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開立法問題
⑴ 政府信息公開存在哪些難點或問題
第一,信息公開的廣度深度遠未達到群眾的期望和現代政府的要求。我國80% 以上的信息掌握在政府機關翻,而且大多處於封閉和閑置狀態。原因之一是保密范圍過於寬泛,甚至濫用保密措施。很多政務信息一旦被貼上保密的標簽(即便是沒有必要保密的事項),也會成為政府部門不公開的理由,導致許多信息被永久塵封而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原因之二是信息歸屬認識錯位。很多行政人員認為,政府信息是政府行政的結果,當然歸屬於政府所有,既然歸政府所有,政府就有權決定信息公開的范圍。原因之三是我國民眾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的缺失,使得政府壟斷信息的行為沒有得到來自權利和民主的抵制,因為公眾還較少地意識到自己才真正是信息的「最終所有者」,政府壟斷信息和隨意伸縮信息公開邊界是侵犯公民知情權。
第二,信息公開的渠道過窄。政府向社會公開信息有兩種方式,一是政府依職責主動公開,公開的內容包括政策、法規、規則、程序等。公開的載體包括政府公報、簡報、新聞等。這些載體因為范圍上的嚴格限定,往往存在著很多「盲區」,有時並不能成為一些群體獲取政府信息的方便渠道。二是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13條賦予了公民申請公開相關信息的權利,但是在一些流程尚未理順的前提下,因為受到嚴格程序、復雜流程、高昂成本等因素的制約,民眾權利實現存在一定的難度。
第三,因為缺乏法律約束,公開信息也呈現出很多亂象。法治社會下,法律對於政府信息公開和不公開的內容、公開的程序以及違規應該承擔的法律後果會作出嚴格規定,以保證信息公開的秩序化和規范化。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未頒布前,使得許多政府信息要麼被政府進行「彈性過濾」,要麼千篇一律,無法實現其作為公共資源的消費價值。
⑵ 政府信息公開方面有哪些法律法規
2007年4月國務院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專應當加屬強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國務院辦公廳是全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全國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辦公廳(室)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確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本行政區域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經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從基本原則、公開的范圍、公開的方式和程序、監督和保障等方面進行明確的規定。是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基本法規,是一部政府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法律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更加有效地防治腐敗。國家按照「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工作。電子政務是信息公開的重要載體。按照「統籌規劃、資源共享、面向公眾、保障安全」的要求,在加強電子政務建設的同時,構建網上信息公開平台。
⑶ 政府信息公開應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依法推進信息公開應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則。
⑷ 修訂《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對策和建議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2007年4月由國務院制定公布,2008年5月1日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法律制度的確立。
一、政府信息公開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推進的較快
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法治的進程,採用的是先由地方立法積累經驗後中央立法整體推進的路徑,從2001年開始到2007年,我國80個有權制定地方法規、規章的地方中有1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16個較大的市制定了有關政府信息公開的地方性法規、規章。信息公開方面已經由點到面,由少到多的展開,積累了大量的經驗,2008年《條例》實施後許多行政機關能比較快的按照新要求推進信息公開工作,具體表現在:
第一、信息公開的渠道建設有了比較大發展,有利於公眾獲取政府信息。政府網站是政府信息主動公開的主渠道,截至2008年1月,中國各級政府網站擁有率已經達86.2%,96%的國務院部門、97%的省級政府、96.7%的地市級政府和87%的縣級政府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到2008年底,中央政府部門和地方省市一級已全部建立政府門戶網站,地市級和縣級政府擁有門戶網站的比例也分別達到99%和92%。網站的信息發布功能比較強,提供政務新聞、政府公告、機構職能、機構章程和會議信息的政府網站所佔比例分別達到了89.21%、77.49%、75.5%、51.93%和53.92%的較高水平。例如,2008年上海市通過各級政府機關網站信息公開專欄查閱政府信息的就達1.67億人次。
另外我國中央政府、省政府都建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市級也大都有了自己的發言人,通過新聞發布會向公眾傳達有關信息。與原來相比政府信息公開的方式也多了,例如在圖書館設置政府信息查閱場所,並配備相應的設備,實踐中絕大部分的縣以上政府在圖書館設立了查閱場所。信息公開的方式多了,老百姓了解政府工作情況也方便了,獲得信息也更容易。
第二、政府主動公開的信息數量,依申請公開的數量和回復公開率都有了大的提高。
《條例》生效前,行政機關在中央政務公開政策的要求下也主動公開了信息,在《條例》生效後,為履行法定義務各級行政機關公開信息的數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2004年到2007年上海全市主動公開信息共約25萬條,2008年一年就激增15.8萬條,2009年上海市主動公開政府信息8萬多條。山東省2008年主動公開政府信息174萬多條,2009年全省主動公開政府信息共計101萬多條。2008年吉林全省主動公開信息67.9萬多條,2009年全省主動公開政府信息147萬多條,較2008年增長116.9%。2008年浙江省全省主動公開政府信息95.6萬余條,2009年全省主動公開政府信息124.8萬余條。
依申請公開信息的數量也有明顯增加,而且答復率,公開率的數字也比較高。2009年上海全市各級政府機關共受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11773件,答復率94.6%,「同意公開」占答復總數的51.5%;「同意部分公開」占答復總數的2.1%;「不予公開」占答復總數的3.9%,「信息不存在」1761件,佔37.3%。2009年吉林省共受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99318件,答復率為佔96.7%,同意公開的占答復總數的94.7%。20009年山東省全省共受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25097件,均已在規定期限內答復辦結。「同意公開」佔85.7%,「部分公開」佔3.1%,「不予公開」佔4.7%,「信息不存在」等其他情況佔6.7%。
暫且不論政府的這些數據是不是含有水分,因為我們還沒有充分的證據去懷疑它的真實性。僅通過公布的數字來看,《條例》實施後政府信息公開很大的發展,這些數據同時也反映出行政機關也積極的為公民獲知信息服務。
