝政無人打理,田地一片荒蕪,倉庫非常空虛。但卻有人穿著華麗的衣服,行走佩帶利劍,山珍海味吃到厭煩,財產貨物多到用不完。這不是一群強盜在治理國家嗎!
四、個人修養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我一直有三樣寶貝,並堅定不移的持守著它:一個叫「慈」,一個叫「儉」,一個叫「不敢為天下先」。
「慈」,是不傷人,不害物,守護培育的意思。父母因為有「慈」,所以能養育自己的子女,所以能「勇」到不顧自己的生命來守護自己的孩子。
「儉」,是少欲的意思。少欲的人,他們不會被外物所驅使,不會因利而貪得,不會把得失放在心上,所以能夠積累到很多很富有。
「不敢為天下先」,是不爭的意思。不爭的人,不會把自己的得失放在天下人的前面,而更願意站在天下人的後面。他們把自身放在最後,所以能夠得到大家的推崇,可以成為眾人的官長。
如果舍其慈,勇於傷人;舍其儉,貪得無厭;舍其後,處處爭先,這樣的人,就算能夠風光一時,最終也必會給自己招來無窮的禍患。
「慈」,用於作戰則百戰百勝,用於守護則無人能破。所以上天將要成就一個人,就會讓他心中恆有慈念。
因此「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善於輔佐治理天下的人,不會以武力逞強於天下;善於作戰的人,不會表現出很兇猛好鬥的樣子;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會給敵人正面硬拼的機會;善於用人的人,對人態度都很謙下。
因此「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不會為自己爭奪利益,而是用來成就他人,成就的人越多,他的德性就越廣博;聖人不會為自己累積財貨,而是用來造福他人,造福的人越多,他自己就越富有。所以天道有利於萬物,而不會傷害他們;聖人造福於萬民,而不會與人相爭。
『玖』 老子的《道德經》對生命的解讀是「無意義」嗎
老子的《道德經》對生命的解讀並不是“無意義”的,相反,老子對於生命的解讀,既有科學性的一面,也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認知。具體的解讀有:第一,生死相依,兩者是一種自然屬性;第二,生命脆弱不堪,但要有自身的主觀意識。一、生死相依,兩者是一種自然屬性
老子首先認為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個必經階段,每個人一旦出生,也就是朝著死亡走去,無論中間經歷了什麼,最終都會化為虛無。老子對於生命中間的發展有一種看淡之感,在這樣的看淡之下,也就是希望人們能夠避免沉迷於物慾,避免利益的爭端,既然死是什麼也無法帶走的去,那麼過分的追求也並無什麼必要。
雖然老子在宏觀上認為生命是極度脆弱的,但是在關注到每一個個體時,就是希望每個個體能夠自尊自愛,能夠恰當地保護好自己,他認為大多數意外地傷亡,都是因為自己走向了死路,所以,生命雖然脆弱,但如果能夠保護得當,就可以避免大部分地危險。
『拾』 道德經寫人生身不由己的是哪一句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會明白保險是什麼了。
壽險到底是什麼?
壽險對人類而言:是每個人對他自己及家庭應盡的責任以及是一種支付人生必需費用的手段。
一、壽險是在盡責任(一個人對他自己及家庭應盡的責任)
每一個人都不是憑空而來的,最簡單的,我們是上輩人繁衍下來的。我們生來就有父母、祖父母,將來我們也終究會有妻子兒孫。人一生短短幾十年,就生活在這種親情循環中。我們身不由己的來,同樣最終又身不由己的去,來時赤條條一無所有,去時一縷青煙終於也煙消雲散。既然如此,我們活著時剩下的就只有那份責任了。
我們是在父母最恩愛的時候孕育出來的--愛的結晶。因為這份與生俱來的愛,人類的責任就世代相傳,與生命同在。我們在嬰兒時期身不由己地接受父母長輩對我們的責任的同時,實際上也無可推脫地背上了對他們的責任。這種責任與生俱來,死後還留存於世,逃不掉,甩不脫。生生世世,歷代相傳直至永世。
那麼人類的這份責任是什麼呢?
