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德立法
『壹』 道德問題已經成為宜居問題,為什麼中國不道德立法,加強道德建設
中國已經把一些道德規范寫入相關法律。但是,道德和法律畢竟是有區別的,不能把一切道德規范都轉化為法律。
『貳』 道德和法律誰大
道德是最基本的義務,道德如果上升到法律就有強制力保障實施。
『叄』 《道德與立法原理》寫了什麼內容
在書中,作者從功利主義的角度探討了人類行為的本質、防範犯罪的方式及建立法律制度的基本目的與原理,並闡述了立法、道德以及政治之間的關系。
『肆』 《道德與立法原理》產生了什麼影響
該書的出版使功利主義成為西方各國立法與行政的一個重大原則,對西方政治學和立法原則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該書仍然是西方政治學界和法學界廣泛參閱的重點書目,一些理論還有著大批的信徒。
『伍』 道德和法律對國家和社會治理各有什麼優缺點
談談道德和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沒有法律是不行的。沒有法律的約束,這世界和各個社會不知道要亂成什麼樣子了。誰的法律維護誰的社會制度,在社會主義國家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對置身於社會的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我們的現實社會關系中。這意味著,從個體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或法律技能。中國的地理條件,文化,倫理道德,就形成了中國的國家的性質。不能與其它國家等同!因此,法律在國家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人都是社會中的人,離開社會,人就無法生存。人一出生,便生活在家庭和社會里,便和別人發生這種或那種聯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這句話,就說明了個人如果離開別人幫助就無法成長和生存。人來到世界上,總要和別人發生關系。在家裡要處理好與父母、兄弟、姐妹及夫妻的關系,在學校要處理好和老師、同學、工友們的關系,參加工作後要處理好和單位領導、同事、客戶之間的關系.在社會上要處理好和朋友、親戚等的關系。這些關系裡面就包含著許多復雜的道德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德的作用十分寬泛.它幾乎無處不在.並長期起作用。
人類的法律發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
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德治是指在社會治理中對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設的重視和適用。法治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應是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的,即法律與道德雙管齊下、「綜合治理」。所謂道德的法律化,主要側重於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或道德規則藉助於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法律與道德是兩種性質不同而有關系密切的社會現象。
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陸』 法律倫理的立法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一般而言,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則是最基本的道德。相對於道德,法律具有明確、時效、強制性的約束力與制裁力的特點,而道德則不然。因此從整個社會的宏觀角度來看,道德歸根到底必須依靠有效的法律體系才能發揮作用。然而在特定的情況下,法律與道德也會發生矛盾或沖突,如某種法律、法規本身並不公正、不道德。於是,就會出現兩難抉擇:人們是應當守法,還是違法並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這大體上就體現了所謂天賦人權(das Naturrecht)與現行法(positives Gesetz)之間可能的矛盾與沖突問題。
『柒』 「道德的狀況制約著立法的發展」怎樣的情況22
我覺得因為法律是社會普遍認可的和能夠接受的最低的道德底線,換句話說,缺德不一定違法,但是違法一定缺德。
『捌』 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
法律應該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
道德的涵蓋面大於法律。法律比較生硬滯後,道德更加貼近現實。道德是對法律的補充。在何為罪,何為非罪,何為公正,何為不義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上,法律必須藉助道德判斷。為什麼侵害他人權益必須受到懲罰,故意殺人必須判處死刑而不是終身監禁,為什麼搶劫罪的起刑要比盜竊罪來得重,這些問題是再怎麼用邏輯推理也是說不清楚的,最終只能來源於立法者的道德判斷,來源於公眾對公共利益的主觀評價。其實,就算是法律處處標榜的公正一詞,歸根結底也是一個道德規范,其內容也不可能由理性推理獲知,而只能是社會基本道德律的體現。
事實上,法律本來便與道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應以後者為基礎。任何一種法律,如果想獲得公眾普遍而自願的認同,就必須遵循和體現一個社會的基本道德律,就不能無視絕大多數民眾的道德共識。否則,這樣的法律只能是少數精英自身利益的體現,談不上理性,更談不上公正。那種認為法律高於道德,司法應免除一切社會輿論影響的觀點不僅是無知的,甚至是虛偽的。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不是自詡為先知或哲學王的「天才」,便是試圖以一己之私替代大眾公益的「權貴」。承不承認公眾的道德評判是立法、執法和司法的根本,乃是民主制度和專制制度的核心差異!
在現代社會,法律顯然是重要的,有著道德所不能替代的功能,但這僅僅是由於一些基本的道德律對於維護社會的和平與秩序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必須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予以保障。在任何時候都絕不可以依法治國為借口,忽視甚至蔑視那些民眾千百年來一直默默遵循,而在特定情境下又能激起海嘯般公眾輿論的道德准則。最好的折衷之道是,在立法上盡可能地反映絕大多數公眾所信從的基本道德律,在司法上將基本道德律和程序正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法治同時具備一般理性與基本道德的雙重特性。
『玖』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條法則是什麼
康德的道德律令體現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則之中。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善良意志作為自己的主人服從自己的立法,從而實現真正的自由。
(9)道德品德立法擴展閱讀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羅以及托馬斯,阿奎那等對此都作過探討。早期稱為「未寫出的法律」,主要表現為「黃金定律」,即《聖經》中耶穌的箴言:「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法國伏爾泰認為,根據道德的自然規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聖多瑪斯以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內容和原則是「行善避惡」,這是人類原始而基本的倫理經驗。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類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會生活、基本人權……等。
台灣當代學者王臣端認為:倫理生活的最大規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礎根據理智指導生活,並認為道德律的最大原則是「行善避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馬克思主義反對從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恆」的道德律。