(二)、公民的信息權利意識有所增強
《條例》實施前一些地方政府制訂了信息公開的規章和規定,規定公民可以申請公開的范圍和認為自己獲知信息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申訴和提起行政復議,有的地方還規定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但是從一些統計數據來看,申請信息公開的數量和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數量都不是很高。以上海市為例,2006年全市共收到政府信息公開申請7533件,收到有關政府信息公開行政復議申請124件;2007年受理公開申請6485件,行政復議申請332件,發生有關政府信息公開事務的行政訴訟案件30件;2008年受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9388件,行政復議申請683件,行政訴訟案件258件。2009年受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11773件,行政復議申請878件,行政訴訟案件199件。這雖然只是上海一個市的統計數字,而且三方面數字的總量還不算理想,但是這三方面數字的增加也表明了《條例》生效後,公民行使和維護獲取政府信息權利的意識有所增強。
二、《條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信息公開的持續動力不足
從國際信息公開制度建設的實踐來看,公民與相關社會力量的參與一直是
⑸ 行政機關在政府信息公開中的哪些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概括為三類:保密方面的違法行為,怠於履行政府信息公開職責的違法行為,以及政府信息公開過程中的違法行為。這三類行為如果性質惡劣,情節十分嚴重,都有可能構成犯罪。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僅限於行政機關有關的工作人員,對此,需要區分行政機關應當承擔的責任和有關工作人員應當承擔的責任,兩類責任的形式和內容是不同的:行政機關違反條例的規定,由監察機關、上一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它承擔責令改正的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包括履行職務、消除影響、停止和撤銷違法行為、糾正不當行為等;而對於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來說,主要責任形式是行政處罰和刑罰。
⑹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是否具有法律溯及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08年5月1日實施,該條例沒有溯及力.
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
民法溯及力,新的民事法律頒布實施以後,對其生效之前發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關系同樣適用的效力。有強弱之分,在新法律規范施行之前產生的民事關系和事實,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適用新法的,為弱度溯及力;而溯及至該民事關系和事實所產生當時即適用新法有關規定的,為強度溯及力。法律只有公諸於世,才能要求社會成員共同遵守並產生約束力。經舊法確立的法律關系如果要用新法加以改變,難免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故此民事法律一般只適用於其生效後發生的事實和關系,「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早在羅馬法中就得到確立並為後世所公認的原則。中國民法也採取民法規范一般沒有溯及力的原則。但是在原則上確認民事法律沒有溯及力的同時,並不排除國家根據客觀需要,在一定的情況下作出某種溯及既往的規定。例如,1950年10月20日,前政務院頒行的《新區農村債務糾紛處理辦法》等1條規定:「解放前,農民及其他勞動人民所欠地主的債務,一律廢除」。民法溯及既往,必須要由國家的法律作出明確規定,或者由有權解釋法律的機關作出解釋,這種法律規定或解釋,是不溯及既往原則下的例外規定。
我國刑法學界在談及刑法的溯及力時幾乎都一致的認為:「刑罰的溯及力,是刑法生效後,對於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是適用,就是沒有溯及力。」有溯及力又可以叫做溯及既往。這種認識與我國刑法的規定是一致的。79年刑法第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法令、政策不認為是犯罪的的適用當時的法律、法令、政策。如果當時的法律、法令、政策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當時的法律、法令、政策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97年刑法繼承並發展了這一規定(97刑法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本法不認為是犯罪的或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目前各國採用的通例是「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溯及既往,但是新法不認為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新法
⑺ 在實施政府信息公開行為時,行政機關可能存在違法行為有哪些
從《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便可知道常見的違法行為有哪些,如
第三十五條行政機關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監察機關、上一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開義務的;
(二)不及時更新公開的政府信息內容、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和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的;
(三)違反規定收取費用的;
(四)通過其他組織、個人以有償服務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五)公開不應當公開的政府信息的;
(六)違反本條例規定的其他行為。
⑻ 打造陽光政府實行政府信息公開的法律依據是什麼公開有什麼作用
今年的政府信息公開要點圍繞「公開什麼最給力」,提出推動9個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包括行政權力清單、重大建設項目、公共服務、環境保護、食品葯品安全等。引人注意的是,首次提出推進國有企業和社會組織、中介機構的信息公開。
對於國有企業信息公開,要點提出做好國有企業主要財務指標、整體運行情況、業績考核結果等信息公開工作,加大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改革重組、負責人職務變動及招聘等信息公開力度。
對於社會組織、中介機構信息公開,要點提出建立行政審批前置服務項目信息公開制度,公開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的收費標准,推動慈善組織信息公開。
近年來,個別國有企業出現腐敗多發問題,一些社會組織暗箱操作,群眾對其信息公開的要求更加強烈。「政府是國有企業出資人,而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具有管理職能,今年對這兩個領域的信息公開加以推進,意義重大。」周漢華說。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政府需要進一步擴大政府信息公開范圍,深化政府信息公開力度,從環境保護、民生保障、食品安全等社會關注度高、與公眾切身利益相關的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增加公開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