對自己、對父母、對妻兒、對朋友、對社會。
對自己--很多人都認為人對自己沒有責任,那是錯的。在人所有的責任裡面,對自己的責任乃是最重的。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有「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意思是說:只有把天下看得比自身還輕的人,才可以擔當天下之任,只有愛自身超過勝過愛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千萬別誤會此中的「把自己看得比天下重和愛自己勝過愛天下」並不是教導老子天下第一的論調。而是說:要珍惜自己,要愛護自己,不要讓天下的身外之物浸染腐蝕自己。這樣,才可以為天下人辦事。在一個人所有的責任中,對自己的責任是首先而又首要的。沒有一個對自己都不會負責的人,會對其他人、對天下負責任的。
為自己盡職盡責,想一想自己的日常,你都安排和預計了嗎?人沉淪於紅塵中,實在是渺小和脆弱的。我們有太多的恐懼害怕。
我們害怕:
1、 生病時無人照顧
2、 貧窮時沒有援手
3、 失業時無從接濟
4、 孤寂時無友陪伴
5、 怕無法照料家人
6、 怕失去尊嚴
7、 怕老年人無人奉養
你有這么多的恐懼感,但大多時候,你卻仍然戴著假面具笑談於人生,以告訴別人你是生活的強者。我知道其實你跟所有的人一樣,對很多美好的東西有著渴求,你希望:
1、 幸福與安定的生活
2、 受朋友、家人的尊重和愛戴
3、 有能力照顧家庭
4、 擁有健康的人生
5、 在財產上有安全感
6、 老年時無憂
7、 在生命危難中無慮
對自己盡責就是保證自己一生無論在何時何種情況下都能應付人生出現的種種危機和風險,以便讓我們有機會履行其它的責任。
對父母--沒有人能逃避這份責任,也不應或者不許。父母給我們的責任是隨著我們的出生而來,隨愛而來,隨希望而來。對於含辛茹苦無私奉獻養育我們的父母,我們無疑是有責任的。這份責任是:1、奉養雙親 2、使父母不受辱 3、使你的父母享受美名 (注:這美名是你帶來給他們的)
簡簡單單的三條,這一生,你能為你的父母永遠做到嗎?不要回答,而去想,怎麼做,怎樣去做。
對妻兒--首先是對妻子。你與她曾素昧平生。一絲所謂緣分讓你名正言順擁有她。你把她從一個不知世事的少女變成一個婦女,變成一個母親。讓她和你一起負上另一份責任。你不覺得你對她是有責任的嗎?這份責任是:保護她,愛她,與她一起白頭到老,在你有生之年照顧她,不讓她遭受苦難。無論貧窮、富裕,永遠不會變心,永遠相互照顧直至生命的終點。
可以知道,你對妻子的責任就是你在婚禮上手撫聖經發的誓言:這份責任,無從逃避,也無法逃避。唯有可選擇的是如何去實現自己的誓言,而去盡這份責任。
對子女--人類的責任真是循環往復,當我們為人父母,又在重復上輩父母對我們初始至今的所有責任。或許此時,我們才能感悟到父母之愛,子女之孝,然而他的一生,又帶給了我們多少責任。他的成長,他的教育,他的婚嫁,他的創業,這一切的一切,足以讓為人父母者辛勞一輩子了。但當我們雞皮鶴發時,又能否讓我們為之嘔心嚦血的子女回報為我們盡一份責任呢?
