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有利於道德

法有利於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22 04:16:51

⑴ 法與道德是什麼關系

法律,主要靠政治暴力機構(國家機器)的強製作用,來貫徹和維持統回治階級現存的經答濟與政治制度,是「硬」的一套。
道德,完全靠社會輿論來維系和調整人們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雖然表面上排除了法律的暴力成分,實際上卻是法律的助手並起著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是「軟」的一套。
兩者的著力點雖不相同,卻是相輔相成、相互關聯的關系。

法律與道德的交叉與滲透,有兩個重要表現:一是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而相互聯系,二是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而相互包容。一般來說,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反言之,許多道德觀念也體現在法律之中,許多道德問題也是可以訴求法律解決的問題。不過,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後者可以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法律只能規定人們不許損人利己或損公肥私。

⑵ 論述法與道德的一致性

我國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性表現在
1.兩者互相配合、互相促進、互相補充。
2.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社會主義道德所譴責的。
3.一些法律上的義務同時就是社會主義道德所要求的。
4.積極實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道德。

⑶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二者應如何相互促進

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相互依賴。道德與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成為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法律側重對人們的外部行為進行調整,道德則更多的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二者從不同角度作為人們社會行為的調節者,維持社會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諧、文明、健康地發展。

道德與法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們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會秩序保障系統,是調整當今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種社會關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生活空間,一般說,違反法律的行為也違反了社會道德,但違反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法律作為一種成文的規范,有相對穩定性,不可能頻繁變動,因此法律對於社會具有滯後性,單純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時的作用就顯而易見。

(3)法有利於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對於人們的約束機制,是它能夠在不良行為發生前阻止其發生,具有前傾性,則重治本;而法律則適應實際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良行為,後發制人,側重治標,二者緊密聯系,相和益彰。法律離不開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輔導,既要發揮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強制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保證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健康快速有效地發展。

⑷ 道德和法律哪個更有利

比法律更重要的是道德

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國家就是法治國家。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一切行為都要按照法律進行規范,一切行動都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

但是,法律作為一種手段,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強制性。它要求人們不能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做了後有
什麼樣的後果,需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它對人的行為和行動的規范,是通過限制人的某些具體行為,來達到目的。

由於法律是通過強制性規范人的行為,只要人們的行為沒有觸及到法律,沒有違反法律的某些條款,法律也就只能是法律。就象人們平常所說的,我沒有違法,你對我如何辦。從法律的角度來講,從法治的角度來講,人們如果都不違法了,都能夠按照法律的規范去做了,自然也就好了,一切的行為也就規范了。如果從市場經濟來說,也就運行有序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法律是通過強制性要求人不應該做什麼,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所以沒有違法,是因為害怕法律的追究,害怕承擔法律責任。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行為盡管沒有違反法律,法律不能追究,卻都違背了常理,違背了公眾心理,違背了感情接受程度。而這些行為,比起法律所制約的范圍、內容,要更加廣泛、更加繁多。

能夠對這些行為起到制約作用的,只有道德。

由於道德對人的行為的規范,不是依靠強制手段,而是通過某些約定俗成的規矩、道理、准則來激發人的內在的品格、心理、德行等,使其自覺接受社會公德、社會行為規范、社會品德操守,達到提高社會公共利益能力、社會公共道德水平、社會整體素質的目的。

盡管我們實行的也是市場經濟,但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我們除了要遵守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的規律外,還必須突出社會主義這個特點,要讓我們的國家在法治的同時,還必須德治,既要依法辦事,也要以德治國。

舉個例子,一個人在乘座公共汽車時,按照法律規定,誰先上,誰可以先佔有座位,其他站著的人,就無權要求他讓座。但是,我們每輛公共汽車上,都要求乘客給老人、孕婦、病人等讓座,這就涉及到法律與道德兩個概念。按照法律,沒有必要讓座,按照道德,當然應該讓座。所以,從這個例子上看,如果大家僅僅執行法律,對我們國家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法律只規定了人們不應該做什麼,一般不規定人們應該做什麼,是一種必然王國,是要求人被動地成為守法人。而道德主要是要求人應該做什麼,是一種自由王國,是發自人的內在品格的行為。

目前,我們正在認真學習貫徹胡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論述,所謂榮辱觀,說到底,也就是要求人們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道德水平,如何增強集體觀念、大局觀念、公共觀念、他人觀念,如何多想著為他人做些好事,多做些有利於社會的事,有利於社會進步的事,有利於國家形象的事,有利於提高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事。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如果僅僅能夠做到守法,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是具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一個具有較高職業操守的人,一個具有較高社會公德的人,一個具有較高品行的人,一個願意幫助他人的人。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品格高、操守好、公德強,我想,他是不可能不遵守法律的,畢竟法律是對哪些沒有道德、沒有職業操守、沒有社會公德並且其行為已經遠遠超過人們的接受程度的行為的懲罰。

所以,時代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僅僅有法律是不夠的,比法律更重要的是道德。至少,中國應該是這樣的。
引自:http://..com/question/24054222.html

⑸ 道德和法律道理哪個更有利於治理社會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

⑹ 法與道德的相互作用

(1)道德對法律的作用體現在:對法律的創制具有指導作用,對法律的實施具有保障作用,對法律的漏洞具有彌補作用。
(2)法律對道德的作用體現在:通過立法賦予道德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以法律強制力,通過法律實施活動可以弘揚一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觀念。

⑺ 法與道德有何聯系與區別

法律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版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權.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
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⑻ 比較法律與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及其表現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也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熱點內容
地方性法規不可以設定 發布:2025-02-10 22:49:45 瀏覽:629
法律碩士有學歷嗎 發布:2025-02-10 22:23:26 瀏覽:366
搜狗輸入法官方下載2015 發布:2025-02-10 21:46:22 瀏覽:230
媒人隱瞞病情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0 21:34:01 瀏覽:178
勞動法連續 發布:2025-02-10 21:33:50 瀏覽:811
上海財經大學商法 發布:2025-02-10 21:27:38 瀏覽:374
藝術碩士和法律碩士 發布:2025-02-10 20:09:00 瀏覽:929
新勞動合同法第50 發布:2025-02-10 20:03:40 瀏覽:731
不批假算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10 19:36:00 瀏覽:651
2017上海養犬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10 19:29:16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