對朋友--朋友相對於父母妻兒,唯一的區別在於沒有血緣關系的維系。人生在世,更多的是朋友,朋友是以信義維系的。一個能為朋友獻出一腔熱血的人必是真君子。朋友間的責任是相互的,他們不是回報也不是饋贈,而是相互的信任和付出。真朋友間的信任是無限的、徹底的。真朋友間的付出是無私的,是不需要回報的。
對社會--人類社會是一個聚合體。人生存在於這個社會,如同於父母親朋。社會對我們亦有如同養育之恩的生存關系。我們要感恩,要有心回報於社會,服務於社會。一個真君子視自己與社會之關系密為魚水。切記,對於社會,它培育造就了我們,對它的那份責任是天職。
談了這么多,人生既有如此眾多的責任要去盡,特別是對自己和家庭的那份責任,以自己健康的身體和收入能力當然可以做到。你可以和你的家人說:只要我活著,我就可以完成這份責任。這里是有條件的,你必須活著,必須健康,必須能為自己盡職,才可以對家人盡責。但當你為人子,為人父母,那份責任卻是不能有如此這樣的假設和條件的。不管你是生是死,這份責任永遠存在的。只不過是不能盡而已,但不能盡並不等於沒有責任。那份責任依然存在。而壽險正是這份責任,這份你逃不掉的責任。
一個明智的家庭,他(她)對家庭的責任是指:「使家眷免於飢餓,不至無家可歸;使子女完成必要的教育,不至於失學;使父母安享晚年,不至於老無所養;使家庭財產完整,不至於受損。」你要明白,這就是你綜合的家庭責任。這份責任沒有「如果、萬一」、「沒有隻要--就--」等的條件。不允許推脫,不能假設,沒有期限,沒有條件。人只有假借壽險,才能做到這一點。壽險可以將「只要我活著,我就可以照顧家庭」中的條件除掉,不管我是否活著,我都可以盡責任照顧家庭。而壽險正是這些沒有條件的責任。
我們必須回味我們剛才說過的那句話「倘若以我們健康的身體和收入能力,當然可以做到這一點」。但問題在於,在人生之中,意外和疾病是那樣身不由己和不識時務。人生有太多的萬一,我們無法預料、承受。
1、為意外而投保:意外不是我們想要的。意料之外的事的發生,實在是我們萬一的不幸。有意外發生,我們就將不能為自己和家庭盡那份責任。你會講,意外在你身上的概率很小。我同意,但舉一個很現實明白的例子:上海市每年死於交通意外的人數在1萬以上。每年遭受各種意外侵襲造成傷害的概率在千分之三。這個比例,或許你認為很小,很好,讓我給你做一個游戲:有一隊一千人的隊伍,而你是其中一個,然後每人發一把槍,明確地告訴你,這里只有一把槍有子彈。每個人拿起槍對自己的腦袋,請問,面對這千分之一的危險率,你敢扣動扳機嗎?而且這樣的游戲每年來一次。面對這每年一次扣動的扳機,你有把握可以逃過幾次?
2、為疾病而投保:幾乎對所有的人而言,疾病一詞就跟呼吸一樣。有呼吸就會有疾病,有生命就會生病。疾病給人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為疾病而投保只是每年用一點點的費用來換取當我們身患疾病時的大筆醫療費用。
3、為教育而投保:子女的成長是無可阻擋的,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讀完大學,但教育費用無疑是巨大的。這筆費用是要延續長達十幾年,倘若我們有萬一,子女的教育就會中斷。除了壽險之外,又有何種方式能讓你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供子女受完高等教育?
4、為養老而投保:人一生奮斗不止是不可能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六十以後他就要退休。但退休未必就是不需要生活費用。當我們為子女盡了幾十年責任後,送走堂上二老,這份責任是為自己留存的,那是一份老年時生活的尊嚴,而非單純養老金。
總之,人一生面臨的問題是多種多樣而又各不相同的。而壽險決不僅僅在上述各項對各位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如壽險對於儲蓄的幫助,壽險可以保護財產,壽險可以幫你建立安定的人生,可以幫你贏得創業的時間,體現生命尊嚴和價值,保護企業,作為良好的投資。分述如下:
1、 幫助儲蓄
有權威的調查結果表明:國民有大多數的人會儲蓄,並確認儲蓄有其相對的重要性。我們知道人們之所以要儲蓄,第一大動機是為求得某種程度的保障。如:為子女籌集教育金;為疾病儲備醫療費;准備失業時的救濟金;准備養老金;預備急用等等。第二大動機是為求得暫時性的歡樂。如:買車、買衣服、旅行以及一些奢侈消費等。
調查表明:誰都相信儲蓄是必要的,但又誰都確認,靠零碎存錢,要把錢存到一定程度是困難的,且很少有人會做到專款專用。即經常不能實現當初儲蓄的目的。理由是:
① 長期儲蓄需要很強的意志力。因為不強制,很容易半途而廢,並且很多人欠缺特定的儲蓄計劃。有始無終加上本身收入不多,而使儲蓄迫於停止也是常有的事。
② 很值得重視的是:光靠儲蓄很容易使當初的意願流產。譬如你願意因為要養老而儲蓄,但半途會因為自己要買車、買房而挪用了本來用於養老的錢,使當初的計劃成為泡影。
壽險之所以有助於儲蓄是因為保險費交納下所帶動的半強制下的類似儲蓄行為,幫助你樹立起堅強的意志力來完成自己的保障。另外,壽險險種強烈的特指功用,可以幫助你做到專款專用,每一個當初儲蓄的設想都得到落實。如此看來,壽險對於儲蓄,甚至於整個家庭財務竟然起到了如此重大的幫助。無形之中,壽險成了你家庭的財務顧問和分配管理師。
2、 壽險可以造就財產並有效保護財產
大家都知道壽險以人的壽命作為標的,是可以用幾十元錢換來一萬元的造財工具。當一個人要想為積累100萬元而打算每年花5萬來儲蓄時,不算利息的簡單計算要20年,並且有一個條件,你必須要活著,並以每年5萬遞增。而壽險不同,可能你只要用1萬元,馬上可造就100萬元財產,並且可以遞增。
壽險的造財由此可知。而壽險對財產的保護亦可簡述如下:我們知道,處在快節奏和高稅收時代的人,我們在生後的財產都是要以現金來交稅的。我們都希望我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不會被稅吃掉,而保險理賠金是法定免稅的。
3、 壽險可以幫你建立安定的人生
要是沒有壽險,客戶的生活水準大概要降一半。因為,他要考慮生病時的費用、子女教育費、養老費。因為這些費用,他便要儲蓄,要儲蓄就非得降低現在的生活費用和水準。人們渴望安定的人生,人們渴望得到經濟上的安定,獲得幸福,老了可以無後顧之憂,對家屬能很好地照顧,並能保持健康,贏得尊重。為了這份安定,他寧願低就和付出。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調查,請在下列情況中選一項:
①收入雖低,但工作穩定、持久;
②有某種程度的收入且該工作可能會持久;
③收入相對很高,不過萬一不小心,前功盡棄,早不保夕。
調查表明48%的人選①,這充分說明人渴望安定性。而壽險正是憑借個人力量獲得安定的最有效的方法。人為生存而工作,每個月我們把錢帶回家是為了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人死後,郵差送來他生前准備好的東西(錢)。如果太少,家眷就會陷入困境。
4、壽險可以幫你贏得創業的時間
或許,你已經信誓旦旦向你的妻兒老小保證花20年時間來創業,在你退休前賺到你想要的錢。我理解你的雄心。我知道你需要這20年來賺到足夠的錢讓你和你所愛的家人生活幸福。講得坦率一點是你需要這20年,但你能否保證你活夠這20年。如你現在40歲、60歲時,你計劃賺到600萬,每年要賺30萬。實現這個計劃,必須你的壽命允許你活60歲。壽險可以幫你,拿出一點這筆錢的利息,你立即擁有這600萬,然後每年分期付款,歸還這筆貸款。而且我向你保證,萬一你活不到60歲,這筆貸款和利息的連本帶利都不再需要你歸還,而歸你家人所有。你不必拘於這20年時間,完全無後顧之憂,這就是壽險可以幫你的。
5、 壽險可以體現生命尊嚴和價值
人的生命固然是無價的,但這世上很多東西都必須現實地用錢來衡量。在人們很多財產中,生命價值佔有很重要的部分。我們一生創造了很多的財富,但是如果死時,我們一文不值時,豈不是對自己莫大的諷刺。隨著中國大陸險種設計上的進步,生命尊嚴提前給付條款已然出台。壽險即使對於純死亡之險來說都不再是死後才能拿錢了。當我們要告別這個世界,我們可以提前支付我們的保險金,活得有尊嚴,以便死時也能瀟灑從容。
另外,經濟社會的人都很現實。你是否有把握,一旦你毫無價值地死去,你能保證從你患病住院到離開這一段時間,床前有沒有孝子陪伴。長病無孝子,我真的不敢奢望,更何況我們死去沒有東西遺給他們。但倘若你有壽險,情形就可能不大一樣,壽險可以幫你找到一個孝順的人,雖然他本身不能成為孝子(在這一點上)。這樣看來,壽險對人的保護真是到了無微不至,忠誠至死的地步。
6、 保護企業
跟保護家庭一樣,壽險也一樣可以保護我們的企業,特別是股份制企業。舉例如下:甲、乙合開一個公司,各出資100萬。倘若他們的人壽都長命百歲,那自然沒有任何問題,但倘不幸,二年以後,甲在企業穩步前進中不幸萬一,這個企業面臨的問題如下:繼續存在,若是甲太太有繼續經營的念頭。但倘若她不想幹下去,乙先生又要如何還給甲太太50%的股份?即使他能拆出這100萬,對於這個公司而言,影響是巨大的。壽險可以幫你,在你們公司成立時及後,可以出少量資金為甲、乙先生各購買100萬人壽保險。無論哪一方出險,都無礙於這個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又不會影響他們家屬的生活。
7、 壽險可以作為良好的投資
告訴你的客戶,他的投資諸如:股票、債券、房屋、汽車等等非常的不錯。但上述投資方式的特點是:波動性,市場的不穩定性。所以風險性很高,回報又不確定。而壽險是一種長期投資,且不受經濟景氣變化的影響,且你知還有穩定的回報。
為了投資成功,你必須具備:①金錢;②過去的經驗;③對將來有深度的注意力和觀察力;④運氣。對於任何一種條件的欠缺,就可能導致投資失敗。委託保險公司,投資的風險因加入保險而消失或說你無須負擔這份風險。
除了上述七點,壽險可作為抵押物而獲得專用的貸款。受益人可隨你而指定,體現了你對財產的決定權,年金方式的享受保證你在生存期間的生活無憂。
綜上所述,壽險包含了兩個義務:對自己和對家人(別人)。對於保險的看法應該是:自助(投保)達到人助(保險功能)達到他助、天助。倘若為太太及子女投保,則能成為自己年老時的保障。換句話說,為了對家眷完成責任而投保,結果也是對本身完成義務和責任。
其實,壽險對於家長來講,對家眷的保護是最重要的。
自己去後,留給家眷唯一最好的東西是錢,「人死了--要錢何用」,這是氣話。但你曾知道,又有多少人在他們的親人走後無奈地在找錢。丈夫死了,妻子在哭。沒有保險的人是抱著枕頭在哭,而買了保險的妻子是抱著一張支票在哭,心情絕對是不一樣的。所謂人死了要錢何用,只是針對死去的人說的。如果你沒有為家人積夠錢而匆匆而去,你對你的老父老母,海誓山盟的那一位以及你們愛的結晶,你對這一幹人承諾的話,豈不要隨風而散。你的父母將無從依靠,晚年凄涼;你的妻子將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改嫁;特別是你可憐的兒子,或許不得不停學,小小年紀便去打工或去另一個家庭,叫另一個人做爸爸。即使你已長眠地下,當作何感想。
壽險是一種責任無疑,這份責任你逃不掉,摘不下,用壽險做幫助,讓你更好地承擔起這份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壽險是一種人生費用的支付手段
生存於世上,無可避免,不論如何都需要某種費用。雖說因人而異,但支出是肯定的。對於這種人生的費用,你根本無法選擇付與不付,因為人生的費用從你一生下來到死,一直必須支付,這筆費用與生命息息相關。可以說,生命不息,費用不止。我們在努力奮斗,目的無非是支付人生所必須的費用。因為生活是需要費用的。這些費用是:
出生時的撫養費
青少年時代的教育費用
創業基金
婚嫁基金
醫療費用
平常家用
突發事件下的急用
重振基金
養老基金
最後一筆費用(喪葬費)
人生有這么多的費用,你想想看,有哪一種費用你逃得了。請問你有選擇的機會嗎?當你:
面對可愛聰明的未成年而需要呵護的幼小子女,你不覺得他今後幾十年的成長一絲一毫都離不開你的關愛嗎?
當你面對愛你的賢淑妻子,你不覺得你把她從一個姑娘變成一個婦女、母親,要付多少責任?
當你面對為你操碎了心的堂上二老,你不覺得你要為他們送終,讓他們有生之年無後顧之憂?
你有這么多的責任,而盡這些責任,費用是必須的。你無從逃避,你根本沒有機會逃,如果你是一個真男人、真女人。別無選擇,你將義不容辭的承擔起這一切,不管你願不願意。而壽險絕對是可以支付這些費用的,而且是最簡單的。人生在世,本來就有被迫而無法逃避的費用,不管你投保與否。將來有一天,誰都要採用某種方法,由某一個人支出那筆款項。對於支付,其實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而可選擇的只有支付的方式了。當你需要時,壽險可以支付這些費用。否則,在將來非得由某一個人支付不可。
(1)對於死亡時的費用
人生自古誰無死,惟留丹心照汗青。
當然我們可以不必苛求名垂青史,但求死時坦然而無牽掛。任何人都不可避免支付這筆費用。你可以不付責任,對妻兒的痛苦視若無睹,但費用仍需支付。若不在生前自己預備好,就只好把債務留給苦命的妻兒了。而這筆費用,不管是一萬元還是二萬元,均需現金支付,而代之以壽險,只要交納2-3%保險費就夠了。
(2)教育金的給付
子女的成長,無可避免需要教育金。籌備這筆費用當然有多種方法,如子女半公半讀,找一個工作賺點錢。不過,這種方法並非不要費用,只是改變了支付人而已。教育金若非你不在孩兒時點滴積存就勢必要在某一時期一次性大筆支出。倘若你有萬一,可憐的孩子就要望大學門而興嘆了。用壽險可以幫你把這筆費用分攤成十年或更長時間交納,這筆保險費的支出並非保險本身,而是教育本身。
(3)退休後的收入
退休後雖然不工作了,但沒有人會說:此時在不需要費用了。倘若不積極在年輕時積極准備,則在年老時必須要工作來換取費用。一生不要做二次兒子,養子防老已不可靠。老年生活最難過的、最傷自尊心的莫過於要靠施捨。無論是國家救濟還是靠子女奉養,都令人難受。壽險則可以支付這筆費用,你願意聽一下嗎?
諸多的人生費用,我們不能盡述。壽險使這種支付變得簡單、穩妥。投保壽險不可能讓你發家致富,但卻是人生費用最可靠的支付手段和方法。
壽險到底是什麼?你終會發現,壽險最終竟然不是一種消費而居然是人生必不可少、無可選擇的一種支付方式而已。
說了這么多,你終該了解,世上倘若沒有壽險,我們的生活水準必會大大降低,每個人成功的機會也必受限制。社會責任的概念低落生活必會不安定,死亡率提高,說不定強權統治就會出現,個人的自由也必受限制。這樣,原來作為保障個人安定的壽險,其最大的貢獻竟然是對於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壽險原是為保護家庭而發售的,同時也穩定了社會。壽險也是為了保障兒童們的將來而發售的。保險費是數以萬計的人共同繳付的,由此可以推動我們的商業、建築業。當我們歸土後,此事在繼續為千萬人造福。那麼這就是我們對最大多數的人做了最大的善事了。我們永遠不斷地在追求人生的自由及幸福。換句話說:
保險正是人生永恆不變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